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陈饶
  • 学科: 医药卫生 > 药学
  • 创建时间:2019-06-16
  • 出处:《药物与人》 2019年第6期
  • 机构:资阳市雁江区南津中心卫生院陈饶临床血液标本采集对于患者诊断结果具有重要意义,是质量控制的主要环节。正确采集血液标本是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可靠的前提。临床在血液标本采集上共包括临床医嘱、检验申请、患者准备、标本采集、样本运输、分析检验操作等环节。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对新生儿黄疸并发胆红素脑病患者采用相关的护理措施,探讨和分析其护理的效果。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 136例新生黄疸并发胆红素脑病患者按照数字随机表法进行分组,分成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为 68例;对照组:对患者进行常规的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结果 试验组患者发生胆红素脑病的几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试验组发生其他并发症的几率也要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在临床上,对新生儿黄疸并发胆红素脑病患者进行必要的针对性护理,有效地预防患者发生其他并发症等,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新生儿 溶血性贫血 胆红素脑病 临床诊断及护理
  • 简介:目的探究不同的静脉采血方式对溶血现象的实际影响,及相应预防的对策分析。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血液科接受静脉采血的16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平分为两组,分别为参照组与分析组,前组患者采用一次性注射器进行采血,后组病患接受真空式采血,比较两组病患血液样品出现溶血现象的发生率。结果采用一次性注射器采血方式的参照组病患血液样品发生溶血现象的共有18例,占比为21.95%,而采用真空采血方式的分析组病患血液样品发生溶血现象的共有6例,占比为7.32%,两组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静脉采血的过程中,应当尽可能的采用真空采血的方式进行,同时加以实施合理的溶血预防对策,以此降低血液溶血现象的发生,提高样品检测准确率。

  • 标签: 一次性注射器静脉采血 真空采血 溶血 预防对策
  • 简介:目的探讨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因素,提出质控措施。方法以我中心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接收的血液、尿液、粪标本、分泌物、痰液等标本480例为研究对象,统计其中不合格标本,分析标本不合格的原因,提出防范措施。结果480例送检的微生物检验标本中38例标本不合格,不合格率为7.92%,其中以中段尿不合格率最高,达到15%,其次为血液标本不合格率为13.33%,再次为痰液标本不合格率为10%。标本不合格原因中采集不规范所占比最高,为26.32%,其次为送检不及时占比为18.42%,未使用无菌容器占比为15.79%,血液标本污染占比为13.16%。结论为提高微生物标本检验合格率,应加强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要做到定期总结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并对检验中心和临床医护人员加强培训,从而减少不合格标本率,提高标本送检质量。

  • 标签: 微生物检验 不合格标本 质量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在非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的诊断中采用 C 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价值。 方法 选取 2016 年 8 月 ~2018 年 6 月我院收治的 60 例输血且出现了非溶血性不良反应的病患,其中出现非溶血性发热病患 30 例设为 A 组,出现非溶血性过敏病患 30 例设为 B 组,另外选取无不良反应病患 30 例设为对照组,对两组病患的 C 反应蛋白进行检测并对比。 结果 三组病患输血前的 C 反应蛋白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 A 、 B 组输血前后的 C 反应蛋白水平比较有明显差异( P<0.05 ); A 、 B 组输血后的 C 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结论 当输血病患出现非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时,病患的 C 反应蛋白水平增高,提示,其可较好诊断非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

  • 标签: 非溶血性 C 反应蛋白 输血不良反应
  • 简介:目的探讨痰标本病原菌检测的阳性率与准确率提高情况。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肺部感染患者7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漱口后直接咳痰留取标本,研究组进行漱口-饮水-翻身-叩背-咳痰方式留取标本。比较两组患者病原菌阳性率、准确率。结果研究组病原菌阳性率、准确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痰标本病原菌检测的阳性率与准确率提高过程中,进行漱口-饮水-翻身-叩背-咳痰方式留取标本的方式更佳,应该在临床上多加广泛推广与应用。

  • 标签: 痰标本 病原菌 阳性率 准确率
  • 简介:目的探究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质量控制对策。方法对700例,2017年接收到的不合格微生物检验样本,使用回顾性探究的方式,探究微生物检验样本的分布,出现不合格的成因,质量控制对策。这里是将痰液标本作为例子,进行分析动态检验在标本合格率中的应用效果。结果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大部分原因是由于操作过程不规范、标本污染。微生物检验沟通前痰液标本不合格率为5.6%明显的高于方沟通后的不合格率3.2%。结论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质量控制对策,可以推进检验科与临床科室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发挥职能部门的管理效能,有效的减少不合格标本的数量,值得应用和推荐。

  • 标签: 微生物 检验标本 不合格 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