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16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分析了东江水源区(东江上中游)水土资源持续利用主要问题在于原生植被过度砍伐,果业开发速生商品林建设及工业项目开发建设水保措施不落实,工业污染城乡"三废"未有效处理,水资源受益区与保护区行政区划分隔,上下游水土资源保护得、失不平衡;同时,提出了从落实各地政府水土资源保护责任、建立流域生态协商机制、探索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等方面促进生态环境改善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

  • 标签: 水土保持 生态补偿机制 东江
  • 简介: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常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将隧洞施工中产生石碴第二次开发使用,以达到降低施工成本、方便施工、减少建设费用保护水土资源目的。

  • 标签: 水土保持 洞碴 再利用
  • 简介:将影响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主要评价指标组成模糊物元,同时各开发利用阶段作为物元对象,以各项评价指标及其相应模糊量值构造复合模糊物元,运用层级分析法(AHP)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最后计算其欧化距离相似贴近度。通过雷州半岛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评价验证了该分析方法在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评价上科学性有效性。

  • 标签: 模糊物元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欧氏贴近度 层次分析法
  • 简介:为解决青海高寒区绿化植物栽培驯化问题,并为金露梅栽植科学管理及高寒区水资源有效利用提供理论基础,以2年生金露梅幼苗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方法人为控制土壤水分条件,测定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金露梅苗木光合生理特征,研究金露梅光合生理特性及其与土壤水分相互关系。结果显示:1)金露梅凋萎系数为4.02%左右;2)土壤水分对金露梅叶水势及光合作用影响具有阈值现象,净光合速率最大时土壤含水量为20.83%,水合补偿点为4.38%,水分利用效率最大时土壤含水量为13.82%;3)在砂壤土条件下,金露梅生长最适宜土壤水分环境为8.33%~12.71%,此范围内既可以维持植物基本生长所需,又可以最大程度提高水分利用效率;4)青海地区在金露梅盛花期(7月),在无降雨情况下,每2~3周补充一次水分能维持金露梅较好生长。2~3周持续干旱所造成伤害在灌水后可逐渐恢复,但连续1个月无任何供水会使金露梅死亡。

  • 标签: 水分胁迫 叶片水势 光合作用 水分利用效率 土壤含水量
  • 简介: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系统,观测福建东山岛海岸基干林带木麻黄蒸腾作用水分利用效率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基干林带木麻黄蒸腾速率日动态为单峰曲线,湿季峰值出现在12:00,干季峰值出现在14:00,日均值湿季(1.33mmol/(m2·s))〉干季(1.022mmol/(m2·s)),湿季蒸腾速率日变化与气温和光合有效辐射呈显著正相关,干季与气温和气孔导度呈显著正相关;2)蒸腾速率季节动态为单峰曲线,6月最高,1月最低,不同季节蒸腾速率平均值为夏季(1.74mmol/(m2·s))〉春季(1.28mmol/(m2·s))〉秋季(1.24mmol/(m2·s))〉冬季(1.06mmol/(m2·s)),蒸腾速率季节变化与气温、光合有效辐射叶面水气压亏缺呈显著正相关;3)水分利用效率日动态为单峰曲线,湿季日变化较小,干季日变化较大,干季上午水分利用效率高于湿季,水分利用效率季节变化为双峰曲线,峰值分别为9月1月。可见,在水分条件较好时,木麻黄具有较高蒸腾作用水分利用效率,在水分条件较差时,木麻黄可通过降低蒸腾作用,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来维持生长,对水分变化具有较强适应性。

  • 标签: 木麻黄 海岸带 基干林带 蒸腾速率 水分利用效率
  • 简介:沙棘是半干旱地区用于水土保持造林主要生态经济型树种,很好水土保持功能。作为一种植物资源,沙棘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基于国内多年来在沙棘水土保持、资源利用方面的研究成果,简要介绍我国沙棘资源发展现状,综合评述国内最新研究进展,提出了我国今后应继续加强研究领域。

  • 标签: 沙棘 水土保持 资源利用
  • 简介:泉州市人均耕地面积仅0.025hm2,耕地占补平衡压力大.本文针对泉州市实际情况,分析土地开发整理潜力、目标,重点区域、重点工程、重点项目的分布状况,以及补充耕地资源途径,以引导土地开发整理方向结构,形成规模积聚效应.

