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94 个结果
  • 简介:通过毛竹林不同施肥方式对立竹质量、竹林产量以及竹蔸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伐桩施肥与沟施、撒施相比肥料损失少,输送迅速,并能加速竹蔸腐烂,具有显著生长效应,是培育丰产毛竹林一种较好施肥方式

  • 标签: 毛竹 施肥方式 施肥效果
  • 简介:为分析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在4类土地利用方式(灌木林地、采矿用地、天然牧草地农地)下,土壤养分质量分数差异性,运用野外采样室内化验、分析相结合方法,测定4种土地类型在0~30cm土层土壤有机质全量氮磷钾质量分数及pH值。结果表明:1)4类土地在0~30cm土层土壤有机质全氮质量分数存在显著差异,土壤全磷量全钾量差异不显著(P<0.05),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依次为农地>天然牧草地>灌木林地>采矿用地,土壤全量氮磷钾最大值分别为天然牧草地、天然牧草地灌木林地,最小值分别为采矿用地、灌木林地天然牧草地;2)在垂直剖面上,采矿用地天然牧草地有机质质量分数随着土层深度增加逐渐减小,农地灌木林地有机质质量分数最大值出现在20~30cm深度土层,4类土地土壤全氮量全磷量均有随土层深度增加而下降趋势,全钾量随土层深度变化不明显。4类土地土壤全氮全钾质量分数整体而言较为理想,全磷有机质质量分数欠缺。农地全磷质量分数基本能满足主要作物生长需求,有机质全氮质量分数不能满足主要作物生长需求。本研究可为内蒙古中部工矿开采区土地合理利用以及退化生态环境恢复等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土壤养分 土地利用方式 伊金霍洛旗
  • 简介:为探讨不同人为干扰方式下山地沼泽土壤中主要营养元素含量变化规律,以小兴安岭北部沼泽湿地分布比较集中公别拉河流域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5种干扰方式(农扰、筑坝、放牧、造田采矿)对山地沼泽土壤肥力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5种干扰方式下土壤有机质,全N,水解N10-20cm、20-40cm土壤速效P含量降低程度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0-10cm土壤层全P含量降低程度达显著水平(P〈0.05),放牧干扰增加了该层土壤速效P含量,其他干扰则使该层土壤速效P含量降低程度达极显著水平(P〈0.01);10-20cm土壤层中,除农扰外,其他4种干扰方式全P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20-40cm土壤层中,农扰、筑坝、放牧造田干扰对全P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总体来看,采矿对沼泽土壤干扰程度相对最强,与对照相比,其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98.90%,全N含量下降96.14%,水解N未检出,全P含量下降89.16%,速效P含量下降97.38%;其次是造田干扰,其土壤有机质、全N、水解N、全P速效P含量下降幅度分别为90.20%、89.28%、84.41%、56.31%61.19%;放牧干扰影响相对较小,其土壤有机质、N、P含量下降幅度均在45%以下。从回归分析结果看,不同干扰方式下,各层土壤全N、水解N、全P速效P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著相关关系。

  • 标签: 山地沼泽 干扰 土壤肥力
  • 简介:以辽河实际水文资料为基础,在沈阳农业大学水利学院综合试验场内,模拟不同流速水流冲击作用下沉坠式生态浮岛固定方式稳定特征。结果表明:制作合理浮岛模型,要始终保持浮岛在水面漂浮,同时减低浮岛在水中重心;根据不同水流情况,应适当调整浮岛之间距离,以免发生浮岛相互碰撞,水流速度越大,浮岛之间距离就越大。研究结果对辽河生态浮岛布设有着重要意义。

  • 标签: 生态浮岛 固定方式 沉坠式 辽河
  • 简介:运用径流小区法研究闽北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与不同降雨强度对水土流失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年均径流量大小顺序为裸露地〉柑橘园〉锥栗林〉杉木林,年均土壤流失量大小顺序为裸露地〉锥栗林〉柑橘园〉杉木林;2)降雨强度对土壤流失量影响高于对径流量影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径流量及土壤流失量与各降雨强度指标呈显著性幂函数关系,但各指标的拟合相关程度不同;3)裸露地(对照)土壤流失量与I10相关性最高,锥栗林土壤流失量与I30I60相关性最好,柑橘园土壤流失量与I30相关性最好,而杉木林土壤流失量与降雨强度相关性极弱;4)裸露地、锥栗林柑橘园径流量与I60I30相关性较好,杉木林径流量与降雨强度相关性极弱;5)各土地利用方式径流量土壤流失量与Iave相关性均很弱。

