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大肠癌手术前后肠道粘膜免疫功能的变化,评估常规大肠癌手术对患者肠道粘膜免疫功能的影响.了解术后使用肠道益生菌制剂治疗肠道粘膜免疫功能紊乱的疗效。方法将大肠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常规实施大肠癌根治术;实验组:患者常规实施大肠癌根治术,并于手术后可以进食起开始补充肠道益生菌制剂。两组均于术前,术后第一次排便,排便后5天,术后1月,4次抽静脉血检测血清CRP及TNF-α的含量,同时留取粪便检测分泌型免疫球蛋白(SIgA)含量。结果①两组患者术后第一次粪便SIgA含量与术前相比均明显减少(P〈0.05),术后第二次粪便SIgA含量较术后第一次并未明显增多(P〉0.05),实验组术后1月粪便SIgA含量较术后第一、二次明显升高,且明显高于对照组愀0.05);②两组患者术后第一次血清TNF-α含量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术后第二次较术后第一次血清TNF-α含量有所降低(P〈0.05),术后第三次血清TNF-α含量实验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③两组患者血清CRP术后第一次较术前均明显升高(P〈0.05),术后第二次较第一次明显降低(P〈0.05),术后第三次较第二次也明显降低(P〈0.05),但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④大肠癌患者手术后肠道粘膜免疫功能明显降低。②大肠癌患者术后粪便SIgA水平下降,应用肠道益生菌制剂短期内对升高SIgA效果不明显,但长期应用可显著升高SIgA水平。③大肠癌患者术后血清TNF-α和CRP水平显著升高,应用肠道益生菌制剂后可显著降低。

  • 标签: 大肠癌 肠道粘膜免疫 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 肿瘤坏死因子 C反应蛋白 益生菌
  • 简介:摘要:人类机体最复杂、最密集的微生态系统——肠道菌群,其微生物数量为体内细胞总数的10倍,最高可达1014株。一旦肠道微生物过度生长,不仅可导致肠道菌群发生变化,而且会引发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 ,AIH)。在AIH发病率日益增高且发病机制还不甚明确的当下,通过对肠道微生物在AIH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作一综述,能够为明晰AIH发病机制以及肠道微生物其中的作用提供支持,为临床提出有效的AIH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 标签: 自身免疫性肝炎 肠道微生物 发病机制
  • 简介: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方法对6例胃肠道间质瘤进行临床病理观察,并应用CD117、CD34、SMA、S-100和Desmin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合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6例GIST中恶性4例,交界性2例,瘤细胞呈梭形或上皮样形或两者混合存在,免疫组化标记CD1176例全部阳性,CD344例阳性。结论GIST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CD117阳性对诊断有确定作用,CD34表达对诊断也有重要意义,肿瘤大小及核分裂数是判断肿瘤良恶性的重要指标。

  • 标签: 胃肠道间质瘤 临床病理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肠内和肠外营养对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恢复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胃肠道肿瘤患者68例(2020年9月至2021年10月),随机分为肠外营养的对照组(34例)与肠内营养的观察组(34例),观察患者免疫功能、术后恢复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免疫功能改善好,术后恢复时间短,P<0.05。结论:给予胃肠道肿瘤患者肠内营养,能促进免疫功能的提升,促进术后恢复,整体效果优于肠内营养,值得借鉴。

  • 标签: 肠内营养 肠外营养 胃肠道肿瘤 术后恢复 免疫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对胃肠道肿瘤患者进行肠内免疫营养和全素营养疗法的效果。方法 本研究将 2017年 4月至 2019年 4月在我院进行胃肠道肿瘤手术的 80例患者纳入其中,按照随机平均的方法分为 A、 B两组, A组:术后护理采取肠内免疫营养法, B组:术后护理采取全素营养疗法,比较两组护理情况。结果 A组各项机体营养指标均优于 B组, p< 0.05。结论 针对胃肠道手术患者进行术后护理可有效考虑采用肠内免疫营养,改善患者营养状况的效果更好。

  • 标签: 肠内免疫营养 全素营养疗法 胃肠道肿瘤 术后护理
  • 简介:有人把植物纤维素称为“肠道里的拖把”,细细一想,还挺有道理。植物纤维素本身并不产生热量,营养价值也不高,因而有人视它为“无用之物”。然而,正是这“无用之物”进入人体后却大显身手:在口腔,它耐嚼,可以锻炼牙齿,清洁牙缝污垢,增加唾液分泌,有助于食物消化:在胃里,它填充空间,使人减少饥饿感,有利于减肥:在肠道,它增强对肠壁的刺激,加快肠道蠕动,缩短有害物质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使大便通畅,及时把“垃圾”扫地出门。这位“扫把大师”,几乎成了人体中不可缺少的清道夫。

