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糖尿和根尖周均是临床上较常见的疾病,二者的病因均不完全清楚。在临床工作中,对糖尿患者采取何种治疗方案能有效控制根尖周感染尚无定论,糖尿患者的根尖周感染也常难以得到有效控制。本综述主要分析糖尿患者伴发根尖周炎感染难以控制的原因及糖尿患者根尖周感染的控制方法,以期为这类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 标签: 糖尿病 根尖周病 感染控制
  • 简介:目的探讨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Arg—Gly—Asp,RGD)多肽修饰的啧砂大颗粒酸蚀(sandblasted,large—gritandacid—etched,SLA)钛片对糖尿小型猪骨结合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于2014年6月至2015年10月在南京军区总医院比较实验室进行。选取健康的广西巴马小型猪5只,用链脲佐菌素(STZ)随机诱导3只小型猪建立糖尿模型,作为糖尿组(diabetesmodelgroup,DM组);另2只正常饲养,作为非糖尿组(non—diabetesmodelgroup,NDM组)。利用化学偶联法将RGD多肽接枝到SLA钛片上。每只小型猪上颌骨按预定方案植入6枚直径为5mm的钛片,其中包含3枚SLA钛片(分别为DM—SLA组和NDM—SLA组)、3枚RGD多肽修饰的SLA钛片(分别为DM—RGD—SLA组和NDM—RGD—SLA组)。在植入钛片后1个月处死动物,取上颌骨,4%多聚甲醛固定。用MicroCT、硬组织切片以及SPSS21.0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MieroCT检测结果显示,在观察期内各组骨密度(BMD)、骨小梁厚度(Th.Th)、骨小梁数量(Th.N)和骨小梁间隙(Th.Sp)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硬组织切片分析显示,NDM—RGD—SLA组的钛片周围骨结合率(64.8%±18.4%)与DM—RGD—SLA组(33.9%±11.7%)、NDM—SLA组(39.5%±20.9%)和DM—SLA组(36.4%±15.9%)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其他各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1)RGD多肽对SLA钛片周围骨结合有明显促进作用。(2)在实验的观察期内,动物是否患有糖尿,对钛片与颌骨的骨结合无明显影响;当SLA钛片复合RGD多肽后,能明显促进非糖尿动物的骨结合,但对糖尿动物的骨结合作用不明显,提示糖尿可能抑制了RGD多肽的促成骨作用。

  • 标签: 糖尿病 小型猪 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 RGD 骨结合 钛种植体
  • 简介:牙外伤是口腔急诊中的常见和多发病,严重的牙外伤常常导致患牙不能保留而需要拔除.以往前牙缺失后采取传统的固定和活动义齿修复或者常规种植修复,通常需要3~6个月的等待,在这期间患者需要经受缺牙或佩戴活动临时修复体带来的不适.近年来,即刻种植技术迅速发展,不仅能更快地恢复缺失牙的形态和功能,同时能起到尽可能保存原有软硬组织的作用.但临床医生需要意识到,即刻种植在适应证上有较为严格的要求,同时因为牙外伤常发生在前牙美学区,需要考虑相应的美学风险.因此,特别是对于临床经验不足的医生而言,即刻种植手术是一项巨大的挑战.文章对即刻种植在牙外伤中的应用做一简单总结,并结合笔者临床经验分享即刻种植的一些技术要点和病例分析.

  • 标签: 牙外伤 即刻种植 前牙美学区
  • 简介:牙齿与颌骨内的许多重要结构毗邻,而根尖周的炎症常常因为其扩散引起这些结构的严重感染,甚至危及生命,本文报道了1例由根尖周炎为首发症状的眶尖综合征最终导致大面积脑梗塞而死亡的患者。

  • 标签: 根尖周炎 眶尖综合征 脑梗塞 CT血管造影术
  • 简介:目的:探讨口底蜂窝织炎合并DIC(disseminatedintravascularcoagulation)治疗策略。方法:将我科于2009年6月至2015年6月间收入的26例口底蜂窝织炎患者分为合并DIC组与未合并DIC组,回顾性分析患者的检查指标及治疗经过。结果:(1)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比例、中性粒细胞值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口底蜂窝织炎合并DIC组入院时血浆D-二聚体9.73±3.97μg/mLvs.3.20±1.61οg/mL,(P〈0.05)、血浆凝血酶原时间18.95±3.06svs.11.01±1.15s,(P〈0.05)、纤维蛋白原5.95±1.64g/Lvs.2.70±0.54g/L,(P〈0.05)、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57.2±10.48svs.38.34±4.26s,(P〈0.05)、行紧及气管插管人数7/4vs.2/13s,(P〈0.05)、行床旁血滤人数5/6vs.0/15,(P〈0.05)、死亡人数3/8vs.0/15,(P〈0.05)、平均住院日23.45±15.66vs.12.20±3.87,(P〈0.05)数值均高于未合并DIC组。(3)口底蜂窝织炎合并DIC入院处理不当时白细胞计数9.93±2.71%vs.14.09±3.31%,(P〈0.05)低于未合并DIC组。结论:口底蜂窝织炎合并DIC患者病情危重,处理不当有严重出血可能,需结合凝血指标及临床症状明确诊断,对于确实合并DIC者,在纠正DIC的前提下先行通畅气道,紧急治疗全身中毒,改善微循环,局部病灶应视情况于全身症状稳定后再行处理。