  • 标签: 水土流失 降雨强度 土地利用方式 闽北
  • 简介:通过对云南红壤坡耕地一年内产流降雨监测,研究不同农作处理下烤烟坡耕地水土流失特征。结果表明:1)顺坡垄作处理条件下,施肥量差异造成地表植被覆盖率差异,影响了水土流失量养分流失量;2)破膜提土处理条件下,相比未破膜处理,破膜后可增加地表土壤保水能力、减少水土流失量,其中秸秆覆盖在揭膜后对减轻水土流失效果更好;3)烤烟生长前期,农作处理方式是影响水土流失和养分流失主要因素,烤烟生长后期,地表植被覆盖率成为影响坡耕地水土流失和养分流失主要因素;4)氮、磷养分流失途径相比较,总磷流失相对于总氮流失受径流流失影响更大。

  • 标签: 坡耕地 农作处理 水土流失 养分流失 云南曲靖
  • 简介:浅沟侵蚀是土壤水蚀一种重要形态。卷尺法是测量浅沟体积重要方法。在使用卷尺法测量垄作耕地中浅沟时会遇到一个难题,即:浅沟深度测量位置只能选在垄台或垄沟,但无论选在哪里,所测得浅沟深度都不能直接用来计算浅沟体积,而是需要先将其换算成无垄状态下浅沟深度;而如何进行这种换算,尚缺乏相关报道。本研究旨在:建立1个可以将在垄台处测得浅沟深度(测量深度)换算为无垄状态下浅沟深度(换算深度)换算公式,以辅助今后浅沟测量工作;并结合该换算公式东北黑土区实测浅沟数据,计算不换算(直接使用测量深度计算浅沟体积)情况下误差,以探讨换算必要性。为此,本研究利用平面几何知识建立换算公式,并在黑龙江省鹤山农场鹤北2号小流域加以应用。结果表明:1)换算深度是1个以测量深度垄台形态(高度、上宽、下宽)为自变量函数。2)如果不换算(直接使用测量深度计算浅沟体积),会造成高估。垄作影响到浅沟深度测量,但只要知道垄台形态,就可以将测量深度换算为换算深度。研究结果可以辅助今后浅沟测量工作,具有一定实用价值。

  • 标签: 土壤侵蚀 浅沟深度 换算 形态 垄作 垄台
  • 简介:土壤团粒、水稳性团粒微团粒状况是影响土壤结构性质重要因素。运用分形理论研究黄土丘陵区纸坊沟流域7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团粒结构分形特征。结果表明:表层土壤团粒分形维数在1.641—2.114之间,其大小顺序为人工草地〉果园〉坡耕地〉乔木林地〉灌丛〉天然草地〉人工梯田。土壤水稳性团粒分形维数在1.774~2.384之间,其变化顺序为果园〉乔木林地〉人工草地〉坡耕地〉天然草地〉人工梯田〉灌丛,二者均表现出≥0.25mm粒级土壤团粒含量越低,分形维数越高规律;分形维数与≥5mm、5~2mm≥0.25mm粒级土壤团粒、水稳性团粒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0.25mm粒级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合团粒结构体破坏率可知,灌丛土壤结构与稳定性最好,其次为天然草地,人工草地最差;表层土壤微团粒结构分形维数在2.360~2.487之间,大小顺序为天然草地〉乔木林地〉坡耕地〉人工梯田〉人工草地〉果园〉灌丛,灌丛有助于促进土壤微结构形成,分形维数与0.25-0.05mm〉0.001mm粒级土壤微团粒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0.001mm粒级土壤微团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下层土壤质地主要与成土母质有关,人为干扰小,3种分形维数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水平(P〈0.05),土壤有机质含量与3种分形维数显著负相关(P〈0.05)。土壤团粒结构分形特征可作为土壤评价指标之一,分形理论为土壤结构、性质评价研究提供了新方法。

