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0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了解种植体挤压植入后界面的早期组织学变化.方法:18颗Compress种植体挤压植入3头小型猪的下颌中,在植入4小时、3天、7天处死动物,切割含种植体的下颌,制作HE染色的脱钙组织切片,光镜观察.结果:3天时髓腔内大量纤维样间充质细胞增生,并部分替代凝血块,7天时在间充质细胞中及切剖面有新形成.结论:种植体挤压植入后的结合一周内已开始形成.

  • 标签: 种植体 骨挤压 小型猪 组织学变化
  • 简介:目的:分析单个下颌磨牙缺失采用种植修复时,种植体尺寸对界面的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采用三维有限元法,模拟单个种植体及双种植体修复单个缺失下颌第一磨牙的情况,在保证其它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分析种植体尺寸(包括种植体长度和直径)对种植体-界面应力分布的影响.结果:不论单种植体修复或双种植体修复单个缺失磨牙时,种植体直径变化对种植体-界面应力影响较大,斜向载荷时更为明显;而种植体长度对界面应力影响较小.结论:建议临床尽量采用直径较大的种植体修复单个缺失下颌磨牙.

  • 标签: 骨界面 种植体 下颌磨牙 种植修复 牙缺失 影响
  • 简介:目的研究在不同愈合时间和负载条件下微型种植体支抗-界面压力侧和非压力侧的组织学变化.方法选用纯种Beagle犬8只,在其上颌根间牙槽中植入86颗微型种植体支抗,分别进行即刻负载、愈合2周、愈合4周、愈合12周后加载150g和300g牵引力,定期注射荧光标志物,加载2个月后处死动物.标记种植体的压力侧和非压力侧,两侧分别进行种植体颈部结合率(BIC)、充填率(BSA)和矿物沉积率(MAR)的测量以及HE染色组织形态观察,以BIC和BSA作为整合能力的观察指标.结果即刻负载组和愈合2周负载300克组压力侧的整合能力、矿物沉积率和改建活跃程度均小于非压力侧,其余各组则相反.不同负载力值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微型种植体支抗-界面颈部即刻负载时压力侧的整合和改建较非压力侧低,随着愈合时间的延长,压力侧相对增强,非压力侧相对降低,而负载力值对界面的影响较小.

  • 标签: 种植体支抗 骨整合 组织学
  • 简介:上颌颧骨区域可提供较大量的皮质,这个区域的块非常适合上颌前牙或双尖牙区域的植.因为可以免去开辟第二手术区域;选用正确的超声外科器械可以使取手术简单而安全。如同传统的上颌窦植.术后并发症很少,5个月后植区域即可植入种植体.且稳定性、美观效果均较为理想。

  • 标签: 颧上颌骨 自体骨移植 病例报告 超声 骨刀 手术区域
  • 简介:目的评价钛膜在拔牙后引导生长保持牙槽量的临床效果,并探讨其应用技巧。方法选取62例只拔除1颗前牙的病例,随机分为3组,第1组(21例)为对照组,拔牙后3~4个月回院接受种植牙手术,第2组(20例)为钛膜组,拔牙后牙槽窝经过修整,放置稍大于牙槽窝的纯钛膜并将周围组织拉拢缝合。5~6个月回院接受种植牙手术或钛膜取出手术。第3组(21例)为钛膜加人工组.拔牙后牙槽窝即刻填入人工并放置稍大于牙槽窝的纯钛膜并缝合.5~6个月回院接受种植牙手术或钛膜取出手术。在曲面断层片上测量牙槽高度的变化。以上各组分别于拔牙后1、2、3及6个月后进行牙槽骨密度的测量。结果在拔牙后5~6个月时,牙槽平均退缩率分别为(26.42±0.89)%,(14.71±0.92)%,(7.434±0.76)%。第1、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术后1~2个月时.第2、3组牙槽窝骨密度均高于第1组(P〈0.01)。结论钛膜可以有效保持拔牙后牙槽量.部分病例有拔牙创未能关闭及早期裂开现象,适当处理,未明显影响新生形成。

