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本研究以6个月巨桉无性系GL1苗木为试验材料,外源施加赤霉素到巨桉茎部,通过组织化学分析其对木质部发育的影响。外GA3浓度在1.0-10.0mg/L时能够显著促进桉树茎的伸长,外1.0mg/LGA3时,新生木质部中纤维细胞数量显著增加,而纤维细胞的直径没有变化,组织化学分析表明木质部细胞的增加主要是通过细胞分裂增加纤维细胞数量的方式,新生木质部导管分子数量和直径并没有显著增加。同时GA3处理会引起新生木质部中S-木质素和G-木质素含量降低,且GA3并不能显著促进巨桉新生木质部细胞中纤维细胞和导管分子的伸长。这些研究说明赤霉素通过调控细胞的分裂和次生细胞壁成分的合成来调控巨桉次生木质部发育。

  • 标签: 赤霉素 巨桉 木质部 纤维细胞 导管分子
  • 简介:以福建白砂林场马尾实生种子园家系及其自由授粉子代为研究对象,从215对微卫星(SSR)引物中筛选出12对多态性比较理想者作为分子标记对种子园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研究结果主要如下:(1)子代群体等位基因数(A)平均为5.9167个,有效等位基因数(Ne)平均为2.3788个,Shannon多样性指数(I)为1.0348,平均期望杂合度(He)0.5745,Nei多样度为0.5740。各项指标均表明马尾实生种子园子代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群体的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群体间分化较小,遗传分化系数仅为0.504。(2)将冠层分上、中、下三层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发现其在冠层上无明显差异。(3)将所得的亲代群体指数与子代群体指数相比,发现子代群体遗传多样性未减弱。(4)两年度的多样性调查结果发现遗传多样性始终保持较高的水平。

  • 标签: 马尾松 实生种子园 遗传多样性 分子标记
  • 简介:本研究以国家马尾种质资源库(浙江省淳安县姥山林场)马尾二代核心育种群体内的36个亲本无性系为材料,研究其主要生长性状及ISSR遗传变异。马尾二代育种亲本生长性状总体上优良,但生长性状在亲本无性系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表明二代育种群体具有丰富的表型性状变异。利用15个ISSR标记对36个二代亲本无性系进行分析,多态位点百分率(PPL)为83.33%。Nei's基因多样性(HE)为0.328,Shannon信息多样性指数(I)为0.476,亲本间分子遗传距离的范围是0.24~0.82,平均为0.414,在分子水平上证明马尾二代育种群体遗传多样性较高,具有较好的高世代遗传改良潜力。基于Nei's无偏遗传距离进行UPGMA聚类,36个无性系中的35个聚在5个类群内,聚类结果与马尾二代亲本的遗传背景、系谱关系及产地纬度部分吻合,证实了应用ISSR标记开展马尾分子辅助育种的可行性。本研究为合理选配二代亲本、开展杂交育种提供一定借鉴。

  • 标签: 马尾松 ISSR 生长性状 开花结实
  • 简介:酮合成酶(chalconesynthas,CHS)是黄酮类次生代谢物生物合成途径中的一个关键酶。为了解CHS与花青素含量的相关性,本研究根据转录组数据,利用RT—PCR技术在甘薯中克隆了一个CHS基因(IbCHS1),并对其表达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IbCHS1基因cDNA长1556bp,包含1个1167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388个氨基酸。IbCHS1蛋白具有典型的植物CHS结构特征,和其他植物中的类似蛋白具有很高的同源性。表达分析显示,IbCHS1主要在紫肉甘薯中表达,其表达水平与不同品种甘薯中的花青素含量正相关。

  • 标签: 甘薯 查尔酮合成酶 花青素 基因表达
  • 简介:本项研究通过植物基因工程技术,以改变花色为目的,对花卉进行遗传改良,以期产生新的花色品种,来改变现有花卉花色单一、品种缺乏的现状,丰富我市花卉品种资源。在应用转基因技术进行定向改良花色的研究中用的最多也最成功的基因就是:查酮合酶基因。查酮合酶(Chalconesynthase,CHS)是花色素合成途径中的一个关键酶,它在植物中表达的量可能影响花的颜色。本项目以查酮合酶(Chalconesynthase,CHS)基因作为目的基因,以大岩桐为研究对象。具体从矮牵牛(Petuniahybrida)特定发育阶段的花瓣的cDNA中,克隆到查酮合酶基因CHSA,进行质粒的重组后,插入到含有花椰菜花叶病毒CaMV35S启动子的植物中间表达载体中pBI121中,转化农杆菌LBA4404。通过农杆菌介导法(之叶盘法)遗传转化大岩桐,具体过程如下:农杆菌LBA4404pBI121chsA的培养→农杆菌与大岩桐叶盘共培养→脱菌筛选→抗性芽的扩繁与继代培养→抗性株的生根筛选→移栽成活。经过研究,成功地得到大岩桐转化植株,其中8个株系的转基因植株经PCR检测呈阳性,证明外源基因已整合进入受体植物。有一株玫红品系植株的花瓣上出现了白色的不规则斑点。

  • 标签: 查尔酮合酶基因(CHSA) 大岩桐 农杆菌介导法
  • 简介:类黄酮(Flavonoids)是植物体内一类重要的次生代谢产物,它以结合态(黄酮苷)或自由态(黄酮苷元)形式存在于水果、蔬菜、豆类和茶叶等许多植物中,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查酮合成酶(Chalconesynthase,CHS,EC2.3.1.74)是植物类黄酮合成途径的第一个关键酶,在调控类黄酮的生物合成以及类黄酮的成分起着决定作用。本研究基于番茄全基因组测序数据,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了查酮合成酶基因家族成员,分析其内含子一外显子的结构特征、系统发育关系,序列结构的保守性以及染色体上的分布。研究表明:查酮合成酶(S1CHS)是含有8个成员的多家族基因,蛋白质序列编码位于160(S1CHS05)~438(S1CHS08)个氨基酸之间;相似性在33.7%(S1CHS02和S1CHS06)~92.0%(S1CHS04和S1CHS07)之间,表明这些序列之间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此外,结构分析发现这些基因均含有较少的内含子(0~2个);序列比对表明这些基因具有较高的保守性;它们不均匀分布在番茄的1、5、6、9和12号染色体上。该研究不仅有助于未来了解该基因家族的进化起源提供参考,而且可为我们进一步分析该基因家族成员的功能奠定基础。

  • 标签: 番茄 查尔酮合成酶 生物信息学 表达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