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减轻患儿的恐惧及预防术后并发症,帮助功能恢复。方法做好斜视术前教育,与患儿多接触,消除患儿的恐惧心理。术后观察生命体征,尿量、意识等。患儿全麻未完全清醒时,可出现躁动等症状,应密切观察,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出口内的分泌物。尽量保持患儿的平静及头位的相对固定,避免眼内受力受震,影响伤口愈合。注意术后眼的功能锻炼,在七天拆线后,指导患儿做正确的眼球运动,克服斜视造成的不良习惯。术后第二天应取下眼垫,防止因遮盖时间长而产生遮盖性弱视。结果患儿能较好配合手术。术后无并发症,手术效果满意。结论在斜视治疗过程中,不仅需要医生高超技术,更需要护理人员全面、精心的护理,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 标签: 儿童 斜视矫正术 护理措施 医护工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分离性垂直斜视(DVD)又称交替性上斜视、上隐斜、遮盖性上斜视,是指一眼注视时另眼自发或在遮盖情况下出现上转的与Hering法则相矛盾的特殊斜视。本病原因不明,主要特点是非注视眼的不随意性上斜视,上飘时伴外旋,回落时伴内旋,疲劳或注意力不集中时更明显。临床较为多见。我院自1998年-2003年间治疗DVD31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标签: 分离性垂直斜视 交替性上斜视 手术方法 鉴别诊断
  • 简介:目的观察小儿斜视手术中应用静脉泵注丙泊酚复合氯胺酮麻醉的效果及术后恢复情况,并与单纯氯胺酮麻醉对比。方法选择60例ASAⅠ~Ⅱ级择期手术患儿,随机分为两组:Ⅰ组为单纯氯胺酮麻醉组,Ⅱ组为丙泊酚―氯胺酮复合麻醉组。两组采用不同的麻醉维持方法,Ⅰ组单纯用氯胺酮维持麻醉,Ⅱ组用异丙酚-氯胺酮复合麻醉维持静脉全麻。记录术中血流动力学改变,术后清醒时间及各种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Ⅰ组术中循环波动大,而Ⅱ组血压、心率平稳。麻醉苏醒时间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Ⅰ组术后1例躁动,1例术后呕吐。结论静脉泵注丙泊酚复合氯胺酮的全身麻醉不延长苏醒时间,术中循环稳定术后恢复好。

  • 标签: 丙泊酚 氯胺酮 小儿麻醉 复合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改良Yokoyama术治疗高度近视眼继发性内斜视的疗效。方法:选取高度近视眼继发性内斜视患者20例,患者进行改良Yokoyama术治疗,对比手术后1d、1个月、6个月、1年以及复视症状、视力、眼位、眼球运动和

  • 标签: 改良Yokoyama术 高度近视眼继发性内斜视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botulinumtoxinABTXA)在治疗甲状腺相关眼病(thryroidassociatedophthalmopathyTAO)限制性斜视的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4月至2015年6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TAO限制性斜视患者42名,根据其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采用手术方式)和实验组(BTXA治疗),每组各21名。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资料,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结果手术方式治疗TAO限制性斜视,术后易出现过矫等不良症状,BTXA治疗TAO限制性斜视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小,效果明显,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TXA注射较手术治疗TAO限制性斜视,具有安全性高、伤害性小、效果明显的优势,值得在临床进行广泛应用。

  • 标签: A型肉毒毒素 甲状腺相关眼病 限制性斜视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小儿斜视行水平肌加强减弱术、下斜肌切断术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2020-2到2021-4期间从我院选取斜视患儿一共100例展开分析研究,分组方法选择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0),其中对照组实施水平肌加强、减弱术治疗,观察组行水平肌加强、减弱术、下斜肌切断术联合治疗,将治疗效果、下斜肌功能恢复情况作为观察指标。结果:治疗总有效率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为80.00%、95.0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下斜肌功能正常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斜视行水平肌加强减弱术、下斜肌切断术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突出,提升了水平斜视的正位率,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水平肌加强减弱术 下斜肌切断术 小儿斜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