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通过咬合板治疗前后咀嚼运动时脑血流变化的测定,探讨咬合板在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时脑血流的变化。方法:使用德国DML系列multidopX1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脑血流的改变。对大脑中动脉的收缩期峰流速,舒张期末峰流速与平均峰流速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在行使咀嚼运动后,大脑中动脉的血流明显增加。未戴咬合板和戴咬合板的TMD患者咀嚼运动后,脑血流速无明显改变。结论:咀嚼运动可以促进脑部血液循环,咬合板对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影响不大。

  • 标签: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咬合板 咀嚼 脑血流 脑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游离端缺牙患者可摘局部义齿修复前后咀嚼运动不同时段脑血流变化。方法:从临床选择双侧游离端缺牙患者16例,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探测仪,记录其咀嚼前、咀嚼5min和咀嚼10min三个时段的大脑中动脉脑血流数值,在患者可摘局部义齿修复1个月后,再分别测量其三个时段的脑血流数值,比较修复前后咀嚼运动不同时段脑血流流速的变化。结果:患者修复前后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游离端缺牙患者修复前、后咀嚼5min的Vs、Vd、Vm值均有显著差异(P〈0.05),修复前、后咀嚼10min的Vd、Vm值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可摘局部义齿的修复恢复了游离端缺牙患者的咀嚼功能,脑部供血量有所增加,咀嚼运动具有促使老年人脑血流量增加的趋势。

  • 标签: 咀嚼 脑血流 游离端缺牙 义齿 局部 可摘
  • 简介:目的:探讨上颌骨缺损与完整牙列对照组,咀嚼运动前后脑血流变化的差异性。方法:选取因肿瘤手术切除导致上颌骨缺损的患者16例,另选择16名完整牙列志愿者为对照组,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探测仪,测量两组在不咀嚼、空咀嚼5min、10min三个时段的大脑中动脉(MCA)收缩期峰流速(Vs)、舒张期末峰流速(Vd)、平均峰流速值(Vm)。采用SPSS13.0进行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结果:两组实验对象Vs、Vd、Vm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各时间段上对照组的峰流速高于病例组。时间因素对Vs、Vd、Vm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咀嚼时间的延长,峰流速均数增加。时间因素与缺损因素对Vs、Vd、Vm的影响有交互作用(P〈0.05)。结论:与完整牙列受试者相比,上颌骨缺损患者咀嚼运动时大脑中动脉血流量一定程度减少。咀嚼运动可显著提高完整牙列受试者大脑中动脉血流流速,增加相应脑区供血量,且随咀嚼运动时间延长(累计咀嚼10min)脑血流速呈加快趋势。

  • 标签: 上颌骨缺损 咀嚼 脑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