  • 标签: 骨再生 引导骨再生 钛膜 骨密度
  • 简介:目的:探讨LeFortⅠ型切开(LeFortⅠosteotomy)上颌整体后退术在矫治性Ⅱ类上颌前突畸形中的价值。方法:对16例性Ⅱ类上颌前突患者(上颌前突伴下颌后缩14例,其中同时伴颏后缩6例;单纯上颌前突2例)进行外科-正畸联合治疗。患者治疗前头影测量∠ANB为7.0°~13.1°,平均9.3°。行LeFortⅠ型切开上颌整体后退术,其中14例同期行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术(bilateralsagittalsplitramusosteotomy,BSSRO)前移下颌,6例行颏成形术(genioplasty)前移颏部。结果:本组行LeFortⅠ型切开上颌整体后退4~8mm,14例BSSRO下颌前移4~7mm,6例颏成形术颏前移6~8mm。1例一侧腭降动脉术中损伤断裂,经结扎处理,无感染及块坏死。16例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术后及正畸结束后∠ANB为1.6°~3.5°,平均2.9°。结束治疗后随访6~24个月,牙弓形态及[牙合]曲线正常,牙排列整齐,咬合关系良好,外形明显改善,疗效满意。结论:对于性Ⅱ类上颌前突畸形患者,LeFortⅠ型切开上颌整体后退术是一种安全、合理、有效的正颌外科术式。

  • 标签: LeFortⅠ型骨切开 上颌骨后退 上颌骨前突 |
  • 简介:牵引成术(DO)中新的形成具有胚胎的发生和正常骨折愈合的某些特征,形成蛋白家族(BMPs)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就BMPs与DO的生物学联系、作用调节机制、外源性BMPs的应用等方面作一综述.

  • 标签: 牵引成骨术 骨形成蛋白 骨愈合
  • 简介:目的探讨失神经对于下颌骨密度和高度的影响。方法对34例单侧下牙槽神经、舌神经及颊神经缺失的患者,使用标准化数字式曲面体层机,分别于术前1天和术后1个月、6个月、1年、2年和3年摄取标准化数字式全景片,分别测量失神经侧和正常侧的下颌的高度和密度。结果手术前失神经组和正常组的灰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1年、2年和3年,失神经组的灰度值明显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失神经组和正常组的下颌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2年和3年失神经组的下颌高度明显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颌神经去除后,下颌骨密度和高度比手术前均显著降低,影响了骨质的代谢。标准化数字式曲面体层片作为临床上检测下颌骨密度和高度是简单而高效的。

  • 标签: 失神经 下颌骨灰度 下颌骨高度 标准化数字曲面体层片
  • 简介:目的探讨重组人形成蛋白-2(rhBMP-2)和胶原基纳米复合材料(nHAC)修复牙周缺损的效果。方法制备小型猪牙周缺损模型,设立rhBMP-2-nHAC复合材料植入组、空白对照组和单纯植入胶原基纳米组.术后8周观察各组间修复效果及组织病理学变化,通过组织形态计量学测定分析评价牙周组织的再生情况。结果术后8周可见复合材料植入组大量新生牙周组织生长,四环素单标记表面、四环素双标记表面、矿化沉积率、体积、类骨质表面、成骨细胞表面等组织形态计量学结果与空白对照组和单纯胶原基纳米组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hBMP-2和nHAC可明显促进牙周缺损修复。

  • 标签: 牙周骨缺损 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 胶原基纳米骨 骨组织形态计量学
  • 简介:目的:比较内镜下犬上颌窦内提升植与不植的成效果。方法:随机将6只比格犬(共12侧上颌窦)分为2组,A组为上颌窦内提升+即刻种植(3.5mm×8mm),B组为上颌窦内提升+Bio-Oss(0.8mL)+即刻种植(3.5mm×8mm)。利用CT、Micro-CT以及组织学评价2组术后上颌窦内和种植体周围成情况。采用SAS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切口愈合良好,无感染等并发症发生。A组术后即刻、3个月的CT数据重建上颌窦内成体积和密度显著低于B组。Micro-CT和组织学切片均证实,A组的成仅在种植体周围的下部,而中部和上部未见明显骨质;而B组的种植体周围均包绕着适量骨质。2组中上部和中部新面积存在显著差异(P〈0.05);下部新面积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上颌窦内提升不植时仅在窦底有一定量的新形成,为了达到良好的术后和远期效果,建议在行内提升术时适当植入骨粉。

  • 标签: 上颌窦内提升 植骨 成骨
  • 简介:目的:研究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树脂中纤维与树脂界面结合的情况.方法:将玻璃纤维分别按预处理和预浸润的不同分为六组,测试各组的挠曲强度、冲击强度,在扫瞄电镜和X射线电子能谱仪下,分析界面结合的好坏.结果:经过KH-550预处理和粉液比为1:1的混合物预浸润后,纤维与树脂结合最好.结论:采用合适的预处理和预浸润,有利于增加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树脂的机械性能.

