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表面枝接长链烷基季铵盐的新型纳米抗菌无机填料在大鼠口腔内的抗菌防龋功能.方法:选取5周龄SD雄性大鼠20只,口腔内接种变形链球菌,同时辅以致龋饮食,建立大鼠口腔龋病模型;并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实验组以自行合成的新型纳米抗菌无机填料刷洗牙齿而对照组则用以普通的纳米二氧化硅无机填料.4周后进行大鼠口腔变形链球菌菌落计数;随后处死大鼠,鼠齿按照Keyes龋齿计分标准进行计分,所有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大鼠口腔变形链球菌菌落计数少于二氧化硅处理组(P<0.05);Keyes计分结果显示,实验组大鼠牙齿验面窝沟及平滑面龋损均低对照组(P<0.05).结论:大鼠动物实验表明,新型纳米抗菌无机填料具有明显的抗菌防龋功能.

  • 标签: 季铵盐 无机填料 大鼠 变形链球菌 Keyes计分
  • 简介:钛金属自身不具有抗菌性能,因而细菌容易聚集和黏附在钛种植体表面,导致种植体相关感染,这是种植义齿修复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种植体表面纳米改性可通过形成的纳米级形貌或引入的纳米材料赋予种植体表面不同程度的抗菌性能,同时不影响甚至增加成骨活性,从而提高种植义齿修复的成功率。本文将从纳米形貌和纳米材料两方面对钛种植体表面纳米改性在抗菌方面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种植体 抗菌 纳米形貌 纳米材料
  • 简介:目的单组分粘接剂越来越广泛地在树脂及银汞合金充填时用作粘接剂和封闭剂,具备抗菌性能对其更为重要。本文采用直接接触法(DCT)和琼脂扩散法(ADT)对单组分粘接剂聚合后的抗菌性能进行了研究。材料和方法对6种单组分粘接剂(Bond-1、OptiBondSolo,One-Step、Gluma、Prime&BondNT和Synergy)的各4个样本用上述两种方法进行检测。DCT法中,材料放置在96孑L板侧壁上固化。涂布10μl变形链球菌悬液后在37℃放置1小时。加入培养基,放人可控温酶标仪内。ADT法:将样本放入琼脂平皿上打好的小孔内,培育72小时后测量抑菌环直径。结果DCT法中所有粘接剂均显示出抗菌性,所有样本表明均无活菌生存。样本在磷酸缓冲液内放置24小时后仍然具有抗菌性。放置7天后,则失去抗菌能力。ADT法中所有样本均没有形成抑菌环。结论在DCT法体外实验中,单组分粘接剂聚合后至少24小时内具有抗菌特性。

  • 标签: 抗菌性能 粘接剂 组分 聚合 后表面 ONE-STEP
  • 简介:目的用直接接触法(DCT)和琼脂扩散法(ADT)来检验可填压复合树脂的抗菌性能。材料和方法取6种树脂(SureFil,Alert,P-60,SynergyCompact,Pyramid和Solitair)各4个样本固化在96孔板的小孔侧壁上。每个样本表面滴加含有1×10^6活变形链球菌的混悬液101μL,37℃保持1小时。每个孔中加入新配置的培养液后.将96孔板放入可用作培养箱的调温分光光度计内。每30分钟记录一次光密度,连续16小时监测细菌生长情况。ADT的方法是将样本放人预先在培养基上打好的小孔内.培养72小时后测量抑菌环的宽度。结果两种试验中所有材料样本都没有抑制变链菌生长。DCT试验中有三种材料加速了变链菌的生长。在磷酸缓冲液中放置7~30天后复合树脂的抑菌性与对照组没有差别。结论可填压复合树脂料没有抗菌性。而新鲜聚合的复合树脂有助于细菌生长。

  • 标签: 复合树脂 抗菌性能 填压 细菌生长情况 COMPACT 96孔板
  • 简介:抗菌肽是构成生物天然免疫防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众多的抗菌肽中,主要以防御素家族和cathelicidins家族为代表。文章对抗菌肽的分类和生物学性能研究的新进展及与口腔疾病的关系加以综述。由于抗菌肽对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有较强的杀伤作用,其有望发展成为一类抗生素药物得以临床应用。

  • 标签: 抗菌肽 防御素 LL-37 口腔疾病
  • 简介:目的:研究洁白牙增白牙齿的效果.方法:将50名受试者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经过两周的临床实验,用数码照像计算机色度分析系统,分析并比较实验前后牙面色度的变化.结果:洁白牙使用两周后,实验组牙面色度值变化非常显著(P<0.05),L*、a*、b*值及色差值△E*ab的平均值分别变化了2.11、0.84、1.89和3.06;对照组牙面色度值变化不显著(P>0.05),L*、a*、b*值及色差值△E*ab的平均值分别变化了0.29、0.12、-0.22和0.59.结论:洁白牙具有明显的增白牙齿的效果.

