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5 个结果
  • 简介: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改善,对自身的健康越来越关注。关于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等质量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药品常用的质量控制方法是定性、定量的测定药品的化学成份和有关物质,这对单组分化学结构明确、构效关系清楚的化学药品是适合的。而对于多组的药物,由于成分复杂,有效成分不清,

  • 标签: 生物活性测定 多组分制剂 质量控制
  • 简介:摘要:本文针对多组药物配方的高效液相分析方法进行了开发与验证。首先,通过选择合适的样品和制备方法进行样品制备。然后,根据药物特性和分析目的选择合适的色谱柱和流动相,并通过优化流动相组成和流速实现高效分离。接下来,根据药物特性选择合适的检测器,并通过改变柱温、流速、流动相组成等参数进行方法优化。最后,通过验证方法的准确性、精密度、线性范围、灵敏度、选择性和稳定性等指标,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以期为多组药物配方的高效液相分析方法的开发与验证提供了有效的指导。

  • 标签: 多组分药物配方 高效液相分析方法 开发 验证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不断发展,新型药物不断研发,并且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临床用药中,药物检验是重要环节,直接关系用药安全。目前,我们常用的药物检验方法有高效液相色谱和超高效液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无论是灵敏度还是分辨率、速度等均明显超出高效液相色谱(简称HPLC),而且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很强。HPLC在高速、高压环境下,也可以更有效地展开药物分析工作,并且还可以有效保障样品质量。

  • 标签: 多组分 药物配方 高效液相分析方法 开发与验证
  • 简介:摘要 质谱仪是一种通过测量相对分子质量或质荷比鉴定物质的分析工具,质谱仪通常由3个基本部分组成:即离子源、质量分析器和检测器。通过将双重/多重质量分析仪串联起来或与气相色谱、液相色谱、毛细管电泳等技术平台联用,可以提高质谱仪的分析性能。离子源是质谱仪的关键组成,是将分析物进行离子化的部分,在质谱仪发展的早期阶段,由于采用的电离方法很容易破坏有机分子中的共价键,因此很少用于生物分析。电喷雾电离(ESI)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MALDI)等“软”电离方法彻底改变了质谱技术,使质谱技术应用于生物大分子的高通量质量分析成为可能,促进了质谱技术在生物学和临床医学研究中的应用和推广,现代组学中最常用的质谱仪类型有:静电场轨道阱、离子阱、四极杆、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飞行时间等。检验医学在临床诊断和治疗监测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多组学研究成果促进了全新诊断标志物的研究发现和临床应用。质谱技术以其高灵敏度、高特异度和高通量的能力满足组学对复杂的生物标本分子组成及相互关系研究的需求,近年来以质谱分析技术为核心的多组学研究发现极大拓展了质谱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范围,可以预见基于质谱技术的疾病诊断方法将成为重要的临床检验诊断技术。

  • 标签: 质谱技术 多组学 医学检验
  • 简介:感冒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常发于春、秋、冬季。临床上主要以鼻咽部炎症为主要表现。以打喷嚏、鼻塞、流鼻涕等卡他症状常见,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头痛、不适。检查可见鼻粘膜充血、水肿,有较多的分泌物,咽部轻度充血。目前医药市场上抗感冒药种类众多,大多为同一水平上的重复。临床医师往往难以选择。本文就抗感冒药的组分特点、药理作用进行阐述,为临床医师合理选用提供参考。

  • 标签: 常见 抗感冒药 临床医师 鼻咽部 轻度 充血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建立五积散药效组分制剂的H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色谱柱为C18柱(1nertsilODS-2,4.6mm×250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5%磷酸溶液梯度程序洗脱;采用可变波长检测;分析时间为130min;流速为1mL·min^-1;柱温为30℃。以21个共有峰为评价指标,使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A版”软件计算处理。结果建立的指纹图谱测定系统,对五积散药效组分制剂化学成分分离良好,将10批成品的指纹图谱进行相似度评价,相似度系数均〉0.75。结论该法操作简便,精密度、稳定性和重复性好,为五积散药效组分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了方法。

  • 标签: 五积散药效组分制剂 指纹图谱 HPLC
  • 简介:目的对北豆根全组分、水提组分、醇提组分进行小鼠急性毒性考察。方法采用经典的急性毒性实验方法分别测定北豆根全组分、水提组分、醇提组分的小鼠口服最大给药量、最大耐受量、半数致死量。结果北豆根全组分的最大给药量为15.96g·kg^-1,水提组分的最大耐受量为92.12g·kg^-1,醇提组分的半数致死量为75.116g·kg^-1。结论北豆根醇提组分急性毒性大于水提组分,全组分基本无毒。

  • 标签: 北豆根 全组分 水提组分 醇提组分 急性毒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本研究探讨三七-红花有效组分复方对于心肌梗死大鼠的心肌保护作用。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后,给大鼠连续7天口服给予三七-红花有效组分复方。三七-红花有效组分复方能够阻止心肌梗死引起的病理生理改变,显著降低血浆中肌酸激酶MB同工酶、乳酸脱氢酶以及天冬氨酸转氨酶三种心肌酶的表达;深入研究表明三七-红花有效组分复方能够减少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质-6以及白细胞介质-1β三种炎症因子的产生。此外,三七-红花有效组分复方能降低梗塞组织中caspase-3mRNA的表达。研究结果表明,三七-红花有效组分复方通过抗炎和抗凋亡发挥对心肌梗死大鼠的保护作用。

