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分析泪道阻塞性疾病住院患者的构成特点,探讨发病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1/2014-01在我院眼科以泪道阻塞性疾病住院治疗的578例709眼患者资料,对年龄、性别、族别、职业、长期居住地、泪道手术史、眼睑外伤史、眼部炎症及鼻部疾病、阻塞部位等信息进行分析。结果:患者578例中,年龄6月~72岁,平均39.7±8.42岁。男女患者性别比为1颐1.66(217颐361)。族别方面汉族占64.2%,回族占22.3%,东乡族占11.3%,其他少数民族占2.2%。职业方面农民占62.5%,工人占17.0%,司机占7.1%,其他职业占14.4%。长期居住地方面乡村占61.3%,县镇占23.7%,城市占15.1%。未曾行泪道手术患者占87.5%,曾行一次手术患者占10.6%,曾行两次以上手术患者占1.9%。有眼睑外伤史患者4.0%。常见阻塞部位±次为鼻泪管、泪总管、泪小管、下泪小点。结论:泪道阻塞性疾病的病因是多因素的,具有性别、年龄、族别、职业、眼部炎症及鼻部疾病等因素的分布特点。通过流行病学调查进一步明确族别与发病率的关系有助于少数民族地区泪道阻塞性疾病的防治。

  • 标签: 泪道阻塞性疾病 疾病谱 住院患者
  • 简介:目的:测量鼻泪管阻塞性疾病患者鼻泪管管径,分析患眼与正常眼之间、不同性别患眼之间、不同年龄段患眼骨性鼻泪管上、中、下口横向直径的差异,探讨鼻泪管横向直径与鼻泪管阻塞疾病的关系。方法:收集2014-04/2017-01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鼻泪管阻塞性疾病患者152例(患眼179眼,正常眼125眼),其中男25例(患眼28眼,正常眼22眼),女127例(患眼151眼,正常眼103眼),年龄4~87(平均53.44±16.06)岁。所有患者泪道冲洗后灌注30%碘海醇注射液,并立即行泪道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tomography,CT)检查,二维重建鼻泪管结构图,于斜冠状位上对鼻泪管及其临近组织结构进行观察,测量并分析患眼与正常眼之间、不同性别患眼之间、不同年龄段患眼之间骨性鼻泪管上、中、下口横向直径的差异。结果:患眼与正常眼之间、不同性别患眼之间、不同年龄段患眼之间骨性鼻泪管上、中、下口横向直径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眼和正常眼的鼻泪管上、中、下口横向直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中口横向直径最小。结论:骨性鼻泪管横向管径不是形成鼻泪管阻塞的主要原因。

  • 标签: 鼻泪管阻塞性疾病 骨性鼻泪管 鼻泪管管径 CT泪道造影
  • 简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maculardegeneration,ARMD)是一种多发于50岁以上人群的慢性进展性疾病,是发达国家老年人群的主要致盲性眼病,也是发展中国家老年人群不可逆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ARMD包括地图状萎缩及脉络膜新生血管两类。由于其具体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大多数学者认为这是一种多因素疾病。近年来Toll样受体3(Toll-likereceptor3,TLR3)与ARMD关系的研究成为热点,本文就近年来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TOLL样受体3 单核苷酸多态性 TOLL-LIKE RECEPTOR 3
  • 简介:每年,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有数千名婴儿和儿童失去他们的视力和生命,因为一种叫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可治愈的眼癌,通常是因为它没有被及时诊断和治疗。尽管视网膜母细胞瘤相对罕见,但对受其影响的儿童可能会造成破坏性的后果。如果治疗太晚,可能会导致失去眼睛,侵袭大脑并且导致死亡。

  • 标签: 视网膜母细胞瘤 致盲性疾病 治愈 中等收入国家 破坏性 儿童
  • 简介:  患者男,44岁.有眼视力进行性下降半年,无眼痛,来我院就诊.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1,球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颞下方虹膜膨隆,从4:00~10:00虹膜表面见大量散在黑色素沉着,相应巩膜面未见明显粗大血管,扩瞳后见品状体透明,向鼻上方移位,颞下可见晶状体缘及悬韧带,从5:00~9:00可见一个高度隆起球形黑色肿块(图1),间接眼底镜下可见肿块后视网膜轻度隆起,并伴局部一个球形隆起,后极部视网膜正常.……

