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髁突下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新入路.方法:对6例(8侧)髁突下骨折患者行患侧耳屏前直线切口,顺颞浅静脉表面向下分离,寻找面神经颞面干和颈面干,并对其加以保护后,切开下颌支骨膜,在直视下对骨断端行复位内固定.结果:此手术入路视野好,骨断端暴露充分,便于复位固定.所有病例术后咬合关系良好,无面神经损伤.结论:此手术入路是髁突下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较好方法.

  • 标签: 髁突下骨折 坚强内固定 手术方法
  • 简介:微笑时牙龈暴露过多(“露龈笑”)困扰着许多人,成为热门的美学话题。上唇提肌过度牵拉(thehyper—activityoftheelevatormuscle)是露龈笑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相应的治疗方法有很多。本文将介绍一种改良的唇复位手术,相对保守,又能达到稳定和显著的效果。2名因露龈笑就诊的患者接受了上述手术,随访6个月,露龈量显著减少,美观满意。

  • 标签: 上唇 牙龈 改良 复位术 复位手术 露龈笑
  • 简介:牙龈过度外露根据不同的诊断,需要通过不同的方法来处理。本病例报告证明了使用上唇复位的方法处理过度露龈是成功的。本方法是通过去除条形上颌前庭沟颊侧粘膜,将唇粘膜与膜龈结合线缝合,就可形成一个较窄的前庭沟并且肌肉活动将受到限制,从而使微笑时上颌牙龈外露减少。本文回顾了上唇复位的基本技术并讨论这种新方法的适应证和非适应证。

  • 标签: 临床报道 外露 牙龈 复位 上唇 病例报告
  • 简介:针对根尖孔未闭合的年轻恒牙的根管治疗是一项挑战。长期应用氢氧化钙糊剂的根尖诱导成形术是一种已被认可的治疗方法,然而这种方法伴有许多临床问题。制备根尖屏障是这类患牙的另一种治疗方法。三氧化矿物盐聚合物(MTA)具有作为根尖充填材料的潜能,尤其在年轻恒牙的治疗中。MTA具有治疗时间短、封闭性好及生物相容性高的优点,被认为是一种很有效的根尖诱导成形的方法。本病例报道将汇报4例上颔切牙牙髓坏死、根尖孔未闭合且并发根尖周炎的临床病例的治疗(应用MTA根尖屏

  • 标签: 上颌中切 中切牙 充填外伤
  • 简介:冠向复位瓣是一种有效地治疗多个相邻牙龈退缩的手术方法.5年的长期随访可以获得稳定的效果。本研究的目的是报告10例采用冠向复位瓣联合结缔组织移植术治疗下颔后牙区至少两颗相邻牙有牙龈退缩的病例。记录基线和术后1年术区牙齿的牙周指标。入选了26颗牙龈退缩牙齿,没有出现明显的手术并发症。没有患者失访。牙龈退缩从基线时340±083mm减少到术后1年时0284±032mm。探诊深度改变未见显著差异。角化龈的增加从057±0.46mm至305±0.71mm。基线时牙龈退缩越严重.牙龈退缩改善越明显。平均根面覆盖率为91.2%±4.1%。冠向复位瓣联合结缔组织移植术是一种有效地治疗下颔后牙区多发牙龈退缩的方法。

  • 标签: 组织移植术 牙龈退缩 后牙区 治疗 复位 多发
  • 简介:目的:在单侧上颌骨缺损闭合式重建后,对赝复体修复方法进行力学分析。方法:利用已有的单侧上颌骨缺损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在ANSYS程序中分别建立利用皮瓣封闭缺损腔时,颌骨情况及相应赝复体的模型,并进行三维有限元力学分析。结果:应力集中区位于健侧腭部与封闭区的交界处,且在封闭缺损区的黏膜上有一定的应力集中。健侧后牙受力较为均匀。结论:在进行单侧上颌骨缺损外科闭合式重建手术时,要为今后的赝复体修复提供相应的基础,应加强科室间的合作,以使赝复体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上颌骨 单侧上颌骨缺损 赝复体 三维有限元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3D打印术前设计和内镜技术应用于颧骨颧弓骨折复位固定手术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选择4例B型颧骨颧弓骨折患者,均伴发颧弓骨折,面部凹陷明显伴开口受限。术前行CT扫描后将数据转化为STL格式,3D打印骨折模型和镜像模型,在模型上完成手术设计和钛板预弯制。手术采用耳屏前小切口和颧弓表面隧道手术入路,内镜辅助下完成颧弓骨折的复位及坚固内固定。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面部恢复对称性,面部凹陷消失,开口度正常,面部瘢痕不明显,无感染和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术前3D模型手术设计降低了内镜辅助下行颧弓骨折复位固定术的难度,提高了手术精准度,避免了头皮冠状切口,创伤小,美容效果好。

  • 标签: 3D打印 内镜 颧骨颧弓骨折 微创手术
  • 简介: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根向复位瓣术的临床与微生物作用。18例慢性牙周炎患者接受了包括洁治和根面平整的基础治疗(initialpreparationIP),3个月后对牙周袋深度>4mm的位点行根向复位瓣术。受试者在基线、基础治疗后3个月,以及术后3个月、6个月、9个月和12个月进行临床和微生物学监测。每个牙6个位点检查菌斑堆积、牙龈充血、溢脓、探诊出血、牙周袋深度和附着水平。取每个牙的近中位点龈下菌斑,用棋盘式DNA-DNA杂交法检测40种龈下微生物的有无和水平。在单纯IP位点和IP加手术位点中,平均袋深、牙龈充血和探诊出血位点的百分比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2组位点的平均附着水平均显著增加,但在手术治疗位点增加较多。2组治疗位点的总DNA探针计数均明显降低。手术位点的40种微生物中有19种在治疗后明显降低,而在单纯IP组有16种逐渐明显减少。虽然该组位点IP后微生物平均计数有所降低,但降低主要出现在患者接受手术后,尽管单纯IP位点并未接受手术。手术后袋深降低及伴随而来的牙周致病菌储库的减少可能是获得长期牙周稳定的重要因素。

  • 标签: 根向复位瓣术 临床指标 龈下微生物 慢性牙周炎 菌斑堆积 牙龈充血
  • 简介:该文旨在评估内镜辅助下经口咽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在下颌骨髁突根部和颈部骨折中的应用。6例年龄小于16岁的患者(男1例,女例;年龄7-15岁,平均13.4岁1共有9侧下颌骨髁突根部和颈部骨折,骨折断端移位均大于45°。骨折分类根据常规X线片、CBCT或CT影像。

  • 标签: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下颌骨髁突 经口咽入路 骨折断端 青少年儿童 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