  • 标签: 肠道蠕动 拖把 植物纤维素 营养价值 唾液分泌 食物消化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双歧杆菌联合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治疗儿童湿疹的疗效及对患儿肠道菌群、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皮肤科就诊的100例湿疹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治疗,观察组患儿采用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治疗,两组均治疗12d、12d后,比较两组患儿的疗效、肠道菌群、免疫指标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 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 儿童湿疹 肠道菌群 免疫功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小夏是个体格强壮爱运动的阳光男孩,平时游泳健身、跑步锻炼,一个不落,然而最近小夏却连着请了好几天的假,原来这身体倍儿棒的年轻人也抵抗不了肠道的“小折腾”。

  • 标签: 肠道 体格强壮 跑步锻炼
  • 简介:药物在肠道内的吸收程度和吸收特征是影响口服药物生物利用度的重要因素。肠道吸收研究可以预测影响药物在肠道吸收的机制与因素,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体内法(invivo)、在体法(insitu)、体外法(invitro)等。就目前药物小肠吸收的研究方法及其特点进行综述。

  • 标签: 肠吸收 在体肠灌流法 外翻肠囊法 Ussing CHAMBER 细胞培养模型法
  • 简介:临床工作中,胃肠道疾病引起的贫血十分常见。因为各种与造血有关物质(造血因子)的摄取、生成、转化和吸收,都有赖于胃肠道正常的生理功能。因此贫血症状往往提示着胃肠道疾病的发生。

  • 标签: 胃肠道疾病 贫血 造血因子 临床工作 生理功能
  • 简介:口服药物肠道吸收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体外法、体内法和在体法,对这3种研究方法进行简要介绍。鉴于在体肠灌流法操作简便、技术成熟、可控性强,同时又保证了神经内分泌调节与淋巴液血液供应的完整性等特点,更能反映药物吸收的真实情况,因此重点介绍了在体肠灌流法,并对在体肠灌流法中使用的循环灌流法和单向灌流法常用的几种灌流液体积校正方法等进行综述,为研究口服药物肠道吸收试验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为保证试验的可操作性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认为应根据所研究药品的性质、实验要求、试验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选择适宜的试验方法,进而为药物剂型的开发和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 标签: 肠道吸收 药物评价 在体法 肠灌流法 循环灌流法 单向灌流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研究阿胶对免疫低下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小鼠ip环磷酰胺或氢化可的松建立免疫低下模型,高、中、低(3.00、1.50、0.75g/kg)剂量阿胶ig给予小鼠14d后,测定血清溶血素水平,观察阿胶对体液免疫的影响;进行二硝基氯苯诱导的小鼠耳廓肿胀实验,检测小鼠耳廓肿胀度,观察阿胶对细胞免疫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阿胶对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进行碳廓清实验,检测廓清指数K和吞噬指数α,观察阿胶对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阿胶3.0、1.5、0.75g/kg均可显著提高免疫功能低下小鼠血清溶血素含量(P〈0.001);3.0、1.5g/kg能明显提高小鼠耳廓肿胀度(P〈O.01、0.001);3酬蟾能显著提高小鼠CD3^+(T淋巴细胞)、CD3^+CD4^+(辅助性和迟发超敏性T细胞)占淋巴细胞百分比(P〈0.05);阿胶对小鼠的碳粒廓清指数K和吞噬指数cc无显著影响。结论阿胶能显著提高免疫低下小鼠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提高CD3^+、CD3^+CD4^+阳性细胞比例,对非特异性免疫无明显影响。

  • 标签: 阿胶 溶血素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淋巴细胞 非特异性免疫
  • 简介:

  • 标签:
  • 简介:1.在控制食物总能量的基础上,少食多餐.不要错过早餐,深夜不大量进食。2.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每天吃一斤蔬菜半斤水果,经常进食全谷物和豆类。3.每周吃鱼3到5次。4.减少摄入脂肪含量高、盐多油腻和煎炸的食物。

  • 标签: 肠道健康 含膳食纤维 少食多餐 脂肪含量 食物 进食
  • 作者: 王莉
  • 学科: 医药卫生 > 药学
  • 创建时间:2019-06-16
  • 出处:《药物与人》 2019年第6期
  • 机构:中国十九冶集团有限公司职工医院王莉由于肠道组织内存在大量气体,并且与组织密度之间关系密切,声能会因为肠道的气体而散射掉,由此会直接影响到超声医师对检查器官的成像结果,超声技术的发展,高频超声的应用可降低气体对检查部位的影响,腹部超声检查在胃肠道疾病中得以广泛应用,针对含有气体的器官疾病认识也更加深刻。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