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Mulliken和Glowacki于1982年提出脉管异常生物学分类已被广泛接受。2014年4月,在墨尔本举行第20届ISSVA研讨会上,ISSVA全体委员会议审议并通过了脉管异常新分类。依据近年来基础与临床研究成果,对原分类内容进行了充实和更新,增加了近年来新命名疾病和发现异常基因。本文对ISSVA新分类做一介绍,以供临床和科研参考。

  • 标签: 脉管异常 ISSVA 婴幼儿血管瘤 脉管畸形
  • 简介:沐浴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春风,迎来了充满希望、充满生机2014年。在万马奔腾新年伊始,首先向广大作者、读者致以亲切慰问和良好祝愿。

  • 标签: 口腔科学 口腔护理 口腔疾病 预防
  • 简介:牙齿磨耗常见生理现象,过度磨耗会导致牙体、牙髓、牙周乃至颞下颌关节损伤,影响咀嚼功能及美观。目前磨耗治疗手段较为局限,侧重于预防,因此研究多集中于病因学。广义磨耗可包括狭义磨耗、磨损及酸蚀,牙齿磨耗这三者相互作用结果。通常认为牙齿磨耗与许多因素相关,宏观因素如口腔环境因素、生理发育因素、口腔行为因素和医源性因素等,微观因素如牙齿表面的微裂纹及釉柱排列等。本文就牙齿磨耗分类和相关因素进行综述。

  • 标签: 磨耗 磨损 酸蚀 微裂纹 预防
  • 简介:目的:介绍一种基于CT表现髁突骨软骨瘤分类方法及针对不同类型采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经验。方法:选择2002年1月—2014年7月治疗79例髁突骨软骨瘤患者。依据CT分为Ⅰ型(外生型)和Ⅱ型(弥散型),依据分类选择不同开放性手术治疗,并在术后进行定期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2.1个月(6~120个月)。结果:Ⅰ型(外生型)64例(81.0%),Ⅱ型(弥散型)15例(19.0%)。Ⅰ型又可分为5种亚型,前/前内侧(56.2%)、后/后内侧(4.7%)、内侧(15.6%)、外侧(6.3%)、巨大型(17.2%)。对Ⅰ型患者治疗以单纯瘤体切除术为主,Ⅱ型则需采用髁突次全切除及正颌手术治疗或全切除术及肋软骨瓣转移重建术。在随访期内未发现肿瘤复发、髁突吸收及新畸形形成,患者面形基本得到恢复。结论:基于CT影像学特点对髁突骨软骨瘤进行分类,对术者选择合适治疗方案具有指导意义。

  • 标签: 骨软骨瘤 髁突 分类
  • 简介:目的探讨颧弓根骨折临床分类及治疗方法。方法将10例颧弓根骨折患者根据其骨折线走向分为4型。Ⅰ型:冠状骨折4例;Ⅱ型:矢状骨折3例;Ⅲ型:颞骨骨折1例;Ⅳ型:颧弓根粉碎性骨折伴颧弓骨缺损2例。各自采用不同方法复位并坚强内固定重建颧弓形态,恢复颧面部外形。结果10例患者均一期愈合.面部畸形得到明显改善。咬合关系恢复正常,无面神经损伤。结论采用不同形式复位方法并坚强内固定治疗不同类型颧弓根骨折.复位准确.固定可靠.可使颧面部解剖结构得以重建,恢复面宽和颧突高度。

  • 标签: 颧弓根 骨折 坚强内固定
  • 简介:目的:探讨折裂磨牙分类及手术拔除方法。方法:统计分析486例折裂磨牙折裂类型,在拔除方法上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386例先用牛角钳拔,对照组100例先用磨牙钳拔。对牙钳夹碎牙冠后残留部分,先分根再分别挺出;对残留牙根分别采用普通牙挺或根尖挺、三角挺挺出;对于残留牙槽窝内位置较深断根,采用根尖挺或翻瓣去骨办法拔除,统计各种方法拔除牙数量。应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多元方差分析。结果:上颌磨牙以纵折为主,下颌磨牙以斜折为主。上颌第一磨牙用牛角钳和磨牙钳完全拔除率分别是35%(50/143)和12.5%(8/40),差异有显著性(P=0.041);上颌第二磨牙用牛角钳和磨牙钳完全拔除率分别是40%(30/75)和23.5%(4/17),差异有显著性(P=0.016);下颌第一磨牙用牛角钳和磨牙钳完全拔除率分别是37.5%(45/120)和21.4%(6/28),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4);下颌第二磨牙用牛角钳和磨牙钳完全拔除率分别是48%(23/48)和20%(3/15),差异无显著性(P=0.662)。结论:对于折裂磨牙拔除,应首选牛角钳,约40%牙可以完整拔除,70%以上牙可以不同程度地拔除,然后再选用牙挺或三角挺拔除残留牙根;对个别残留较深断根,采用根尖挺或翻瓣去骨法拔除。按此流程操作,可以快速拔除折裂牙,减少创伤,减少手术时间,减轻患者痛苦。