  • 标签: 口底蜂窝织炎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老年人
  • 简介:本文系统阐述了与正畸治疗相关的牙体牙髓学基础知识,提出(1)天然牙齿表层釉质与健康的牙髓是防止疾病入侵机体的重要防线,正畸治疗应该严格有创操作的应用范围,并制定相应的规范.(2)成年人牙根尖已经成熟,随年龄增加根尖孔变小.不适当的外力容易导致牙髓缺血缺氧,导致系列牙髓和根尖周的问题,临床需要密切关注正畸过程对牙髓的短期与长期影响.(3)正畸治疗装置增加牙表面清洁的难度,龋与牙周病的防控应成为正畸治疗的要件.治疗前必须进行系统风险评估,治疗方案中应该包括对龋、牙周病的防护措施,并在治疗中要持续评估龋、牙周病的防范效果,在最终治疗效果评价中也要强调对龋、牙周病的控制情况.

  • 标签: 表层釉质 龋病风险 牙发育成熟 正畸治疗与牙髓治疗
  • 简介:颞下颌关节是双侧联动关节,是人体内最复杂、最精密的骨关节之一。目前国内外学者认为有很多因素会导致颞下颌骨关节的发生,如遗传、精神因素、老龄化、骨密度降低、关节损伤、某些营养因素缺乏等。活性维生素D[1,25-(OH)2D3]是细胞外钙磷平衡的重要调节者,同时对骨骼肌系统也有广泛的生物学作用。活性维生素D缺乏对颞下颌关节影响重大,主要表现在对关节髁突结构、软骨细胞、软骨下骨及关节内炎症因子等方面,本文主要就活性维生素D对颞下颌关节的发生、发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活性维生素D 颞下颌关节病 软骨细胞
  • 简介:目的:观察正畸力作用下牙周炎大鼠垂直吸收的牙槽骨改建,为牙周炎的临床正畸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75只10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加力对照组(A)、牙周炎垂直骨吸收对照组(B)、牙周炎垂直骨吸收加力实验组(C),每组各25只,各组动物分别于加力后8h,1、7、14、21d处死,取动物模型上颌左侧第一磨牙近中牙槽骨进行组织学及免疫学检测,所得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正畸加力至7d时,实验组大鼠垂直吸收侧牙周膜纤维排列紊乱,出现无细胞结构,结缔组织可见少量炎症细胞,牙槽骨表面还可见功能活跃的多核破骨细胞,与对照组相比较无显著差异,实验组大鼠牙周组织中IGF-1表达达到峰值,光密度值最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加力至14d时,实验组大鼠垂直吸收侧牙周组织中RUNX2的表达达到峰值,其光密度值最高,明显高于正常加力对照组,其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控制牙周炎症和消除咬合创伤后,正畸力能刺激牙周炎大鼠垂直缺损牙槽骨区域的RUNX2和IGF-1的表达增强,合成骨胶原和骨基质的能力增强,从而促进牙槽骨的改建。

  • 标签: 垂直吸收 正畸力 牙周炎 牙槽骨改建 SD大鼠
  • 简介:目的:错(牙合)畸形是否是颞下颌关节紊乱(TMD)的风险因素,目前仍有很大争议。已有研究证明,牙齿的咬合功能与TMD之间并没有很强的联系。即便是有联系,也没有真正地在临床应用。因此,本研究旨在评估静态和动态错(牙合)畸形在TMD患者中的发病率,并将其与文献中所获得的正常人群数据进行比较。材料和方法:本研究纳入了625例TMD患者(75%为女性:年龄平均为34,2±6,7岁,范围25~44岁),根据临床检查-无痛[即:关节盘置换和(或)非疼痛性关节]、肌肉和(或)颞下颌关节(TMJ)中疼痛与否,可将所有样本分为4组,记录静态和动态的错(牙合)畸形。静态的错(牙合)畸形包括咬合,后牙锁殆,深覆殆,前牙开殆,深覆盖,以及磨牙尖牙的不对称。动态的错(牙合)畸形包括正中/侧方骀干扰,以及从后退接触位(RCP)到最大牙尖交错位(M1)的滑动距离是否大于2mm。采用相关系数母评估每组样本中错(牙合)畸形与TMD疼痛状态之间的关联强度。结果:不同的错(牙合)畸形与TMD疼痛状态之间无显著相关性,磨牙不对称和侧方耠干扰上的φ数值从-0.081~+0.043。TMD人群中错(牙合)畸形的患病率与正常人群的患病率类似。结论:不管TMD患者的疼痛状况如何,TMD患者中静态和动态错(牙合)畸形的发生率与文献中报道的正常人群的发病率相似。因此,口腔全科医师应注意,错(牙合)畸形不应作为TMD的鉴别点。

  • 标签: 流行病学 错(牙合)畸形 发病率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