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口腔组织补片(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在裂隙腭裂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例裂隙先天性腭裂患者,术中采用口腔组织补片覆盖软、硬腭交界处创面和硬腭前部及双侧裸露的创面,对术后并发症、创面黏膜化情况、软腭运动度及腭咽闭合情况进行观察。结果:20例患者的口腔组织补片完全成活,无并发症出现。术后随诊3个月~1a,创面完全黏膜化,无明显瘢痕挛缩,腭咽闭合良好,软腭运动度好。结论:口腔组织补片用于腭裂修复,手术操作简单可行,临床效果肯定。

  • 标签: 腭裂 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 手术
  • 简介:目的:应用CT检测术后咽后壁瓣瓣的收缩率。方法:20例腭裂术后腭咽闭合功能不全患者行改良咽后壁瓣转移修复术,术前测量瓣,术后6~12个月应用CT及其Aw4.1重建软件测量瓣,计算瓣的收缩率。采用SPSS1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20例患者术后咽后壁瓣整体瓣的收缩率为36.7%~67.2%.平均52.3%;前段瓣的收缩率为29.2%~62.3%,平均44.4%;中段瓣的收缩率为47.5%~72.5%.平均62.7%;后段瓣的收缩率为29.2%-64.2%,平均45.9%。前后两段瓣的收缩率小于中段瓣的收缩率(P〈0.01)。结论:应用CT及其重建软件能精确测量咽后壁瓣的瓣,并计算瓣术后的收缩率,可以辅助术前咽后壁瓣的设计,提高手术疗效,弥补了其他检测方法的不足。

  • 标签: 腭裂手术 CT 咽后壁瓣 宽度 收缩率
  • 简介:一直以来,牙冠的/长比值被认为在牙齿美学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以往研究多关注的是白种人群,而其他种族人群中上颌牙齿解剖相关的资料很少。本研究的目的是观测亚洲人群中上颔前牙的宽度、长度及/长比值。研究中得到的数据将对亚洲人行牙周手术、美学修复等相关治疗时有一定参考价值。

  • 标签: 亚洲人群 牙齿解剖 牙冠宽 牙齿美学 白种人群 种族人群
  • 简介:本病例报告介绍了在上颌骨和下颌骨缺损中.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和可吸收胶原海绵(ACS)来增宽严重缺损的侧向牙槽嵴。利用外科手术技术结合螺钉和胶原膜,以维持ACS的空间。经过7个月的愈合期,牙槽嵴宽度由1~2mm增加到6~9mm,从而为成功植入种植体提供了保证。通过外科手术维持rhBMP-2/ACS空间的技术,使骨重新形成,由此证明,骨再生不需要额外的颗粒骨。

  • 标签: 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 牙槽嵴 外科手术技术 RHBMP-2 下颌骨缺损 应用
  • 简介:63位缺牙区骨量不足的患者通过下颌骨升支/体部取骨植骨,行骨内种植体植入术。骨愈合4个月后,植骨部位植入187枚种植体。无论患者年龄大小或牙槽骨缺损程度如何,取自下颌骨升支/体部的骨块全部成活。因为取骨可以在门诊进行,植骨块不易吸收,术后反应小,对于牙槽骨水平增手术来说,这是一个较为理想的口内取骨部位。

  • 标签: 上置法植骨 种植术 增宽牙槽骨 技术
  • 简介:本文初步报道了应用频率可调式压电骨刀进行牙槽嵴增宽和同期种植体植入的新技术,这是以往其它任何手术方法均不能实现的。此技术包括将唇/颊侧骨瓣与腭侧骨瓣分离来增牙槽嵴以及在两皮质骨瓣间即刻植入种植体两部分。本文中报道的病例逐步演示了牙槽嵴增宽和种植体植入的全过程,此病例牙槽嵴为Ⅰ-Ⅱ型骨质,整体高均保持2-3mm厚度。为促进愈合,遵循组织工程的原则,在种植体植入后两骨瓣间剩余扩展间隙内填入生物活性玻璃合成骨移植材料和富含血小板的自体血浆混合物,分别作为骨诱导因子和骨引导因子。种植区域用富含血小板的血浆膜覆盖。术后3个月重新暴露,经仔细观察,发现牙槽嵴植骨区已矿化,厚度稳定约5mm,种植体已形成骨结合。

  • 标签: 压电骨刀技术 种植学 应用 牙槽嵴增宽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