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我院骨科2008年3月-2009年3月共收治双膝骨关节炎患者10例,其中对8例患者行单侧膝关节置换,2例行双侧膝关节置换,经围期精心护理,效果较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 标签: 膝关节置换术 围术期 护理 康复功能锻炼
  • 作者: 张衍敬
  • 学科: 医药卫生 > 药学
  • 创建时间:2018-12-22
  • 出处:《药物与人》 2018年第12期
  • 机构:奉新第二中医院张衍敬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对于髋部晚期骨性关节炎,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及股骨颈骨折具有可靠的治疗效果,可达到减轻或解除关节疼痛,改善关节功能的目的,从而大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Smith-Petersen入路切断股直肌的直头,Morre入路切断外旋肌群,虽显露充分、手术中损伤大,前者影响髋关节前侧稳定,后者影响髋关节后侧稳定,易导致髋关节前脱位及后脱位;Watson-Jones入路,对髋关节稳定性影响不大,但术中显露髋关节困难;外侧前入路,只切断小部分臀中小肌肌腱及股外侧肌部分肌腱,关节稳定性破坏很小,不易引起术后脱位。此入路从髋关节外前方进入,髋关节后侧稳定,术后坐立时不易引起后脱位,此入路亦无重要血管神经,能较快地显露髋关节,向上分开小部分臀中小肌前缘及向前内侧剥离部分股外侧肌群后,显露髋关节广泛。由于此入路由髋关节外侧前方进入,创口术后易引流,不易形成血肿,对预防术后髋关节血肿继发感染起到重要作用。于2012年4月至2018年6月,行33例人工关节置换,患者经随访疼痛缓解,下肢行走基本正常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主要探究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治疗关于治疗方式中关节镜下不同程度清理的有效运用效果。方法:我院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份在我院临床首次收治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中150例患者作为实验研究治疗对象,对其采取电脑随机分组,针对不同组别分别采取不同治疗干预措施,对采取常规形式关节镜下有限清理的组别对其设定为常规对照组,对采取关节镜下广泛清理的组别对其设定为实验对照组,每组拥有75例参与患者。针对相同干预时间,不同操作方式下,两组参与患者得到的最终治疗效果。结果:相同干预时间,不同操作方式下,不同组别得到的实际治疗效果均存在不同,可发现实验对照组参与患者所得到的实际治疗效果优于常规对照组得到的实际治疗效果,且上述差异均具有重要统计学事实意义(p

  • 标签: 关节镜 清理术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治疗髋关节假体松动中,选择应用髋关节部分翻修的效果。方法:对我院的患者均予以计算机随机化分组的方法,将接受的60例髋关节假体松动患者进行平分,即纳入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前者应用单纯行髋臼翻修或股骨假体翻修,后者应用全髋关节翻修,开展时间为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将两组患者的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髋关节功能 Harri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在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对照上,得出两组的数据相差较大,观察组均明显较少(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术前,将其髋关节功能 Harris评分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两组的数据较为相似(P>0.05);术后3个月,前者该项指标显著提升(P<0.05),术后3个月、12个月时,两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治疗髋关节假体松动中,选择应用髋关节部分翻修更有利于改善围期情况,在短期内尽快促进患者髋关节恢复。

  • 标签: 髋关节部分 翻修术 髋关节假体松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关节炎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于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间收治的124例膝关节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签的方式进行分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2例,对照组采用关节镜手术治疗,实验组采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治疗。结果:两组患者的HSS评分、治疗效果比较,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关节炎,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 标签: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 膝关节 骨关节炎
  • 简介:“临床治疗学”栏目的报道形式是以一个包含某种治疗建议的小病历开头。文章随后讨论此临床问题和这种疗法给患者带来益处的机制。作者对与该疗法相关的主要临床研究、临床应用情况以及可能的不良反应进行综述,同时介绍现有的相关正式指南。最后作者以自己的临床建议结束全文。

  • 标签: 临床治疗学 全膝关节成形术 骨关节炎 微创 临床问题 临床研究
  • 简介:目的:全面了解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关节置换期镇痛药的应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7—2009年骨科关节置换患者围期应用镇痛药的品种、消耗量、用药金额和用药频度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院骨科2007—2009年关节置换期镇痛药的用量、金额呈逐年上升趋势。连续3年DDDs排序前2位的药品均为双氯芬酸钠双释放肠溶胶囊和枸橼酸芬太尼注射液。结论:我院骨科关节置换期镇痛药应用基本合理。

