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比较超声乳化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治疗老年性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白内障患者355例393眼分成A、B两组,其中A组180例193眼施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B组175例200眼施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术后观察视力、角膜散光、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情况。结果:术后1d,患者视力恢复情况超声乳化手术组明显优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组,但术后7d和30d两组无显著差异。术后7d,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组角膜散光度明显高于超声乳化组,但术后30d无显著性差异。对核硬度在Ⅳ~Ⅴ级的患者,超声乳化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少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组,统计学分析有显著差异。结论:应针对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核硬度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

  • 标签: 超声乳化术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 角膜散光 角膜内皮细胞
  • 简介:目的比较单纯翼状胬肉切除与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效果。方法196例(255眼)翼状胬肉采用单纯胬肉切除,212例(235眼)翼状胬肉采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分别术后随访6到24月。结果术后复发率:单纯翼状胬肉切除组为34.9%,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组为3.4%,复发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为病变区提供了新的干细胞来源,治疗较单纯胬肉切除效果好,复发率低.手术简单易行,值得推广。

  • 标签: 翼状胬肉 自体角膜缘干细胞 移植
  • 简介:目的:观察双层新鲜羊膜遮盖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疗效。方法:对35例35眼角膜溃疡患者彻底清除坏死组织,用双层新鲜羊膜遮盖于角膜,并缝合固定。以药物抑制炎症,随访6~12mo。结果:角膜溃疡33眼完全愈合;总体视力得到明显提高。结论:双层羊膜遮盖法是治疗角膜溃疡的有效方法。

  • 标签: 羊膜 遮盖 真菌性角膜溃疡
  • 简介:目的探讨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白2010年3月至2012年4月期间14例患者16眼,均采用后房型入工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后随访3-23月。结果术后3个月复查时最佳矫正视力1.0,最低0.15,视力在0.5以上者9只眼(占56.2%),视力偏低者中术前继发青光眼2只眼,玻璃体混浊2只眼,所有眼压均在正常范围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是治疗晶状体前囊膜口不完整,后囊膜破广较大或无囊膜,不能支撑后房型人工晶体患者的理想手术方法。

  • 标签: 人工晶状体 缝线固定术 睫状沟
  • 简介:目的探讨在持续性高眼压状态下行改进的小梁切除的安全性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49例(51眼)持续性高眼压状态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行如下改进的小梁切除:1.中先行前房穿刺并多次放液降压,2.隧道刀制作薄层大巩膜瓣并紧密缝合,3.中散瞳、毕皮质类固醇结膜下注射等。回顾性分析手术前后眼压控制情况、视力变化及手术并发症。结果术后观察随访1-6个月,眼压控制≤21mmHg者4611~:,术后视力较术前提高者42眼。本组病例均未出现脉络膜下爆发性出血、脉络膜脱离、恶性青光眼等严重中、术后并发症。结论对持续高眼压状态的青光眼应积极手术治疗,改进后的小粱切除可以取得满意疗效,并有效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持续性高眼压 小梁切除术 改进
  • 简介:目的探讨泪囊鼻腔吻合的手术技巧及优越性。方法对136例(148眼)患者进行泪囊鼻腔吻合,对疗效进行观察。结果148眼中治愈144眼,治愈率96.62%;改善3例(3眼),占2.03%;无效1例(1眼),占0.67%。结论泪囊鼻腔吻合在基层医院仍有其不可取代的地位,临床医生应该熟练掌握。

  • 标签: 泪囊鼻腔吻合术 缝合粘膜 并发症
  • 简介:目的比较周边虹膜切除与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早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仅局部用药即可控制眼压在正常范围内的早期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48例(54眼),应用周边虹膜切除对28例(32眼)早期闭角型青光眼进行手术治疗,其结果与同类病人(20例22眼)的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结果进行比较。术前,术后一个月内每周一次,半年内每月一次,半年后三个月一次做眼压、裂隙灯检查直至1年。比较两者在术后眼压控制、视力恢复及前房情况,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应用周边虹膜切除治疗组术后平均眼内压为15.2±3.1mmHg,而同类病人经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后平均眼内压为14.9±2.6mmHg。分别经周边虹膜切除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两类病人眼内压在术后早期无明显差异(P〉0.05)。经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18眼(81.8%)最佳矫正视力提高,0.4者占63.6%,经周边虹膜切除治疗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无明显提高,其中8眼视力不增反降,最佳矫正视力0.4者占18.8%,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经周边虹膜切除治疗术后中央前房深度无明显变化,而经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术后中央前房深度显著加深,两者差异性明显(P〈0.05)。结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早期患者施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房角显著加宽,中央前房深度显著加深,矫正视力也不同程度提高,且并发症少。

