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补体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机体天然防御、免疫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但补体在诸多病理生理情况下的过度激活会引发炎症和组织损伤,尤其是补体旁路的过度激活在一系列疾病和病征的发生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构成血液天然屏障的血管内皮细胞则不可避免地成为补体激活的靶细胞和效应细胞。因此,

  • 标签: 补体旁路 内皮细胞活化 旁路激活 干预 血管内皮细胞 过度激活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高胆固醇血症与血小板活化指标FIB—R、CD62P的关系。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测定血小板FIB—R和CD62P的阳性表达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结果高胆固醇血症组FIB—R、CD62P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同时正常老年对照组FIB—R、CD62P表达也高于正常对照组的参考值。结论老年人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小板活化功能增强,血栓性疾病的发生率高于正常对照。

  • 标签: 老年人 高胆固醇血症 血小板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HC 血脂
  • 简介:活化蛋白-1(AP-1)是一类二聚体的反式调节因子,其作用十分广泛,对细胞的增殖、存活和凋亡等重要生理过程具有调控作用.许多体内外实验均证实,AP-1与脑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癫痫和脑胶质瘤等神经系统常见疾病有密切联系.本文就AP-1的组成、调节及其与以上疾病的关系作简要综述.

  • 标签: 活化蛋白-1(AP-1) C-JUN JNK 信号传导
  • 简介:目的:探讨脓毒症中血小板活化对肾小管上皮影响的机制。方法:ELISA法检测血小板分泌的炎症因子白介素(IL)-1β和IL-6,应用共培养体系将血小板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共培养,Westernblot检测下室肾小管上皮细胞的p65和p-p65蛋白,qRT-PCR方法检测肾小管上皮细胞中IL-1β和IL-6的mRNA表达水平。构建盲肠结扎穿孔的脓毒症模型,尾静脉注射TLR4特异性抑制剂TAK-242,EdU检测肾小管增殖情况,肾组织石蜡包埋H&E染色后观察脓毒症肾损伤的程度,并检测血清肌酐含量。结果:不同浓度脂多糖(LPS)刺激血小板后,血小板分泌的细胞因子IL-1β、IL-6增加;血小板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共培养体系中,p-p65蛋白含量增加,TAK-242抑制血小板活化,减少肾小管上皮细胞炎症因子分泌;构建小鼠盲肠结扎穿孔的脓毒症模型后,尾静脉注射TAK-242,抑制血小板表面TLR4的激活,肾小管增殖能力和病理改善,血清肌酐降低。结论:脓毒症患者中血小板聚集并激活,分泌炎症因子增加,激活肾小管上皮细胞NF-κB信号通路,导致肾损伤,TLR4抑制剂可改善肾损伤,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脓毒症 肾损伤 血小板活化 NF-ΚB信号通路
  • 简介: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α单抗干预核转录因子-κB(NF-κB)活化对肝癌细胞HepG2增殖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HepG2肝癌细胞并给予抗人TNF-α单克隆抗体.以流式细胞术和AnnexinV—FITC/PI双色标记法分别检测细胞周期时相和细胞凋亡的变化: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定量分析用药前后细胞培养液中TNF-α和核蛋白NF-κB的变化。结果单抗(5mg/L)作用后,肝癌细胞凋亡率为21.5%±4.1%明显高于对照5.6%±0.9%,q=10.07,P〈0.01。G0/G1为66.2%±1.3%明显高于对照59.0%±1.0%,q=10.98,P〈0.01,而S期细胞比例无明显改变。用药后细胞株NF-κB水平为(59.0±1.02)ng/mg核蛋白,明显低于对照(73.9±7.4)ng/mg核蛋白,q=18.92,P〈O.01,与培养液中明显降低的TNF-α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89,P〈0.01),抑制效应呈浓度依赖性,高浓度时作用最明显(P〈0.01)。结论以TNF-α单体干预肝癌细胞中NF-κB活化,可使细胞凋亡增加,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肝癌细胞增殖明显抑制.

