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CT头颈部联合动脉成像时的CTA参数优化螺距、阈值的调整对于头颈血管显影质量的影响;方法对80例疑似头颈部血管病变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均行头颈部动脉螺旋CT血管造影(Computedtomographicangiography,CTA)扫描,均由主动脉弓升部触发。其中A组螺距1.2,阀值120HU,;B组螺距0.7,阀值60HU。对比两组的动脉成像质量。结果A组的颈总动脉起始段与椎动脉起始段的动脉成像质量均明显优于B组(P<0.01),但对于颈总动脉分叉段而言,两组成像质量无显著差异(Z=-0.751,P>0.375),A组的大脑中动脉主干成像质量优于B组(P?)。两组患者在双侧颈动脉分叉段与双侧椎动脉中段的对比剂密度未见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进行双CT头颈部CTA扫描时,采用螺距1.2,阀值120HU参数优化,可获得更优质的成像质量。

  • 标签: 双源CT 头颈部CTA 血管病变 扫描参数优化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针电通督法配合中医封包治疗椎间盘性下腰痛的治疗效果。方法分析2014年4月—2016年3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的椎间盘性下腰痛的患者100例,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其中50例为治疗组,另50例为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针电通督法配合中医封包治疗,对照组采用腰腿及局部取穴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愈疗效。结果两组相比较,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针电通督法配合中医封包治疗椎间盘性下腰痛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值得广泛应用。

  • 标签: 椎间盘源性下腰痛 针刺 电针 通督法 辩证 腧穴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重症急性胆性胰腺炎采用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治疗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胆性急性胰腺炎患者,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应用传统的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ERCP治疗,观察两组患者血生化指标(CRP、TBIL、GGT、ALT以及PCT),腹痛缓解时间、血尿淀粉酶及白细胞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临床疗效治愈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CRP水平、TBIL水平、GGT、ALT以及PCT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淀粉酶恢复时间、胆红素恢复时间、白细胞计数恢复时间、腹痛缓解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5.0%,两组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3%,两组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治疗重症急性胆性胰腺炎的临床效果显著,并发症发生率低,有利于促进症状消退,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重症急性胆源性胰腺炎 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护理风险管理属于医院管理制度中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我国就医人数正在呈现上涨趋势,因此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本文结合目前医院护理风险管理的发展现状,以及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提出几点可行性建议,从而提升护理安全,逐步优化医院护理风险管理工作的效果。

  • 标签: 护理风险 风险管理 护理安全 有效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综合分析医院药品风险管理情况及防范措施,降低医院药品风险,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方法从医院药品风险管理的基本现状、基本风险管理因素等分析医院药品存在的风险,再针对医院药品风险存在的不同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结果有计划、分步骤地逐步建立健全医院药品风险管理制度,积极开展药品风险管理工作,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公众用药安全。结论药品风险管理与防范是医院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医疗机构应该高度重视,采取各种措施防范和减少医院药品风险管理不当情况的发`生。

  • 标签: 医院药品 风险分析 防范措施
  • 简介:目的对欧盟药品风险管理计划(RMP)的发展历程、实施要素、实施效果等进行研究,以期为我国开展药品RMP提供建议。方法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检索中外文献和欧洲药品管理局(EMA)网站,了解欧盟RMP内容。结果欧盟上市许可申请人(MAA)/上市许可持有人(MAH)制定RMP来确保药品风险效益平衡,相关法规和指南完善、组织结构协作分工,已取得良好效果。结论建议我国从法律层面要求企业制定RMP,作为新药申请材料的一部分,同时完善相关体系,推进RMP发展,实现药品全生命周期的风险管理。

  • 标签: 风险管理计划 新药申请 风险管理
  • 简介:目的通过介绍FDA风险沟通体系建设发展情况及风险沟通实施效果,为监管机构风险沟通提供参考。方法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通过查阅中外文献和检索FDA官网,总结FDA风险沟通相关内容。结果FDA风险沟通起步早,经过不断探索实践,现已形成健全沟通体系,构建起完善沟通平台,取得良好效果。结论我国风险沟通起步晚,基础较薄弱,对风险沟通的关注还有待加强,风险沟通共享方式还有待完善。FDA经验值得借鉴,从风险沟通关注重点、沟通模式转换、沟通方式和战略四方面入手,促进我国风险沟通的发展与完善。

  • 标签: 风险沟通 进展 方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早期内镜治疗在重症急性胆性胰腺炎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80例重症急性胆性胰腺炎患者,入院时间均在2013年1月至2015年2月期间,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传统手术治疗,观察组给予早期内镜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白细胞、血淀粉酶、尿淀粉酶及肝功能恢复时间、腹痛缓解时间、住院时间、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血淀粉酶及尿淀粉酶恢复时间对比无显著差异,观察组患者的白细胞恢复时间、肝功能恢复时间、腹痛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及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为重症急性胆性胰腺炎患者实施早期内镜治疗,临床效果显著。

