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83 个结果
  • 简介:文章将流域最小可能土壤侵蚀模数与实际土壤侵蚀模数比值定义为流域侵蚀控制度,并以王茂沟流域为例说明计算方法。结果表明:王茂沟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容量下流域最小可能土壤侵蚀模数为2573t/(km^2·a);使用王茂沟流域2004年土地利用图,计算得出王茂沟流域实际土壤侵蚀模数为7413t/(km^2·a),王茂沟流域侵蚀控制度为0.35,造成王茂沟流域2004年流域侵蚀控制度较低原因是王茂沟流域还存在一定数量坡耕地以及林地面积较少。建议将流域停饨榨制摩作为评价流域水土保持现状指标。

  • 标签: 水土保持 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 容许土壤流失量 流域侵蚀控制度 黄土高原
  • 简介:为了寻找适合闽江流域径流趋势分析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其径流特征,基于闽江流域4个控制水文站近61a(1950--2010年)月径流资料,采用TFPw—MK分析不同时间尺度下径流演变趋势,并与MK、PW—MK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由于序列普遍存在自相关,TFPw—MK比较适合闽江流域径流趋势检测,且序列自相关系数是影响检测结果关键因素。2)闽江流域近61a径流演变主要趋势为年径流呈不显著下降趋势,汛期和春季径流以下降趋势为主,非汛期、夏秋冬季径流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冬季趋势显著,月最大和月最小径流分别呈下降和上升趋势,且多数站点趋势显著,同时序列长度对趋势分析结果有重要影响。

  • 标签: 径流 TFPW-MK 时间尺度 自相关系数 闽江流域
  • 简介:崩岗侵蚀产沙是崩岗侵蚀研究重点。本研究对典型崩岗进行采样、分析,筛选出最佳指纹因子组合,利用组合指纹对崩岗侵蚀产沙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层次崩岗土体理化性质有显著差异,利用无参检验和多元判别分析筛选出粘粒含量、Fe、K为最佳指纹因子组合(累积判别率大于90%),说明指纹可用于崩岗侵蚀产沙来源研究。同时利用多元混合模型得出侵蚀产沙中超过50%泥沙来源于红土层和砂土层,这表明该崩岗还处在发展阶段。

  • 标签: 崩岗 泥沙来源 组合指纹法
  • 简介:测钎具有布设简单、实施灵活、选材方便、成本低廉优点,在土壤侵蚀监测,特别是生产建设项目土壤侵蚀监测工作中应用广泛,但在实际使用中具有局限性。根据测纤可测量精度及其测定原理,从理论上推算适用测钎土壤侵蚀模数最低阈值,对提高土壤侵蚀监测精度具有现实意义。结果表明:使用测纤进行土壤侵蚀监测,月度、季度和年度监测值可适用土壤侵蚀模数最低阈值分别为1452、484和121t/(km~2·a),低于该阈值,监测数据精度不能保证。根据研究结果,建议在土壤侵蚀监测中,土壤侵蚀强度低于此阈值地区或时段,宜采用其他监测方法,以确保土壤侵蚀监测结果精确性。

  • 标签: 测钎法 土壤侵蚀监测 精度 最低阈值
  • 简介:“5·12”汶川大地震造成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次生灾害使当地植被毁坏严重,微立地因子植被恢复适用于地震灾区复杂立地条件植被重建。在研究灾区植被破坏类型基础上,将损毁植被坡面划分为岩质边坡、土质边坡、土石边坡3种类型,并对不同坡面进行微立地因子类型划分,针对不同立地条件选择适宜植被恢复技术,促使灾区尽快植被重建,并为微立地因子植被恢复完善提供重要依据。

  • 标签: 汶川地震 微立地因子 植被恢复 坡面
  • 简介: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管理历经时间长、影响因素多,可划分成多个阶段,稍不注意易造成人为水土流失,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利用层次分析建立水土保持管理体系层次分析辨识模型,量化水土保持管理指标,确定水土保持管理优先考虑对象,供政府相关部门科学决策及社会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新思路。

  • 标签: 水土保持管理 层次分析 开发建设项目
  • 简介:水资源对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支撑作用和承载能力,对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及生态结构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浙江省相关统计数据,选取具有代表性15个评价指标,建立了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进行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05~2014年,全省水资源承载力逐渐呈上升趋势,且波动变化。同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相应应对措施,作为提高水资源承载力现实依据。