  • 标签: 折裂牙 牙拔除 断根拔除术
  • 简介:目的探讨一种双侧髁突骨折分类方法,根据分类将双侧髁突骨折进行分别治疗,比较治疗后关节功能。方法63例双侧髁突骨折按照髁突是否骨折以及升支高度是否发生降低分成3类,每类中有3个亚类,采用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术后6个月检查最大张口度、张口偏斜、单侧侧方运动、双侧侧方运动、前伸运动、关节弹响及杂音、有无前牙开黯等。结果无一例患者出现前牙开殆,有6例最大开口度小于35mm,都在Ⅰ型双侧髁突骨折,Ⅱ型双侧髁突骨折出现单侧侧方运动障碍、前伸障碍、开口偏斜、关节弹响及杂音各占10%,Ⅲ型双侧髁突骨折无明显关节功能障碍。结论双侧髁突骨折应当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分类治疗,有无髁突骨折对于关节功能预后有很大影响,是否有升支高度降低对于采用哪种治疗方法起决定作用。

  • 标签: 髁突 骨折 治疗 分类
  • 简介:本研究通过分析Angle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亲代型特征,对比一般人群与Angle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亲代Ⅱ类错发病情况,对Angle氏Ⅱ类错家庭聚集性进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Angle氏Ⅱ类错有家庭聚集性,该病患者亲代Ⅱ类发病率高于一般普查群体发病率,按一级亲属发病率估算遗传度为81%,认为此Angle氏Ⅱ类1分类错有较大遗传作用可能

  • 标签: 发病率 家庭聚集性
  • 简介:目的通过对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进行亚型划分,分析Ⅱ类患者形态特征及其形成机制.方法收集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1997~2000年就诊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894名,通过影像测量及最小平方和重叠法(ProcrustsSuperimpositiom,PS)进行聚类分析以及亚型划分,分析每组颅面特征,总结其形成机制.结果聚类分析将样本分出11个具有各自形态特征类型,并形成各自图形模板.结论PS重叠法用于形态学分类具有一定优势.安氏Ⅱ类错(牙合)主要机制为下颌后缩,并且约60%存在垂直向不调,其中高角病例更加多见.

  • 标签: 安氏Ⅱ类错(牙合) 聚类分析 Procrusts重叠
  • 简介:口腔黏膜癌前病变与口腔癌发生密切相关,口腔医学研究领域重要课题之一。临床上口腔黏膜癌前病变主要有白斑和红斑,1979年WHO口腔癌前病变临床分类中还包括与倒吸烟相关角化症。与上述癌前病变相关还有一组所谓癌前状态,如扁平苔藓等。众所

  • 标签: 口腔癌 口腔黏膜癌 上皮性先驱病变
  • 简介:近年来,人们兴趣越来多地转向于牙周感染和全身性疾病之间可能关联。事实上,慢性牙周炎致病菌和它们产物,以及在牙周组织产生炎症介质,可能会进入血液,影响全身或者造成全身性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糖尿病、不良妊娠等,慢性牙周炎影响全身健康危险因素。