  • 标签: 耕地 资源 土地开发整理
  • 简介:根据脱钩理论基本内涵,利用2005~2015年水资源利用增长率与GDP增长率数据,计算得到2005~2015年云南省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压力脱钩弹性系数D,并根据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压力脱钩状态划分标准对研究时段内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脱钩状态进行划分,进而在此基础上分析2012、2015年两个时段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压力脱钩状态空间格局及其变化特征。研究表明:脱钩状态类型组成减少,云南各地州脱钩状态较为复杂,差异较大,但这种差异性呈现缩小趋势;从脱钩状态类型数量组成看,云南省各地州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脱钩态势总体呈现弱脱钩态势,其总体上经济总量与水资源使用量均在增加,但经济增长速度高于水资源增长率;从脱钩弹性系数D值看,云南省各地州总体上经济增长与水资源利用呈现脱钩态势,由弱脱钩向强脱钩转变趋势;从脱钩状态类型空间分布变化看,经济发展程度较低滇西等地区主要呈现强脱钩态势,协调性良好;经济发展程度较高滇中、滇东等地区,主要呈现弱脱钩态势。

  • 标签: 水资源 经济发展 脱钩状态 空间格局 云南省
  • 简介:为明确石漠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服务价值(ESV)影响。以广西典型石漠化区——隆林县西林县为研究区,结合遥感解译与实地调查,分析2004—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采用Costanza估算生态服务价值方法,基于谢高地生态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定量评价该区土地利用变化对9项生态服务价值(气体调节、气候调节、水源涵养、土壤形成与保护、废物处理、生物多样性保护、食物生产、原材料、美学景观)影响。结果表明:研究期间,隆林县西林县林地、草地、建设用地面积均呈增加趋势,耕地、水域利用地面积则减少。两县总生态服务价值分别增加6.14亿3.27亿元;除废物处理食物生产价值减少外,其余7项价值均增加;林地生态价值构成ESV主体。敏感性分析表明,研究区ESV估算值相对稳定;生态经济协调度分析表明,两县生态经济系统分别处于中度协调和潜在危机水平,说明隆林县生态环境有所改善,西林县需要加强生态建设。ESV可作为衡量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1个综合性指标,为当地制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土地利用变化 Costanza估算方法 生态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 生态服务价值 生态经济协调度
  • 简介:冀北地区土壤侵蚀以水蚀和风蚀为主,根据水利部颁布《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1997),参考有关学者提出土壤风蚀强度分级指标,构建研究区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指标。运用GISRs技术,提取土地利用、坡度、植被覆盖度、土壤质地等信息,通过GIS空间叠加分析,得出冀北地区土壤侵蚀强度分级图,详细研究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分布特征;进一步与土地利用图叠加,分析不同土壤侵蚀强度下土地利用特征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侵蚀状况。

  • 标签: 土壤侵蚀 坡度 植被覆盖度 土壤质地 土地利用
  • 简介: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减少土壤侵蚀面积、降低土壤侵蚀强度是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主要效益,小流域综合治理前后土地利用土壤侵蚀变化分析是评价工程实施效益重要方面。以云贵鄂渝水土保持世行贷彬欧盟赠款项目重点监测小流域-盆古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治理前后两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eCognition、Arcgis软件,对盆古小流域治理前后土地利用土壤侵蚀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8~2011年盆古小流域旱地、水田等面积减少,林地梯田等面积增加;小流域轻度侵蚀在有林地中分布最多,轻度以上侵蚀主要分布在旱地中;另外,小流域土壤侵蚀这一期间整体呈现由强转弱趋势,表明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

  • 标签: 小流域综合治理 土壤侵蚀强度变化 土地利用变化
  • 简介:贵州岩溶山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加之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导致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土壤侵蚀性退化严重,直接威胁到当地居民生存环境,为了更好地执行西部大开发战略,提高贵州岩溶山区居民生活生产条件,促进贵州岩溶山区可持续发展,需对贵州岩溶山区脆弱生态约束及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进行深入研究。本文对贵州岩溶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成因进行了分析,包括:地形复杂性、地质环境特殊性、降水不均匀性以及人类活动四个方面。在此基础上重点阐述了脆弱生态环境对贵州岩溶土地资源影响,表现为:石漠化、土壤贫瘠化土壤结构性恶化三个方面。最后提出了脆弱生态约束下贵州岩溶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对策。

  • 标签: 贵州岩溶山区 生态环境脆弱性 土地资源 约束
  • 简介:在北京市发展过程中,高速增长的人口总量使北京市正遭遇着“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发展困境.通过分析2004-2011年北京市人口以及水环境相关数据,研究人口变动及产业结构调整对北京市水资源利用影响.结果表明:1)北京市人口从2004到2011年增长了115万人,外地入京人口增长了484.3万人,年均用水量增加了近1.41亿m^3,高速的人口发展是北京市水资源利用总量连年增长根本原因;2)2011年末,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总数仅为59.1万人,不足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总数1/10,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总数尚不足第三产业1/3,第三产业取代了第一、二产业成为城市经济支柱;3)8年间,人均年生活用水量减少了8.4m^3,人均年农业用水量减少了37.7m^3,人均年工业用水量减少了27.1m^3,产业结构调整使得北京市人均年用水量呈现连年下降趋势.控制人口合理增长,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是实现北京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有效途径.

