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光毒性反应限制了药物的临床应用,氟酮类抗茵药物如氟罗沙星、洛美沙星、司帕沙星和克林沙星,尽管有效好的疗效但却均有强的光毒性,其中司帕沙星的光毒性发生率高达6%~10%。本文阐述药物的光毒性,特别是氟酮类药物光毒性的研究概况。

  • 标签: 氟喹诺酮类 药物 抗生素 不良反应 毒性反应
  • 简介:【摘 要】目的:探讨酮类药物的临床应用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选取某院 350例使用酮类药物进行消炎抗菌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患者用药的合理情况、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患者治疗过程中采用了多种酮类药物,如诺氟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患者用药期间不合理用药的发生概率为 6.9%,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为 10.3%。结论:酮类药物是一种光谱抗菌类药物,具有较好的消炎抗菌效果,但患者在临床应用该药物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其治疗疗效、不良反应等,再进行合理用药,以提升对该药物的使用效率,加快对病症的治疗。

  • 标签: 喹诺酮类药物 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
  • 简介:酮类药物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临床效果较好,但目前氟酮类药物的耐药问题比较严重,应加强临床上抗生素合理使用的监督和管理,避免耐药性的发生。

  • 标签: 氟喹诺酮类 抗菌药
  • 简介:自20世纪中叶发现第一个酮类抗菌药萘啶酸以来,目前该类药物已发展至第四代,以氟酮类为代表,表现出更强的抗菌作用和更广的抗菌谱,其市场占有率仅次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但随着该类药物临床广泛使用,耐药问题频现,同时也发现部分氟酮类药物具有心脏毒性、肝脏毒性和光毒性等不良反应,致其应用受限。

  • 标签: 氟喹诺酮类药物 耐药问题 肝脏毒性 萘啶酸 光毒性 抗菌作用
  • 简介:目的评价酮类药物临床应用的合理性,为规范酮类药物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抽取2008年8月15~19日的门诊处方,共计10500张,6~8月出院病历411份进行分析、评价。结果酮类药物使用率:门诊处方9.3%,住院病历29.9%;在抗菌药物中的使用率:门诊处方26.9%,非手术患者30.4%,手术患者29.4%;不合格率(不合理用药、不符合管理规定):门诊处方86.2%,住院病历75.1%。结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普遍存在不合理、不符合管理要求现象,相关部门应加强管理。

  • 标签: 喹诺酮类药物 合理用药 调查
  • 简介:酮类药物的抗茵性能、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临床应用来讨论合理用药的必要性。

  • 标签: 喹诺酮 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
  • 简介:氨茶碱是茶碱和乙二胺的复合物,口服后以茶碱形式在体内发挥作用,由于茶碱的有效血药浓度与中毒浓度很接近,因此,了解药物对茶碱血药浓度的影响对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酮类药物对茶碱血药浓度的影响作一阐述。

  • 标签: 喹诺酮类药物 氨茶碱 血药浓度 代谢机制 药酶抑制作用
  • 作者: 徐叶叶
  • 学科: 医药卫生 > 药学
  • 创建时间:2022-11-24
  • 出处:《健康世界》2022年第18期
  • 机构:广西来宾市武宣县人民医院,广西来宾545900
  • 简介:目的:探讨药学干预对酮类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促进效果。方法:便利选取2021年5月~2022年5月的120张酮类抗菌药物处方;采用药学干预,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没有实施药学干预的120张酮类抗菌药物处方进行对比,作为对照组。比较不合理用药情况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药物利用指数、用药频率。结果:观察组不合理用药情况总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观察组处方中患者用药频度、药物利用指数均较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在使用酮类抗菌药物当中,开展药学干预,可以提升临床护理用药效果,值得临床借鉴。

  • 标签: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药学;临床合理用药
  • 简介:酮是酮类抗菌药的第四代衍生产品,口服吸收良好,血药浓度高,使用方便等诸多优点,从而在临床应用上日益广泛。通过介绍氟酮类抗菌药的临床进展、不良反应以及安全性监测现状,就合理安全用药进行了讨论和分析,以期为氟酮在临床上的安全有效应用提供借鉴。

  • 标签: 氟喹诺酮 抗菌药物 药品不良反应 安全性
  • 简介: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酮类药物由于氟基团的引入而获得一系列体外抗菌活性高、体内药动学性质优良的氟酮类化合物.鉴于其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等诸多优点,已成为广泛应用于抗感染化疗领域的一线药物.值得重视的是随着该类新药品种的不断研发与应用,在抗感染药物中所占市场份额的逐年扩增,所引发的药物不良反应(ADR)也屡见不鲜,尤其是对不同酮类药物大量的结构修饰已导致大范围的ADR出现.有的品种甚至因其可能的严重ADR而停止研发、临床试验和临床使用.