  • 标签: 慢性牙周炎 心血管疾病 呼吸道疾病 糖尿病 不良妊娠
  • 简介:目的:探讨创伤性颞下颌关节强直以冠状CT为基础分类和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01—2009年上海交通大学口腔颌面外科关节组收治创伤所致颞下颌关节强直84例(124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均进行CT扫描,关节区冠状重建,据此提出创伤性关节强直4型分类,即A1~A4型。根据分类进行相应治疗。A1型,纤维组织松解或髁突切除+肋骨移植+颞肌筋膜瓣修复;A2和A3型,切除外侧融合骨球,保留内侧髁突和关节盘+颞肌瓣或咬肌瓣外侧间隙填塞(外侧成形术),如果内侧髁突残余较小不能负重,骨球切除后用肋骨移植+颞肌瓣或咬肌瓣修复;A4型,切除全部骨球,肋骨移植关节置换+颞肌瓣或咬肌瓣修复。对治疗结果进行CT和临床随访评价。结果:84例124侧创伤性关节强直中,A1型14侧,占11.3%;A2型43侧,占34.7%;A3型46侧,占37.1%;A4型21侧,占16.9%。其中部分A1型,全部A2和A3型有内侧移位髁突残余,占75%(93/124)。根据分类采用治疗方式包括外侧成形术82侧,占66.1%;肋骨移植重建33侧,占26.6%;其他9侧,占7.3%。48例68侧关节强直术后随访10个月~4a,占57%。其中,48侧行外侧成形术关节中有7侧复发,占14.6%;17侧行肋骨移植关节中有4侧复发,占23.5%。结论:基于冠状CT关节强直新分类对于临床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外侧成形术+颞肌瓣修复治疗A2和部分A3型关节强直(内侧有足够承重髁突和关节盘残余)理想方法,肋骨移植+颞肌瓣修复治疗完全骨性强直效果良好。

  • 标签: 创伤 颞下颌关节强直 分类 治疗
  • 简介: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颌面部血管畸形诊断、分类及疗效评价中作用。方法:对110例颌面部血管畸形进行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超声特点,将其分为高流速病变和低流速病变。对DSA检查证实为高流速血管畸形者,常规行供血动脉栓塞治疗。所有数据采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110例血管畸形中,67例二维显示形态不规则网格状混合性回声,部分伴强回声静脉石,多谱勒显示彩色血流稀少或较丰富,动脉收缩峰血流速度(PSV)平均为(28.53±8.1)cm/s,超声诊断为低流速血管畸形。43例显示72条供血动脉增粗,病变内血流信号极丰富,PSV平均为(144.53±38.9)cm/s,呈低阻动脉型频谱,超声诊断为高流速血管畸形。经DSA检查或术后病理证实,高流速和低流速病变超声诊断正确率分别为100%和97.02%。43例高流速血管畸形供血动脉全部行栓塞治疗,栓塞前、后PSV分别为(144.53±38.9)cm/s和(86.2±36.3)cm/s,阻力指数(RI)分别为(0.55±0.04)和(0.80±0.05)(P均〈0.01)。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能对血管畸形病变做出较正确诊断和分类,对临床选择合理治疗方案及动脉栓塞术后疗效评价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标签: 多普勒超声 血管畸形 诊断 分类 栓塞
  • 简介:目的评估安氏Ⅱ类1分类非拔牙矫治中口外弓作用.方法选择7例恒牙(牙合)早期安氏Ⅱ类1分类病例,非拔牙矫治.采用亚历山大矫治技术和口外弓颈牵引,在排齐上牙后戴口外弓平均3.54个月,此阶段下颌无任何治疗.对矫治前(T1)和戴口外弓平均3.54个月后(T2)模型及头颅侧位X线片进行测量,数据做配对t检验分析.结果上牙弓宽度呈现明显增加,ANB角平均减小1.14°,UI/SN和UI/NA分别减小11.44°和9.08°,前牙覆盖平均减小3.46mm,以上结果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表明,上颌固定矫治器与口外弓颈牵引联合使用,可以在矫治初期排齐牙齿、扩大上牙弓宽度基础上,减小上前牙唇倾度和前牙覆盖;矫治初期上牙弓排齐、整平及上牙弓宽度变化,解除了原有的后牙尖窝锁结关系,下颌生长能力可以充分体现.

  • 标签: 安氏Ⅱ类1分类 非拔牙矫治 口外弓
  • 简介:目的:根据口内哥特式弓描记轨迹图形特点,对哥特式弓描记轨迹进行分类,并探讨每种分类判读方法和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取154例无牙颌患者,运用美国GenevaDental公司生产口内哥特式弓描记仪描记运动轨迹,并记录患者是否存在偏侧咀嚼习惯、旧义齿咬合情况以及是否患有瘫痪帕金森综合征等全身疾病,运用spssordinregression分析这些因素与轨迹分型关系。结果:根据哥特式弓描记图形大致分为5种类型:尖顶型、圆顶型、多顶点型、偏侧型和单点型。偏侧咀嚼,旧义齿咬合情况,以及是否患有瘫痪等全身疾病对分型存在影响,并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尖顶型描记轨迹颌位关系位于尖顶顶端,易于判断,圆顶型多位于圆顶两边延长线所组成角分线与圆顶交界附近,多顶点型需要对每个顶点进行验证,偏侧型位于偏侧方顶点附近单点型就是这一点位置。偏侧咀嚼,旧义齿咬合情况,以及是否患有瘫痪等全身疾病对分型存在影响,影响作用依次减小。