  • 标签: 早期内镜治疗 重症急性胆源性胰腺炎 临床疗效 传统手术
  • 简介:目的观察乌司他汀治疗急性脑血管病伴神经性肺水肿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急性脑血管病伴神经性肺水肿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2组患者均按照医学高等教育本科教材第8版对急性脑血管病给予规范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有创支气管插管术、呼吸机辅助通气,给予呋塞米减轻心脏负荷、少量糖皮质激素,给予抗生素预防控制感染,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衡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加用乌司他汀治疗。治疗后比较2组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钠尿肽(BNP)水平差异。对比观察2组患者气管插管置管时间、3d内气管插管拔除率、ICU滞留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病死率差异。结果治疗后治疗组IL-6、TNF-α、BN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气管插管置管时间、ICU滞留时间和抗生素使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3d内气管插管拔除率和病死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司他汀治疗急性脑血管病伴神经性肺水肿可以明显降低肺功能损害,减轻心脏负荷,提高临床疗效。分析其机制可能与乌司他汀降低患者血清中炎性反应水平有关。

  • 标签: 急性脑血管病 神经源性肺水肿 乌司他汀 炎症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对ICU护理风险与各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为针对性预防ICU护理风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ICU护理风险影响因素调查表》,抽样调查365名贵州省三级医院ICU护理人员,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数据进行拟合与评估,构建护理风险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构建的结构方程模型各项拟合指标均符合要求,组织管理、制度建设、支持系统、患者因素四项外在因素对护理风险有直接和间接影响,影响总效果分别为-0.749、-0.247、-0.206、-0.182。护士基本素质、知识技能、服务态度、协作能力四项内在因素是影响护理风险的中介环节,影响总效果分别为-0.342、-0.178、-0.052、-0.046。结论护理风险的发生受内外因的共同影响,管理者需要加强外因建设,通过外因影响内因,提高护士风险防范能力,从而减少ICU护理风险的发生。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院前急救中的风险因素以及管理。方法选取我急救中心随车医师与护士共35名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对其发放我院自制问卷调查表,调查院前急救中位居前十位的风险因素。结果不同工作年限的医护人员认为位居前三的风险因素包括患者信息不准确以及疾病的严重性和复杂性两项;工作年限1~3年的医护人员主要强调的是他人与客观因素造成的风险;4~6年与7年以上的医护人员更加意识到自身因素造成的风险。结论管理者必须对院前急救流程予以规范,对重点风险环节的管理加强重视,提高急救人员识别风险的能力以及对重症患者的评估能力与预见性,对不同工作年限的医院人员进行针对性培训,以此得到患者与家属的理解和信任。

  • 标签: 院前急救 风险因素 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护理风险管理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中应用的临床意义。方法在我院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病人中随机选取200名,平均分成两组,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行重症监护病房常规护理,观察组严格执行护理风险管理进行干预,对比两组发生护理风险事件的例数及发生率,并调查患者家属的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共发生护理风险事件8例,其中用药错误2例,输血错误1例,导管脱落1例,意外伤害2例,纠纷事件1例,其他1例,发生率为8.0%;对照组护理风险事件共发生15例,其中用药错误3例,输血错误3例,导管脱落2例,意外伤害3例,纠纷事件2例,其他2例,发生率为15%,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家属的满意度调查评分表中,观察组满意人数64人,一般26人,不满意人数10人,满意度为64%;对照组共42人满意,40人一般,18人不满意,满意度为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中,实行护理风险管理,可以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减少医患纠纷,有利于临床诊疗工作。

  • 标签: 护理风险 护理风险管理 儿科 重症监护病房
  • 简介:目的调查胸心外科住院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营养支持应用状况以及营养支持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对103例使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并调查病人住院期间的营养支持状况,分析营养风险与营养支持的关系,采用NRS2002工具,根据病人体质指数(BMI)、近期体重变化、饮食摄入变化和原发病对营养状况影响的程度等四方面情况进行计算评分.若病人年龄≥70岁,则总分再加1分.NRS2002≥3分为存在营养风险,具备营养支持的指征;NRS2002〈3分则暂不需要营养支持,并对患者营养支持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调查显示胸心外科患者NRS2002总适用率为82.5%,营养风险发生率为43.5%,总营养支持率35.3%.其中应接受营养支持的患者中营养支持率45.9%;无营养风险48例,13例(27.1%)接受营养支持.在使用“全合一”的患者中大部分组方均不合理,且86.7%的患者使用疗程低于7天,平均2.4天;不良反应发生率43.3%.结论:NRS2002适用于胸心外科住院病人的营养筛查,但营养支持在处方组成、肠外营养(PN)向肠内营养(EN)过渡、使用疗程等存在不合理现象.建议对有营养风险的患者评估病情,合理由PN向EN过渡,优化营养支持处方组成,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耐受性.