  • 标签: 心肌梗死 炎症 细胞凋亡 三七 红花
  • 简介:目的比较鸦胆子全组分、水提组分、醇提组分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反应。方法采用经典的急性毒性实验方法测定鸦胆子全组分、水提组分、醇提组分的小鼠口服半数致死量,观察其急性毒性症状谱,记录累积死亡数及小鼠体重变化。结果鸦胆子全组分、水提组分、醇提组分的小鼠口服LD50分别为3.14g·kg^-1,4.023g·kg^-1、3.320g·kg^-1,分别相当于临床日用量的110倍、140.8倍、116倍。腹泻、尾部紫绀是主要的急性毒性症状。结论鸦胆子不同组分急性毒性大小顺序依次是全组分、水提组分、醇提组分,其毒性成分与中毒机理尚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鸦胆子 全组分 水提组分 醇提组分 急性毒性
  • 简介:目的比较吴茱萸全组分、水提组分、醇提组分和挥发油不同组分对小鼠急性毒性的影响,进行吴茱萸药材的急性毒性观察与评价,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分别制备吴茱萸全组分、水提组分、醇提组分和挥发油不同组分,按照经典小鼠急性毒性试验方法,进行吴茱萸不同组分的小鼠急性毒性试验比较研究,试验数据用bliss法计算半数致死量(LD30),公斤体重法计算最大耐受量(MTD),连续给药观察14天。结果吴茱萸不同组分对小鼠急性毒性强度为:挥发油〉全组分〉醇提组分〉水提组分。吴茱萸挥发油LD30值为2.70mL·kg^-1·d^-1,95%的可信限为2.58~2.84mL·kg^-1·d^-1;吴茱萸全组分、醇提组分和水提组分无法作出LD印,MTD试验结果按含生药量计算分别为15.6g·kg^-1·d^-1,70.6g·kg^-1·d^-1和80.0g·kg^-1·d^-1,分别相当于临床70kg人每公斤体重日用量的242.7倍、1098.2倍和1244.4倍。结论吴茱萸药材具有一定的毒性,与药典和文献记载相符。通过吴茱萸不同组分小鼠急性毒性试验比较研究,有利于进行吴茱萸药材系统的毒性研究与评价,为进一步锁定毒性物质基础提供试验依据,也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

  • 标签: 吴茱萸 不同组分 小鼠 急性毒性
  • 简介:采用HPLC法同时测定复方氨基比林注射液中巴比妥、安替比林和氨基比林的含量。用Shim-packCLC-ODS柱。以乙腈-磷酸盐缓冲液(pH7.8)(30:70)为流动相,甲氧苄啶为内标,检测波长240nm。本法回收率高,三种成分及内标分离好,简便、快速、准确,适用于该复方制剂的中间体和成品的常规质量控制。

  • 标签: 复方氨基比林注射液 HPLC法 含量测定 巴比妥 安替比林 氨基比林
  • 简介:免疫球蛋白IgE在Ⅰ型变态反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过敏原诊断方法为激发试验和特异性IgE的检测,都依赖于使用过敏原粗提取物。但是,粗提物中不仅含有致敏组分还含有非致敏组分,往往会干扰诊断从而影响后续免疫治疗效果。因此,临床上迫切需要更为准确和稳定的过敏原检测方法。组分解析诊断是一种新的分子诊断技术,它使用纯化的天然或重组过敏原来检测每个过敏组分的特异性IgE水平,避免了粗提物中非致敏组分的干扰,使得检测结果更加准确。另外,此方法还能同时检测多种致敏组分的特异性IgE,极大地提高了检测效率。本文梳理了组分解析诊断在常见过敏性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并对其主要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综述。

  • 标签: 组分解析诊断 过敏原 免疫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分组分层级管理在重症医学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我院60例重症医学科患者和24名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根据管理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常规管理,观察组实施分组分层级管理,对比两种管理情况。结果观察组所得护理质量评分、护理人员满意度评分、患者满意度评分数值高于对照组所得数值,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分组分层级管理在重症医学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非常高,值得应用。

  • 标签: 分组分层级管理 重症医学科 护理管理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消化内科开展责任制小组分组护理模式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均采用传统护理模式予以干预,观察组患者均采用责任制小组分组护理模式予以干预。采用护理质量评定表、满意度调查表对两组护理质量水平及患者满意度进行评价,统计两组患者临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各项护理质量评分及患者护理总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开展责任制小组分组护理模式能有效提高消化内科的护理质量水平及患者满意度,其对于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 消化内科 责任制小组 分组护理 临床效果 应用评价
  • 简介:临床上常将注射用甲硝唑和头孢唑啉钠配伍用于术后治疗和预防感染,但患者静脉注射甲硝唑后,普遍存在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等,临床并用维生素B6以减轻胃肠道反应.甲硝唑、头孢唑啉钠和维生素B6三种组分光谱严重重叠,采用通常的方法很难测定,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同时测定输液中这三种组分含量,研究头孢唑啉钠和维生素B6在甲硝唑注射液中的稳定性.

  • 标签: 同时测定 组分含量 配伍输液 高效液相色谱法 高效液相色谱(HPLC) 甲硝唑注射液
  • 简介:摘要 通过 1 例纤维结肠镜检查治疗出现膈下游离气体患者分析,膈下游离气体不能作为诊断消化道穿孔的唯一标准 , 要充分认识膈下游离气体的病因和鉴别诊断 , 避免误诊[ 1]。

  • 标签:  膈下游离气体 消化道穿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