  • 标签: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早期 超声乳化 周边虹膜切除
  • 简介:目的探讨改良式小梁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改良式小梁切除治疗42例(64眼)各型青光眼,中一次性使用0.4mg/ml丝裂霉素C,术后随访6~12月,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其并发症。结果术后1月检查,58眼(90.6%)术后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术后1周测眼压,所有病例眼压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有48眼(75.0%)眼压低于21mmHg,术后6月测眼压,54眼(84.6%)低于21mmHg;末次随访时,56眼(87.5%)形成弥散扁平的功能性滤过泡,8眼(12.5%)为非功能性滤过泡;总手术成功58眼(90.6%),其中完全成功54眼(84.4%),条件成功4眼(63%),失败6眼(9.4%)。术后主要并发症为:角膜水肿5眼,前房渗出4眼。讨论改良式小梁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青光眼,可有效地减少青光眼术后滤过道瘢痕的形成,充分降低眼压。该方法不需要特殊设备,手术时间短、损伤小,并发症少,手术效果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青光眼方法。

  • 标签: 青光眼 改良式小梁切除术 丝裂霉素C
  • 简介:目的: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中巩膜切口缝合两针与不缝合的疗效差异。方法:对420例477眼白内障患者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一字形巩膜隧道切口大小为6~7mm,植入直径5.5mm硬性人工晶状体,切口对称缝合两针者205例230眼(A组),不缝合者215例247眼(B组),术后2d;3mo观察眼视力和角膜散光。结果:术后2d,A、B二组裸眼视力或球镜矫正视力≥0.5者分别为193眼(83.9%)和190眼(76.9%),术后3mo,A、B二组裸眼视力或球镜矫正视力≥0.5者分别为205眼(89.1%)和198眼(80.2%),两组病例不同时期视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d;3mo,A组的平均角膜散光分别为1.53±0.59,1.05±0.43D,B组平均角膜散光分别为1.85±0.97,1.31±0.65D,两组病例术后不同时间平均角膜散光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病例术后无出现切口渗漏、浅前房、虹膜膨出的并发症,B组病例术后有3眼(1.21%)出现切口轻度渗漏、前房稍浅,4眼(1.62%)术后第1d出现上方虹膜膨出并嵌顿于巩膜切口。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巩膜切口缝合两针者较不缝合者术后视力好,角膜散光小,手术更安全。

  • 标签: 白内障 手术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 缝合
  • 简介:目的观察分析巩膜扣带治疗青少年陈旧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42例(42眼)陈旧性视网膜脱离青少年患者经巩膜扣带进行治疗。中直视下定位、冷凝视网膜裂孔。采用单纯巩膜外加压4眼(9.5%),单纯巩膜外环扎6眼(14.3%),环扎联合加压32眼(76.2%)。结果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8.6个月),36只眼(85.7%)一次手术后视网膜完全复位,6只眼(14.3%)明显好转。结论巩膜扣带治疗青少年陈旧性视网膜脱离,疗效良好,创伤小,可作为首先选择的式。

  • 标签: 巩膜扣带术 陈旧性视网膜脱离 治疗
  • 简介:AIM:Totestthehypothesisthatamblyopicneuroretinamayhaveanalteredthicknesswhencomparedtothenormal.·METHODS:Twenty-fiveamblyopic,youngpatientsbetweentheagesof7and11yearsoldwerestudied.Theinterestedneuroretinaareasaredefinedinto10sub-regionsaccordingtosuperior-inferior,nasal-temoral,andperi-paraaxis,whichcrossthefovelastructure.Thethicknessesoften,definedmacularregionswereseparatelymeasuredby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OCT)andanalyzedbyt-test.·RESULTS:Theaveragethicknessofneuroretinaintheexactfoveolaoftheamblyopiceyesislargerthanthatofnormaleyes(P<0.05),buttheothernineregionshavenosignificantdifference.Interestingly,inboththenormalandamblyopiceyes,thetemporalarealooksthinnerthanotherquadrants(P<0.05).·CONCLUSION:Thicknessalterationmaybeassociatedwithamblyopicdisordersinyoungpatients.Studyingalargervolumeofsubjectsofsimilarageisrequiredtoconfirmthisobservation.

