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口腔癌术后患者道管理措施。方法对38例口腔癌术后的患者进行正确的吸痰、吸氧、道湿化、气囊处理、局部感染预防等治疗和护理。结果38例患者无出现呼吸道感染、窒息、呛咳、声嘶等并发症。结论对口腔癌术后患者进行精心、正确的道管理,可降低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 标签: 口腔癌 气道 护理
  • 简介:目的:创建羊髁突内B型骨折并同期行坚强内固定术的实验动物模型,观察髁突内骨折固定术后的愈合情况。方法:12只6个月龄山羊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8只,一侧关节手术造成髁突内B型骨折并用两孔钛板+钢丝固定,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术后3、6个月各处死6只,术后即刻及3、6个月行螺旋CT扫描,手术前和处死前测量实验动物的体重和最大开口度,采用SAS6.12软件包对数据进行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自身术后3、6个月体重和术前体重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术前及术后3、6个月体重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前及术后3、6个月最大开口度自身比较和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螺旋CT显示骨折固定良好,固位钉稳固,骨折愈合良好。结论:髁突内B型骨折后施行恰当的坚强内固定术,可以促进骨折愈合。

  • 标签: 髁突囊内骨折 颞下颌关节 坚强内固定
  • 简介:目的:通过冠状CT评价下颌骨髁突内骨折不同治疗方法的影像学效果。方法:对2002-2008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关节组就诊经冠状CT诊断为下颌骨髁突内骨折的病例183例(242侧),进行不同治疗方法(非手术和手术治疗)的影像学评价。结果:非手术治疗组94例127侧髁突中,48例64侧有3个月以上的随访CT,其中发生错位愈合或改建41例52侧,占81.2%;继发关节强直7例12侧,占非手术治疗的9.4%。手术治疗组89例115侧髁突的术后CT显示,81.7%的髁突达到解剖复位,13.9%接近解剖复位,4.3%复位欠佳。35例48侧有术后3个月以上的随访,其中髁突骨折愈合良好的32例44侧,占91.7%;钛板位置过高2例3侧,占6.2%;髁突骨质吸收、取出钛板1例1侧,占2.1%。结论:冠状CT对髁突内骨折的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价有重要作用。非手术治疗的髁突内骨折大部分发生错位愈合或改建,少数形成关节强直;手术治疗可以恢复髁突的解剖形态,有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

  • 标签: 下颌骨 髁突 囊内骨折 冠状CT
  • 简介:牙源性角化性瘤是一种发生于颌骨内的常见疾病.其传统命名为牙源性角化囊肿.是由Philipsen于1956年最先描述的,2005年WHO将其归为良性牙源性肿瘤。由于它具有侵袭性和浸润性生长及易复发的生物学行为,且常合并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因此,牙源性角化性瘤的发病机制成为众多医学工作者研究热点。近年来已有不少文献相继报道了一系列与其生物学行为相关的活性物质.它们参与牙源性角化性瘤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 标签: 牙源性角化囊性瘤 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 牙源性角化囊肿 生物学行为 因子 特异
  • 简介:目的:探讨牙源性角化性瘤(keratocysiticodontogenictumor,KCOT)开窗减压术后组织形态学的改变。方法:对比观察22例牙源性角化性瘤开窗减压术前及二期刮治术后组织学的改变,内容包括上皮形态、上皮及纤维层厚度、纤维层炎症浸润程度,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4.5%的病例开窗后上皮层不全角化消失同时出现钉突状增生;开窗后衬里上皮及纤维壁层明显增厚(P〈0.05);纤维层内炎症浸润程度显著加重(P〈0.05)。结论:牙源性角化性瘤在开窗减压术后表现出衬里上皮及纤维壁显著增厚和纤维层内炎症细胞浸润加重的组织形态学特征,其具体机制及意义还需进一步研究。

