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1 个结果
  • 简介:根据脱钩理论基本内涵,利用2005~2015年水资源利用增长率与GDP增长率数据,计算得到2005~2015年云南省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压力脱钩弹性系数D,并根据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压力脱钩状态划分标准对研究时段内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脱钩状态进行划分,进而在此基础上分析2012、2015年两个时段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压力脱钩状态空间格局及其变化特征。研究表明:脱钩状态类型组成减少,云南各地州脱钩状态较为复杂,差异较大,但这种差异性呈现缩小趋势;从脱钩状态类型数量组成看,云南省各地州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脱钩态势总体呈现弱脱钩态势,其总体上经济总量与水资源使用量均在增加,但经济增长速度高于水资源增长率;从脱钩弹性系数D值看,云南省各地州总体上经济增长与水资源利用呈现脱钩态势,有由弱脱钩向强脱钩转变趋势;从脱钩状态类型空间分布变化看,经济发展程度较低滇西等地区主要呈现强脱钩态势,协调性良好;经济发展程度较高滇中、滇东等地区,主要呈现弱脱钩态势。

  • 标签: 水资源 经济发展 脱钩状态 空间格局 云南省
  • 简介: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基本单元,开展小流域划分并确定其防治方向对县域水土保持规划布局具有重要意义。作者以国家级重点治理区沂源县为对象,通过遥感调查、模型计算、资料收集和统计分析等方法,掌握区域现状和水土保持需求,以小流域为单元,提出县域水土保持布局及措施配置。主要结果如下:1)全县水土流失面积为765.99km~2,占46.83%,以轻度侵蚀为主,主要分布在县域东南部、西南部以及东北部等区域;2)全县划分小流域68条,平均面积为24.06km~2,沟道密度1.87~2.99km/km~2,45%小流域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面积比高于50%;3)根据小流域特征和水土保持需求,全县划分为4个水土保持分区,提出了"三带三片"重点布局;4)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21条,以封禁治理为主,占55%;建设生态经济型小流域47条,其中东北部以封禁治理为主(45%),东南部以经济林果为主(60%),西南部以封禁治理(35%)和梯田工程(30%)为主。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县级水土保持布局和措施配置研究,可为县域尺度水土流失防治和水土保持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

  • 标签: 小流域 水土保持规划布局 预防保护 综合治理 措施配置
  • 简介:崩岗具有分布广泛、发展迅速、难以治理、危害严重等特点。本文依托兴国县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崩岗侵蚀劣地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结合项目区自然现状和治理方向,对不同类型崩岗进行了分类设计,形成生态功能提升与民生改善崩岗治理模式,在减少崩岗危害、恢复生态环境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崩岗,发挥其综合效益,为推动南方红壤区崩岗治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 标签: 崩岗 治理 山水林田湖草 兴国县
  • 简介:人口、粮食、贫困、环境四大问题之间,人口对其他三个问题都有压力。粮食与环境之间存在激烈相互冲突,如何在不破坏环境情况下将粮食产量最大化重要课题。贫困却使得人口增长,而粮食缺乏加剧了这过程。对于贫困—人口—粮食—环境体系而言,解决人口问题最主要方法。

  • 标签: 关系体系 人口 粮食 贫困 环境
  • 简介:常规水土流失野外调查技术已难以满足现阶段区域水土流失监测工作需求。为探索高效、精准、高质量水土流失数据采集技术,作者以山东沂蒙山泰山国家级重点治理区蒙阴县为例,以小流域或公里网格为调查单元,通过分析奥维地图技术优势,针对区域水土流失监测野外调查工作中导航找点难、信息采集过程繁琐、拍照定位精准度低等系列问题,探索了奥维地图与GIS结合在水土流失野外调查工作应用,包括基础数据源处理与导入、路线导航、点位查找、信息采集、位置共享以及内业成果处理等;提出了较为系统高效"无纸化"水土流失野外调查技术与方法,并结合应用实践,对奥维地图应用中存在不足提出了建议。研究成果可为区域水土流失监测、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及监督管理等野外调查环节提供技术参考。

