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肾脏好比是身体的“净水机”,每天过滤和清洁200升血液,把有用的东西留在血液中,让代谢的废物排出体外。同时,肾脏也被称为“工厂”,它生产了很多与人体内分泌、代谢有关的激素,帮助调节血压、维持骨骼功能、生成红细胞。别看肾脏功能强大,却是一个脆弱的器官。调查显示,我国慢性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城市中每10人就有1例,因此,我们应该时刻关注肾脏健康,留意它发出的“维修”信号。

  • 标签: 肾脏功能 慢性肾病 人体内分泌 调节血压 成红细胞 净水机
  • 简介:目的建立确立格列美脲化学结构的方法。方法通过紫外光谱,红外光谱,质谱,核磁共振,热分析及X-射线粉末衍射对格列美脲的结构进行结构分析。结果通过解析证实了格列美脲的化学结构为1-[4-[2-(3-乙基-4-甲基-2-氧代-3-吡咯啉-1-甲酰胺基)-乙基]-苯磺酰]-3-(反式-4-甲基环己基)-脲。结论该方法准确可行,可为格列美脲的结构鉴定提供依据。

  • 标签: 格列美脲 结构确证 核磁共振 红外光谱 紫外光谱 质谱
  • 简介:糖尿病已成为21世纪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其中2型糖尿病占较大比重(type2diabetesmellitus,T2DM),主要体现在各种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有着高致残率和致死率,直接影响了人们日常生活。慢性假性肠梗阻(chronicintestinalpseudo-obstruc-tion,CIPO)是由于肠道神经病变和(或)肌病引起的肠道运动障碍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反复发作或持续存在的肠梗阻,但缺乏机械性肠梗阻的诊断依据。成人CIPO常继发于系统性疾病(如结缔组织病)和内分泌疾病(如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肿瘤和病毒感染等),无明确病因的CIPO称为慢性特发性假性肠梗阻(chronicidiopathicintestinalpseudo-obstruc-tion,CIIP)[1]。近年来国内已有2型糖尿病合并CIPO的报道[2],本研究对12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共有特征,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对该类疾病提高认识,减少误诊、漏诊,减轻患者不必要的医疗负担。

  • 标签: 慢性假性肠梗阻 2型糖尿病 临床特征 运动障碍性疾病 慢性特发性假性肠梗阻 糖尿病神经病变
  • 简介:苏州市健康管理学会作为全国地级市中第一家一级学会,从2010—2013年期间,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健康管理师培训鉴定试点工作。本文结合我们的健康管理师培训鉴定试点工作,面对健康管理人才培养和使用中的具体问题,就选择结合区域智慧健康服务整体建构进程培养健康管理人才、探索创新健康管理师执业环境的初步实践和体验,对运用社会力量推动和创新健康管理人才培养机制,更好地满足来自于民生健康服务的规模需求,为大会提供案例借鉴。

  • 标签: 健康管理人才培养 智慧健康服务体系 健康管理师执业环境
  • 简介:目的:探讨阿德福韦酯致不良反应(ADR)发生的一般规律、特点及风险因素,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山东省ADR数据库中160例涉及阿德福韦酯的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不良反应表现的时间分布等进行了探讨,重点对骨骼系统损害和低磷血症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阿德福韦酯的ADR主要累及胃肠系统损害、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严重ADR主要累及骨骼肌肉系统损害、泌尿系统损害,多于长时间用药后发生。胃肠系统损害、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主要是用药半年内出现,肝肾功能异常、血磷降低可于用药半年以上出现,骨骼肌肉损害可于用药1年以上出现,骨软化症可于用药4年以上出现。结论阿德福韦酯的ADR的具有时间关联性,长期用药产生肾毒性而导致血磷降低和骨软化症,高龄和肝硬化患者可能更易发生严重ADR,应加强用药期间的肝肾功能及血磷的定期监测,正确诊断,及时治疗。

  • 标签: 阿德福韦酯 药品不良反应 时间效应关系 骨骼系统损害
  • 简介:目的以NE30D为膜控材料,考察其对盐酸氨溴索渗透作用的影响,探索制定盐酸氨溴索的缓释特征参数。方法以不同浓度的NE30D制备成膜作为渗透阻滞材料,以三室渗透装置考察NE30D膜厚度、盐酸氨溴索溶液浓度、同一批号膜材料批内和批间多个样本对透过率的影响,并计算阻滞效率。结果同一批号膜材料批内和批间制备的不同样本,通过控制制备参数得到的NE30D膜对盐酸氨溴索的阻滞效率重现性非常好,5%浓度制备的膜的阻滞效率在4.0%~4.6%/h,10%浓度制备的膜的阻滞效率在9.0%~9.4%/h。结论5%和10%浓度制备的NE30D膜对盐酸氨溴索的阻滞效率影响非常大,表明盐酸氨溴索可以通过改变膜的厚度来实现适当的释放速度,也表明NE30D是比较理想的盐酸氨溴索的缓释膜控材料。提示NE30D对于盐酸氨溴索的膜控缓释特征参数可以采用高、低浓度制备膜的阻滞效率及其差值。

  • 标签: 膜控缓释 NE30D 盐酸氨溴索 标准化参数
  • 简介:目的:了解30年来该院收治的经细菌学确诊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临床与流行病学特点,为流脑防治工作积累经验。方法对1983—2012年15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发病时间不同分为两组(A组:1983—2002年,共80例,B组:2003—2012年,共74例),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结果近30年来流脑发病呈低水平散发状态,无大规模流行。A组以0~5岁人群为主,占48.75%,B组以16~20岁人群为主,占41.89%。发病季节均以冬春季为主,其中以3~5月份最多见,占68.18%。B组患者平均年龄(15.78岁)高于A组(9.87岁),暴发型流脑发生率(18.91%)比A组(7.50%)为高,出现瘀点瘀斑比例(63.51%))低于A组(88.75%),出现意识障碍比例(43.24%)高于A组(26.25%),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值平均值(85.62%)高于A组(78.64%),且均有统计学差异。患者对头孢曲松、头孢噻肟未出现耐药,对青霉素的耐药率为4.44%,对磺胺药由2003年之前的30.67%耐药到2003年之后100%耐药。结论流脑发病总体呈低水平散发状态,两组患者发病季节均以冬春季为主,B组患者临床症状较A组为重,发病年龄高峰上移。治疗上以青霉素、头孢曲松为首选。

  • 标签: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临床特征 流行病学特征 菌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