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pigmentepithelium,RPE)细胞中端粒酶逆转酶(telomerasereversetranscriptase,TERT)表达及其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olgonucleotides,ASODN)对其表达和细胞增生的抑制作用,为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liferativevitreoretinopathy,PVR)治疗探索基因治疗新途径.方法体外培养兔眼RPE细胞,在不同时间采用链霉亲合素-生物素化过氧化物酶复合物(strepoavidin-biotin-enzymecomplex,SABC)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TERT的表达;不同浓度的TERTASODN和正义寡核苷酸(senseoligodeoxynucleotides,SODN)分别作用于体外培养的RPE细胞,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TERT的表达;四唑盐比色法(MTT)检测在不同浓度的TERTASODN和SODN作用下RPE细胞生长活性及其生长抑制率.结果体外培养兔眼RPE细胞可表达TERT,在5,10μmo/LASODN作用下,TERT的表达明显受抑制;TERTASODN能明显抑制RPE细胞增生活性,并呈剂量依赖性.结论TERTASODN能序列特异性地抑制RPE细胞TERT表达和增生活性.

  • 标签: 端粒酶逆转录酶 核苷酸 视网膜色素 上皮细胞 RPE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目的:研究高氧诱导的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鼠中转录因子Islet-1的表达差异。方法:采用高氧诱导的方法制作鼠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运用荧光造影视网膜铺片及视网膜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态。于小鼠出生后第7,12,14,17,26d取视网膜组织,采用Real-timePCR及Westernblot技术测定视网膜组织中Islet-1的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视网膜铺片及组织切片可见大量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小鼠出生后第7d,模型组与正常组视网膜组织中Islet-1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小鼠出生后第12~14d,模型组视网膜组织中Islet-1表达水平明显上调;出生后17d,模型组视网膜组织中Islet-1表达水平仍高于正常组;出生后26d,随着视网膜新生血管消退,视网膜组织中Islet-1表达水平降至正常水平。结论:模型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发生过程中,持续缺氧的视网膜组织通过增加转录因子Islet-1的表达,从而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发生。

  • 标签: 转录因子 Islet-1 视网膜新生血管 氧诱导视网膜病变 lslet -
  • 简介:目的探讨重组内皮抑素(Endostatin)对兔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neovascularization,CNV)形成的影响.方法新西兰白兔18只,随机分为三组,每组6只12眼,采用角膜缝线法制备兔CNV模型,其中两组分别以浓度为10μg/ml、50μg/ml重组内皮抑素点眼,4次/d,连续19d,并以生理盐水点眼作对照.CNV生长面积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0μg/ml、50μg/ml重组内皮抑素实验组自第7d开始CNV平均生长面积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实验组CNV面积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角膜组织病理学检查,实验组新生血管明显稀少,实验组与对照组炎性细胞成分及浸润程度相似.结论浓度10μg/ml、50μg/mlml重组内皮抑素具有明显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生长的作用,而无毒副作用,为临床防治CNV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 标签: 角膜新生血管 重组内皮抑素 计算机图象分析系统 组织病理学检查
  • 简介:眼内病毒感染多由疱疹病毒家族导致。在免疫功能正常者中,以病毒性前葡萄膜炎与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较为常见。对免疫功能低下者,有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及进行性外层视网膜坏死,两者均发生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后期。其他非AIDS患者,如白血病、器官移植、恶性肿瘤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因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亦可发生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本文结合文献分别对上述眼内病毒感染性疾病进行叙述。

  • 标签: 疱疹病毒 病毒性前葡萄膜炎 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 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 非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 简介:患儿,男,4岁9月龄。因反复低热伴双眼疼痛、双下肢膝关节疼痛20d,于2007—12-11入院。患儿2007—11—20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达37.8℃,精神欠佳,诉头痛及颈后疼痛,双眼不适,有黄色脓鼻涕,偶有膝关节疼痛。于外院查血常规:WBC22.3×10^9/L,L:17%,N:76.6%,HGB:113g/L,PLT:318×10^9/L,口服“头孢克肟颗粒,

  • 标签: 病毒性脑炎 皮质盲 膝关节疼痛 双眼疼痛 头孢克肟颗粒 反复低热
  • 简介:目的探讨氟米龙滴眼液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炎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收治的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基质型)患者共9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予局部及全身抗病毒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1g/L氟米龙滴眼液。将两组的临床疗效、眼压、治疗时间及复发率进行对比。结果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治疗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局部及全身抗病毒治疗基础上加用氟米龙滴眼液对于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基质型)是一种有效的、安全的方法,可以缩短治疗时间,降低复发率。

  • 标签: 氟米龙滴眼液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通过对病毒性角膜炎患者在住院期间提供全方面的优质护理服务,促使患者早日康复。方法通过对本院2016年1月至12月收住的41例病毒性角膜炎患者实施科学系统的治疗、护理及健康教育等方式进行观察。结果患者能掌握疾病的相关知识,积极地配合医生护士的治疗护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提高疾病的治愈率。结论为患者提供优质全面的整体护理,是病毒性角膜炎患者取得较好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