  • 标签: AMBLYOPIA MACULA flava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 简介:腺样体切除是儿童耳鼻咽喉科最常见的手术,但术后出血仍是腺样体切除最主要的并发症。出血不但有损于患儿健康,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2年来,我科应用改制双极电凝在腺样体切除中止血,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腺样体切除术 术中止血 双极电凝 应用 改制 术后出血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乳化中透明质酸酶对筋膜下麻醉的疗效。方法:该研究是一项双盲随机临床试验,在Nikookari眼科医院进行了长达5mo。行超声乳化的候选患者中接受筋膜下麻醉的42眼随机分为均等的两组,分别应用20g/L的利多卡因溶液2mL+150U/mL透明质酸酶(LH),和单纯20g/L的利多卡因溶液2mL(L)。筋膜下注射15min后活动受抑制。患者和医生都非常满意,对于术后疼痛的抑制(视觉模拟评分,thevisualanalogueseale,VAS)也同样满意。统计学分析采用列联表(包括卡方检验或Fisher’s精确检验)和参数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活动抑制(33.3%'US4.8%,P=0.04)、患者满意度(85.7%掷57.1%,P=0.04)和医生满意度(87.5%US52.4%,P=0.02),LH组明显高于L组。VAS在相同组内明显较低(1.90±1.45傩3.00±1.55,P=0.04)。结论:利多卡因溶液+透明质酸酶的筋膜下麻醉明显使得眼部活动受限,提高了患者和医生的满意度,并减轻了术后疼痛。

  • 标签: 透明质酸酶 局部阻塞 筋膜下麻醉
  • 简介:目的:观察结膜瓣遮盖联合虹膜嵌顿治疗全层感染真菌性角膜炎的疗效。方法:分析2005-03/2011-04在邢台眼科医院行结膜瓣遮盖+虹膜嵌顿的深部真菌性角膜炎患者26例26眼,全部的病灶的范围均〈(5×5)mm2,角膜刮片检查真菌菌丝全部为阳性;前房积脓(+),病灶均较致密,术前不能确定病灶累及深度;在中,当病灶剖至接近后弹力层深度时,根据临床特点,对于病灶累及角膜全层,但直径≤1mm的患者,人为在残余病灶的近周边处刺透角膜,造成角膜穿孔,自角膜穿孔或破溃处注吸前房积脓和抛光内皮斑后,将相邻近的虹膜嵌顿在角膜穿孔处,并用缝线固定1~2针,最后行结膜瓣遮盖,尽量保持水密,术后继续给予抗真菌治疗并密切观察。结果:患者26例中有5例在病灶剖切中自行破溃,3例在病灶剖切中不慎透,18例角膜基质床在剖切过程中完整;结膜上皮恢复时间为13.44±2.21d;24例感染得到控制,成功率为92%;2例因感染未控制而改为角膜移植,最终控制感染。结论:结膜瓣遮盖联合虹膜嵌顿是治疗小范围的全层真菌性角膜炎的有效方法,它可以控制感染,为以后的增视手术创造条件,适合在基层医院开展。

  • 标签: 结膜瓣遮盖术 真菌性角膜溃疡 虹膜嵌顿术
  • 简介:目的探讨采用提上睑肌折叠治疗先天性上睑下垂的效果及可行性。方法对30例(40眼)中(3mm)重度下垂(≥4mm)的先天性上睑下垂行提上睑肌折叠。结果本组30例(40眼),随访2个月-1年,除2只眼发生轻度回退外,无未矫正病例,无穹窿部结膜脱垂,无暴露性角膜炎等并发症出现。结论提上睑肌折叠治疗先天性上睑下垂是一种可靠有效的手术方法。

