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6 个结果
  • 简介: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而临床上遇到不少失眠患者有手机依赖症,每晚睡前玩手机成为影响睡眠质量的关键。家住重庆南岸区的崔先生前往医院就诊时告诉医生:“曾经有段子说早上起床看微信朋友圈和刷微博就像享受皇帝上早朝批阅奏章的待遇,但我的习惯是每晚躺床上‘批阅奏章',从微信朋友圈到微博,从各个新闻客户端到论坛,几乎每晚睡前都要捧着手机花一两个小时完成这些必修‘功课’,还经常捧着手机越看越兴奋,以至于放下手机后在床上辗转难眠。”

  • 标签: 世界睡眠日 失眠患者 重庆南岸 朋友圈 睡眠质量 依赖症
  • 简介:摘要睡眠对儿童发育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儿童的睡眠问题常出现在OSAS患者中。儿童与成年人相比其闭塞性睡眠无呼吸/低呼吸的症状时的脑波上的觉醒(Arousal)反映相对不是很明显。运用常规睡眠脑波分析方法R&K(Rechtschaffen&Kales)时未发现显著差异。本研究对以上两种方法的特点、相关性进行分析,探讨临床上如何合理运用。方法以2006年-2007年间由于睡眠阻塞性呼吸暂停症,鼾症而到大阪某大学附属医院A(18人)以及大阪某医院睡眠中心B(4人)就诊的22名小儿患者(男16人,女6人)为分析对象。首先,进行睡眠深度、长度、各睡眠阶段的比例等参数评价睡眠效率。其次,运用新方法CAP(Cyclicalternatingpattern)对睡眠的稳定性进行评价。最后,对两种方法的各项参数进行统计处理,分析其相关性、一致性、相异性、以及影响等。结果确认到CAP和R&K之间有数项参数具有相关性。但主要是ASDA标准中提到的A3(不稳定)与A1(稳定)相关参数。从分析结果得知仅依靠CAPrate来评价睡眠的稳定性是不充分的,需要更详细的评价参数。虽然两种方法独立,但由于确认到一些重要的相关性及相异性,因此,在分析睡眠状态时需合理结合两种方法提高对睡眠评价的准确性及精确度。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临床路径对改善AECOPD患者睡眠质量的护理效果,旨在为今后临床护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我院呼吸内科2014年6月-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8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路径,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每组各40例。观察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护理效果及患者睡眠质量。结果观察组总满意度、总有效率分别为92.50%、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77.50%(P<0.05);观察组睡眠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AECOPD患者实施临床路径,护理效果显著,且能有效提高护理满意度,改善睡眠质量,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 标签: 临床路径 AECOPD 睡眠质量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善睡眠质量对伴睡眠障碍女性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存在睡眠障碍的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62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2组均行常规的降糖治疗,干预组除常规治疗外接受睡眠教育及安眠药物治疗,经3个月干预后,与对照组进行相关代谢指标的比较。结果研究结束时,干预组睡眠障碍得到改善,PSQI评分明显减低(12.55±2.91比8.55±2.06);干预组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7.23±0.85mmol/L比7.70±0.88mmol/L;7.09±0.64%比7.51±0.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均值较对照组有所降低(3.43±1.24mg/L比3.53±1.26mg/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并睡眠障碍的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经积极改善睡眠障碍,有利于患者血糖控制。