  • 标签: 关节置换术 围术期 镇痛药
  • 简介:在各种原因引起的膝关节损伤中,累及交叉韧带是比较常见的,特别是前交叉韧带(ACL)。而累及后交叉韧带(PCL)较少见。交叉韧带重建可以使关节达到机械稳定和功能稳定,避免骨性关节炎提前发生。从1988年国际上公认不再使用开放式交叉韧带重建,而代之以关节镜下进行手术。其优点是不再切开关节囊,组织损伤小,

  • 标签: 膝关节镜 交叉韧带重建术 膝关节损伤 ACL 骨性关节炎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关节镜下微骨折治疗膝关节软骨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5月医院收治的80例膝关节软骨损伤患者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关节清理,观察组患者接受关节镜下微骨折.结果 观察组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膝关节软骨损伤患者实施关节镜下微骨折可以改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提高临床效果。

  • 标签: 关节镜下微骨折术 膝关节软骨损伤临床效果 膝关节
  • 简介:摘要:目的 本文观察髋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患者治疗中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的价值。方法 纳入我院90例髋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患者为研究观察对象,收治于2020年3月10日~2022年5月30日,将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常规保守药物治疗)、观察组(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1)治疗效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2)髋关节功能评分情况:治疗前两组Harri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观察组Harris评分较之对照组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并发症发生率:术后6个月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较之对照组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髋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患者治疗中,可以选择人工髋关节置换方案,治疗效果较为明显,术后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理想,有效预防并发症,值得推广。

  • 标签: 髋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髋关节功能 治疗有效率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 实验将 针对骨关节炎患者实施不同的治疗,进一步对比关节松动与玻璃酸钠导入的应用成果。 方法: 实验选取了 201 9 年 6 月~ 20 20 年 5 月 收治的骨关节炎患者 作为研究的对象。 在患者选取中可采用数字随机 分 组法,并对 68 例患者的病情变化做好记录 。 对照组患者采用玻璃酸钠导入措施,观察组则为关节松动与玻璃酸钠导入,分析治疗方案的差异性和效果。 结果: 从 治疗 质量上看,观察组 患者的治疗总疗效率 为 94.1% ,对照组为 79.4% , 组间对比差异较为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与此同时,在关节活动度、关节积液量的对比中,观察组患者的治疗结果优于对照组,由此我们认为关节康复情况上具有治疗差异。最后在了 Lysholm 膝关节量表评分中,观察组患者为( 88.3±2.8 )分,对照组患者为( 67.9±3.8 )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采用 关节松动与玻璃酸钠导入治疗方案有助于改善骨关节炎患者的病情,优化各项指标,从而提升了治疗疗效,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关节松动术 玻璃酸钠 骨关节炎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临床上实施关节镜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重建的具体效中择选共计74例,借助双色球法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计37例并分别为其实施常规开放式手术以及关节镜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重建,对比分析其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其中出血量、术后首次下床用时以及住院用时等指标数据皆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同时实验组患者其手术优良率数据也显著性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上合理开展关节镜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重建既可以显著缩短患者术后的康复进程,又能够提升手术的优良率,有利于患者术后取得良好的恢复效果,推荐参考运用。

  • 标签: 膝关节功能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重建术 关节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康复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 2011年 3月 -2013年 3月 72例 THA患者进行护理,并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进行全面的评价,实施系统的护理。结果: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全部患者都得到了较好的康复。结论: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十分必要,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 标签: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护理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期间中护理配合的方法及实施价值。方法:采取对照组与观察组分组方式,对参与本次研究的60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进行选取,均来自2017年11月-2019年11月,依据病例选取时间以及护理干预的不同展开对比观察,对照组30例为前期抽取病例,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30例为后期抽取病例,采取手术室护理,将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并拟定科室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VAS疼痛评分对两组护理满意度、疼痛评分进行比较。结果:就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各项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呈更高水平,组件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