  • 标签: 区域水土流失监测 奥维地图 GIS 野外调查单元
  • 简介:分析退耕还林以来黄土高原气候时间变化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研究黄土高原局域气候变化时空差异性及其与植被恢复相关性,旨在探讨区域气候是否会对植被覆盖变化做出响应。使用GIS和统计学方法,基于黄土高原区1981年以来气象数据和2000—2013年MODIS/NDVI数据,使用趋势分析和Kriging插值,分析气候要素时空变化特征,结合线性相关性,分析植被恢复和区域气候变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近30年来黄土高原气候变化总体趋势气温上升,而其他气候要素无显著变化;退耕还林以后表现为降水增加、气温不再升高、风速降低、湿度减小。2)2000年以来,黄土高原最高气温变化率、最小相对湿度变化率空间特征表现为条带状,且与夏季NDVI变化率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布特征。3)植被NDVI与1—4月份最低气温正相关性显著,与7月份最高气温负相关性显著,与5—9月份风速负相关性显著,与5月和7月相对湿度正相关性显著。4)南温带植被NDVI与年均最大风速相关性显著,中温带植被NDVI与年均最小相对湿度相关性显著,还与春、秋季平均最小相对湿度相关性显著。总之,黄土高原气候变化受到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但是植被覆盖变化也是局地气候变化1个因素,在温度、风速和湿度方面表现比较明显。

  • 标签: 退耕还林/还草 植被恢复 气候变化 黄土高原
  • 简介:为探究不同复垦模式对排土场土壤团聚体稳定影响,以辽宁省阜新市海州露天煤矿排土场复垦区内灌木林地(紫穗槐)、榆树林地、刺槐林地、混交林地(刺槐和榆树混交)和荒草地5种复垦模式为研究对象,经干筛法和湿筛法测得土壤机械团聚体和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并以土壤大团聚体稳定性为指标(R〉0.25即〉0.25mm团聚体含量)和团聚体破坏率(PAD)、土壤团聚体直径指标(平均质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和土壤分形维数D)作为评价指标,分析不同复垦模式下土壤团聚体稳定特征。结果表明:大团聚体稳定性、团聚体破坏率和土壤团聚体直径指标在不同复垦模式表层土壤总体呈现出林地优于荒草地趋势,其中灌木林地土壤团聚体破坏率最低,刺槐林地和混交林地土壤团聚体直径指标较好,林地表土层土壤稳定性更好。土壤团聚体稳定指标MWD与GMD相互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分形维数D值呈正相关。土壤团聚体从大团聚(〉5.00mm)到转化微团聚体(〈0.25mm)过程中,1.00mm和2.00mm土壤团聚体转化过程中较为关键节点。

  • 标签: 土壤团聚体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团聚体直径指标 分形维数 排土场 复垦模式
  • 简介:高速铁路为建设类线型工程,因空间跨度大、占地面积多、土石方量大、渣土场多等特点,水土流失防治任务较重。本文通过分析高速铁路设计特点、项目组成、占地性质等,结合最新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自主验收要求,总结近年来高速铁路工程水土保持设施验收中存在问题,提出基于水土保持设施自主验收下高速铁路建设水土保持工作建议。

  • 标签: 高速铁路 水土保持 自主验收
  • 简介:为准确评价土壤有机碳尺度效应,分析其多尺度变异特征并找到控制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主导因素,选取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为研究区,以实地调查数据为基础,对研究区进行多尺度采样,采用经典统计学与地统计学相结合方式分析敖汉旗表层(0~20cm深度)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尺度效应。结果表明:县域、中等区域和小流域尺度上表层土壤有机碳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7.49,7.57和7.54g/kg。3种研究尺度上土壤有机碳均具有中等强度空间相关性,变程在980~2100m之间,随着研究尺度缩小,土壤有机碳空间自相关距离逐渐缩小。不同研究尺度上各影响因子与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相关关系存在较大差异,县域尺度上土壤和植被因子对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影响最大,中等区域尺度上植被和海拔因子对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影响最大,小流域尺度上海拔和坡度对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影响最大。

  • 标签: 尺度效应 土壤有机碳 空间变异 地统计学 半干旱区
  • 简介:十九大报告表明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矛盾,水土保持作为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改善生态环境重要手段,通过实施水土保持措施,实现山青水秀宜居环境,在为解决新时代社会矛盾、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愿望过程中贡献正能量。然而随着社会化进程加快,作为福州后花园闽侯县,各行各业也都得到长足发展,近几年大量道路建设、房地产开发、工业厂房、山坡地开发等项目实施,给闽侯县水土保持工作带来了系列新问题,新建开发项目成为了闽侯县新增水土流失主体,如何对这些人为水土流失进行有效治理,成了目前水土保持工作亟需解决问题。