  • 标签: []睡眠障碍 糖尿病 2型
  • 简介: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伴睡眠障碍患者的血糖波动与胰岛素分泌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住院的T2DM患者睡眠障碍患者100例,并随机选取同期100例未伴有睡眠障碍的单纯T2DM患者作为对照。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监测两组患者血糖,计算、比较两组的血糖波动指标评价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结果观察组平均血糖标准差(SDBG)、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C肽、HOMA-β均明显高于对照组,ISI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SI及HOMA-β与SDBG、MAGE、MODD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糖尿病病程、HOMA-β、SDBG与糖尿病伴睡眠障碍有相关性(P<0.05)。结论糖尿病伴睡眠障碍患者血糖波动可能与胰岛素分泌缺陷密切相关,血糖高波动性对胰岛β细胞功能损害严重,促进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 标签: 2 型糖尿病 血糖波动 睡眠障碍 胰岛功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适合社区的药学服务模式。方法:设计问卷,深入调查珠海市横琴新区社区居民安全用药常识及慢性病患者药物治疗情况,从公共卫生管理系统和珠海市人民医院横琴门诊部的医院信息系统中获取慢性病患者的用药数据,采用Excel软件对相关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受访的珠海市横琴新区居民对药师参与社区药学服务的态度积极,大部分受访者对安全用药常识的了解较片面,观念相对保守,但对网络技术有一定的接受度;慢性病患者的用药普遍缺乏管理,其对自身疾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有很大的改进空间。结论:居民存在常见病和慢性病的合理用药隐患,对药学服务有明显需求。根据现存问题,应建立以公共教育、药物治疗管理、家庭随访、家庭用药评价和利用度分析、效果评价等5项内容为核心的社区药学服务模式

  • 标签: 社区药学服务 问卷调查 合理用药 模式探索
  • 简介:当前临床药物治疗学教学改革的热点当属案例教学法。从传统案例教学实施的困局、医疗APP软件的筛选、基于医疗APP的案例教学新模式的实施、效果评价等方面,介绍中药学专业临床药物治疗学课程基于医疗APP的案例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和教学体会,认为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适合现代医学人才的培养。

  • 标签: 医疗APP 案例教学法 临床药物治疗学
  • 简介:目的:探讨多模式疼痛控制对骨折患者围术期疼痛、心理状态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184例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9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案,观察组采用多模式疼痛护理方案。比较2组围术期疼痛评分、不良情绪评分、睡眠质量评分差异,记录护理满意度。结果:(1)护理后,2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结果均较护理前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各指标降幅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2)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2.3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87%(P〈0.01)。结论:对骨折患者予以多模式疼痛控制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缓解其疼痛症状及不良情绪,改善睡眠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多模式疼痛控制 骨折 围术期疼痛 心理状态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在基础医学教学、临床医学教学、临床实习三个阶段中,临床实习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对于学生的培养质量和临床思维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就业的专业化程度。在我国目前的临床实习中,存在较大的弊端,缺乏有效的教学模式、考核管理系统以及对临床技能的客观评价方法。因此为了进一步的加强临床实习教学的管理,提高临床实习教学的质量,探讨OSCE模式在实习生的临床教学中的可行性的分析,设计出OSCE教学模式的方案,并对OSCE模式在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对实习生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主要通过以我院2013学年实习医生56人、护生30人;2014学年实习医生61人、护生32人为研究对象。2013学年实习生采取传统带教模式,2014学年实习生采用OSCE模式带教方法,最终的考核采用点差问卷的方式进行统计评估,对实习的情景进行考试,以及临床能力考核三大方面统计成绩并分析,比较两组人员的成绩结果,证实OSCE模式是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

  • 标签: OSCE模式 临床实习教学 临床能力评价
  • 简介:目的:评价中国临床药师干预效果的研究,考察临床药师的干预模式,评价临床药师的干预结果。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CNKI、万方、维普数据库,纳入中国临床药师干预的随机对照试验,两名评价员按照固定的纳入排除标准,独立对文献资料进行提取。结果:共纳入临床药师参与的随机对照试验25篇,干预领域从高到低依次为内分泌科、呼吸科、心血管科、抗感染科、肿瘤科。干预方式为医院药学信息服务、药物认知或生活方式干预、患者教育与用药咨询、出院用药与随访、建立医疗团队等项目。药师干预的一级、二级、三级、四级有效率分别为50%、75%、76%、86%。结论:临床药师的干预可以提高依从性、认知度,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药费。临床药师工作模式已经初见成效,但我国药学服务的模式与评价模式仍有待改善。

  • 标签: 临床药师 药学监护 药学服务 系统性评价
  • 简介:采用文献研究法为主,辅以个别访谈、社会调研等方法,客观分析研究生党员现状及研究生党员教育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构建科学有效的研究生党员教育管理模式进行探讨。