  • 标签: 睫状体黑色素瘤 黑色素瘤例
  • 简介:视网膜色素变性是一类以光感受器细胞及色素上皮细胞功能丧失为共同表现的疾病,具有遗传倾向性,通过选择不同的视网膜色素变性(relinitispigmentosa,RP)动物模型可以针对不同遗传方式的RP进行研究,皇家外科学院(royalcollegesurgeons,RCS)大鼠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经典动物模型,现将基于RCS大鼠模型的RP治疗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标签: 视网膜色素变性 大鼠模型 治疗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色素上皮细胞 光感受器细胞
  • 简介:目的探讨原发性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和治疗效果。方法对本院1991-2004年收住的20例鼻腔鼻窦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手术治疗及术后放疗。1年,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75.0%,38.9%和20.0%。生存期最短15个月,最长达11年以上。结论本病发展快,预后差,临床早期诊断及时治疗甚为重要。治疗主张采用综合疗法,即广泛彻底切除肿瘤并辅以放疔。对于单纯的局部复发可以进行多次的扩大切除。(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06,6:238~239)

  • 标签: 恶性黑色素瘤 鼻肿瘤 鼻窦肿瘤 外科手术
  • 简介:<正>今将我们近年来开展应用ERG检测120例及联合应用VEP检测50例视网膜色素变性(RP)病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共检测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120例,男78例,女42例,年龄最小仅4岁,最大72岁。110例皆有夜盲史,在80例行视野检查者中,呈典型管状视野的30例,50例有不同视野改变,多数呈不规则状缩

  • 标签: 视网膜色素变性 检测 病例报告 管状视野 视野检查 结晶型
  • 简介:0引言急性后部多灶性鳞状色素上皮病变(acuteposteriormultifocalplacoidpigmentepitheliopathy,APMPPE)由Gass于1968年首先报道。本病发病急,目前临床并不多见。本文报道1例双眼急性后部多灶性鳞状色素上皮病变的病例,就其发病原因、病情演变及治疗、愈后进行简要的分析总结。

  • 标签: 多灶性鳞状色素上皮病变 急性 发病原因 病情演变
  • 简介:治疗内因性色素膜炎,单纯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可改善症状,但不易控制复发,且常出现药物的副作用。祖国医学认为此病为肝脾蕴热上攻于目、肝肾亏损虚火上炎,治宜滋阴降火,清热解毒。我们对56例病人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即治疗时用大剂量肾上脾皮质激素突击治疗,待症状缓解后改为中医中药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 标签: 内因性色素膜炎 中西医结合 临床分析 治疗方法
  • 简介:目的:分析眼部黑色素瘤临床和病理学特点,以利于早期正确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我院2001-08/2011-08门诊及住院眼部黑色素瘤24例,复习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所有病例采用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部分病例常规诊断困难的加做S-100蛋白和HMB-4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Excel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24例均为单眼发病,男13例,女11例;左眼14例,右眼10例;3例眼睑恶性黑色素瘤,6例原发性结膜黑色素瘤;15例葡萄膜黑色素瘤。结论:黑色素瘤组织病理学变化多样,多数病例常规病理确诊,免疫组织化学对黑色素瘤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 标签: 眼部黑色素瘤 临床病理学 分析
  • 简介: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pigmentosa,RP)是一种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的遗传性疾病,其在遗传和表型上具有较大的异质性.其中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视网膜色素变性(autosomadominantretintispigmentosa,ADRP)占RP的20%~25%,目前发现至少有19个致病基因,其中11个已被克隆.本文将就ADRP的相关致病基因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视网膜色素变性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ADRP 致病基因 相关基因 研究概况
  • 简介: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OCT)观察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pigmentosa,RP)患者黄斑中心凹的厚薄改变及黄斑部图片特点。方法:选取2014-09/2016-09在本院门诊确诊的RP患者74例148眼,同时选取50例100眼正常人作为对照。对两组进行OCT检测和眼底拍照,观察患者视网膜黄斑部位的图像特征,并对患者眼底拍照的结果进行对比,测量黄斑中心凹颞侧面4mm位置、乳头黄斑束中点及黄斑中心凹厚度。结果:对两组研究对象测量视网膜厚度显示,RP患者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和中心凹颞侧部4mm厚度与正常人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P患者乳头黄斑束中点厚度变薄,与正常人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P患者黄斑区OCT检测图像表征有5种类型:视网膜黄斑区域水肿者19例38眼;视网膜色素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和上皮层变薄者18例36眼;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发生萎缩者12例24眼;黄斑部视网膜厚度正常者12例24眼;色素上皮层厚薄表现不一者13例26眼。结论:OCT能在前期及时地发现RP患者黄斑部位的病变,帮助患者深入了解病情发展,为患者早期诊疗提供了临床依据。