  • 标签: 因子分析法 水资源 承载力 评价
  • 简介:吸管法是测定颗粒组成经典方法,激光作为一种新兴方法,近年被广泛应用于土壤和河流泥沙颗粒组成分析中,并逐步应用到侵蚀泥沙粒径分析。为获取激光与吸管法测定侵蚀泥沙特性指标和不同粒径差异以及二者之间转换关系,对18个黑土区侵蚀泥沙样品颗粒组成进行了测定和分析。采用中值粒径D50和平均质量直径MWD进行侵蚀泥沙样品特性分析,激光比吸管法测定结果明显偏低;但2种方法测定D50和MWD具有很好线性转换关系(R〉0.9,P〈0.001)。激光法测定砂粒和黏粒质量分数低于吸管法测定值,测定粉粒质量分数明显高于吸管法测定值。测得砂粒、粉粒和黏粒含量在2种方法间,均具有很好线性转换关系(R〉0.8,P〈0.001)。进一步细分泥沙颗粒为大于中砂、细砂、极细砂、粗粉和细粉这5个粒级时,2种方法间除极细砂(R=0.764,P〈0.001)外,其余粒级均具有很好线性转换关系(R〉0.8,P〈0.001)。

  • 标签: 侵蚀泥沙粒径分布 吸管法 激光法 转换模型
  • 简介:以黄土丘陵区森林草原过渡带燕沟流域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6种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应用LeBissonnais(LB)法测定了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对比分析了LB3种处理测定结果与传统湿筛(Yoder)差异性。结果表明:在LB3种湿润处理下,快速湿润处理(FW)对土壤团聚体结构破坏程度最大,处理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以0.05~0.5mm为主;慢速湿润处理(SW)对团聚体破坏程度最小,处理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主要以〉2mm团聚体为主;而预湿后扰动处理(WS)对团聚体破坏程度介于FW和SW之间,处理后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比较均匀。说明该区土壤团聚体破坏主要机制是土壤孔隙中气泡爆破产生消散作用。退耕100a期间,植被群落由1年生草本(4a)-多年生灌草(16a)-半灌木(29a)-灌木(55a)-乔木(100a)方向演替过程中,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由小粒径向大粒径方向转变,土壤结构趋于稳定。LB3种处理中,FW处理与SW处理所测得〉0.5mm团聚体含量和平均重量直径与土壤有机质和物理性黏粒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而WS处理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说明土壤有机质和物理性黏粒主要影响消散和黏粒膨胀引起崩解作用,而对机械干扰引起团聚体破坏无明显影响。LB3种处理中,慢速湿润方法所获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特征更接近湿筛,适宜于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测定。

  • 标签: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LE Bissonnais法 黄土丘陵区
  • 简介:类芦是我国南方快速绿化水蚀荒漠化地区优良草种。对类芦根蔸土壤中VA菌根真菌调查表明,栽植类芦后,土壤中VA菌根真菌数量大幅度增加,并与类芦根系形成一种协调共生体系,极显著地促进了类芦生长。新栽植类芦时,可在基肥中增施少量VA菌根土与磷肥,以促进土壤中VA菌根菌快速繁衍。

  • 标签: 类芦 VA菌根 关系分析
  • 简介:为了研究复杂地形下太阳直接辐射规律,以北京市房山区黄院村采石场为典型代表区域,综合运用影像全站仪技术和ViewGIS3.0软件计算得到该区域太阳直接辐射量,同时通过实地调查观测对直接辐射模型精度进行检验(误差仅为4.1%),并对坡度、坡向等地形因素对太阳直接辐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各观测点误差在一天当中都表现出了相同变化趋势,即早晚误差大,中午相对较为平稳,且趋近于0,表明该模型在太阳高度角较大时,能更准确反映真实太阳直接辐射值.2)阳坡直接辐射量随坡度增大先增大后减小,临界点与太阳高度角余角基本一致;阴坡直接辐射量随坡度增大而减小.3)不同季节太阳直接辐射量受坡向影响程度不同,冬季受坡向影响最大,秋季和春节次之,夏季最小.

