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29 个结果
  • 简介:由以色列医生Stark创立的新式剖宫产用于产科以来,其手术优点得到大家的公认。我院于1999年改良应用于妇科手术中,使手术快捷、简便损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现总结报告如下:

  • 标签: 术中 妇科手术 改良式 横切口 术后恢复 新式剖宫产
  • 简介: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2012年12月的47例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病例资料。结果妊娠合并症、试产、在手术过程中应用高频电刀、孕妇腹壁脂肪较厚、水肿、贫血、手术人员操作不当等因素增加了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机率。结论合理应用抗生素,加强术后腹部切口管理,及时发现切口愈合不良征象,尽早处理,局部彻底清创,扩开抗生素或稀碘伏纱条引流,每天坚持换药,待切口新鲜后蝶形胶布拉拢切口或二期缝合切口,尽早促使切口愈合。

  • 标签: 剖宫产术 腹部切口 愈合不良
  • 简介:从1994年7月~1994年12月,我们采用腹部切口立“8”字缝合,临床观察97例,效果满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观察组:1994年7月至1994年12月,在我们妇科经腹部手术97例,平均年龄42岁,体重<65kg13例;占13.4%,65~75kg79例;占81.44%,>75kg5例;占5.15%。对照组:1994年1月至1994年6月经腹部手术

  • 标签: 立“8”字缝合 临床观察 腹部切口 腹部手术 脂肪层 1994年6月
  • 简介:目的分析老年患者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形成的危险因素,总结其规律,并提出防治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我院73例各种腹部手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的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经切口引流或局部持续负压吸引,间断换药,切口局部微波理疗等方法,术后12~16d切口愈合,患者术后13~21d痊愈出院。结论适当的处理措施有利于减少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高渗盐水纱条引流,或切口置管持续负压吸引的方法可促进切口愈合,减轻患者痛苦,缩短治疗时问,进一步提高手术的质量和成功率。

  • 标签: 切口脂肪液化 老年患者 预防 治疗
  • 简介:在进行妇产科手术的过程中,经常会在术后出现的一类问题就是切口感染,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病患具有较厚的皮下脂肪,身体的抵抗力较差,术后的恢复状态不佳等都将引起切口感染的情况。本文重点分析了妇产科患者在进行腹部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原因,并且寻求有效的途径对这一问题进行预防。希望能够为相关的医疗工作者提供参考。

  • 标签: 妇产科 切口 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宫腔镜与腹部超声结合在子宫切口妊娠中的应用。方法 在2020年7月-2021年7月这一阶段内来我院进行治疗的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妊娠患者中,挑选64例患者当作研究重点,借助随机数字法把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常规清宫治疗,研究组应用宫腔镜与腹部超声结合治疗。结果 与对照组作对比,研究组手术时间短且研究组术中出血量少(P<0.05);与对照组作对比,研究组发生并发症的比例低(P<0.05)。结论 在子宫切口妊娠中,应用宫腔镜与腹部超声结合治疗,具有特别确切的临床效果,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发生并发症的比重,有利于增强预后,值得推广。

  • 标签: 宫腔镜 腹部超声 子宫切口妊娠
  • 简介:既往有上腹部手术史可增加小切口胆囊切除术(Minicholecystectomy,MC)的困难。我院1991年4月至1998年10月行小切口胆囊切除术2500例,有上腹部手术史者73例,回顾这些病例旨在说明既往有上腹部手术史对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影响。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26例,女47例。年龄24岁~76岁,平均45岁。既往手术史:胃穿孔修补术24例,胃大部切除术17例,肝修补术3例,脾切除术11例,门奇断流术4例,横结肠修补术3例,上腹部剖腹探查

  • 标签: 胆囊切除术 小切口 上腹部 既往手术史 胆总管结石 胆囊三角
  • 简介:目的观察高频电刀电凝止血对腹部切口愈合的影响。方法对58例腹部外科手术患者随机分成2组:电凝组30例,手术刀切开腹壁各层电凝止血;对照组28例,手术刀切开后用丝线结扎止血。结果电凝止血组30例,切口甲级愈合23例(76.7%),对照组28例,切口甲级愈合26例(92.9%)(P〈0.01)。切口愈合延迟:电凝止血组7例(23.3%),对照组2例(7.2%)(P〈0.01)。电凝止血组切口延迟的7例中,脂肪液化7例,其中2例在脂肪液化基础上出现切口感染。结论单纯使用高频电刀的电凝止血功能影响切口愈合。