  • 标签: 牙源性角化囊性瘤 开窗减压术 组织形态学
  • 简介:目的探讨影响儿童上道大小的影响因素.方法50例7至13岁儿童,男20例,女30例,上颌发育由正常至不足(SNA79.85°±3.49°),下颌发育从正常至不同程度的发育过度(SNB81.55°±3.71°).进行常规锥体束CT扫描,使用Dolphin软件完成41项牙、(牙合)、颌、面头影测量指标,完成上道及其各区段的高度、截面积和体积测量.对上道各项指标与患儿一般发育指标、头影测量各项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年龄是上道重要影响因素(r=0.417,P=0.020);颌骨硬组织指标Pg-NB、Co-Gn、Ar-Go、SGo,牙性指标U1-NA、L1-MP、OB对上道大小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骨性指标与牙性指标均对上道大小有影响,生长发育主要通过垂直向发育影响儿童上道大小。

  • 标签: 儿童 上气道 颅面因素 锥体束CT
  • 简介:[摘要]目的:制备一种新型结构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1actic—co—glycolicacid,PLGA]微支架,对其进行表征,并检测其对成骨细胞增殖与粘附的影响。方法:采用复乳法制备PLGA微,以激光粒度仪分析其粒径分布,筛选出合适的粒径大小,通过二氯甲烷蒸汽熏蒸使微结合,再经过烧结最终形成三维支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微及微支架形态。将MC3T3-E1成骨细胞接种到该支架上,通过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支架上的粘附形态,通过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的情况,并与无支架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制备的PLGA微支架具有一定孔径和孔隙率,具有三维连通的多孔结构,且孔隙结构均匀。细胞可在支架表面粘附生长。微支架上的细胞增殖活性高于对照组。结论:本方法制备的PLGA微支架具有一定的孔隙率和内部连通性,有利于细胞的粘附和增殖,在骨修复中有应用前景。

  • 标签: 引导骨组织再生 微囊支架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 简介:目的通过锥体束CT(cone-beamcomputedtomographs,CBCT)研究不同垂直骨面型和不同矢状骨面型青少年正畸患者上道的差异.方法采集66例青少年患者的术前CBCT影像,平均年龄(12.74±1.75)岁.根据中国人正常(牙合)Steiner分析法按ANB角、SN-MP角分成Ⅰ类、Ⅱ类、Ⅲ类和高角、均角、低角组.用InvivoDental5.1软件测量口咽部道的体积、最小横截面面积和长度.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骨面型青少年正畸患者道的差异.结果1.不同矢状骨面型青少年患者中,骨性Ⅰ类、Ⅱ类、Ⅲ类患者道体积分别为(14.83±13.46)cm3、(8.77±3.54)cm3、(17.23±4.85)cm3,最小横截面面积分别为(160.93±90.43)mm2、(103.81±50.65)mm2、(200.57±66.76)mm2,而道长度分别为(52.37±5.82)mm、(56.15±7.51)mm、(52.27±5.23)mm,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不同垂直骨面型的青少年患者道体积、长度及最小横截面积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青少年患者道形态与矢状骨面型相关,与垂直骨面型无明显相关.

  • 标签: 青少年 骨面型 CBCT 上气道
  • 简介:道结构狭窄是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sleepapneaandhypopneasyndromes,OSAHS)的主要病因之一。OSAHS患者夜间睡眠时由于频发的上道塌陷、阻塞而造成呼吸暂停和通气不足,可导致高碳酸血症或缺氧,长期发病可并发心律失常、高血压、脑血管意外以及糖代谢异常、肾功能损害等全身并发症。个体颅颌面硬组织结构的特点,道周围及内部空间软组织构成特点及其生理、病理性变化,正畸和正颌治疗以及耳鼻喉科的手术治疗等均已不断地被证实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上道的解剖结构。