  • 标签: 影像全站仪 地形测量 ViewGIS3.0 太阳直接辐射 变化规律
  • 简介:为充分了解自然界河流深潭成因和功能,选取山东诸河部分河段,对河流深潭水量状况、底质、水生动物调查进行,结合相关文献总结深潭形成主要原因,阐述深潭在生态、经济、景观方面的功能.考虑到城市河流现状,认为人为地在城市河道修建深潭方式,对城市河流生态系统、河流水质和景观有着积极作用.在相关研究基础上提出深潭构建5条原则,以及“浅滩-深潭”和“跌水-深潭”2种构建形式,旨在为城市河道生态改造提供参考和借鉴.

  • 标签: 深潭 城市河道 构建原则 生态改造
  • 简介:采用黄土、石英砂尾矿、硅藻土等无机粉体对生活污泥进行固化,制备可用于花卉生长轻质颗粒。采用单一变量控制法探究各无机试剂最佳添加量和工艺条件为:污泥50%、黄土30%、石英砂尾矿10%、高岭土5%、硅藻土2%、Al2(SO4)33%、烧成温度930℃、和焙烧时间50min。相关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黄土添加量从0~100%变化,轻质颗粒抗压强度逐渐增加到7.35MPa后开始下降。石英砂尾矿用来提高产品抗压强度,当含量为30%~40%时制得轻质颗粒抗压强度、吸水性等达到最佳性能。硅藻土多孔结构以及污泥中有机质挥发,使产品具有高孔隙度和吸附性,吸水率为50%。通过对轻质颗粒X衍射与SEM形貌分析,结果显示采用生活污泥为主原料制备用于花卉生长轻质颗粒性能优越,符合GB/T17431—1998。

  • 标签: 污泥 黄土 石英砂尾矿 轻质颗粒 烧制
  • 简介:土壤-植被-大气传输(SVAT)模型对于研究大气水、植物水、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植物耗水过程与生态需水规律、生态系统与局地气候反馈机制、土壤水分与植被相互作用机制,以及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具有十分重要作用。SVAT模型经过“水桶”模型、生物物理学模型以及生物化学模型3个阶段约半个世纪发展,已由最初单层模型发展到双层模型、多层模型,取得了很大进展。该文总结了SVAT模型主要水热过程参数化方案,模型应用研究、比较以及参数化方案改进,并提出下垫面不均匀性、模型简化、模型全面性、模型验证和比较等亟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问题。

  • 标签: SVAT模型 土壤-植被-大气系统 陆面过程参数化 陆气耦合传输
  • 简介:近年来,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工作逐步走上正轨,但各地水土保持"规费"征收力度尚不均衡.本文阐述了征收水保"规费"意义、依据和必备条件,介绍了征收水保"规费"途径和注意事项.

  • 标签: 征收 规费 水保 监督执法工作 水土保持 必备条件
  • 简介:流域概念在泰国沿用已久.之所以这么普及,是由于河流自上游地区流往下游地区这一概念容易被人理解接受.与小流域相关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水资源利用及其有效性,环境退化问题等.针对现在工作举几个例子.上下游冲突是个全球性问题,其中水资源利用是个主要问题,还包括因为杀虫剂和其他废弃物造成环境污染问题等.滥用土地,特别是在坡地上过度开发,可能会导致洪灾和山崩.在某些矿区,某些重金属,诸如铅等,对人体健康和居民生活产生不良影响.有些情况无法解决,而人们却无法从其他地区获得帮助.令人高兴是,在拯救河流方面已经出现了很好合作范例,如ThaChin地区做法,就可以作为其他类似个案范例.即使只有部分河流由于当地或周边地区的人为活动而造成污染,这些污染物最终也会流入大海.因此为环境法庭各案处理而成立环境争议仲裁中心以及绿席,被视为泰国环境界一个良好进步.

  • 标签: 流域 泰国 环境 上游 污染 铅中毒
  • 简介:当前课程改革在基础教育领域正蓬勃地发展,在生物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把传统生物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融合在一起,是我校初中生物学科课程改革重要内容之一。环保教育正是综合实践活动一项重要而又非常有意义内容,普及大众环保意识应从加强中学生环保意识开始。因此在初中生物学科课堂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具有非常重要意义。本文以七年级上册《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作用》一课为例来谈谈如何在生物学科课堂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 标签: 初中生物 课堂教学 环保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