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3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对19名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反 患者的正畸治疗做了分析,并对10名患者正畸治疗后颅面形态与口颌功能的变化做了说明。(1)患者经过正畸治疗,颅面形态的改变多为牙齿、齿槽的变化,软硬组织侧貌改善不理想,但患者下唇外翻得到改善。(2)正畸治疗后,患者息止间隙减小,下颌各种功能运动得到改善,颞颌关节状况改善。(3)经过正畸治疗,咀嚼肌功能得到提高,肌肉活动协调,但唇肌肌电活动无明显变化。

  • 标签: 唇腭裂 反合 形态 功能
  • 简介:本文提出探讨口腔功能与脑功能的关系的思路,结合我们在临床开展的口腔功能包括咀嚼、感觉、味觉等与脑功能的关系研究,对口腔功能与脑功能的状况进行分析,对脑功能的研究方法如功能核磁共振(fMRI)和正电子发射断层(PET)进行探讨.结果显示口腔功能与脑功能密切相关,口腔的咀嚼运动,味觉与感觉在脑的特定功能区可发生血流的影像及代谢的改变.口腔功能与脑功能研究应成为脑功能研究计划的重要内容.

  • 标签: 口腔功能 脑功能 功能核磁共振 正电子发射断层
  • 简介:对82位做根尖外科手术的病人采用了综合控制术后疼痛和肿胀症状的方法,结果术后症状发生率明显降低:76.4%的人无疼痛,64.7%的人无肿胀。有术前症状的病人更易发生术后疼痛和肿胀。

  • 标签: 肿胀 术后疼痛 病人 牙髓 症状分析 手术治疗
  • 简介:目前脑功能成像技术已经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人脑味觉活动的研究.不同的味觉脑功能成像技术有着不同特点;味觉的脑功能本身具有的复杂性决定对其所作研究的角度的多样性;并且对各味觉相关中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新的认识.本文从研究的技术、研究的角度及各味觉相关中枢的研究结论作一综述.

  • 标签: 口腔功能 脑功能 味觉 功能磁共振成像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术
  • 简介:牙周手术可能会出现一些术后并发症,例如疼痛、肿胀和组织坏死、化脓或感染、一过性菌血症、神经损伤和出血。切除性的牙周手术通常可能导致附着组织的减少。而牙齿移位作为术后并发症从未见文献报道。本文详细报告了一例在接受牙冠延长术后发生牙齿移位的病例,采用上颌可摘式改良Hawley矫治器进行正畸治疗而将牙齿复位。医生必须在术前仔细检查患牙的咬合状况,并采取措施来防止在愈合期内可能出现的牙齿移位。如果不能使咬合与牙弓达到稳定,就可能引起术后牙齿移动,并由此影响患牙的预后和使日后修复计划复杂化。

  • 标签: 牙齿 术后并发症 牙冠延长术 移位 牙周手术 咬合
  • 简介:口颌系统在言语功能中尤其在语音产生过程中占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口颌系统的形态结构异常可能会导致语音功能的异常。本研究目的是通过对骨性AngleⅢ类错患者术前语音功能的分析,来研究哪些结构畸形对语音功能有影响。研究中以20名成人骨性AngleⅢ类错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矫治前的语音进行测试,同时对其牙颌面软硬组织结构进行X线头影测量,并将各测量值与患者语音状况做相关分析。研究表明患者语音功能的好坏与舌体位置以及前牙覆、覆盖有密切关系。反覆盖越明显,反覆越小,语音功能异常越明显

  • 标签: 语音 头影测量 相关分析
  • 简介:本文通过对29名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反及28名正常青少年咀嚼肌肌电图的检查,发现唇腭裂术后反患者咀嚼肌肌电活动特征如下:(1)姿式位时嚼肌、颞肌肌电活动增大;(2)ICP大力咬合时嚼肌、颞肌肌电活动较弱,患者咀嚼功能低下;(3)边缘运动中肌肉活动不协调;(4)嚼、颞肌SP延长;(5)各种功能运动中,两侧嚼、颞肌肌电活动对称性差。