  • 标签: 肝肿瘤 肿瘤坏死因子-Α 核因子-ΚB 细胞凋亡 HEPG2细胞
  • 简介:目的探讨苦参素对活化肝星状细胞(HSC)整合素αv的表达和矢巢凋亡的影响。方法把培养激活的大鼠肝星状细胞株(HSC—T6)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以不同浓度的苦参素干预,蛋白质印迹(WesternBlotting)法检测整合素αv的表达,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脱氧三磷酸尿苷缺口末端标记法(TUNUL)检测凋亡指数。结果药物干预后整合素αv的表达随干预浓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P〈0.05).凋亡指数则逐渐增高(P〈0.05),且呈浓度依赖性(r分别为-0.76、0.81);整合素αv与凋亡之间呈负相关,r为-0.79。结论苦参素能通过抑制活化HSC的整合素αv的表达促进其凋亡,在肝纤维化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矢巢凋亡 苦参素 肝星状细胞 整合素ΑV
  • 简介:从海刀豆中首次分离得到三个己知化合物,(-)-medicarpin(PD1),(-)-2-hydroxy-4,9-dimethoxypterocarpan(PD2),4-hydroxy-3.methoxy-8,9-methylene—dioxy—pterocarpan(PD3),并探讨PD1对人肿瘤细胞的细胞毒性和诱导细胞凋亡作用。高内涵筛选分析结果表明,化合物PD1可以抑制NF—kB的活化,诱导细胞核固缩、改变细胞膜通透性与线粒体膜电势,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 标签: 紫檀素 海刀豆 抗肿瘤 凋亡 NF-KB 高内涵筛选
  • 简介:能够被自然杀伤T细胞所识别的α-半乳糖基神经酰胺具有潜在的治疗肿瘤、感染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用途,已引起了研究者们越来越多的注意。人们在寻找具有更好活性的化合物方面取得了不少进展,在理解这些自然杀伤T细胞配体的构效关系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KRN7000是用于自然杀伤T细胞刺激研究的一种主要的糖脂类化合物。本文对近年来基于KRN7000的各种结构改造以及在这些结构改造基础上所获得的构效关系进行详细的综述。

  • 标签: α-半乳糖基神经酰胺 自然杀伤T细胞活化 糖脂 免疫调节剂 构效关系
  • 简介:目的:评价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用对急性轻庹脑梗死患者抗血小板聚集及其活化作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6年10月间收治的急性轻度脑梗死患者86例,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值和溶酶体颗粒膜糖蛋白(CD63)、Ⅱ-颗粒膜糖蛋白(CD62P)测得值及血小板抑制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用药后按N1HSS的评分值和CD63、CD62P测得值低于对照组(P〈0.05);以及花生四烯酸(AA)、二磷酸腺苷(ADP)测得值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用可抑制急性轻度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和活化,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 标签: 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 急性轻度脑梗死 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活化
  • 简介:目的:观察白藜芦醇对去卵巢大鼠股骨骨保护素(OPG)及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子配体(RANKL)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3月龄雌性SD大鼠48只,按体重随机分为6组:假手术组(SHAM)、单纯卵巢切除组(OVX)、17β-雌二醇组(ERT,0.1mg·kg^-1·d^-1)。低、中、高剂量白藜芦醇组(RL、RM、RH,每天分别给予10、20、40mg/kg白藜芦醇)。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均切除双侧卵巢。术后1周开始给药,给药8周后处死所有大鼠,测定股骨骨密度(BMD)及骨生物力学性能:弹性模量(ELASTIC)、刚度(STIFFNESS)、最大应力(M-STRESS)最大承载力(M-LORD)。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股骨OPG、RANKL的表达。结果:与OVX组比较,20、40mg·kg^-1·d^-1白藜芦醇均能上调股骨OPG表达(P〈0.05)。与OVX组比较,20、40mg·kg^-1·d^-1白藜芦醇均下调RANKL的表达,改善股骨骨密度及生物力学性能(P〈0.05)。结论:白藜芦醇在体内可上调骨组织中OPG的表达,下调RANKL的表达,这可能是其改善股骨骨密度及生物力学性能的作用机制。