  • 标签: 团粒 微团粒 土地利用方式 分形维数 黄土丘陵区
  • 简介:人工湿地是基于自然生态原理,以节能、污水资源化为指导思想,使污水处理达到工程化实用化一项新技术,近年来这种经济高效污水生态处理技术受到日益关注。本文综述了目前国内外有关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概况、人工湿地净化污水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指出了目前国内外研究中存在问题。提出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发展方向。

  • 标签: 人工湿地 污水 处理技术 进展
  • 简介:通过多年采对类芦生态特征、生物学特性观察及绿化治理实践研究,较系统地掌握了类芦适应恶劣生境生长抗逆特性,从而为类芦这个优良乡土草种在我国南方水蚀荒漠化矿山废弃物地区绿化治理推广、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 标签: 类芦 形态特征和生物特性 抗逆性分析探讨
  • 简介:为深入了解(PAM)与肥料混施作用效果,确定农业应用技术参数,通过室内土柱模拟试验,分析PAM与尿素混施对土壤蒸发特性影响。结果表明:1)0~10cm浅层混施,在PAM用量0、0.05%0.1%水平下,12d内尿素4个处理水平(尿素中纯氮占干土质量比0、0.1%、0.2%、0.4%)对蒸发影响无差异,12d后,差异开始逐渐凸显,总体呈现随着尿素施用量增加蒸发量减小规律;在同一尿素水平下,累积蒸发量随着PAM用量增加而减小;2)10~20cm深层混施,在同一PAM水平下,尿素4个处理中,不施尿素对照处理累积蒸发量最大,在同一尿素水平下,累积蒸发量总体呈现随着PAM用量增加而减小趋势;3)深施各处理土壤总蒸发量普遍高于浅施各处理,0~10cm浅层混施,前5d日蒸发量迅速下降,5~25d日蒸发量波动性缓慢下降,25d后日蒸发量趋于稳定;10~20cm深层混施,前10d日蒸发量波动性保持近似水平,12d以后开始逐渐下降,25d以后又趋于稳定;4)PAM尿素处理,都抑制了土壤蒸发,相对于尿素,PAM对蒸发抑制作用更强。

  • 标签: 聚丙烯酰胺 尿素 混施 土壤 蒸发
  • 简介:为进一步探讨森林植被对流域尺度径流输沙影响,给黄土区植被建设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黄土区山西省吉县蔡家川嵌套流域聚类分析,选取地形地貌特征相似的森林流域无林流域,对其雨季径流输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森林植被可以大幅度地延缓产流时间、减少小流域暴雨洪峰流量;随着森林植被覆盖率增加,流域雨季径流量、径流深径流系数减少,无林流域比森林流域雨季径流深径流系数高5-20倍,少林流域比多林流域雨季径流深径流系数高2.7-2.9倍;少林流域暴雨径流输沙量是多林流域3-6倍,且前者暴雨径流输沙过程线变化比后者剧烈得多。由于森林植被对流域径流影响复杂性尺度依赖性,森林在区域(或大流域)尺度水文功能评价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 标签: 森林植被 流域径流 输沙 聚类分析 黄土区
  • 简介:为研究坡地物质迁移重要过程,通过室内人工降雨模拟试验,研究不同透水状况坡地土壤侵蚀养分流失过程与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不透水坡地初始产流时间比半透水完全透水坡地提前5-7min,且土壤侵蚀总量大于其余两者土壤侵蚀量之和;在二次降雨条件下,不透水坡地土壤侵蚀剧烈,土壤侵蚀量大于其他2种状况之和5倍;在首次降雨过程中3种不同透水状况径流养分浓度变化表现一致,仅在降雨75min后开始呈现差异;二次降雨过程中径流养分浓度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存在不透水底层或人渗速率低犁底层坡地,具有潜在严重土壤侵蚀与磷钾流失趋势,尤其在初始土壤含水量较高情况下。为合理配置坡地水土保持管理措施控制养分流失提供参考。