  • 标签: 提上睑肌折叠术 先天性上睑下垂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对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655例(655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观察术后裸眼视力恢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患者术后1d裸眼视力≥0.5者256眼占39.08%,术后3天复查裸眼视力≥0.5者419眼占63.97%。655例患者裸眼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手术后主要并发症为角膜水肿,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人是治疗老年性白内障的有效手术方法,疗效确切,手术中规范操作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白内障 超声乳化 人工晶体
  • 简介:目的观察并评估采用甘油保存角膜实施角膜修补手术的疗效。方法对10例角膜穿孔患者进行破孔修补手术。结果10例患者均成功实行了手术,保住了眼球和部分视力,手术前后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甘油保存角膜可以用于各类角膜破孔患者的修补手术。

  • 标签: 甘油 穿透性角膜移植 周边部角膜穿孔
  • 简介:目的观察生物羊膜与丝裂霉素C(MMC),应用于青光眼小梁切除中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39例(48只眼),分为羊膜组(22只眼)和丝裂霉素组(26只眼)。羊膜组施行小梁切除联合巩膜瓣下生物羊膜植入,丝裂霉素组施行小梁切除联合巩膜瓣下放置丝裂霉素C,浓度为0.25mg/ml,时间2分钟,术后随访3-9月,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术后与术前相比:两组眼压均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羊膜组副反应小,引起的并发症主要有术后浅前房;丝裂霉素组引起的并发症主要有滤过泡渗漏、低眼压等。结论小梁切除联合生物羊膜植入可有效地减少瘢痕组织形成,且并发症较丝裂霉素少,是治疗青光眼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 标签: 青光眼 小梁切除 丝裂霉素 生物羊膜
  • 简介:目的:通过对视网膜脱离患者术前、术后的血流动力学研究及视网膜功能的了解,判断视网膜脱离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并探讨两种检测方法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62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通过彩色多普勒(CDI)检测视网膜中央动脉(CRA)的收缩期峰值流速(Vmax)、舒张末期流速(Vmin)、阻力指数(RI);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分别对视网膜脱离患者的术前、术后进行检测,并以对侧正常眼作对照组。结果:CDI术前患眼与对照眼的CRA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wk视网膜脱离眼CRA的Vmax,Vmin均较术前降低,RI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网膜脱离术后患者脱离区mfERG的a波、b波振幅密度均明显高于术前,潜伏期比手术前明显缩短,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mfERG,CDI的联合检测能及时了解视网膜脱离术后的视网膜复位情况及硅胶海绵垫压后CRA的血流情况,从而避免视网膜脱离术后视网膜部分复位不良,巩膜因缺血引起局部坏死等情况发生。

  • 标签: 多焦视网膜电图 彩色多普勒 视网膜脱离
  • 简介:目的:研究板层角膜切除联合那他霉素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疗效及组织病理学基础。方法:选取2009-12/2011-11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32例32眼,角膜病变未累及内皮层,行角膜板层切除联合那他霉素滴眼治疗,观察记录治疗前后视力、角膜情况、病程、并发症及致病菌种类,对切除组织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治疗前视力≤0.05者20眼,~0.3者11眼,〉0.3者1眼。板层切除术后联合那他霉素治疗痊愈28例(87.5%),治愈时间7~32(平均13.2±8.5)d,痊愈时视力≤0.05者5眼,~0.3者8眼,〉0.3者15眼。病情控制不良改行角膜移植者4例。31例真菌培养阳性(96.9%),其中镰刀菌18例,曲霉菌属8例,链格孢霉3例,未知菌属2例。病理学检查显示溃疡灶中有多量中性粒细胞浸润,过碘酸-希夫(PAS)染色显示角膜组织中菌丝多数位于角膜浅层,并呈与板层胶原纤维平行方向生长,但也有少数呈斜形或垂直生长方式,侵及切除组织全层。不同菌属之间菌丝在角膜中生长方式无明显差异。结论:对于病变未累及全层的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及时行板层角膜切除可大大提高那他霉素药物治疗有效性,缩短病程,恢复视力。

  • 标签: 角膜板层切除 角膜溃疡 真菌性 那他霉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