  • 标签: 病毒性角膜炎 优质护理
  • 作者: 陈永丽
  • 学科: 医药卫生 > 眼科
  • 创建时间:2023-05-28
  • 出处:《健康世界》2020年第10期
  • 机构:内江市市中区人民医院,四川内江641000
  • 简介:病毒性角膜炎是一种常见的眼病,通俗来说就是眼睛感染了病毒引起的炎症。病毒性角膜炎所引起的症状主要包括眼痛、流泪、眼睛发红、视力模糊等。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就需要及时去医院看病,进行治疗。但是即使治愈了病毒性角膜炎,也有些人会面临后遗症的问题。 病毒性角膜炎最常见的后遗症是视力模糊和干眼症及角膜的瘢痕。角膜是眼睛的透明组织,是视觉的主要传导介质,如果受到损伤,就会导致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大多数情况下,角膜瘢痕会对视力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可能导致失明。下面将具体科普一下病毒性角膜炎后遗症及具体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

  • 标签: 病毒性角膜炎;后遗症
  • 简介:目的:评价聚乙二醇滴眼液联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治疗干眼症的疗效。方法:干眼症患者51例102眼,双眼自身对照,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聚乙二醇滴眼液和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均4次/d,两种滴眼液之间间隔5~10min。对照组给予聚乙二醇滴眼液滴眼,4次/d,连续用药1mo后复查。观察每组用药前后SchirmerI试验,BUT,角膜荧光素染色和症状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后BUT,角膜荧光素染色和症状都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SchirmerI试验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BUT,角膜荧光素染色和症状也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聚乙二醇滴眼液联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对治疗干眼症有明显的疗效。

  • 标签: 干眼症 聚乙二醇滴眼液 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 治疗
  • 简介:目的:评估以不同的方法治疗病毒性结膜炎并发症泪小点及泪小管闭塞的疗效。方法:此回顾性群组研究共纳入35例临床确诊为感染病毒性结膜炎的患者,经治疗后完全缓解,4wk后并发泪小点闭塞。本研究采用了泪小点扩张术,穿孔硅胶泪小点栓子植入术,和Mini-Monoka硅胶管植入术对该35例泪小点闭塞患者进行治疗。结果:首先,单独采用泪小点扩张术对所有35例患者进行治疗,其中只有6例患者(17.14%)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其次,采用穿孔泪小点栓子植入术对上述采用泪小点扩张术无效的患者进行治疗,有20例(57.14%)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最后,采用Mini-Monoka管植入术对上述两种治疗方案都无效的患者进行治疗,有9例(25.71%)患者的病情取得了重大的改善。另外,通过对上述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疾病的严重程度与Mini-Monoka管的使用和是否双眼同时患病或者和上、下泪小点同时闭塞并无关联。结论:运用穿孔硅胶泪小点栓子能够有效治疗由病毒性结膜炎引起的泪小点闭塞。对分别经泪小点扩张术和穿孔硅胶泪小点栓子植入术治疗无效的患者,可采用Mini-Monoka管植入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泪小点闭塞 泪小管闭塞 机械扩张 泪小点栓子 Mini-Monoka管 腺病毒
  • 简介:目的研究聚合酶链反应分析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眼内液病毒DNA的临床价值.方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28例37个眼内液标本疱疹病毒DNA,分析检测结果、影响因素及最终诊断.结果发现水痘-带状疱疹病毒DNA15例,单纯疱疹病毒1型DNA3例.适宜检测时间为炎症活动期,不用或短期使用抗病毒药.前房水和玻璃体均可取得可靠结果.结论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眼内液病毒DNA,方法简便,尤其有助于疑难病例的诊断.

  • 标签: 聚合酶链反应 急性视网膜坏死 致病病毒 影响因素 诊断
  • 简介:目的评价华蟾素联合阿糖胞苷注射液和无环鸟苷滴眼液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疗效。方法将186例(200只眼)单纯疱疹性病毒角膜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06例和对照组94例,治疗组采用静脉滴注华蟾素、结膜下注射阿糖胞苷注射液和结膜囊滴用无环鸟苷滴眼液联合治疗。对照组采用上述三种治疗方法中的一种或两种。结果治疗组第一疗程治疗时间最长10天,最短3天,平均6天痊愈,治愈率为94.3%,而对照组治疗时间最长40天,最短7天,平均15.2天,治愈率为64.9%,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本方法能明显缩短疗程,减少瘢痕形成,提高治愈率。

  • 标签: 药物 联合治疗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 简介:目的探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immunodeficiencysyndrome,AIDS)患者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预防、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对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合并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11例(13眼)进行临床分析。结果11例(13眼)均有特征性视网膜病变及视力下降或眼前黑影;10例患者CD4^+T细胞计数〈50个/μl,均处于AIDS晚期,且合并有其他机会感染;5例CMV—PCR检测为阳性;8例CMVIgM检测中1例(+),7例(-)。6例经更昔洛韦治疗后视力提高,但需要较长的疗程;3例死于多重机会感染。结论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的常见机会感染,早发现和及时治疗对其治愈有重要意义,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应常规眼科检查和随访,尤其CD4^+T细胞计数〈50个/μl的患者。病原学检测在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诊断 治疗
  • 简介:<正>单疱病毒性角膜炎是目前严重影响视力的常见眼病之一,在角膜盲中居首位。既往采用局部应用抗病毒药物对于浅层单瘤病毒性角膜炎有较好的疗效,对于深层单疱病毒性角膜炎则疗效不佳,并且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在抑制病毒的同时宿主细胞也受到损伤。无环鸟苷(Acyclovir或Acycloguanosine,简称

  • 标签: 单疱病毒性角膜炎 应用治疗 抗病毒药物 虹膜睫状体炎 无环鸟苷 局部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