  • 标签: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 视网膜黄斑区图像
  • 简介: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etinalpigmentepithelium,RPE)的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transition,EMT)是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疾病(proliferativevitreoretinopathy,PVR)的主要发病机制,也是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neovascularization,CNV)时,造成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nti-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anti-VEGF)疗效降低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随着细胞替代治疗作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maculardegeneration,ARMD)的新型治疗方式而兴起,人类胚胎干细胞(hESC-RPE)、体细胞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RPE)定向诱导分化的RPE细胞以及来自于流产胎儿的胎儿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fetalRPE,fRPE)逐渐受到了研究者们的关注。为了发挥最好的治疗效果,保证治疗用细胞的稳定增殖及高效分化是极其重要的。但是在传代扩增的过程中,由于上皮间充质转化的存在,导致这些细胞出现增殖困难以及再分化能力下降,从而影响治疗效果并阻碍了治疗人群的普及,使细胞替代治疗难以推广。所以,鉴于上皮间充质转化在视网膜疾病的发生和治疗中都造成了重要影响,抑制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发生上皮间充质转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们将阻止上皮间充质转化研究的最新进展综述如下。

  • 标签: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上皮间充质转化 综述
  • 简介:内耳深居颞骨岩部,未能被直接观察到,也甚难取得其病变组织作病理学检查,故内耳疾病至今仍是未被清楚查明的一类病变。虽然影像学、功能检测和生物化学检查所得的依据可用于诊断内耳畸形、遗传、药物中毒和外伤等病因可查得的内耳疾病,但发病率高的梅尼埃病和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在著名的《Schuknecht’s耳病理学》(MerchantSN,NadolJBJr,2010,第3版)一书中仍被列在病因不明或多因性的一章中。其他如影像学明确可见的上半规管裂也被质疑是否负责同耳发生的症状。由于这类内耳疾病病因不明或可能是多因性的,因此目前对其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仍多是推理和探索性的。

  • 标签: 内耳疾病 疾病诊治 Schuknecht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生物化学检查 病因不明
  • 简介:目的:观察早期衰老大鼠视网膜色素上皮-光感受器细胞复合体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取3月龄及12月龄大鼠视网膜,制成半薄切片,透射电镜下观察视网膜色素上皮-光感受器细胞复合体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12月龄大鼠视网膜中出现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etinalpigmentepithelium,RPE)凋亡和RPE-光感受器细胞复合体的退行性改变。结论:视网膜色素上皮-光感受器细胞复合体的退行性改变是视网膜衰老的早期表现。

  • 标签: 衰老 视网膜色素上皮 光感受器细胞
  • 简介:贝代单抗(bevacizumab)是近几年出现的重组单克隆抗体,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达到抑制新生血管生成的作用。在眼科中,对于角膜、虹膜、脉络膜、视网膜的新生血管及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黄斑水肿等疾病的治疗具有很可观的应用前景。

  • 标签: BEVACIZUMAB 新生血管 治疗
  • 简介:目的了解幼儿耳部疾病情况,为制定幼儿人群听力损失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横断面现场调查法对句容市幼儿园在园幼儿进行耳部疾病的问卷调查及耳科检查。数据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共调查2.5—7岁幼儿9348人,男性4819人(51.56%)、女性4528人(48.44%)。所调查幼儿的耳部疾病患病率为4.14%,各年龄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男性(4.19%)与女性(4.08%)幼儿耳部疾病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患中耳炎242人,占耳部疾病患者的62.50%。Logistic多元回归结果显示,分泌性中耳炎、年龄、耵聍栓塞、急性中耳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遗传性家族史、早产及低体重、新生儿窒息均与耳部疾病相关。结论目前幼儿人群中,耳部疾病的患病率仍较高,定期体格检查的项目中宜包括耳鼻咽喉科内容,积极制定预防幼儿耳部疾病及听力损失的策略和方案很有必要。