  • 标签: 人工降雨 地表径流 土壤侵蚀 养分流失 透水状况 物质迁移
  • 简介:为了探究三峡库区建立对乌江流域(重庆段)即重庆东南地区湿地环境产生影响,以landsat-5TMlandsat8OLI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基于eCognitionArcGIS平台,采用面向对象分类方法,建立重庆地区乌江流域1995、20052015年湿地景观数据库,利用景观动态变化度、景观破碎度及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等方法,分析重庆地区乌江流域内湿地景观近20年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重庆地区乌江流域整体湿地景观面积近20年处于增长趋势,动态变化指数最高为水库,最低为水田;2)湿地景观转移以湿地景观内部转移为主,湿地景观与非湿地景观转移为辅,人工湿地增加比重高于天然湿地;3)研究区内景观破碎度呈现先增加后减少趋势,说明该区域湿地环境先恶化后得到改善;4)1995、20052015年,天然湿地景观分维数均低于1.6,人工湿地均高于1.7,说明人工湿地景观格局比天然湿地复杂。天然湿地稳定性指数远低于人工湿地,且接近于0,说明自然湿地内部空间结构更加脆弱。通过三峡工程及其他水利工程建设,导致乌江流域(重庆段)湿地景观格局发生变化,对该地区湿地环境总体改善起到明显促进作用。随着三峡工程建设、库区蓄水,以及龙潭水利工程、江口电站等水利设施修建,乌江流域内湿地总体面积增加,人工湿地变化较天然湿地更为明显,但天然湿地相比人工湿地更易受外界干扰,应加强相对应保护措施。研究为保护该地区湿地景观,建立乌江流域湿地生态系统动态监测体系,以及为武陵山区精准扶贫提供技术支持。

  • 标签: 湿地景观 动态监测 遥感与GIS 乌江流域 三峡库区
  • 简介:为给黄羊滩及类似地区流动沙地人工造林提供科学依据,在黄羊滩流动沙地营造不同树种的人工林,探讨不同人工林地天然植被恢复效果防止风蚀差异。造林7年后调查资料表明:从物种丰富度衡量,小叶锦鸡儿侧柏人工林加快了天然植被恢复进程,新疆杨欧美杨107人工林延缓了天然植被恢复进程,沙枣榆树人工林对天然植被恢复影响不大;欧美杨107新疆杨人工林1年生草本占绝对优势,随林地环境条件改善,1年生草本逐渐减少,多年生草本、灌木逐渐增加,侧柏小叶锦鸡儿人工林地天然植物种生活型结构已趋于多样化。新疆杨欧美杨107人工林地处于流动沙地阶段,沙枣榆树人工林地处于半固定沙地阶段,侧柏小叶锦鸡儿人工林地处于固定沙地阶段。相同沙漠化阶段林地间天然植被相似性系数较大,不同沙漠化阶段林地间相似性系数较小。该地区人工造林树种以小叶锦鸡儿侧柏最佳,沙枣榆树次之,不宜选择新疆杨欧美杨107等杨树品种。

  • 标签: 沙地 植被恢复 土壤风蚀
  • 简介:为探讨植物生长调节剂、固沙剂保水、增产及其固沙效果,挽救濒临死亡地表植被,修复地区生态平衡,在民勤干旱沙区开展了有关应用技术研究。结果表明:1)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固沙剂具有一定保水能力,可使农田作物含水率(耕作层)提高1.0~1.5百分点,使梭梭林分100cm内土壤层平均含水率提高2.3百分点,流动沙丘80cm内土壤层平均含水率提高3.5,3.9百分点。2)种子包衣制剂处理对小麦、玉米生长发育具有滞后作用,但均存在增产效果,能使小麦增产12.2%,玉米增产2.0%。3)利用液体试剂进行籽瓜灌根处理可促使植株较对照主根增长9.1cm,主蔓增长33.0cm,平均增产率为11.5%。4)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退化植被梭梭、唐古特白刺进行根部追施后,梭梭新梢增长0.6~3.0cm,唐古特白刺冠幅增大45.1~96.2cm。5)固沙剂固定流动沙丘后,使沙丘结皮厚度增加0.2~0.3cm,风蚀减小50%~80%,沙丘植被盖度增加1.9%~2.7%。

  • 标签: 植物生长调节剂 固沙剂 植被 民勤沙区
  • 简介:本文分析了东江水源区(东江上中游)水土资源持续利用主要问题在于原生植被过度砍伐,果业开发速生商品林建设及工业项目开发建设水保措施不落实,工业污染城乡"三废"未有效处理,水资源受益区与保护区行政区划分隔,上下游水土资源保护得、失不平衡;同时,提出了从落实各地政府水土资源保护责任、建立流域生态协商机制、探索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等方面促进生态环境改善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