  • 标签: 人口总量 流动人口 水资源利用 产业结构
  • 简介:根据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特点,探讨喀斯特土地石漠化本质特征。以贵州省普定县后寨河地区为案例,根据研究区不同季节影像特征,在概念上阐明土地覆被与土地利用石漠化之间关系,并提出在判断喀斯特石漠化时要考虑地表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特征;指出研究区石漠化土地为全年植被盖度低于10%植被贫瘠区灰色覆被,从生态演替角度把单峰型季节性绿色覆被草坡划归为潜在石漠化土地。基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石漠化分类评价方法,能够使所划分石漠化土地具有明确含义,无疑会更为准确并具有更强实用性,对石漠化土地治理更具有针对性。

  • 标签: 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 土地石漠化 后寨河地区
  • 简介:浅沟侵蚀是土壤水蚀一种重要形态。卷尺法是测量浅沟体积重要方法。在使用卷尺法测量垄作耕地中浅沟时会遇到一个难题,:浅沟深度测量位置只能选在垄台或垄沟,但无论选在哪里,所测得浅沟深度都不能直接用来计算浅沟体积,而是需要先将其换算成无垄状态下浅沟深度;如何进行这种换算,尚缺乏相关报道。本研究旨在:建立1个可以将在垄台处测得浅沟深度(测量深度)换算为无垄状态下浅沟深度(换算深度)换算公式,以辅助今后浅沟测量工作;并结合该换算公式东北黑土区实测浅沟数据,计算不换算(直接使用测量深度计算浅沟体积)情况下误差,以探讨换算必要性。为此,本研究利用平面几何知识建立换算公式,并在黑龙江省鹤山农场鹤北2号小流域加以应用。结果表明:1)换算深度是1个以测量深度垄台形态(高度、上宽、下宽)为自变量函数。2)如果不换算(直接使用测量深度计算浅沟体积),会造成高估。垄作影响到浅沟深度测量,但只要知道垄台形态,就可以将测量深度换算为换算深度。研究结果可以辅助今后浅沟测量工作,具有一定实用价值。

  • 标签: 土壤侵蚀 浅沟深度 换算 形态 垄作 垄台
  • 简介:通过多年采对类芦生态特征、生物学特性观察及绿化治理实践研究,较系统地掌握了类芦适应恶劣生境生长抗逆特性,从而为类芦这个优良乡土草种在我国南方水蚀荒漠化矿山废弃物地区绿化治理推广、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 标签: 类芦 形态特征和生物特性 抗逆性分析探讨
  • 简介:土壤侵蚀模型研究,是土壤侵蚀学科前沿领域水土保持规划有效手段.述评了我国在坡面预报模型流域侵蚀产沙模型、区域水土流失评价模型全国水土流失宏观趋势预测研究进展,提出了中国水蚀预报模型研究面临挑战与任务,指出了我国水蚀预报模型近期研究重点.

  • 标签: 水蚀 预报模型 产沙模型 土壤侵蚀模型 水土保持规划 坡面
  • 简介:为深入了解(PAM)与肥料混施作用效果,确定农业应用技术参数,通过室内土柱模拟试验,分析PAM与尿素混施对土壤蒸发特性影响。结果表明:1)0~10cm浅层混施,在PAM用量0、0.05%0.1%水平下,12d内尿素4个处理水平(尿素中纯氮占干土质量比0、0.1%、0.2%、0.4%)对蒸发影响无差异,12d后,差异开始逐渐凸显,总体呈现随着尿素施用量增加蒸发量减小规律;在同一尿素水平下,累积蒸发量随着PAM用量增加减小;2)10~20cm深层混施,在同一PAM水平下,尿素4个处理中,不施尿素对照处理累积蒸发量最大,在同一尿素水平下,累积蒸发量总体呈现随着PAM用量增加减小趋势;3)深施各处理土壤总蒸发量普遍高于浅施各处理,0~10cm浅层混施,前5d日蒸发量迅速下降,5~25d日蒸发量波动性缓慢下降,25d后日蒸发量趋于稳定;10~20cm深层混施,前10d日蒸发量波动性保持近似水平,12d以后开始逐渐下降,25d以后又趋于稳定;4)PAM尿素处理,都抑制了土壤蒸发,相对于尿素,PAM对蒸发抑制作用更强。

  • 标签: 聚丙烯酰胺 尿素 混施 土壤 蒸发
  • 简介:本文着重探讨在茶、果园地易引起水土流失地方种植薏苡,利用薏苡茎秆作为以草代木栽培花菇种仁供食用、药用前景.扩大薏苡作为经济作物又是水保植物推广应用深度,达到防止水土流失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综合治理效果综合经济效益目的.

  • 标签: 薏苡 利用技术 效益分析 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