  • 标签: 高频电刀 电凝止血 腹部手术 切口愈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手术室护理对腹部外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预防作用。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在2018年6月~2020年6月期间收治的进行腹部外科手术患者中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进行常规护理)和实验组(进行手术室护理干预),每组各40例患者,对比不同护理方法对于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做出总结性报告。结果:记录数据处理可发现实验组的切口感染率为2.5%远远低于观察组的30.0%,伤口愈合情况好,且住院时间9.28±1.59天低于观察组的14.38±1.29天。结论:对腹部外科手术患者进行手术室护理干预能帮助患者减轻心理压力,有助于患者以平稳心态接受手术治疗,搭建患者与医生的联系,使患者配合医生的治疗减少感染发生的可能,促进伤口愈合,使患者早日出院。

  • 标签: 手术室护理 腹部外科手术 切口感染 预防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比不同治疗方法治疗妇产手术患者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收集80例经妇产手术治疗的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并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设置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前者实施红外线照射治疗方案,后者实施传统治疗方案。对比两种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经临床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接受妇产手术治疗的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采用红外线照射治疗效果较传统治疗方案更加显著,能够使患者的痛苦得以大幅度减轻。

  • 标签: 妇产手术 腹部切口 脂肪液化 治疗效果
  • 简介:目的探究在腹部外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预防中应用手术室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100例腹部外科手术患者,遵从双盲法分为参照组和试验组,各50例。参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试验组患者在参照组基础上采取手术室护理。比较两组切口愈合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护理满意度与生活质量。结果试验组患者切口愈合效果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0%,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9773,P=0.0005〈0.05)。两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护理前,且试验组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84%(42/50),试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8%(49/50),试验组护理满意度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829,P=0.0144〈0.05)。结论对腹部外科手术患者实施手术室护理干预能积极预防切口感染,增强切口愈合效果,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与生活质量,临床推广价值高。

  • 标签: 手术室护理 生活质量 腹部手术 切口感染
  • 简介:目的:评价甲硝唑与庆大霉素局部浸润注射封闭疗法对腹部手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7年2月间收治的普外科腹部手术患者110例资料,采用随机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对照组患者在手术完毕关闭腹膜后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预防切口感染,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甲硝唑和庆大霉素切口周围局部浸润封闭注射预防切口感染,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后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和切口创面愈合率,以及治疗后切口创面愈合时间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用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为3.64%低于对照组为16.36%(P〈0.05),切口创面甲级愈合率高于对照组(P〈0.05),切口创面愈合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甲硝唑和庆大霉素局部浸润注射封闭疗法预防腹部手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促进了切口创面的愈合,有效避免了切口感染的发生。

  • 标签: 甲硝唑 庆大霉素 切口感染 局部浸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手是人类生活劳动的重要器官,致伤机会较多,各种原因造成的手部皮肤较大面积缺损,直接影响着术后效果及手功能的保存。腹部皮瓣移植术是为了覆盖创面并代替组织缺损,用于恢复外观与功能的一种方法。因其手术简便,皮肤供给充分,疗效较满意,已成为手外科最常见的术式,而术后的护理工作对腹部皮瓣的成活起着重要作用。

  • 标签: 腹部皮瓣移植术 术后护理 较大面积缺损 手部皮肤 术后效果 组织缺损
  • 简介:腹部闭合性损伤是临床常见创伤病症,由于病情复杂,病症转变快,诊断难以明确,如临床判断或处理不当可能引起严重后果。我院共收治腹部闭合性损伤40例,保守治愈2例,剖腹探查38例,其中剖腹后无需特殊处理2例,需手术治疗36例,两处以上损伤8例。

  • 标签: 闭合性腹部损伤 腹部闭合性损伤 诊治 临床判断 剖腹探查 手术治疗
  • 简介:1995年1月至2000年12月,我院外科手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27例。2001年1月至2006年9月,我们注重了预防,仅发生3例。我们体会大部分切日脂肪液化是可以预防的,现总结如下。

  • 标签: 切口脂肪液化 防治 外科手术后 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