  • 标签: 漂白剂 增白牙齿 颜色分析
  • 简介:临床上常采用二段式桩核加全冠的形式修复经过牙髓治疗的牙齿.因材料和制作方式不同,现有多种类型的桩核系统,但各存在优缺点.近年来,不少学者对粘结汞桩核进行了研究,它不仅能有效的防止微渗漏,还可以保留较多的牙体组织,而且能有效的避免侧穿,是一种前景广阔的修复形式.

  • 标签: 粘结银汞桩核 后牙 修复 临床应用
  • 简介:常固化钩加橡圈牵引矫治严重扭转牙叶令坚本院从89年应用拔除第一双尖牙光固化钩橡皮牵引矫治严重牙列不齐及扭转180°牙,及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共矫治36例,男性14例,女性22例,最大年龄25岁,最小年龄9岁,20岁以上8例,完成时间最长的一...

  • 标签: 扭转牙 光固化 双尖牙 活动矫正器 矫治时间 牙位
  • 简介:牙科树脂材料,包括义齿基托树脂和复合树脂等,广泛地应用于口腔修复科和口腔内科治疗。由于口腔是个有菌环境,树脂上容易黏附和聚集细菌,形成菌斑,导致黏膜炎或龋病等疾病。添加无机抗菌剂赋予树脂抗菌性能,可以减少细菌在其上的黏附、聚集和繁殖。本文就研究较多的纳米纳米二氧化钛、氧化锌这三类无机抗菌剂在牙科树脂中的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牙科树脂 无机抗菌剂 安全性 机械强度
  • 简介:目的:观察不同添加剂量的nano-ZnO改性复合树脂的锌离子释放规律及浸泡1个月后的抗菌活性。方法:制备不同添加剂量(1wt%,5wt%,10wt%)的nano-ZnO改性复合树脂试件,充分光固化后浸泡于无菌三蒸水中,分别于24h,1周,2周,1个月时使用锌(Zn)测定试剂盒对各组试件浸析液的锌离子含量进行测定,并对浸泡1个月的试件进行抗菌活性测定。结果:不同时间点检测的各组试件的锌离子释放量均随nano-ZnO添加剂量的增加而增加,10wt%的nano-ZnO添加组改性复合树脂在1个月时仍保持较高的锌离子释放水平,并且其同期抗菌活性也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P〈0.05)。结论:10wt.%的nano-ZnO添加组改性复合树脂可在一定时间内保持较高的锌离子释放水平,从而达到更加长效性的抗菌作用。

  • 标签: 纳米氧化锌 复合树脂 锌离子释放 抗菌
  • 简介:目的比较研究不同的粘接系统应用于银汞合金充填后,对牙体折裂强度的影响。方法48颗完整上颌第一前磨牙,随机分为4组,A组为完整牙齿,B、C、D组经制备MOD标准洞型后,分别采用银汞合金直接充填、全酸蚀粘接剂联合银汞合金充填和自酸蚀粘接剂联合银汞合金充填。所有试件充填完成后,在电子万能试验机上,以横梁位移速率1.0mm/min垂直于面加载,记录牙齿折裂的最大折裂强度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组试件的折裂强度(N)依次为1064.9±202.8、549.1±70.2、928.7±135.2和858.9±133.2。与银汞合金直接充填相比,采用粘接剂的两组试件折裂强度显著增强(P〈0.01);但不同粘接剂组间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使用银汞合金充填窝洞前,辅助使用全酸蚀或自酸蚀粘接剂,均可显著提高牙体的折裂强度。

  • 标签: 银汞合金 充填术 粘接剂 折裂强度
  • 简介:目的探讨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rhBMP-2)和胶原基纳米骨复合材料(nHAC)修复牙周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制备小型猪牙周骨缺损模型,设立rhBMP-2-nHAC复合材料植入组、空白对照组和单纯植入胶原基纳米骨组.术后8周观察各组间修复效果及组织病理学变化,通过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测定分析评价牙周骨组织的再生情况。结果术后8周可见复合材料植入组大量新生牙周组织生长,四环素单标记表面、四环素双标记表面、骨矿化沉积率、骨体积、类骨质表面、成骨细胞表面等骨组织形态计量学结果与空白对照组和单纯胶原基纳米骨组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hBMP-2和nHAC可明显促进牙周骨缺损修复。

  • 标签: 牙周骨缺损 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 胶原基纳米骨 骨组织形态计量学
  • 简介:目的探讨多壁纳米碳管增强义齿基托树脂(MWCNTs/PMMA)复合材料的生物学性能。方法进行MWCNTs/PMMA复合材料制备,参照ISO7406技术报告相关标准,对MWCNTs/PMMA复合材料生物安全性进行体内及体外试验.包括细胞毒性试验、急性全身毒性试验及口腔黏膜刺激试验.评价复合材料的生物学性能。结果细胞毒性试验评价级别为1级.无明显细胞毒性作用:急性全身毒性试验未见任何急性毒性反应:口腔黏膜刺激试验未见异常组织学反应。结论MWCNTs/PMMA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安全无毒。