  • 标签: 玻璃纤维 复合树脂 界面结合 扫描电镜
  • 简介:目的:评价钛网成型自体颗粒复合修复材料移植重建兔下颌骨节段性缺损的成效果。方法:18只新西兰家兔,均建立单侧下颌骨节段性缺损模型,随机分为3组,用钛网成型重建下颌外形后,分别移植自体颗粒修复材料和自体颗粒复合修复材料。术后12周取移植做组织学检查及Micro-CT检查。应用SPSS14.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移植部位有大量新生组织形成,材料已大部分吸收,实验组自体颗粒复合奥邦修复材料的体积分数和骨密度与仅用自体颗粒移植组无显著差异。结论:钛网支撑自体颗粒复合修复材料移植能够形成良好的组织学结构,为下颌缺损修复提供了新的思路。

  • 标签: 自体颗粒骨 骨修复材料 骨缺损
  • 简介:目的评价前牙区牙槽水平宽度不足的患者联合应用劈开、挤压和引导再生术行同期种植体植入的临床效果。方法2004—2009年福州市第一医院口腔科就诊的前牙区牙缺失伴前牙区牙槽水平宽度不足的种植患者28例,联合应用劈开、挤压,填入骨粉,行引导再生术后同期植入40颗种植体,术后4~6个月内完成上部修复。术后1年,通过临床检查、全景片等观察效果。结果术前、后牙槽平均宽度分别为(3.2±0.89)mm、(6.5±0.75)mm,平均增加了(3.3±0.34)mm。术后牙槽宽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意义(t=2.47,P〈0.05)。术后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种植体行使功能良好,仅1例患者的1颗牙种植失败,种植近期成功率达97.5%。结论对前牙区牙槽水平宽度不足的患者,联合应用劈开、挤压和引导再生术行同期种植体植入,可增加量,获得种植体的同期植入,减少患者痛苦,改善种植修复的临床效果。

  • 标签: 骨劈开 骨挤压 骨引导再生 种植
  • 简介:1病历摘要患者男,21岁,因右下颌反复肿胀、流脓2年,于2004-07-02首次入院。患者自2002年开始双侧下颌肿胀,随后下颌下缘皮肤破溃,长期流脓,曾拔除右下颌后牙,拔牙后创口长期不愈合,在外院多次行下颌骨髓炎死刮治、瘘道切除术,术后右下颌又反复肿胀,继续流脓。患者13岁时曾发生右股骨、左股骨、左前臂骨折,1998年在外院

  • 标签: 石骨症 下颌骨 骨髓炎
  • 简介:目的研究新型复合材料3-羟基丁酸-co-3-羟基戊酸共聚物/溶胶-凝胶生物活性玻璃[poly(3-bydroxybutyrate-co-3-bydroxyvalerate)/sol-gelbioactiveglass,PHBV/SGBG]的体内成效能。方法制备犬胫骨缺损模型,实验组在缺损区植入PHBV/SGBG材料,对照组不作处理,分别于术后2、4、8、12周取材,大体标本及组织学切片观察该材料的体内成效能。结果实验组再生过程中,软骨成明显,术后2周缺损区软骨样组织较丰富;术后12周时,植入材料PHBV/SGBG基本完全降解,缺损区充填新生的成熟组织。对照组的修复不全,痂中可见纤维组织形成。结论复合材料PHBV/SGBG具有很好的传导性和再生能力,有望成为新型的组织工程材料。

  • 标签: 生物活性玻璃 聚羟基丁酸/羟基戊酸共聚酯 复合材料 骨缺损 骨生成 动物实验
  • 简介:目的:在建立小型猪下颌放射性骨坏死动物模型基础上,应用电镜技术研究下颌放射性骨坏死形成、发展的超微结构动态变化过程。方法:对6只小型猪右侧下颌进行25Gy和28Gy一次性照射,建立小型猪右侧下颌放射性骨坏死动物模型,分别于照射结束后3、4、5个月切取右侧下颌放射性骨坏死部位死,制备标本,进行电镜检查分析。结果:照射后的早期骨胶原纤维即受到破坏,骨细胞先出现细胞膜破坏,随后胞质出现空泡,细胞器裂解,最后出现核变化。大剂量照射后骨细胞的破坏出现早而重,并且加速了骨细胞的裂解、死亡。结论:骨细胞细胞膜及细胞质较细胞核对放射线更为敏感,照射后骨细胞死亡过程首先发生在细胞膜及细胞质内,与以往认为细胞核损伤在先的观点不同。