  • 标签: 耳疾病 耳检查 流行病学 儿童
  • 简介:AIM:Tocharacterizetheclinicalfeatures,diagnosis,treatmentandprognosisofuveitisassociatedwithankylosingspondylitis(AS)inChinesepatients.·METHODS:TwohundredandthreepatientswithuveitisassociatedwithASfollowed-upintheThirdMilitaryMedicalUniversityDapingHospitalbetween2005and2010wereretrospectivelyevaluatedinthisstudy.Completeophthalmologicalexaminationswereevaluatedatbaselineandduringthefollow-upperiod.Thegender,age,follow-uptime,meanfrequencyofuveitisonset,andaccompanyingeyeexaminationfindings,history,demographicalparameterswerereviewed.Allthepatientspresentedcompleteclinicalandradiologic(sacroiliac,lumbar,dorsalandcervicalspine,knee,ankle,shoulder,hip,elbow)evaluation.HLA-B27typingwasalsosearched.·RESULTS:Therewere203patientsdiagnosedwithASassociateduveitis.AllshowedsacroiliacX-raychangesindicativeofAS.Therewere184maleand19femalepatients.Theaverageageofpatientswas35±12(range18-50).Meanfollow-upperiodwas2.4years(1-5years).Acuteanterioruveitiswasthemostcommontypeofuveitisinbothgenders.121eyespresentedunilateralinvolvement(55.2%),and92eyespresentedbilateralinvolvement(45.3%)withonsetalternately.22eyesoccurredhypopyon,16eyeswerefoundanteriorvitreouscells,7eyeswerenotedreactivemacularedemaorexudation,29eyespresentedposteriorsynechiaeofiris,and14eyespresentedcataract,9eyespresentedsecondaryglaucoma,2eyespresentedbendcornealdegenerationand1eyespresentedatrophyofeyeball.Atthefinalvisit,uveitiswaswellcontrolledinmostpatients.·CONCLUSION:ASassociatedwithuveitisinChinesepatientsmainlymanifestsasacuteanterioruveitis.AcombinationofcorticosteroidswithothermydriasisagentsiseffectiveformostASassociatedwithuveitispatients.Ingeneral,theprognosisisgoodinthesecases.

  • 标签: HLA-B27 ANTERIOR UVEITIS acute ANTERIOR UVEITIS
  • 简介:目的分析和探讨鼻眼相关疾病的病因、症状、体征和治疗等临床特点及其诊疗经验。方法对我院1996年10月至2005年5月间收治的141例鼻眼相关疾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慢性泪囊炎16例、鼻源性眶内蜂窝织炎15例、鼻窦囊肿致眶内并发症11例、良性肿瘤18例、恶性肿瘤16例、外伤性鼻眶骨骨折65例。结果141例患者经临床常规检查、影像学、病理学和手术探查等均明确诊断。治疗后,16例慢性泪囊炎溢泪症状均消失;15例鼻源性眶内蜂窝织炎痊愈;11例鼻窦囊肿,术后视力、突眼、复视不同程度改善;18例良性肿瘤,术后突眼、复视、视力下降、溢泪不同程度改善;16例恶性肿瘤治疗后,复视、眼球运动及视力障碍、突眼、溢泪等症状不同程度改善缓解;65例外伤性鼻眶骨骨折获痊愈(9例伴视神经损伤中,4例视力有较明显提高,5例视力改善不明显;2例伴眶内侧壁异物在鼻内窥镜下取出)。结论鼻窦与眼眶关系密切,影像学在诊疗上有重要的价值,鼻内镜下鼻内径路治疗鼻眼相关疾病有明显的优势,鼻眼相关疾病常首诊于眼科,应引起相关学科医生的关注。(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06,6:240—241)

  • 标签: 鼻眼相关疾病 鼻内镜 影像学 鼻眼相关外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