  • 标签: 水土保持 生态环境 综合治理
  • 简介:以元谋县干热河谷为调查对象,对99条冲沟进行了样方调查,利用SPSS和Excel软件分析冲沟各指标间及其与植被盖度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无论从总体还是局部来看,沟长和沟宽均呈现极显著相关关系,总体、沙地村、金雷村和苴林村相关数分别为0.591、0.551、0.548和0.579;沟深与沟底坡度也呈现出极显著相关关系,相关数分别为0.566、0.633、0.448和0.758;其他指标均呈现总体与局部不现象;(2)在沟长小于60m范围内,沟宽有随着沟长增加而增加趋势;在沟底坡度0~80°范围内,沟深有随着沟底坡度增大而增加趋势;(3)海拔和沟底坡度与植被盖度相关数分别为0.481、-0.526,相关性显著,植被盖度大地方都出现在海拔高或者沟底坡度低地方。本研究将为该区植被恢复模式选择提供理论支撑,为区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元谋干热河谷 沟底坡度 海拔 植被盖度 相关分析
  • 简介:近些年,各地兴起河道综合整治工程热潮,本文依据于大量河道治理项目的主体设计资料,选取了其中“清远市阳山县连江综合整治工程”作为河道治理项目的实例案例,根据其工程总布置及施工组织设计所产生水土流失特点,浅谈并剖析其水土保持措施设计,期待为同类项目的水土保持设计提供参考。

  • 标签: 河道综合整治 水土保持
  • 简介:采用黄土、石英砂尾矿、硅藻土等无机粉体对生活污泥进行固化,制备可用于花卉生长轻质颗粒。采用单变量控制法探究各无机试剂最佳添加量和工艺条件为:污泥50%、黄土30%、石英砂尾矿10%、高岭土5%、硅藻土2%、Al2(SO4)33%、烧成温度930℃、和焙烧时间50min。相关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黄土添加量从0~100%变化,轻质颗粒抗压强度逐渐增加到7.35MPa后开始下降。石英砂尾矿用来提高产品抗压强度,当含量为30%~40%时制得轻质颗粒抗压强度、吸水性等达到最佳性能。硅藻土多孔结构以及污泥中有机质挥发,使产品具有高孔隙度和吸附性,吸水率为50%。通过对轻质颗粒X衍射与SEM形貌分析,结果显示采用生活污泥为主原料制备用于花卉生长轻质颗粒性能优越,符合GB/T17431—1998。

  • 标签: 污泥 黄土 石英砂尾矿 轻质颗粒 烧制
  • 简介:近年来深圳经济快速发展,开发建设项目需大量采石取土,采石场日益增多,但因采石取土造成裸露边坡却未能得到及时修复,严重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亟待通过生态修复方式恢复其植被。本文以盐田港大水坑东信石场裸露边坡复绿工程为例,分析探讨了挂网喷混植生、种植槽等石场边坡生态复绿措施,截水沟、排水沟、跌水槽、消力井等排水设施,人工浇灌、滴灌设施等应用以及后期养护方法。合理布设排水、灌溉系统、营造适生微地形、改良土壤、加强后期管护,能快速修复裸露石场边坡破坏植被,可供南方岩漠化地区石质边坡生态修复时借鉴。但土壤瘠薄石质边坡进行生态修复“硬伤”,多种生态修复技术措施组合模式解决这个“硬伤”个方向。

  • 标签: 采石场 高陡岩质边坡 生态复绿
  • 简介:以深圳市观天路西延段道路工程项目为例,介绍了该道路项目的基本情况和水土流失成因与特点,按照深圳城市生态水土保持要求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进行了项目施工期水土保持措施设计,为开发建设项目中类似工程水土流失防治提供了典型经验。

  • 标签: 道路工程 水土流失防治 水土保持设计 生态文明
  • 简介:表土具有重要生态价值基础性资源,在编制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中,因表土剥离区域、剥离量、存放地点等问题存在,造成了表土资源浪费。本文提出了制定表土剥离技术规范、明确技术标准、成立表土流转公司、建立区域表土信息管理平台等建议。