  • 标签: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手术室护理 并发症 护理满意度 VAS疼痛评分
  • 简介:目的研究治疗髋臼骨折后髋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中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应用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中2017年4月至2018年6月间收入的所有髋臼骨折后款,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患者的一般资料,根据实验要求抽取出73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开展实验,所有患者均采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作为治疗方案,记录所有患者的术后康复状况,评价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实验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在接受髋关节置换后,其病症状况均得到改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为100.00%,同时所有患者中仅有1例患者出现复发状况,其余患者未见较为严重并发症,复发率为1(1.30%)。结论应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对于挽救骨折后髋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病症,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优良率,降低患者复发率,具有积极应用意义,值得推广使用。关键词髋臼骨折后髋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效果髋臼骨折后髋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是老年群体中十分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发病率也逐渐上升1。目前临床治疗此类骨折方式多为手术,其中就包含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和切开复位内固定等2。本次研究中,探究治疗髋臼骨折后髋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中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应用及预后,现总结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中2017年4月至2018年6月间收入的所有髋臼骨折后款,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患者的一般资料,根据实验要求抽取出73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开展实验,患者的性别信息为(男39例;女34例),所有患者的年龄信息区间介于41-79岁,平均年龄(58.1±8.1)岁。所有患者在入院时均不患有其他全身性疾病和器质性疾病患者不存在手术禁忌症,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经对比分析未见明显差异,个体化细微差异,不对本次研究结果造成影响,具有可比性(P>0.05)。1.2方法所有患者使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进行治疗,具体方式如下首先,将患者麻醉,保持侧卧位并将其固定。随后选择髋关节后外侧进行切口,使患者下肢往内旋转,并将后方关节囊清除,移除关节头并将残留碎片清理干净,清除多余的关节囊使髋臼充分显露,将髋臼内软骨及其软组织清理干净,使软骨下骨处视野清晰。第二步将金属杯置入并将其固定,螺钉作为髋臼和假体连接的关键,然后安装假体柄,待复位完成后查看患者的髋关节活动能力,并实施清洗和止血,最后将创口缝合。1.3评价标准记录所有患者的术后治疗优良率,并评价患者的术后复发状况。1.4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中涉及到的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数据处理,本次研究结果中患者的治疗效果计数资料用率(%)的形式表达,数据采取卡方检验,年龄信息指标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并采取t检验,若p

  • 标签:
  • 简介:目的对比严重膝关节畸形患者在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前以及术后2年的效果。方法30例35膝严重膝关节畸形患者,病因分别为骨性关节炎15例17膝、创伤性关节炎11例13膝以及结核性关节炎4例5膝。所有入选患者均按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的手术治疗原则实施手术,并且均随访2年。根据膝关节评分标准(HSS)对患者术前及术后2年膝关节进行评分,并比较手术前后HSS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术后2年骨性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结核性关节炎患者HSS评分[(90.8±3.1)、(84.1±2.1)、(87.2±2.7)分]均较术前[(42.2±4.6)、(38.2±3.6)、(41.2±5.2)分]明显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骨性关节炎患者改善率最高,为47.1%,创伤性关节炎、结核性关节炎患者改善率分别为46.2%、40.0%。结论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可以显著改善严重膝关节畸形患者膝关节的功能。

  • 标签: 膝关节表面置换术 严重膝关节畸形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外侧小切口髋关节前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的手术方法。方法选取我院在2017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后外侧髋关节前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观察组采用外侧小切口髋关节前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对比分析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引流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观察组采用外侧小切口髋关节前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治疗术前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了解患者全身状况和髋关节局部情况,指导患者保持仰卧位,在患者健侧肢体后下方放置无菌袋,避免产生小腿感染。选取患者髋前外侧为小切口,将患者的皮下组织分离,切开阔筋膜,同时拉开阔筋膜与臀大肌,使股骨大转子和臀中肌暴露。选择以股骨大转子顶点为基础点作皮肤切口,上下分别延长4~5cm,切口长度保持在8~10cm范围内,将皮肤切开后,沿着阔筋膜张肌与臀中肌之间的空隙进入,分别向上下牵拉开阔筋膜张肌与臀中肌,然后在臀中肌前1/3处纵向切开约5cm的切口,同时注意保留中肌与股外侧肌腱膜的连续性以便后续修复。在股骨小转子上分1.5cm处截掉股骨头,取出骨头后,安放髋臼假体时要注意假体向外展45°,前倾15°,最后处理患者的股骨,复位假体并调试髋关节灵活度。术后放置引流管并对患者的前侧关节囊、臀中肌、臀小肌以及进行修复,关闭切口。对照组患者采用后外侧髋关节前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治疗,手术方法类似观察组。1.3观察指标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引流量。1.4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将通过SPSS.20.0统计软件来比较分析所有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以t来进行组间检验,采用P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