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拔牙术后,由于牙槽突上拔牙位点质和量的改变,骨组织大量吸收。此随机临床试验有3个目的:①比较采用拔牙位点保存术和自然愈合的拔牙窝剩余骨量变化;②分析植骨后的拔牙窝的组织学和形态学特点;③比较拔牙窝相邻牙在拔牙前后探诊深度(PPD)和临床附着水平(CAL)的变化。本研究共观察了41位患者的48颗牙齿,每位患者的上颌或下颌的前磨牙或磨牙区至少有一个拔牙位点。所有拔牙位点被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拔牙后未做处理),另一组为试验组(拔牙后进行位点保存)。在试验组中,拔牙窝内植入牛骨矿物质并覆盖了猪胶原膜。拔牙前和拔牙后4个月,测量拔牙窝相邻牙的探诊深度(PPD)、龈退缩(REC)、及临床附着水平(CAL),在石膏模型上评估牙槽嵴宽度在拔牙后4个月内的变化。拔牙后4个月,实验组中进行了植骨的拔牙窝和对照组中未予处理的拔牙窝内都有充分的骨质填充,两组在PPD、REC及CAL方面都相差甚微。然而,在拔牙后4个月,试验组在牙槽嵴宽度(1.04±1.08mmVS4.48±0.65mm,P〈0.001)和高度(0.46±0.46mmVS1.54±0.33mm,P〈0.001)上的降低量明显减少。组织学观察,植骨的拔牙窝内无炎症反应,呈现骨形成与骨成熟的各个阶段,两组中的骨质矿化与未矿化结构无明显差异。与未行处理的拔牙窝相比较,采用拔牙窝内植入牛骨矿物质并覆盖胶原膜的方式对拔牙位点进行保存,很有可能减少了垂直向与水平向上的骨量丧失。

  • 标签: 随机临床试验 组织学分析 骨矿物质 随机对照 胶原膜 牙位
  • 简介:目的:比较牙列缺损患者无咬合接触的即刻负重与早期负重的牙种植体,在植入3年后的种植体失败、修复体失败和影像学骨水平的变化。材料和方法:80位牙列缺损的患者被选定行两种种植体支持式的即刻修复,2个月后,随机分配行即刻负重(试验组)或早期负重(对照组),每组有40位患者。本研究中种植体植入时的扭矩必须大于30Ncm。在试验组中,种植体戴入无咬合接触的暂时修复体。在对照组中,愈合基台连接种植体非埋植型愈合。术后2个月,最终修复体达到完全咬合接触。结果变量为负重3年后的种植体失败、修复体失败、并发症和影像学骨水平种植后的变化。试验采用盲法评估。结果:81颗种植体即刻负重,80颗种植体早期负重。2位即刻负重组患者与1位即刻负重组患者在3年后失访。无植入失败。2位即刻负重组患者和1位早期负重组患者发生了并发症。两组患者36个月后的骨水平变化无显著差异(P=0.67:均数差为0,2mm;95%的可信区间为-023~0,63)。即刻负重种植的骨吸收0,90mm(95%的可信区间为0.63~1.17),早期负重种植的骨吸收1.10mm(95%的可信区间为0.81~1.39)。结论:如果达到足够的初始稳定性,观察在部分牙列缺损的患者中植入3年后,即刻负重与早期负重的失败率、并发症和骨水平变化无统计学差异。

  • 标签: 牙种植 早期负重 随访 即刻负重 牙列缺损
  • 简介:目的:此前瞻性随机配对对照试验旨在评价根据平台转移概念设计的新的内倾性平台转移型种植修复体边缘骨水平和软组织的改建情况.并与外六角形种植体比较。材料和方法:传统外六角形种植体(对照组)和内倾性平台种植体(试验组)的种植体几何外形相同.长度都是13mm.按标准方法植入40例患者的上颌后牙区。修复负重6个月、12个月及18个月后由2名独立检测者测量放射影像学骨水平。在基台连接时及18个月后测量颊侧软组织高度。结果:负重18个月后.40例受试患者的所有80颗种植体均有临床骨结合。放射影像学评价显示试验组与对照组种植体平均骨丧失分别为05mm±01mm(范围0.3~0.7mm)及16mm±0.3mm(范围11~22mm)。与试验组种植体减少约06mm的软组织高度比较,对照组平均显著减少24mm。结论:18个月后.采用传统外六角型种植修复治疗方案者比平台转移型种植修复者骨丧失显著。另外,与平台转移种植体比较.外六角形种植体颊侧软组织高度明显减少。

  • 标签: 骨吸收 牙科种植体 随访研究 种植体连接 种植体平台 平台转移
  • 简介:目的:比较单个上前牙拔牙后即刻种植与经牙槽嵴保存后延期种植愈合4个月后的效果。本试验中,种植体以至少35Ncm扭矩植入,即刻无咬合负重。材料和方法:106名需要上颌左右第二前磨牙之间任意一个牙位拔牙后即刻种植牙的患者,在拔牙后颊侧骨缺损与腭侧相比小于4mm。患者根据平行组设计在3个中心被随机分为即刻种植组(immediategroup,54名患者)和延期种植组(delayedgroup,52名患者)。延期种植组的患者牙槽骨用无机小牛骨覆以可吸收胶原膜保护。种植体与骨的间隙用无机小牛骨充填,其中17名患者并未采取此措施。拔牙窝保存4个月后,延期种植体被植入。以至少35Ncm扭矩植入的种植体植入后即安装无咬合接触的临时冠,4个月后行最终修复。结果从失败率、并发症、美学评价(pinkestheticscore,PES)及患者满意度等方面考虑,由单盲的评估员记录。所有患者均随访至负重后4个月。结果:由于某些患者种植时不能达到35Ncm的扭矩,即刻种植组中的19个(35%)种植体以及延期种植组中的39个(75%)种植体没有即刻负重。没有患者退出。即刻种植组中2例失败,延期种植组中没有失败病例。与延期种植组(1)相比,即刻种植组(8)出现了较多的小并发症,这一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32)。在最终冠修复4个月后,即刻种植组与延期种植组的美学评分分别为12.8和12.6。在美学评价上,两组没有显著性差别,患者满意度亦是如此。结论:与延期种植相比,即刻种植出现较多的并发症。美学评价在两种方法中并没有明显的差别。同时,拔牙窝用无机小牛骨预先保存的患者有可能在种植时难以使用较大的扭矩。

  • 标签: 延期 即刻 拔牙后种植
  • 简介:目的探索在牙周病学专业八年制提高课中应用PBL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选取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同时进入口腔医学专业学习的2006级(35人)、2007级(30人)八年制学生,讲授牙周提高课“种植体周围炎”.在教学方式选择中,将全部学生随机分为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PBL)组和以主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SBL)组.提高课结束后,对两组学生进行理论知识考核及问卷调查.结果理论考核结果表明,PBL组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明显高于SBL组(P<0.05);问卷调查表明,在学习主导性和自学能力提高两方面PBL组均优于SBL组(P<0.05).结论PBL教学模式较SBL教学模式有一定优越性,可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导性.

  • 标签: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牙周病学 种植体周围炎
  • 简介:为促进我国口腔医学院校教师的规范教学,引导青年教师积极钻研教学、提高教学能力,为青年教师搭建高水平学习教学技能的平台,进而推动我国口腔医学教育教学水平,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医学教育专委会决定于2014年10月29日至11月2日在重庆举办“2014年口腔医学教育教学模式研讨会暨全国口腔医学院系青年教师授课技能竞赛”。

  • 标签: 口腔医学教育 青年教师 教学模式 教学技能 医学院校 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