  • 标签: 水土保持 生态补偿机制 东江
  • 简介:为了探寻保水剂在内蒙古河套灌区番茄生产中适宜施用量,以不施BJ2101一L保水剂为对照,在番茄定植前沟施不同用量(30.0、37.5、45.052.5kg/hm^2)保水剂,测定番茄不同生长期保水剂对土壤水分及番茄光合速率、生长状况、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等影响。结果表明:施用保水剂提高了番茄缓苗期、开花期、幼果期耕层土壤水分,提高了开花期及幼果期光合速率及蒸腾速率,且其效果均随施用量增加而增加;施用保水剂促进了番茄根系及茎秆、叶片生长发育,且随施用量增加,保水剂用量30.0、37.5、45.052.5kg/hm^2水平较对照分别增产了3.48%、7.83%、11.01%10.29%,生物量增加了24.9%、56.7%、94.0%82.7%,水分产出率提高了-0.2%、3.9%、6.2%5.2%,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19.1%、50.4%、81.5%69.2%。试验结果表明,施用保水剂可促进番茄生长,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其中施用量为45kg/hm^2效果最佳。

  • 标签: 保水剂 番茄 施用量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 简介:基于全球公顷国家公顷生态足迹模型,对元阳县2003~2012年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以及生态盈余/赤字进行测算。研究表明,元阳县2003~2012年人均生态足迹呈逐年上升趋势,人均生态承载力呈下降趋势;全球公顷模型中,2004年出现生态赤字,人均生态赤字为0.027hm~2,2011年人均生态赤字达到最大值,为1.313hm~2;国家公顷模型中,2012年出现生态赤字,人均生态赤字为0.091hm~2。影响元阳县生态足迹变化因素分析表明,耕地是元阳县生态足迹重要组成部分,生产方式较单一,且生态赤字量呈现出递增趋势;建设用地处于盈余状态,草地处于赤字状态,其余土地类型出现不同程度赤字现象。据此,提出严格保护耕地资源,优化产业结构,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元阳县可持续发展对策。

  • 标签: 全球公顷 国家公顷 生态足迹 元阳县
  • 简介:针对我国温室蔬菜水肥一体化管理水平低下、灌溉施肥制度不完善等问题,本研究以设施花椰菜为研究对象,展开了不同滴灌施肥处理对花椰菜根系生长其生长土壤硝态氮分布规律影响田间试验。试验设置了由不同水肥顺序组成4种滴灌施肥处理,即T1(1/5N-4/5W)、T2(1/5W-1/5N-3/5W)、T3(2/5W-1/5N-2/5W)、T4(3/5W-1/5N-1/5W),如T2(1/5W-1/5N-3/5W)表示整个灌水过程前1/5时间灌水,接下来1/5时间施肥,后3/5时间灌水冲洗管道,其他类同。在花椰菜生育期内对土壤水分状况进行测定,收获后测定花椰菜产量、品质及根长密度等指标。研究结果表明:1)滴灌施肥对设施花椰菜产量、品质氮素累积量影响均未达到显著水平。花椰菜氮素累计总量随着滴灌施肥时间向后推移先减小后增加,其中T4处理氮素累计量最高,达50.23mg/kg。2)通过对比各处理种植前收获后土壤无机氮变化状况,发现种植前土壤无机氮质量分数呈表层高、深层低特点,收获后土壤剖面的无机氮分布更为均匀,对比发现T1T4处理更容易发生硝态氮淋失。3)灌溉施肥过程中前期施肥处理根系纵向生长更好,而后期施肥处理根系横向生长更好,其中T3处理根长密度最大,为2.54cm/cm~3,根系分布范围最广。4)各根系根长参数与土壤硝态氮质量分数均呈一次线性正相关,其中直径〈2mm根系根长拟合效果最好(R~2=0.8118)。综合考虑产量、品质根系生长分布等指标,灌水过程中前2/5时间灌水,接下来1/5时间施肥,后2/5时间冲洗管道T3方案较优。

  • 标签: 滴灌施肥 根系分布 土壤硝态氮质量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