  • 标签: 颌位关系记录 哥特式弓描记 轨迹分析 义齿 全口
  • 简介: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多存在一定程度骨性不调,双期矫治目的充分利用患者青春期生长发育潜力对颌骨进行生长改良,在最大程度上改善颌骨三维方向上关系不调。一期治疗使用矫治器多为功能矫治器(如:生物调节器、肌激动器、双胎垫等)和口外弓头帽。矫治最佳时机在患者青春发育高峰期前或高峰期(即替牙晚期或恒牙早期)。一期矫治后多需要使用固定矫治器进行二期治疗,改善患者牙齿排列,获得稳定良好骀关系,也可能进行掩饰性治疗改善仍然存在颌骨间不调。双期矫治增加了患者矫治疗程和费用,

  • 标签: 安氏Ⅱ类1分类 一期治疗 临床研究 牙合 青春发育高峰期 功能矫治器
  • 简介:为获得较好上皮下结缔组织移植临床效果.大多数作者都把重点放在手术技术上。然而.很少有研究报道这种手术干预可能引发并发症。尽管手术并发症并不是经常出现且没有生命危险.但并发症确实存在。这些并发症让手术者产生了担心.而最使手术者担心并发症术中及术后出血.而这种情况是否发生取决于腭黏膜固有的血管分布密度。本文一项人类解剖学研究,作者证实了硬腭形态学与腭大血管神经束分布之间关系.由此证实此关系是否选择治疗方案决定因素。本研究包括了与应用解剖有关两部分:骨学(第一部分)及解剖(第二部分)。第一部分包括30个不同形状和不同缺失牙牙列上颔骨,作者观察和比较了腭大血管神经束、硬腭形态与拔牙和戴入可摘局部义齿后骨重建之间关系;第二部分包括12个新鲜的人类尸体上上颌骨.向其动脉系统注入彩色乳胶后,切开标本,观察腭大神经血管束分布。运用不同组织获取技术对两个不同形态上腭进行解剖手术。这样.手术者就可以首先详细了解硬腭血管分布状况.然后估算获取结缔组织区域与腭大血管神经束分支关系,最后制定出预防出血方法。

  • 标签: 结缔组织移植 出血性风险 人类硬腭 腭动脉
  • 简介:本文通过选用下切牙区下颌运动描记,探讨用FRI矫治器矫治安氏ⅡⅠ错,下颌运动变化,发现型对下颌边缘运动具有引导作用,随着矫治后深覆改善,运动轨迹随之改变;通过矫治使下颌运动轨迹重复性增加,说明下颌运动可作为一种功能监测手段,帮助分析、诊断、评价正畸疗效

  • 标签: 矫治器.功能 错 下颌运动
  • 简介:目的探讨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正畸治疗前后前牙区牙槽骨高度改变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62例,其中拔牙治疗32例(男11例,女21例,年龄12.63±0.94岁),非拔牙治疗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12.33±1.24岁),收集患者正畸治疗前后拍摄锥形束CT(Cone-beamComputedTomography,CBCT),分别测量治疗前后上下颌前牙唇舌(腭)侧牙槽嵴顶距釉牙骨质界(CementoenamelJunction,CEJ)距离,计算牙槽骨高度改变量,利用SPSS20.0软件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拔牙组与非拔牙组正畸治疗后前牙区牙槽骨高度降低牙面数分别达67.31%与66.94%,平均降低量分别为(1.03±2.47)mm与(0.69±4.02)mm.上颌切牙腭侧及下颌前牙舌侧,拔牙组牙槽骨高度降低量均显著高于非拔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颌中切牙唇侧,非拔牙组牙槽骨高度降低量高于拔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正畸治疗后前牙区牙槽骨高度普遍降低,降低量与牙位、牙齿移动方向以及牙移动幅度等因素密切相关.提示正畸医生应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治疗前不同牙位牙槽骨状况有准确了解,并合理设计牙移动方式、方向和幅度,避免不利牙齿移动导致牙槽骨高度显著降低从而危害牙周健康.

  • 标签: 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 正畸治疗 牙槽骨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