  • 标签: 上气道狭窄 颅颌面形态 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矫治 并发心律失常 上气道结构
  • 简介:目的研究颌骨性病变采用开窗减压术和刮治截骨术的治疗效果及义齿式囊肿塞的应用。方法81例颌骨性病变患者,分别采用开窗减压术(36例)和刮治截骨术(45例),比较两组术中相关情况和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资料以x±s表示,对两种治疗方法手术用时、出血量、受累牙拔除、下唇麻木情况及术后治疗效果与复发率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开窗减压术患者手术时间为(31.2±4.1)min,术中出血量为(20.3±7.2)ml、受累牙拔除为(0.7±0.04)个,术后疼痛、下唇麻木、感染及术后3年咀嚼功能下降等指标均明显低于刮治截骨术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3年刮治截骨术组有6例面形发生轻度不对称,2例复发(4.44%),开窗术组无面形改变和复发,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窗减压术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保留了颌骨的完整性及病变区的患牙,相对应刮治截骨术是一种简单实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囊肿 开窗减压术 囊肿塞 义齿
  • 简介:目的:寻求清除病灶的同时保存上颌窦黏膜和骨组织功能性的手术方法,应用数字化软件辅助设计手术方案,治疗突入上颌窦后份的牙源性性病变,并评价手术方法和术后反应。方法:回顾2011年12月-2014年12月牙源性性病变突入上颌窦后份的21例患者。应用Mimics软件进行术前设计,根据病变体积和位置采用不同术式。术式1“开窗骨板复位法”适用于病变体积大,超过颧牙槽嵴,且上颌窦前外侧壁无明显骨质破坏者;术式2“去骨开窗法”适用于病变体积小,近颧牙槽嵴者。手术方法评价包括麻醉效果、出血情况、根据术前设计是否可顺利清除病灶以及手术时间等:术后评价包括疼痛、肿胀和骨板存活情况等。结果:15例采用开窗骨板复位法,6例采用去骨开窗法。均在20min内成功完成手术.术中出血量少,术后疼痛时间平均为3.72d;肿胀时间平均为7.67d;8例术后鼻腔渗血1-3d:1例患者术中见化脓性炎症,开窗骨板复位术后发生感染。CT复查见其余14例复位游离骨板均无明显吸收。结论:治疗牙源性上颌窦性病变时,应尽量保存窦腔黏膜和骨板;数字化辅助设计手术方案可以准确指导术中截骨范围:化脓性炎症者不适宜行开窗骨板复位法。

  • 标签: 牙源性上颌窦囊性病变 窦黏膜保存 数字化设计 骨板复位固定 超声骨刀
  • 简介:目的探讨上颌前方牵引治疗对唇腭裂患者上道的影响.方法21名上颌发育不足的唇腭裂术后的单侧完全性唇腭裂(unilateralcleftlipandpalate,UCLP)患者进行前方牵引治疗,并于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21名相同年龄分布的暂时不能进行前方牵引治疗的UCLP患者做为对照,分别于首诊及一年后拍摄头颅侧位片.通过21个项目的头影测量比较两组患者经过治疗或观察后颅面形态与上道的变化,并探讨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年龄、治疗或观察时间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治疗前颅面形态与上道宽度均无统计学差异.前方牵引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后SNA、A-TFH、OJ、A-Pg增大,SNB、P-TFH减小、下颌平面角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患者经过前方牵引上道鼻咽宽度增大(PNS-Ad1,PNS-Ad2,OAW1)分别为(1.79±0.89)mm,(1.76±0.94)mm和(1.79±0.69)mm而上道中段和下段宽度变化无统计学意义.未发现患者道的变化与上下颌骨的变化相关.结论前方牵引治疗后唇腭裂患者上道上段宽度增加,前方牵引对唇腭裂患者上道宽度产生影响.

  • 标签: 唇腭裂 前方牵引 气道
  • 简介:目的:观察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及细胞粘附分子CD44v6在牙源性角化性瘤(keratocysticodontogenictumor,KCOT)中开窗减压前后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收集16例经病理证实的KCOT患者开窗减压前后的病理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OPN及CD44v6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开窗减压前,OPN及CD44v6在KCOT中均呈高表达。减压后,16例患者OPN均呈阴性表达,统计学分析其表达在开窗后显著下降(P<0.05);CD44v6在开窗减压后标本中,10例(63%)表达下降,5例(31%)表达未发生变化,1例(6%)表达升高,统计学分析其表达在开窗后显著下降(P<0.05)。结论:OPN及CD44v6在KCOT中呈高表达,开窗减压后二者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这可能是开窗减压术治疗KCOT的部分机制。