  • 标签: 放射性骨坏死 小型猪 电镜
  • 简介:目的定性分析不同基底材料与饰面瓷之间化学结合的方式。方法本研究于2011年3—9月在大连市口腔医院和大连交通大学完成。以上颌侧切牙为模型,选用镍铬(Ni—Cr)合金、氧化锆、金钯(Au—Pd)合金、压铸瓷、钴铬(Co—Cr)合金、混合Au—Pd合金6种基底材料,按照厂家的操作要求在不同基底材料上烧结饰面瓷。然后用扫描电镜观察各基底材料与饰面瓷界面,并用能谱分析仪进行元素分析。结果Ni—Cr合金、氧化锆、Au—Pd合金、Co-Cr合金、混合Au—Pd合金5种基底与饰面瓷之间均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元素扩散,扩散范围约1~2μm。随着远离界面,扩散元素含量逐渐降低直至消失。压铸瓷基底在实验条件下未明显观察到饰面瓷与压铸瓷的结合界面。结论Ni~Cr合金、氧化锆、Au—Pd合金、Co—Cr合金、混合Au—Pd合金及压铸瓷基底在和饰面瓷的烧结过程中均发生了化学结合。

  • 标签: 陶瓷 基底-瓷界面 基底材料 元素扩散
  • 简介:目的观察氯化镧对植入实验犬颌自体缺损区的组织工程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成年杂种犬9只。从股骨抽取骨髓、以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骨髓基质细胞(BMSCs)并诱导培养为成骨细胞。以5.564μg/ml的氯化镧(La^3+)干预第三代BMSCs并将其与猪脱钙冻干(fdDBM)复合,体外培养7d后植入实验犬颌人造缺损处(2cm×1cm×0.8cm),另设BMSCs加fdDBM、fdDBM及空白对照组。3个月及6个月后处死实验犬获取颌标本并加工处理作形态学观察及X线骨密度分析。所得数据用SAS6.12软件包进行方差分析。结果BMSCs与fdDBM复合回植3个月后实验犬缺损能完全或大体为新生修复。La^3+干预组回植区新生的密度值较高.但与对照组的密度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回植6个月后BMSCs加fdDBM与单纯fdDBM回植区新生的骨密度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该二组的骨密度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5.564μg/ml浓度的氯化镧对回植入实验犬人造颌缺损处的组织工程作用无明显负面影响。

  • 标签: 氯化镧 骨髓基质细胞 组织工程骨 冻干脱钙骨
  • 简介:目的探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牙弓、基弓宽度及二者协调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性Ⅲ类错(牙合)患者33例为实验组,47例个别正常(牙合)为对照组,利用锥形束CT扫描颌面部,将扫描后图像导入Mimics10.01图像处理软件分别测量牙弓宽度、基弓宽度,并计算上下颌对应宽度之差,对测量结果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性Ⅲ类错(牙合)组上颌牙弓宽度与个别正常(牙合)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下颌牙弓宽度大于正常(牙合),其中下颌第一磨牙处平均宽度正常(牙合)为(56.26±3.09)mm,型Ⅲ类患者为(57.78±3.2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Ⅲ类错((牙合)上颌基弓宽度测量值均小于对照组,其中在上颌第二前磨牙处正常(骀)为(59.11±5.97)mm,型Ⅲ类患者为(56.23±5.28)mm,有统计学差异(P<0.05),下颌基弓宽度均大于对照组,其中在前磨牙及第一磨牙处分别为(47.44±2.96)mm、(59.81±3.87)mm和(76.20±4.20)mm,与正常(牙合)相比差异显著(P<0.05).性Ⅲ类错(牙合)上下颌基弓宽度差值均小于正常(牙合)(P<0.01),而牙弓宽度差值仅在尖牙处差异显著(P<0.05),其余牙位测量项目无统计学差异.结论①性Ⅲ类错(牙合)组上颌基宽度发育不足,下颌基宽度发育过度.②性Ⅲ类错(牙合)的宽度不协调表现在基水平,牙弓对基弓宽度不调有代偿.

  • 标签: 骨性Ⅲ类错 牙弓宽度 基骨弓宽度 锥形束CT
  • 简介:目的:对2000年2月至2005年12月治疗的颌功能重建患者做回顾分析。方法:对8例因良性肿瘤术后,创伤造成颌缺损患者,进行移植,同期或延期种植术;选择性应用骨粉和生长引导膜;角化牙根移植,义怕修复。结果:8例患者共植入38枚种植体,除1枚未实现愈台外,37枚修复重逢全部成功,取得颌面部外形与功能均理想效果。结论:颌损伤后,采用非皿管化和血管化游离移植,进行即刻或延期牙种植修复技术,能使患者取得颌功能性重建。

  • 标签: 颌骨缺损 肿瘤 创伤 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