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重组内皮抑素(Endostatin)对兔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neovascularization,CNV)形成的影响.方法新西兰白兔18只,随机分为三组,每组6只12眼,采用角膜缝线法制备兔CNV模型,其中两组分别以浓度为10μg/ml、50μg/ml重组内皮抑素点眼,4次/d,连续19d,并以生理盐水点眼作对照.CNV生长面积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0μg/ml、50μg/ml重组内皮抑素实验组自第7d开始CNV平均生长面积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实验组CNV面积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角膜组织病理学检查,实验组新生血管明显稀少,实验组与对照组炎性细胞成分及浸润程度相似.结论浓度10μg/ml、50μg/mlml重组内皮抑素具有明显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生长的作用,而无毒副作用,为临床防治CNV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 标签: 角膜新生血管 重组内皮抑素 计算机图象分析系统 组织病理学检查
  • 简介:目的:评价聚乙二醇滴眼液联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治疗干眼症的疗效。方法:干眼症患者51例102眼,双眼自身对照,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聚乙二醇滴眼液和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均4次/d,两种滴眼液之间间隔5~10min。对照组给予聚乙二醇滴眼液滴眼,4次/d,连续用药1mo后复查。观察每组用药前后SchirmerI试验,BUT,角膜荧光素染色和症状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后BUT,角膜荧光素染色和症状都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SchirmerI试验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BUT,角膜荧光素染色和症状也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聚乙二醇滴眼液联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对治疗干眼症有明显的疗效。

  • 标签: 干眼症 聚乙二醇滴眼液 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雷珠单抗(ranibizumab)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idiopathicchoroidalneovascularization,ICNV)的有效性,分析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OCT)下不同形态表现的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Ⅰ和Ⅱ)的疗效差异,进一步为雷珠单抗在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有效性提供±据,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对我院2013-10/2014-06的31例(Ⅰ9例,Ⅱ22例)诊断为"ICNV冶并接受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分析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visualacuity,BCVA)和OCT测量病灶处视网膜最大厚度的变化趋势有无不同。结果:患者31例(其中Ⅰ9例,Ⅱ22例)经统计学分析,在术前与术后1,3moBCVA和病灶视网膜最大厚度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ICNV类型患者治疗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及病灶处视网膜最大厚度的变化趋势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对于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疗效肯定,对于Ⅰ和ⅡICNV的临床治疗效果不具显著性差异。结论: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疗效肯定,对于Ⅰ和ⅡICNV本组研究中尚未发现存在疗效差异。其安全性和远期并发症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 标签: 脉络膜新生血管 雷珠单抗 OCT
  • 简介:目的研究转录因子扭曲基因(Twist)在喉鳞癌(LSCC)中的表达及其通过对上皮钙黏附蛋白(E-cadherin)、神经钙黏附蛋白(N-cadherin)的作用在判断肿瘤的生物学行为方面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及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49例喉鳞癌及20例癌旁组织中Twist、E-cadherin和N-cadherin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Twist在喉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61.22%)明显高于癌旁组织(25%)(P〈0.01);Twist在喉癌组织中的mRNA相对表达量(0.93±0.39)明显高于癌旁组织(0.57±0.24)(P〈0.01);Twist在喉癌中蛋白及mRNA表达均与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相关,而与肿瘤病理学分级、临床分及年龄无关。在mRNA及蛋白水平,Twist与E-cadherin,N-cadherin与E-cadherin的表达均呈负相关;Twist与N-cadherin均呈正相关。结论Twist在喉鳞癌中过度表达,可能通过分别上调N-cadherin和下调E-cadherin的表达,进而在喉鳞癌的浸润、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喉鳞癌 扭曲基因 上皮型钙黏附蛋白 神经型钙黏附蛋白 免疫组织化学 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 简介:<正>眼重症肌无力是一种少见的眼病,而累及诸眼外肌引致眼球固定者则未见报道。我们发现一例,现报告如下。患者,女性,24岁,未婚。因双眼球固定、上睑下垂于1997年4月3日来诊。患者于21年前(约3岁时),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眼球各向运动困难,双上

  • 标签: 重症肌无力 上睑下垂 眼型 眼外肌 眼球活动 新斯的明
  • 简介:近年来国外在开角青光眼遗传学方面的研究已取得显著进展,已确定了许多染色体位点与开角青光眼发病有关,并且进行了相关基因的定位与克隆,以及其突变位点的分析,本文就开角青光眼相关基因的研究进行综述.