  • 标签: 纳米碳管 基托树脂 复合材料 生物安全性
  • 简介:目的:探讨纳米非晶金刚石膜对镍铬合金烤瓷修复体弯曲强度的影响。方法:36个镍铬合金烤瓷试件随机分为6组(n=6),其中5组的整个试件的表面分别镀覆非晶金刚石膜厚为20nm、40nm、60nm、80nm、100nm,对照组不镀膜;按照ISO9693-1标准的三点弯曲法测试试件的弯曲强度。结果:镀膜后镍铬合金烤瓷试件的弯曲强度分别是:20nm组为60.84±6.75MPa、40nm组为79.16±9.82MPa、60nm组为86.23±11.43MPa、80nm组为81.40±9.69MPa、100nm组为64.56±7.07MPa,未镀膜组为46.15±5.53MPa。结论:镍铬合金烤瓷复合体的整个试件经镀覆纳米非晶金刚石膜后其弯曲强度显著增加;镀膜时选择40-80nm的膜厚可以获得较高的弯曲强度。

  • 标签: 纳米材料 非晶金刚石膜 镍铬合金 烤瓷 弯曲强度
  • 简介:目的对比研究纯钛表面不同微纳米图案对成骨细胞生物学活性的影响,探讨微米与纳米结构在影响细胞行为当中的不同作用。方法制备4组纯钛微纳米复合表面形貌:喷砂(S)、喷砂-酸蚀(SLA)、喷砂-碱热(SAH)及喷砂-阳极氧化(SAN)。检测各组材料表面理化性能,扫描电镜观察各组材料表面形貌及细胞黏附形态,CCK-8法测定细胞在材料表面增殖能力,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检测细胞在材料表面分化能力。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分析,最小有意义差异(LSD)t检验对同时间点不同组的CCK-8及ALP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粗糙度结果示:SLA组粗糙度大于其余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Ra=38.449,PRa<0.001;FRq=29.564,PRq<0.001)。(2)扫描电镜示:S组仅形成弹坑状一级微米结构,黏附细胞伪足短小,SLA、SAH及SAN组分别修饰沟壑状、网状及管状二级纳米多孔图案,细胞于SAH、SAN组表面伪足更为伸展,其中SAH组表面细胞伪足生长进入孔隙形成机械锁结。(3)CCK-8结果示:第5天,SAH和SAN组细胞增殖A值(1.546和1.528)显著高于S组(1.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29,P=0.042);第7天时,SAH和SAN组细胞增殖A值(2.646和2.57)显著高于S组(2.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1,P=0.035)。(4)细胞分化检测示:接种7d后,SAH组ALP活性(77.656)显著高于S、SLA及SAN组(53.132、51.052和62.2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9.734,P<0.001);接种14d后,SAH与SAN组ALP活性(104.107和109.963)显著高于S与SLA两组(82.885和73.3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052,P<0.001)。结论钛片表面微纳米图案影响细胞伪足形态,促进细胞增殖及ALP活性,其中多孔形貌显著增加细胞活性,碱热处理表面早期ALP活性显著增加,且形成纳米网比纳米管更有利于形成机械锁结

  • 标签: 表面改性 微纳米结构 纯钛 纳米网 纳米管
  • 简介:致龋菌对树脂粘接材料的黏附及其在牙体组织表面产酸可引起继发龋,最终导致牙体缺损修复的失败。乳酸链球菌素(nisin)作为乳酸链球菌产生的一种3.4kDa的抗菌肽,通过在细菌的细胞膜上产生孔道杀菌,对口腔致龋菌有明显抑制作用,具有应用于抗菌材料防止继发龋的潜能。本文就nisin的特性及其口腔抗菌材料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乳酸链球菌素 抗菌肽 抗菌材料
  • 简介:目的:观察比较义齿基托材料镀用纳米非晶金刚石薄膜前后,表面变形链球菌黏附量变化情况,探索纳米非晶金刚石薄膜镀用义齿树脂基托表面后的抗菌可能性.方法:采用热凝牙托材料制作30mm×10mm×2mm标准试件30个.按不同粗糙度(280目、600目、1200目)分成3组,每组10个.相同粗糙度的10个试件再分成2组,每组5个,一组试件双面镀用纳米非晶金刚石薄膜作为实验组,一组不作处理作为对照组.结果:3组不同粗糙度试件实验组及对照组均存在变形链球菌黏附,实验组少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显著性(1200目P<0.05;600及280目P<0.01);不论实验组还是对照组试件表面变形链球菌黏附量均随粗糙度增大而增多(P<0.05),实验组增多趋势相对较小.结论:纳米非晶金刚石薄膜能够改善义齿树脂基托表面的变形链球菌黏附量,具有部分抑菌功能.