  • 标签: 唇腭裂 反合 肌电图
  • 简介:总共55位患者采用了63个单个种植修复体。在二期手术时放置暂时树脂冠(n=25)或在永久冠戴入前利用愈合基台(n=38)使软组织恢复。用估测单个种植修复体周围邻间隙粘膜大小作为指数来评价冠戴入2年后龈乳头的大小。结果表明,利用暂时冠恢复软组织形态比单独用愈合基台要快一些,但是在行使功能2年后,单个种植修复体周围的龈乳头大小相同。而且,一年后种植体边缘骨缺失平均为0.9mm,二组之间没有发现存在差异。本文资料集中显示了在种植牙科中对于评估为改善牙龈美学效果而采取的不同的临床方法时需要更为科学的数据。

  • 标签: 牙种植 树脂冠 恢复 牙龈形态
  • 简介:本文提出一种可摘式磁力矫治器设计,试用于替牙期功能性AngleⅢ类错 的矫治,取得肯定疗效,该设计不同于普通舌簧 垫矫治器,不通过改变切牙唇舌倾斜度以矫治前牙反 ,而是利用磁力使下颌后退以改善颌间关系,上下颌矫治器的分体设计可增加矫治器戴用时间,较少影响口腔功能,克服了某些连体设计的功能性矫治器的缺点。

  • 标签: 磁力矫治器 功能性Angle Ⅲ类错合
  • 简介:目的:对2000年2月至2005年12月治疗的颌骨功能重建患者做回顾分析。方法:对8例因良性肿瘤术后,创伤造成颌骨缺损患者,进行骨移植,同期或延期种植术;选择性应用骨粉和骨生长引导膜;角化牙根移植,义怕修复。结果:8例患者共植入38枚种植体,除1枚未实现骨愈台外,37枚修复重逢全部成功,取得颌面部外形与功能均理想效果。结论:颌骨损伤后,采用非皿管化和血管化骨游离移植,进行即刻或延期牙种植修复技术,能使患者取得颌骨功能性重建。

  • 标签: 颌骨缺损 肿瘤 创伤 种植
  • 简介:本研究的目的是明确生物学宽度在牙冠延长术后能否及如何重建的问题。以3只成年猴为实验对象,对其上下颌的右侧或左侧中、侧切牙实施牙冠延长术,以未手术的对侧牙为对照。术后12周,切除组织块进行组织学分析。组织测量结果显示,生物学宽度在牙冠延长术后得以重建;结合上皮多迁移至根面平整区的根方;骨嵴顶上方结缔组织纤维束的距离由牙槽嵴顶发生骨吸收而产生。

  • 标签: 灵长类动物 牙冠延长术 生物学宽度 形成
  • 简介: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临床和组织学评价牙周手术后探针进入牙周组织的程度。研究对象为4只比格犬,共制备38个三壁骨袋,并保持3个月。随后,对其中26个骨袋进行牙周手术(手术组),其余12个骨袋作对照。分别在术后第4、8、12、16周处死动物,处死前即刻用银根管探针代替牙周探针置于龈沟内并固定于牙面。将组织块制成切片后进行组织形态学评价,其指标如下:探针尖端位置与结合上皮根端的关系、新结合上皮的长度、结合上皮根方结缔组织附着的平均长度。结果表明,术后4周时手术组和对照组的探针尖端分别位于结合上皮最根端的根方一1.37±1.73mm和-0.20±0.15mm;术后16周时,两组的探针尖端分别位于结合上皮最根端的冠方0.58±0.3lmm和0.40±0.20mm。术后4周和8周时手术组新结合上皮的长度均小于对照组,并具有统计学显著性(P〈0.05)。术后4周时实验组和对照组新结合上皮的长度分别为0.73±0.60mm和1.19±0.02mm;8周时分别为1.77±0.52mm和2.15±0.00mm。新生结缔组织的长度在两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本研究表明,至少在术后2个月内不应进行牙周探诊;如果在此之前探诊,探诊力可能会损伤软组织一牙齿之间的联系。