  • 标签: 临床安全 喹诺酮类药物 安全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核病治疗过程中酮类药物的作用和临床价值,分析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在 2018年 7月到 2019年 7月收治的 202例结核病病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方法治疗对照组,采用酮类药物配合常规治疗的方式治疗观察组,观察不良反应比例和实际效果。结果:经过研究和分析,发现观察组实际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对比两组病人的不良反应出现比例, 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结核病病人,实施酮类药物治疗的方式,能提升临床治疗效果,有着一定的安全性,而且不良反应比例较少,有较强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 标签: 喹诺酮类药物 结核病 研究
  • 简介:目的:了解酮类药物在临床治疗中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警惕该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方法:对我院ADR监测中心收到的酮类药物ADR报表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150例ADR报表中涉及9种类药物,主要不良反应表现为皮疹、静脉炎和消化系统症状,其次为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多种症状.结论:酮类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症状多,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只要及时停药并对症治疗,不良反应症状可逆转.

  • 标签: 喹诺酮类药物 不良反应 抗菌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分析酮类药物的临床合理用药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方法: 选择 2018 年 9 月到 2019 年 10 月期间到我院开具的 3000 张酮类药物的处方单,分析其中开出的不合理用药情况和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3000 张处方中共有不合理处方 75 张,不合理处方占比 2.5% ,不合理用药处方的主要问题有药品选择错误、过度和过少用药、处方使用时间不合理、用药规格不合理,用药禁忌不合理。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有 304 张,占比 10.13% ,其中包括了神经系统反应、消化道反应、肾毒性反应、肝毒性反应、皮肤反应和血液系统毒性反应等。 结论 : 酮类药物 处 方 的不合理用药,本质上来说还是开 处方 的医生存在问题,因此要解决 不合理情况 ,必须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同时 为了降低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 配药的药师要严格审核 处方 再拿药,避免不合理用药 处方造成对 患者的损害,提高 处方的 水平。

  • 标签: 喹诺酮类药物 不良反应 处方 合理用药 分析
  • 简介:分析药师在药学服务和处方干预中遇到的氟酮类药物不合理应用以及参与处理该类药物引起药害的典型病例;指出氟酮类药物对软骨和韧带具有毒性作用,会引起骨关节损害;还可引起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皮肤软组织等药害;故建议应用氟酮类药物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严格掌握适应症.

  • 标签: 氟喹诺酮类药物 药物损害 合理应用
  • 简介:目的对氟酮类药物在临床中的合理用药及其发生的不良反应进行探究,更好的指导氟酮类药物的临床使用。方法将我远在2017年5月-2018年5月期间进行抗菌药物治疗并发生不良反应的120名患者对氟酮类药物临床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观察药物的临床给药方式,分析患者在药物使用过程中不良反应的高发年龄阶段,不良反应的高发系统范围。结果患者在41-50岁年龄范围的不良反应发生较多,且在药物使用中主要不良反应系统范围为皮肤系统及神经系统。患者在静脉给药时的并发症发生率较药物口服高。结论若要对氟酮类药物将进行合理科学的使用,需要对药物的给药方式进行优化,同时要注意药物的使用禁忌,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更能提高患者的用药安全。关键字氟酮类药物;不良反应;临床合理用药;氟酮类药物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抗菌药物,该类药物抗菌种类多,抗菌活性强,在对应用泌尿生殖系统临床治疗及呼吸道肠道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1。但药物在临床的使用中,存在着使用方法不合理导致的药物相互作用引起不良反应的因素,氟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在过敏、循环系统、中枢神经系统、骨关节等部位。这不仅会对患者的药物治理效果产生影响,还会造成不良反应加深患者的痛苦。故我院对氟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级临床用药方法进行探究,旨在对不良反应发生进行原因分析,并研究如何合理用药,研究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我远在2017年5月-2018年5月期间进行抗菌药物治疗的共计120名患者纳入研究,共计男58例,女62例,年龄为21-79岁,平均年龄为(42.5±7.2)岁,使用的氟酮类药物为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及莫西沙星、第四代加替沙星。患者对研究均已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1.2方法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统计患者在使用氟酮类药物的临床情况、不良反应的类型及发生范围、药物使用状况、用药方法等数据进行分析1.3观察指标记录患者的临床药物类型,使用人群比例;记录患者药物使用类型对应的不良反应类型;2结果2.1人群占比在120例患者临床治疗中,不良反应男性患者较女性患者更多,且41-50年龄段发生概率较高。如下表1表1.不良反应的年龄性别分布年龄性别占比男女20-3011916.6631-4010815.0041-50201529.1651-6091318.3361-709814.1671+547.502.2不良反应表现范围例数氟酮类药物使用不良反应类型中国,皮肤过敏反应较其他系统更多。见下表2.表2.不良反应系统范围及临床表现统计系统反应类型例数占比皮肤皮疹、瘙痒、潮红6251.66神经系统头痛眩晕1512.50消化系统恶心呕吐、腹痛腹胀1915.83心血管系统胸闷、静脉炎1310.83呼吸系统鼻塞54.16全身性发热65.003讨论氟药物抗菌谱广且体内分布广泛,氟酮类药物在临床治疗的使用中,由于出现不良反应例数少、反应症状较轻而受医者用药青睐,但如用药不合理或未针对病症用药不仅影响治疗效果,还会导致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上升。不良反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神经系统药物对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剂量的依赖性,主要有头晕、噩梦、困乏等症状,如有不良反应出现则应立即停止治疗。胃肠系统与肝胆系统环丙沙星有恶心、呕吐、腹痛等不良反应症状,胃肠系统的不良反应最为常见。循环系统在左氧氟沙星河环丙沙星使用中,有心悸、胸闷、心慌等不良反应。血液系统长期或大量服用氟酮类药物的患者,血液系统会有白细胞与血细胞减少的情况,有乏力、低热,严重的有溶血性贫血等不良反应。运动系统氟酮类药物会对年幼动物的关节软骨产生损害,影响患者发育,故严禁18岁以下儿童使用。皮肤反应氟酮类药物使用后有光毒性皮疹出现,此反应春季为高发、女性患者多发,多在用药后几周内,症状在停药后症状消失。皮肤过敏主要发生在用药30分钟内,但可以通过口服其他药物治愈症状。经研究发现2,静脉给药的用药方式虽然能够实现药物快速融入血液,加快疗效,但在此种用药方式下,不良反应发生例数最多,所以医者必须尽量使用口服用药方式,减少静脉注射方式使用次数。若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情况时必须进行停药观察,并判断患者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根据情况采取相关措施。本次研究中,虽然加替沙星还没有出现不良反应情况,但结合目前其他国家的情况,还是要对加替沙星持有谨慎的态度3。综上所述,氟酮类药物的临床应用途中,需要医者对各类药物的使用禁忌和不良反应等情况严格把握,认真分析患者过往病史,谨慎进行药物使用的选择,准确调整剂量,合理的临床用药,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参考文献1叶月华,许伟杰.氟酮类药物不良反应调查及临床合理用药的分析J.海峡药学,2016,28(2)261-262.2黄塘娟.120例氟酮类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研究J.海峡药学,2016,28(10)269-271.3冯亚奇.氟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分析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16)28-29.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肺结核治疗中,治疗方案选择为药物的应用效果。方法:样本限定为2019.11~2022.1期间在院肺结核患者,50例患者均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评价酮类药物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肺结核治疗中使用药物能够更好地促进疗效提升,干预组使用药物治疗后有效率预测值明显更高(P<0.05);在干预组使用药物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更好的提升治疗安全性(P<0.05)。结论:基于患者肺结核病情表现,在临床治疗中以常规治疗为基础,使用酮类药物的治疗效果可进一步提升,更好的优化了整体的治疗效果,且保证临床治疗安全性的改善,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推广。