  • 标签: 变形链球菌 纳米非晶金刚石膜 纳米材料 丙烯酸树脂类 细菌黏附 义齿基托
  • 简介:目的:评估抗菌药物控制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后局部感染的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单盲方法将1600例符合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的患者分为4组,包括空白对照组(CG组)、0.12%葡萄糖酸氯己定组(CHX组)、阿莫西林组(AMX组)和0.12%葡萄糖酸氯己定+阿莫西林组(CHX+AMX组),每组400例。CG组不予用药;CHX组术后第2天连续含漱用药5d:AMX组术后连续口服用药3d;CHX+AMX组为2组用药同时使用。随访、记录术后第1、3、7、14天患者出现干槽症(AO)、术区感染(SSI)以及疼痛、肿胀、开口受限等术后反应。采用SPSS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共1452例患者纳入最终研究,其中35例AO(2.41%)、65例SSI(4.47%);CG组11例A0(3.03%)、22例SSI(6.06%);CHX组10例AO(2.78%)、17例SSI(4.72%);AMX组8例AO(2.21%)、15例SSI(4.14%):CHX+AMX组6例AO(1.63%)、11例SSI(3.00%)。4组术后感染及术后反应指标显示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后使用抗菌药物不能降低局部感染率。

  • 标签: 阿莫西林 葡萄糖氯己定 第三磨牙 感染
  • 简介:目的:通过体内实验揭示BMP2指节肽(BKP)结合后的Ta2O5纳米管是否具有促进种植体表面骨整合的能力。方法:以多巴胺为中间介质,将BKP结合于Ta2O5纳米管表面,通过接触角测量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检测BKP和Ta2O5纳米管的成功结合。将种植体植入新西兰白兔的胫骨内,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术后1、2、3、4周种植体表面成骨相关基因ALP和Col-I的表达,制作骨-种植体不脱钙磨片,观察术后2、4、8周种植体周围骨的组织学表现。结果:BKP成功结合至Ta2O5纳米管表面。相对于两组对照组,实验组表面基因表达量有显著的提高且在骨-种植体接触面积和新骨形成方面有明显增加(P〈0.05)。结论:在Ta2O5纳米管表面附着BKP可明显促进种植体骨整合,这种表面处理方法可用于改善钽种植体的临床应用。

  • 标签: BMP2指节肽(BKP) Ta2O5纳米管 多巴胺 基因表达 骨整合
  • 简介:目的:通过为期2年的前瞻性多中心研究,旨在评估牙槽嵴垂直骨增量术(verticalridgeaugmentation.VRA)后14周种植体修复负载后的成功率。材料和方法:在三家私人诊所选择20名患者,在拟种植区域实施VRA。富合镁的纳米羟基磷灰石(Mg-eHAP)作为唯一的骨充填材料,其表面覆盖钛加强型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膜(Gore—Tex).同时植入共计42枚粗糙表面的种植体。为了优化美学效果.以高2mm的愈合基台取代覆盖螺帽。3个月后行二期手术,术后2周.采用平台转换技术戴入最终修复体。修复负载后的第12个月、24个月测量牙槽嵴垂直骨增量、种植修复的成功率、并发症及X线种植体边缘骨水平变化。并应用共振频率分析技术测量种植体植入期(TO期)、最终修复体戴入期(T1期)和修复后24个月(T2期)三个时间点的种植体稳定性指数(implantstabiIityquotient.ISQ)。结果:整个研究过程全部患者无一人退出.植入的种植体均较稳固,修复体无一例失败。初期临床评估牙槽嵴垂直骨高度吸收平均为41mm,1例出现后期膜暴露。20例患者中有19例的全部植入骨获得骨再生,平均骨增高量为5.6mm。X线显示修复24个月后种植体间的平均骨再生量为1.0mm(s=0.48mm),与修复12个月后的骨增量比较无明显差异。统计学显示随时间的推移种植体周围有明显骨丧失,修复时种植体周围骨丧失平均0.3mm,修复1年后骨丧失为0.90mm.2年后达到098mm。而ISQ值却随时间的推移明显上升,在种植体植入时ISQ均值为493.最终修复后是639,修复负重2年达到73.6。结论:本临床研究表明牙槽嵴垂直骨增量术中应用钛加强型膨体聚四氟乙烯膜结合纳米镁羟基磷灰石能够保证表面粗糙种植体的种植成功率.甚至在其早期负重病例中也能获得成功。

  • 标签: 屏障膜 粗糙表面种植体 纳米晶体羟基磷灰石 平台转换 牙槽嵴垂直骨增量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