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与乙肝病毒作战,人类主要有两武器:一是干扰素,一是核苷药。有人说。选谁都是两难:选干扰索,麻烦在前;选核苷药,麻烦在后。

  • 标签: 核苷类药 乙肝病毒 干扰素 作战
  • 简介:迷迭香(RosmarinusofficinalisL.)系唇形科迷迭香属多年草本植物,研究表明迷迭香中主要的二萜酚成分鼠尾草酸(carnosicacid)除了具有抗氧化作用,还具有抗癌、神经保护、抗炎、减肥、抑菌等多种药理活性,表现出较高的药用价值,并且可以广泛应用于药品、保健品、化妆品、食品添加剂及食用油等行业,为了促进鼠尾草酸的新药研究和开发利用,本文对其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迷迭香 鼠尾草酸 药理活性
  • 简介:以国家精品课程网课程中心所发布的175门医学药学(本科)精品课程记录为研究样本,运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其文献特征、课程资源项目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医学药学(本科)精品课程所属的学校类别和课程类别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学校类别和课程级别、年度和课程类别之间具有相关性,课程资源的完善度与课程级别同步,精品课程的申报主体有集中倾向,精品课程的建设有阶段性,精品课程的学科、课程优势明显。

  • 标签: 药学 精品课程 相关性 课程资源
  • 简介:目的:分析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头孢抗菌药物皮试状况,探讨头孢抗菌药物是否需要进行皮试。方法:将2013年7月—2013年8月间头孢抗菌药物皮试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对头孢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以及对皮试阳性发生率的影响因素作一分析。结果:一线抗菌药物(头孢呋辛、头孢曲松)用量达56.14%,二线抗菌药物(头孢地嗪、头孢匹胺、头孢唑肟、头孢美唑、头孢西丁)用量达43.86%;头孢抗菌药物皮试的阳性率达4.87%,假阴性的比例为0.19%;皮试液的浓度由0.5mg/mL调整为0.3mg/mL,其阳性率由6.37%下降至3.92%,应值得关注;特殊人群(年老、妇女、儿童)皮试阳性率占其阳性率的80%以上;皮试阳性与皮试者的年龄、生理、病理有关,尤其是年龄。结论:头孢抗菌药物皮试阳性率较高,用药前应做皮试,并引起高度重视,进一步优化药物过敏反应的应急机制。

  • 标签: 头孢类药物 皮试 特殊人群 问卷
  • 简介:目的:探讨某院头孢菌素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ADR)的情况及发生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收集某院2008-2013年上报的183例头孢菌素抗菌药物ADR报告,按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ADR涉及的药品品种、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ADR转归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83例头孢菌素ADR共涉及13种头孢菌素药品,在10岁以内的儿童中发生的ADR最多(52例,28.41%);静脉滴注(179例,97.81%)是引发ADR主要的给药途径;过敏反应最常见(92例,50.27%);头孢曲松引发的ADR最多(90例,49.18%);新的和严重的ADR共11例(6.01%).结论:临床应加强头孢菌素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高度重视头孢菌素类药物引发的ADR,以避免和减少ADR的发生,确保用药安全.

  • 标签: 头孢菌素 不良反应 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安氏ⅡⅠ分类错青少年不拔牙矫治对唇部软组织的影响。方法对30例安氏ⅡⅠ分类错病例采用上颌快速扩弓,3个月后运用直丝弓矫治技术完成非减数矫治。对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片唇部软组织指标进行测量统计分析。结果(1)在唇部各点相对于X、Y轴的线距上,治疗后表现为垂直方向上明显增长(P<0.05)。(2)在软组织角度与线距的测量上,治疗后软组织面凸角与反映唇部突度的鼻唇角、上唇倾角和上下唇突度的变化明显(P﹤0.05),反映了上唇前突和面部侧貌协调性的改善。结论运用快速扩弓扩大牙弓宽度是不拔牙矫治安氏ⅡⅠ分类的有效方法。

  • 标签: 快速扩弓 头影测量分析 安氏Ⅱ类
  • 简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一次重要改革,中国药科大学作为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单位之一,有必要对药学类专业的分析化学课程进行有效的改革,使其能够很好地适应我校药学“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要求。

  • 标签: 药学类 卓越工程师 分析化学 教学改革
  • 简介:所谓反应,是药物不良反应术语中的特定名词,指某一药理作用机制相同的药物具有相同的一种或一不良反应。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价中心、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发布的第11、24和35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对加替沙星引起血糖异常等不良反应进行了警示,并指出该药禁用于糖尿病患者;同时还指出,洛美沙星、莫西沙星、氧氟沙星等喹诺酮类药物引起血糖紊乱也有报告。由此引出“血糖紊乱是否为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类反应”的话题。

  • 标签: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药物不良反应 血糖紊乱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药理作用机制
  • 简介:目的:了解我院Ⅰ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在卫生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前后的变化,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自2011年1月-2013年9月我院Ⅰ切口手术病历合计3725份,对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情况按合理用药指标进行统计。结果:经过3年的整治,我院Ⅰ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各项合理用药指标基本达到卫生部整治方案的要求,Ⅰ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合理情况持续提高。结论:卫生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对Ⅰ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促进作用明显。

  • 标签: Ⅰ类切口手术 围术期 抗菌药物 分析
  • 简介:目的探索PDCA循环对普外科Ⅰ切口清洁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管理成效。方法抽取本院普外科2009年7月~2010年6月Ⅰ切口清洁手术病历作为对照组,2010年7月~2011年6月、2011年7月~2012年6月、2012年7月~2013年6月Ⅰ切口清洁手术病历分别作为管理组1~3,应用PDCA循环管理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管理前后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使用合理率及术后切口感染率的显著性检验,判断是否取得显著成效。结果通过PDCA循环管理,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率由99.23%下降至7.91%(χ2=13890.16,P〈0.001),使用合理率从0.77%上升至90.44%(χ2=13571.10,P〈0.001),术后切口感染率从0.77%下降至0.66%(χ2=7547.58,P〈0.001)。结论运用PDCA循环对普外科Ⅰ切口清洁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进行管理,预防使用率显著下降,使用合理率显著上升,术后切口感染率显著下降,取得良好成效,今后应继续探索应用。

  • 标签: Ⅰ类切口清洁手术 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 合理使用 PDCA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