  • 标签: 研究生党员 “三助一辅” 教育管理模式
  • 简介:协同育人模式的实施是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分类方式的角度及宏观层面可以看到我国高校协同育人的实施情况。从构建理念、育人主体、管理机构、合作范围与层次等方面比较,可厘清其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区别。该模式在我国的推广实施仍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 标签: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协同育人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延续性护理对改善轻度认知患者生活质量的有效性。方法选取于2013年10月~2014年10月在我院住院的轻度认知障碍患者9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抽选的方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干预护理,实验组在干预护理基础上加延续性护理。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自觉关注病情程度对比,发现实验组自觉关注病情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情况对比,实验组总满意率为100%,对照组总满意率为86.66%,P<0.05。结论通过对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的延续性护理,能够使得患者自觉改变生活不良习惯,能积极配合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延续性护理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标签: 延续性护理 轻度认知障碍 生活质量
  • 简介:目的探讨医院人血白蛋白临床应用医嘱点评的难点、模式和评价的具体标准,促进临床人血白蛋白的合理应用.方法:对我院应用人血白蛋白的医嘱进行点评,对人血白蛋白临床使用的不合理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对不适宜处方的界定标准和处方点评模式进行探讨.结果:针对人血白蛋白处方点评中遇到的难点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建立适应我院的医嘱点评模式以及点评标准.结论:人血白蛋白应用的合理性评价具体标准及专项点评模式需不断完善,以进一步促进人血白蛋白的合理应用.

  • 标签: 人血白蛋白 医嘱点评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科团队服务模式对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为全科团队服务模式对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5年11月在本社区接受治疗的19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95例;观察组采用全科团队服务模式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服务模式对患者进行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依从性情况,分析比较两组患者身体指标情况。结果观察组依从性明显要好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观察组各项指标明显好于对照组干预后情况,两组之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结论全科团队服务模式对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依从性和身体指标提高明显,临床应用中值得推广。

  • 标签: 全科团队服务模式 糖尿病管理 效果研究
  • 简介:目的分析探讨人性化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80例分娩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开展人性化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护理效果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产妇产后焦虑和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妇护理满意度为97.7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67%(P〈0.05)。结论针对产妇实施科学化的人性护理,能够有效降低产妇疼痛程度,缓解其焦虑感,提高护理满意度,促进产后的康复。

  • 标签: 产科 人性化护理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梗塞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您1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脑梗塞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和观察组(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干预效果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干预总有效率为93.33%,满意度为90.00%,对照组干预总有效率为73.33%,满意度为76.67%,两组之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应用早期康复护理模式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进行广泛应用。关键词早期康复护理;脑梗塞;神经功能;满意度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住院总护师应用PDCA模式在降低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留置期间堵管率的效果评价。方法265例成功留置PICC的住院患者,2015年3~5月在本院置管的127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15年6~8月在本院置管的138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运用常规观察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护理基础上实施PDCA循环模式,分析PICC留置期间出现管路堵塞的原因,比较两组管路堵塞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导管堵塞的发生率为6.5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75%(P<0.05)。结论PDCA循环模式能明显降低PICC留置期间堵管率的发生,实现质量的持续改进。

  • 标签: 住院总护师 PDCA循环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堵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安全护理模式在儿科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鼻饲患儿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在我院儿科重症监护病房中随机选取100名机械通气鼻饲患儿,平均分配为两组,各50例,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儿进行传统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儿在传统护理模式基础上进行安全护理模式。记录两组患儿发生脱管、堵管、误吸、肠胃并发症等情况的例数及概率,并调查患者家属的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结果安全护理模式中的机械通气鼻饲患儿,共50例,其中出现脱管2例、堵管0例、误吸1例、肠胃并发症2例;传统护理模式的机械通气鼻饲患儿,共50例,出现脱管3例、堵管1例、误吸2例、肠胃并发症3例,两组患儿的脱管、堵管、误吸、肠胃并发症等发生情况的对比结果示观察组发生率明显较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且患儿家属的满意调查结果示,观察组共50例,满意32例,一般13例,不满意5例,满意度为64%;对照组共50例,满意21例,一般20例,不满意9例,满意度为42%,,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安全护理模式应用于儿科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鼻饲患儿中,是提高鼻饲的安全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的可行方法。

  • 标签: 安全护理模式 儿科重症监护室 机械通气 鼻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