  • 标签: 牙源性角化囊性瘤 开窗减压术 骨桥蛋白 CD44V6 免疫组织化学 CD44V6
  • 简介: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用于困难道患者苏醒期拔管时的镇静效果及其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全麻下行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术的困难道患者(Mallampati分级≥Ⅲ级)3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15例)。所有患者在手术结束前10min分别静脉推注生理盐水(NS组)或右美托咪定0.5μg/kg(DEX组),推注时间为10min。比较2组的拔管时间、苏醒拔管期间患者呛咳和躁动的情况以及患者对拔管事件的回忆情况;观察HR、SBP、DBP、RR的变化和不良事件发生率。采用SAS9.13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2组拔管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拔管期间DEX组呛咳评分和躁动评分显著低于NS组(P〈0.01);Ramsay评分和回忆度评分显著高于NS组(P〈0.01)。与诱导前相比,用药后DEX组HR、SBP、DBP均显著降低(P〈0.01),拔管时HR、SBP略上升,拔管后1、5、10min时HR、SBP、DBP、RR与诱导前无明显差异(P〉0.05);NS组HR、SBP、DBP在苏醒拔管期间均显著高于诱导前,且高于DEX组(P〈0.01)。NS组寒颤发生率高于DEX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用于困难道患者苏醒期拔管,能明显减少患者呛咳和躁动,产生良好的遗忘作用,且不延长拔管时间。

  • 标签: 右美托咪定 全麻苏醒期 气管拔管 镇静 应激 困难气道
  • 简介:目的观察经口腔矫治器治疗OSAHS的患者牙拾、骨骼以及上道周围组织变化情况。方法对25例接受口腔矫治器治疗OSAHS的患者,通过治疗前后头影测量分析,观察患者牙耠、骨骼以及上道周围组织的变化情况。结果25例使用VI腔矫治器的患者,经平均5年使用后,患者的覆盖减小(1.12±O.99)mm(P〈0.001)、覆骀减小(1.46±1.12)mm(P〈0.001),上中切牙内收(3.34±3.36)。(P〈0.001),下中切牙前倾(1.78±3.06)。(P=0.008),下颌平面角MP-FH增大(1.36±1.41)。(P〈O.001)、下颌平面角MP-SN增大(1.32±1.35)。(P〈O.001),前面高、前下面高及舌骨-眶耳平面距增加。结论患者使用口腔矫治器后,牙齿咬合以及颌骨会发生微小的改变,医生应予以关注。

  • 标签: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口腔矫治器 头影测量 改变 追踪
  • 简介:目的研究不同矢状骨面型无鼾症成年错患者上道形态的差异。方法对Ⅰ类、Ⅱ类和Ⅲ类矢状骨面型无鼾症成年错畸形患者各20例进行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BCT)扫描,借助Ez3D2009图像分析软件分别测量硬腭至会厌底段上道的矢状径、横径、横截面积、长度、容积等,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不同矢状骨面型组各测量平面的道截面积,SP平面、TE平面、EB平面道矢状径,腭咽段上道容积及上道总容积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类、Ⅱ类矢状骨面型组各测量平面截面积、SP、TE、EB平面矢状径、腭咽容积、上道总容积均小于Ⅲ类矢状骨面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矢状骨面型无鼾症成年错畸形患者上道形态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无鼾症成年错畸形患者上道形态受矢状向颌骨关系影响。

  • 标签: 三维测量 上气道 错畸形 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 简介:目的通过计算机体层摄影观察轻、中度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戴用双侧拉杆式口腔矫治器前后上道形态变化及其相关因素分析.方法经夜间多导睡眠仪监测确诊为OSAHS的男性患者9名,年龄25~43岁,平均37岁(中位数),戴用口腔矫治器治疗有效.3个月后分别行CT扫描,三维重建后行定量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戴用矫治器后上道各段容积及总容积均增大.总容积的增加百分比与患者体重指数成负相关(r=-0.70,P=0.03),与患者下颌平面角(MP-SN)没有显著相关性(r=-0.43,P=0.25).上道容积的增加与患者睡眠呼吸障碍的严重程度及改善程度无明显相关关系(r=0.30,P=0.43;r=0.39,P=0.29).结论双侧拉杆式口腔矫治器使OSAHS患者上道大小、形态趋于正常.体重指数影响道大小改善的程度.同时气道大小改善的程度与患者的睡眠呼吸状况改善并不一致.

  • 标签: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口腔矫治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