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47 个结果
  • 简介:<正>我国ADR监测报告工作近年又有了新的进展:1998年3月我国成为WHO国际药物监测合作计划的正式成员国;1999年11月出台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试行)》;2000年6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与卫生部联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会议。这些可喜的进展显然会促进我国ADR监测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但迄今为止,我国尚未形成一完整的ADR监测报告系统(monitoring

  • 标签: ADR监测 药物不良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监测报告 药物监测 报告系统
  • 简介:目的了解和掌握处方事件监测国内外现状和适用范围.方法通过文献调研了解和掌握处方事件监测基本情况.结果处方事件监测是发现不良反应的主要方法,是自发报告的重要补充.结论处方事件监测方法对国内药品再评价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 标签: 处方事件监测 药品不良反应 监测
  • 简介:地高辛是临床常用的强心甙类药物,主要用于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室上性心律失常,但由于治疗指数窄,用药个体差异大,其有效浓度(0.8~2.0mg/ml)与中毒浓度有相当大的重叠,故在用药期间必须对地高辛血药浓度进行监测,以防毒副反应发生。为此,我院近几年来对地高辛血药浓度进行了监测。1仪器和方法

  • 标签: 地高辛血药浓度 临床监测 充血性心力衰竭 乙胺碘呋酮 室性心律失常 中毒浓度
  • 简介:血药浓度狭义上是指药物在人体血液中的稳态浓度。所谓稳态血药浓度(steadyblooddrugconcentration)是指规则服药后当机体的吸收量和排泄量达到平衡状态时的血药浓度。常规血药浓度监测的血样应在浓度最低时采取,一般是在早晨服第一次药之前。检测峰值只用于证实毒性作用的存在以及进行药动学研究之用,其采血时间视该药吸收和分布的速度而定。在无毒副作用的稳定情况下,6~12个月抽血1次,每次在同一时间。在发作、有毒副作用或联用其他药物时,抽血次数要增加,且抽血时间应选在发作时或自觉最不适时,以便搞清该血药浓度是峰值还是谷值。

  • 标签: 血药浓度监测 药物介绍 稳态血药浓度 采血时间 毒副作用 抽血次数
  • 简介:概述了预防接种不良事件的发生原因、常见的不良事件、预防接种不良事件的因果关系评价及国内外预防接种不良事件监测现状和如何开展预防接种不良事件监测.提示应该加强预防接种不良事件的监测.

  • 标签: 免疫 不良事件 预防接种 因果关系评价
  • 简介:目前我们对糖尿病病人血糖控制的标准是:①理想水平:三餐前4.4~6.1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4.4~8.O毫摩尔/升;②良好水平:三餐前6.1~7.O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8~11毫摩尔/升;③血糖控制差:三餐前血糖>7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11.1毫摩尔/升。为达到上述理想或良好标准,必须要监测血糖水平。

  • 标签: 糖尿病 血糖监测 自我监测 血糖控制 饮食控制 体育锻炼
  • 简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是保证人民用药安全的有效措施.我院于2002年第一季度正式设立专职人员.开展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从2002年初到2003年6月共收集到合格ADR报表62份.总结一年多来的工作,有以下几点体会.

  • 标签: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 医院 漏报 临床药学服务
  • 简介:为配合卫生厅的满意度调查活动,我院专门成立了调查小组,采取查房与床边观察(按设计的表格逐项填写),于2001年8月28日0时至24时,对所有住院病人进行现患率调查.结果显示平均感染现患率6.2%,感染现患例次率6.5%,有危险因素存在者明显增高达患病率9.2%.现报道如下.

  • 标签: 医院感染 现患率 监测 控制 流行病学
  • 简介:我们于1996年10~11月对区域内市级医院、区级医院,厂企保健站共计15个医疗机构进行消毒抽样、监测,现将结果分析如下。1方法与标准1.1监测方法:参照卫生部颁布的《消毒技术规范》进行。1.2规定标准:《医院卫生标准》2结果分析2.1共采集三类科室空气样品41份,合格29份,合格率为70.73%,其中病房的合格率偏低(57.14%),这可能与医务人员和非医务人员出入频繁,又不能及时定期消毒有关,见表1。

  • 标签: 医疗机构 监测分析 李沧区 消毒情况 合格率 医院消毒
  • 简介:重点介绍英国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的历史起源、组织体系、报告程序和时限要求以及信息的利用和反馈形式,旨在为我国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的开展和体系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英国 医疗器械 不良事件 监测系统
  • 简介:儿童的生理特点及用药特点决定了儿童比成人易于发生药品不良反应,且不良反应对儿童的影响和危害更为严重。儿童用药安全是保证人民身体健康、提高国民身体素质的重要工作。应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开展儿科药学监护,提高儿科合理用药水平,有效地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发生,保障儿童用药合理、安全、有效。持之以恒地做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工作需要医务人员的重视和参与,需要医院的支持、监督和管理。

  • 标签: 儿科 不良反应 监测
  • 简介:患者有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和慢性肾功能不全。服用地高辛治疗期间,出现昏睡少语,监测MCL1,显示分支性室速,其QRS较多数室早的窄,然而是室性。复查血清地高辛1.8ng/ml,血钾、镁均低,血Bun和肌酸酐轻度升高。经补钾和镁,纠正电解质失衡,心脏外中毒症状消失,分支性心动过速被房颤取代,律不整,平均心率70次/分,地高辛安全治疗范围小,通常中毒症状多为室上性心律失常,

  • 标签: 室性心律 分支性室速 室上性心律失常 分支性心动过速 充血性心力衰竭 中毒症状
  • 简介:目的经桡动脉穿刺、置管、连续、动态行血压监测,为临床提供准确、及时的血压数据,以指导临床工作。经动脉穿刺导管采取动脉血标本随时测定血气分析,电解质变化;方法选择收治1cm的重患25例,经左桡动脉或右桡动脉穿刺一置管,通过换能器连接到计算机上,以显示器显示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以及动脉压的波形。记录有创血压(ibp)和无创血压(miBp)数值及测压时间,血压组对照并经统计学分析。结果iBp的测压时间为3秒±0.4秒,niBp的测压时间为23±2秒,iBP的数值比NiBp高18±2mmHg,两组对比,P<0.05。结论有创动脉血压能提供准确、及时的血压数据,便于对危重患者的血压连续、动态监测、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医疗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有创动脉血压连续监测 有创血压 无创血压 血压测量
  • 简介:目的:了解患者体内血药浓度,以便调整用药方案,实行个体化给药.方法:7种药物以荧光偏振免疫法进行检测.结果:7种药物进行1580例次监测,达有效血药浓度的1035例次,占总数65.51%;未达有效血药浓度的382例次,占总数24.18%;达中毒血药浓度的163例次,占总数10.31%.结论:监测结果显示,临床不合理用药占相当大比例,提示临床加强治疗药物监测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实行个体化给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发挥药物的最佳效应.

  • 标签: 治疗药物监测 血药浓度 荧光偏振免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