  • 标签: 喹诺酮类药物 肺结核治疗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析药学干预对临床上合理应用酮类药物的促进作用。方法:筛选2022年1月-2023年1月我院采取酮类药物治疗的62例患者,根据信封法均分为研究组与参比组。参比组结合病情、药物说明书,遵医做好酮类药物治疗工作;研究组使用药学干预法管理酮类药物。对两组患者用药情况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药物利用指数低于1.0,且比参比组低,不合理用药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参比组(P<0.05)。结论:药学干预有利于促进临床合理运用酮类药物,确保安全性与疗效,具有很高推广价值。

  • 标签: 药学干预 喹诺酮类药物 合理使用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药学干预对临床合理应用酮类药物的效果。方法:本研究选取2022年11月至2023年11月期间收集的7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对比法进行研究。研究组接受药学干预,对照组则未接受干预。通过收集患者基本信息、用药方案、疗效评价等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组在用药方案制定、给药途径选择、药物剂量调整等方面接受了药学团队的干预,并得到了针对性建议。结果显示,研究组在用药方案的合理性和准确性上表现出明显优势。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好,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结论:药学干预对临床合理应用酮类药物具有积极的效果。通过药学团队的专业指导和建议,可以提高患者的用药方案的合理性,减少不必要的不良反应发生,从而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

  • 标签: 药学干预 合理应用 喹诺酮类药物
  • 简介:目的总结分析药学干预对临床合理应用酮类药物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月~2018年5月期间使用药物治疗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未实施药学干预,观察组实施药学干预,对比两组患者药物使用的情况。结果观察组处方不合格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医师对药物使用要求的知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耐药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酮类药物使用中实施药学干预,能提高药物使用合理性,确保用药安全,具有应用的价值。

  • 标签: 药学干预 合理应用 喹诺酮类药物 效果探究
  • 简介:酮类(4-Quino1ones),又称吡酮酸类或吡啶酮酸类,是一类较新的合成抗菌药物.自20世纪60年代美国Sterling-Winthrop研究所Lesh-er等发现第一个酮类抗菌药萘啶酸以来,酮类药物便广泛应用于临床.特别是近十余年来取得了飞跃进展,某些新一代酮的抗菌作用与疗效可与第三代头孢菌素相媲美.头孢菌素结构修饰中侧链与尾链由于愈变愈繁,成本也随之愈来愈高,主核的改造工程仍在进行中.因而酮类抗菌药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给药方便,与常用抗菌药物无交叉耐药性,价格比疗效相当的抗生素低等特点,形成了竞相开发之势,成为当今世界上竞相开发生产和应用的重点药物.现就其发展做如下综述.

  • 标签: 喹诺酮类药物 研究新进展 类药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