  • 标签: 表土剥离 方案编制 对策
  • 简介:随着人类活动加剧和气候变化,黄河流域水沙特性也发生了变化。为了解黄河流域产流和产沙变化过程,通过引入区域径流深和区域输沙模数等参数,根据黄河流域主要水文站1950—2015年以来实测水沙资料,利用Mann-Kendall统计检验法和水文量累积曲线法,深入研究黄河流域产流侵蚀过程和空间分布变异特点。结果显示:黄河流域除唐乃亥站无明显趋势变化外,其他干流水文站和11条支流水文站径流深和输沙模数大都以指数形式呈显著减少趋势,表明黄河流域产流产沙能力减弱。黄河上游水文站多年平均径流深和区域径流深较大,为主要产流区;中游水文站多年平均输沙模数和区域输沙模数较大,为主要产沙区;下游多年平均区域径流深和输沙模数均为负值,为水沙主要消耗区。黄河流域水沙异源现象仍然存在,但有减弱趋势。

  • 标签: 产流与侵蚀 径流深 输沙模数 空间分布 黄河流域
  • 简介:为了有效对高速公路工程建设损毁临时用地进行复垦利用和生态重建,利用t检验和主成分分析法,对施工营地、施工便道、弃土场、拌和站和取土场5类临时用地土壤质量变化,以及5类临时用地之间土壤质量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取土场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质量分数和酶活性最低,土壤酸化严重;施工营地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速效磷质量分数和酶活性最高;拌和站土壤密度和紧实度最大,田间持水量最小;弃土场土壤密度和紧实度最小,速效钾养分质量分数最高;施工便道土壤各指标在5类用地中,均处于中间水平(P〈0.05)。土壤有机质、速效磷以及氮素等养分缺乏,土壤酶活性降低,引发弃土场、取土场土壤质量下降主要原因;土壤紧实度、密度增大,孔隙度减小及田间持水量降低导致施工便道、拌和站和施工营地土壤质量下降主要因素。不同类型临时用地土壤质量差异极显著(P〈0.001),在临时用地复垦和生态重建中,应采取针对土壤改良措施。主成分分析损毁土地土壤综合质量诊断分析有效研究方法。该研究可为工程建设损毁土地复垦利用、生态重建及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高速公路临时用地 土地复垦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酶活性 主成分分析
  • 简介:为研究石漠化喀斯特皆伐迹地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侵蚀量、变化规律和发生机理,在贵州省普定县设置喀斯特石漠化皆伐样地,采用测钎法(均匀布点)径流场法2种方法,对该样地恢复过程中土壤侵蚀进行持续监测,对比2种监测方法结果及以确定其适用性。结果显示:在皆伐后4年半恢复过程中,测钎法结果显示总体呈侵蚀趋势,累积侵蚀深度达1.46cm(折合侵蚀模数为2066.7t/(km2·a));自然恢复1年内土壤侵蚀量波动较大,在1年之后则波动减小(除2015年4月(约恢复3年)),3.5年后趋于稳定;径流场法得出侵蚀模数为0.78t/(km2·a),与测钎法得出土壤侵蚀结果相差巨大,分析认为这可能由喀斯特特殊地表岩土结构和2种监测方法具有不同观测侧重点及性质共同造成,2种方法观测结果不具有普遍可比性(如喀斯特特殊地表、地下状况等不可比),测钎法由于能通过原位监测土壤蠕滑及地下漏失而更适用于该地区。此研究对喀斯特石漠化皆伐迹地土壤侵蚀量和变化规律有些认识,但是对于其影响因素还只限于推测,有待开展进研究确认。

  • 标签: 喀斯特石漠化 皆伐 土壤侵蚀 测钎法 径流场 贵州
  • 简介:山洪灾害常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甚至人员伤亡。以湖南湘江武水流域为例,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水文模型集成系统为山洪预报提供了新思路,在解译了研究流域2010年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基础上,采用HEC-HMS水文模型对武水流域各场次洪水进行模拟预报,利用DEM及流域出口信息划分子流域计算单元,利用遥感影像结合GIS技术提取流域信息,采用SCS径流曲线法进行产流计算,采用SCS单位线法计算直接径流,利用马斯京根法进行河道汇流演进,运用指数退水模型模拟流域基流,并以2000—2008年17场实测洪水数据进行参数率定,用2009—2014年10场典型洪水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模型率定期17场洪水洪峰流量相对误差绝对值均〈20%,模拟合格率达到100%,峰现时差均≤1h,绝对平均Nash效率系数为0.816,率定出水文参数准确有效;验证期10场洪水,洪峰流量相对误差合格率达90%,峰现时差均〈1h,Nash效率系数均〉0.7。HEC-HMS水文模型在武水流域模拟效果较好,可应用于该流域山洪预报工作,且相较于多峰洪水,单峰洪水模拟效果更佳。

  • 标签: HEC-HMS模型 GIS 山洪预报 武水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