  • 标签: 牙周组织 手术后 针尖 结合上皮 显著性差异 牙周探诊
  • 简介:目的有不同病症的面部疼痛和头痛的病人往往同时伴有全身功能紊乱和患者个性特征的症状。本研究的目的:①在颞下颌关节病(TMJ)和其它类型的面部疼痛和头痛患者群中确定这些伴随症状的流行情况;②评估这些患者的个性特征和焦虑水平;③这些症状在被观察的这些人群之间,是否有显著性差异。研究方法共有243人被纳入研究对象,其中71人有颞下颌关节关节囊内病变,52人有紧张性头痛,68人有偏头痛,26人有每天发作的慢性头痛,或者象躯体性异常的面部疼痛疾患。同时还评估了23种症状,用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MMPI)和斯皮尔伯格焦虑(STAI)状态和性状调查进行调查和相关分数计算。组间的差异用卡方检验、方差分析和BonferroniT检验、logisistic回归分析,以张力性头痛为共同对照组对年龄和性别进行标准化。结果TMJ组有以下特点:①各组症状的发生率都比较低;②MMPI和STAI的数值明显偏低;③除了恐怖症和情绪性、转换性和压抑性MMPI特性外,几乎所有病状的比值比都小于1。面痛患者组慢性每日发作性头痛组绝大多数症状的发生率都比较高,MMPI和STAI的数值也比较高。结论有些类型的头痛和面痛和某些个性变化以及相伴的症状的存在有关,这些变化与慢性每日发作性头痛和面痛有着特殊的关联。与此不同的是颞下颌关节的囊内病变显示,伴随症状的发生率较低,并且有正常的个性特征。

  • 标签: 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 头痛 面部疼痛 个性特征 伴随症状
  • 简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有更高的需求,他们要求尽可能保留口腔内固有的牙齿.冠根折患牙的保留及修复越来越受到重视.冠根折前牙一般由外伤引起,后牙一般由牙合创伤引起.牙周储备力(牙周潜力)[1]是这种修复方法的生理基础,正常人健康牙牙周储存力为所能支持力的1倍.因此理论上讲健康牙冠折或一定深度的根折都可以修复.

  • 标签: 根折 全冠修复术 牙周术 冠折
  • 简介:本文通过X线头影测量对48名混合牙列期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患儿的颜面软组织形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正常同龄儿童相比,唇腭裂术后患儿的软组织侧貌,鼻底及上下唇位置形态均有显著变化,但在软组织颏部及面高比例上未发生代偿性改变。

  • 标签: 完全性唇腭裂 头影测量 软组织变化
  • 简介:本文通过选用下切牙区下颌运动的描记,探讨用FRI矫治器矫治安氏ⅡⅠ错,下颌运动的变化,发现型对下颌边缘运动具有引导作用,随着矫治后深覆的改善,运动轨迹随之改变;通过矫治使下颌运动轨迹重复性增加,说明下颌运动可作为一种功能监测手段,帮助分析、诊断、评价正畸疗效

  • 标签: 矫治器.功能 错 下颌运动
  • 简介:目的:应用肌电图仪评价骨性Ⅲ类错He畸形患者正颌手术前后咀嚼肌功能的变化:方法:收集16例骨性Ⅲ类错He畸形需正颌手术病例和20例正常He对照组.应用MedelecSynergy肌电图仪分别在静息放松、正中紧咬、前伸、开口、侧方和咀嚼运动时.测定双侧颞肌前束、咬肌和二腹肌前腹的表面募集电位,并计算其肌不对称指数运动:病例组在术后3个月和6个月时重复测定,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手术前病例组咀嚼肌电位小于对照组,尤以紧咬和咀嚼时差异显著(P<0.05),肌不对称指数与对照组无差异。术后3个月时,部分肌功能恢复,但紧咬和咀嚼时募集电位下降显著(P<0.001),肌不对称指数也增大,提示此时肌功能尚未完全恢复:术后6个月各种功能运动时的募集电位均大于术前水平.肌不对称指数则基本小于术前水平,说明肌功能有所改善:结论:骨性Ⅲ类错He畸形患者手术前咀嚼肌功能弱于对照组,正颌手术矫正了颌骨位置和咬合关系.改善了患者的咀嚼肌功能

  • 标签: 骨性Ⅲ类错He畸形 肌电图 正颌外科 咀嚼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