  • 标签: 胸心外科患者 营养风险 营养支持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医务人员骨质疏松症风险并探讨干预措施。方法选择本院工龄10年以上的在职医务人员100例纳入本次研究对象,检查骨密度、骨质疏松自我筛查、骨折风险。结果100例医务人员中,男性L1-L4、髋部及平均骨密度值均高于女性(P<0.05);平均亚洲人骨质疏松自我筛查工具(OSTA)指数值(3.18±0.45),其中低风险83例,中风险12例,高风险5例;平均MO、HF值均高于社会平均值(P<0.05)。结论医务人员是骨质疏松症的高发人群,应合理化工作时间及强度、增加体育锻炼来降低OP发生风险、保障医务人员的健康。

  • 标签: 医务人员 骨质疏松症 风险调查
  • 简介:目的研究氟化泡沫应用于幼儿早期龋齿临床效果。方法以我院口腔科门诊自2011年9月至2015年9月就诊的2995名3岁以下患早期牙釉质龋的患儿为研究对象,使用氟离子含量为12300ppm的氟化泡沫进行治疗,每3个月用氟化泡沫涂布治疗1次。4年后复诊进行评估,龋洞大小无变化,洞壁光滑坚硬为有效;龋洞壁软,牙齿龋坏范围增大为无效。结果有效率为74.5%,无效率为25.5%。结论夜间喂奶、进食零食、刷牙时间及频率是影响牙齿再矿化的重要因素,局部使用氟化泡沫可以起到有效的防龋。

  • 标签: 氟化泡沫 早期龋 婴幼儿 风险因素
  • 简介:很多老年人都会有这个感觉,自己一直坚持补钙,成效却并不好,仍然出现了骨质疏松的症状。对此,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副主任医师梁开信表示,骨质疏松症和肾、肝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肝和肾的健康又是由脾胃所吸收的营养物质来支撑,脾胃一旦虚弱,肝和肾的营养也都得不到良好的补充。之所以很多老年人坚持补钙却成效不好,就是因为脾胃虚弱导致营养无法吸收,肝和肾也不能正常运转,久

  • 标签: 骨质疏松 脾胃虚弱 骨折风险 中医骨科 副主任医师 屈伸功能
  • 简介:本期通报的是苯溴马隆的肝损害风险。苯溴马隆临床上主要用于原发性和继发性高尿酸血症、各种原因引起的痛风以及痛风性关节炎非急性发作期的治疗。上世纪70年代苯溴马隆首先在法国上市,2003年国际上报道该药导致严重肝毒性后,陆续在一些国家撤市,目前苯溴马隆在德国和日本、新加坡等一些亚洲国家使用。

  • 标签: 苯溴马隆 信息通报 药品不良反应 肝损害 风险 继发性高尿酸血症
  • 简介:目的了解我国关于药源性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PML)的风险认知水平,为临床正确认识及合理防治药源性PML提供参考。方法对国内外文献数据库、世界卫生组织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库以及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库中关于PML及药源性PML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结果目前国外医务人员及监管部门已经非常重视药源性PML的诊断、报告以及风险控制。但在我国,无论是从文献的数量,还是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资料,均显示出对药源性PML的认知能力存在一定的不足。结论药源性PML的风险在我国持续存在,但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在药源性PML的监测方面与国外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为更好提升我国药源性PML的监测及风险控制能力,需要包括药品生产企业、临床医生及药师以及监管部门在内的多个部门不断努力和沟通协调。

  • 标签: 药源性 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 风险认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跌倒风险管理对预防住院精神病患者跌倒及减轻跌倒造成伤害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将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精神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并在随机的基础上将其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每组各为60例,对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跌倒预防管理,对干预组精神病患者则采用跌倒风险管理的方法,对这两组患者的跌倒发生率、导致伤害的程度分级以及对跌倒风险管理的依从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干预组患者跌倒I级、II级以及III级伤害程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明显,干预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且干预组患者对跌倒风险管理的依从率为80%,对照组仅为38.33%,干预组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与对照组跌倒发生率分别为8.33%、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住院精神病患者给予跌倒风险管理,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跌倒造成的伤害,提升护理人员的防范跌倒风险的意识,提升患者的依从性,为精神病患者提供安全保障,可以在临床医学中广泛推广应用。

  • 标签: 跌倒风险管理 精神病患者 预防跌倒 影响
  • 简介:目的:评价阿托伐他汀联合阿仑膦酸钠治疗骨质疏松的治疗效果以及降低并发症风险的价值。方法:选取收治的骨质疏松患者70例,根据抽签的方法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所有患者都在常规治疗的同时使用阿仑膦酸钠进行治疗,观察组同时使用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IMT增厚的增加情况、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不同部位的BMD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患者治疗后各部位BMD都有所升高,但是观察组的BMD值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IMT增厚增加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骨质疏松患者,阿托伐他汀联合阿仑膦酸钠治疗能够提高疾病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 标签: 骨质疏松 阿托伐他汀 阿仑膦酸钠 并发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