  • 标签: 白藜芦醇 骨质疏松症 骨保护素 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子配体
  • 简介:目的:本课题组前期的研究结果显示,羧胺三唑(CAI)在多种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炎症模型中均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本研究以正常大鼠的腹腔巨噬细胞为研究对象,探讨可能具有潜在抗炎作用的抗肿瘤药物CAI对与多种炎症相关因子的体外调节作用。方法:收集正常大鼠的腹腔巨噬细胞,待细胞贴壁后,将一系列浓度的CAI与上述细胞共同孵育48小时后,利用MTT法测定CAI对正常大鼠腹腔巨噬细胞活力的影响。分别将5μm、10gm、20gm和40μm的CAI加入已经贴壁的巨噬细胞中,共同培养24小时,同时加入浓度为10μg/mL的脂多糖(LPS)以诱导上述细胞的活化。培养基上清中NO的含量和TNF-α的水平分别用硝酸还原法和TNF—αELISA检测试剂盒进行测定,用Westernblot法测定iNOS蛋白的表达和NF—κB活化情况。

  • 标签: 大鼠腹腔巨噬细胞 NF-ΚB活化 INOS蛋白 脂多糖诱导 WESTERNBLOT法 三唑
  • 简介:目的观察银杏内酯注射液、银杏内酯ABC以及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EGb761)对家兔血小板聚集功能、超微结构及PF-4和β-TG含量的影响比较。方法将日本大耳兔分为对照(生理盐水)组、EGb761(1.02mL/kg)组、银杏内酯ABC(5.13mg/kg)组、银杏内酯注射液(1.02mL/kg,以萜内酯计5.1mg/kg)组、白果内酯(5.13mg/kg)组,分别iv相应药物1周。给药结束后,家兔心脏取血,观察PAF诱导下血小板聚集率;电镜观察血小板超微结构;试剂盒法观察PAF诱导下血清中血小板因子-4(PF-4)和β-血小板球蛋白(β-TG)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EGb761组、银杏内酯ABC组、银杏内酯注射液组的血小板聚集率均显著降低(P〈0.05、0.01),白果内酯组无显著变化;血小板聚集抑制率:银杏内酯注射液(43.76%)〉银杏内酯ABC(35.3%)〉EGb761(26.52%)〉白果内酯(5.48%)。与对照组比较,EGb761、银杏内酯ABC、银杏内酯注射液均能减少聚集型血小板数量,使树突型血小板突起变少变短。与对照组比较,银杏内酯注射液和银杏内酯ABC均使PF-4和β-TG表达显著降低(P〈0.01),EGb761仅显著降低β-TG表达(P〈0.05)。结论银杏内酯注射液通过PAF途径发挥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其作用强于银杏内酯ABC,可能是白果内酯发挥了协同增效作用。

  • 标签: 血小板活化因子(PAF) 银杏内酯注射液 银杏内酯ABC 白果内酯 血小板因子-4(PF-4) β-血小板球蛋白(β-TG)
  • 简介:目的研究艾叶制炭前后对人主动脉内皮细胞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内皮细胞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NO含量的影响,以及对大鼠血小板氨基末端激酶-1(JNKl)表达水平的影响,阐明艾叶炭止血机制。方法将体外培养的人主动脉内皮细胞(HEAC)随机分组,分别给予不同极性(石油醚、二氯甲烷、醋酸乙酯、正丁醇、水、水提物、鞣质、总黄酮)部位的艾叶生、炭品,终质量浓度为200、100、50μg/mL,培养48h后,取细胞培养液试剂盒法测定TFPI、vWF、NO含量;采用免疫蛋白印迹方法检测艾叶制炭前后各部位对大鼠血小板JNKl磷酸化水平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及相应生品组比较,艾叶炭品二氯甲烷和鞣质部位TFPI、NO含量显著降低,vWF含量显著升高(P〈0.01);大鼠血小板JNKl磷酸化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对照组比较,艾叶鞣质部位TFPI、NO含量显著降低,vWF含量显著升高(P〈0.01);大鼠血小板JNKl磷酸化水平显著升高(P〈0.01)。结论二氯甲烷和鞣质部位是艾叶炭的主要止血作用部位,其止血机制为降低TFPI、NO含量、增加vWF的含量;明显提高血小板JNKl的磷酸化水平。

  • 标签: 艾叶 艾叶炭 VWF TFPI NO JNK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