  • 标签: 开角型青光眼相关基因 遗传学 染色体位点 基因克隆 病理机制
  • 简介:目的探讨闭角青光眼护理方法。方法总结102例青光眼患者行手术或保守治疗的护理措施及出院指导内容。结果102例闭角青光眼患者治疗方法准确,护理措施恰当,出院指导科学全面。治疗后症状消失,眼压控制良好,无医疗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闭角青光眼及时给予心理护理,准确使用各种药物,正确实施眼部护理,进行科学的健康指导是确保治疗成功的关键。

  • 标签: 青光眼 护理
  • 简介:非侵袭鼻窦霉菌病近年来报道有增多趋势,且不同年龄均可发生[1].以往文献多侧重于其症状、体征分析,而对手术方式的选择论及较少.为探讨非侵袭鼻窦霉菌病的合理术式,我们对本科1995年1月~1998年1月期间所遇22例(26侧)鼻窦霉菌病施行鼻内窥镜下上颌窦中、下鼻道联合开窗术,术后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 标签: 内窥镜鼻窦手术 非侵袭型鼻窦霉菌病 手术方法
  • 简介:青光眼是一种严重的致盲眼病,致盲率高且不可逆转.其中,我国的原发性青光眼类型以原发性闭角青光眼为主.近年来随着原发性青光眼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原发性闭角青光眼危险因素的研究更加深入,本文主要就其危险因素(人口统计学、跟部因素、遗传因素、精神心理因素等)进行综述,以期对预防及诊断有所帮助.

  • 标签: 青光眼 闭角型 危险因素
  • 简介:青光眼是一种严重的致盲眼病,致盲率高且不可逆转,严重威胁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原发性青光眼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对POAG危险因素的研究更加深入,本文主要就原发性开角青光眼的危险因素(年龄、性别、种族、遗传因素、眼内压、血压、吸烟、饮酒、近视、糖尿病等)进行综述,以期对预防及诊断有所帮助。

  • 标签: 青光眼 开角型 危险因素
  • 简介:甲状腺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约占全身肿瘤的1,3%,占头颈部肿瘤的5.1%。病理类型分为乳头状腺癌(60%~80%)、滤泡状腺癌(20%)、髓样癌(3%-10%)及未分化癌(15%)。分化甲状腺癌包括乳头状腺癌和滤泡状腺癌,发病率高,生长缓慢,恶性程度较低。由于基层医院在术前诊断方面的欠缺,术中往往没有冷冻病理检查,造成手术不规范,需要再次手术修正。现对我院52例需再次手术的分化甲状腺癌病例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 标签: 分化型甲状腺癌 再次手术 乳头状腺癌 滤泡状腺癌 头颈部肿瘤 恶性肿瘤
  • 简介:在欧美国家中,由于新药的不断问世和临床科研水平的提高,药物治疗已被视为针对早中期开角青光眼的首选措施。在设计与制定新药时,不但应考虑更有效的降压效果,同时应考虑如何有效地保护视神经节细胞和增强眼内及视盘循环血流量。

  • 标签: 开角型青光眼 青光眼药物 评估 临床科研水平 神经节细胞 欧美国家
  • 简介:目的探讨原发性闭角青光眼(primaryangle—closureglaucoma,PACG)发病的危险因素,寻找有意义的早期筛查指标,指导早期临床预防性治疗。方法收集60例PACG患者和50例健康对照者的视力、眼压、眼睑、晶状体、眼底、前房深度、房角镜、视野等基本眼科检查及年龄、性别、家族史、糖尿病、高血压病,有无吸烟史、饮酒史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与PACG具有较显著联系的有高血压病和前房深度、角膜横径、睫状体晶状体距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只有前房深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OR为2.687,95%可信区间为1.078~4.000。结论高血压病、浅前房、角膜横径小、睫状体晶状体距离小是PACG发病的危险因素,其中浅前房是PACG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0,10:224-226)

  • 标签: 青光眼 闭角型 危险因素 超声生物显微镜 前房深度
  • 简介:目的评价B超声对眼内异物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经手术证实眼内异物病例的临床资料,对照B超与X线、CT的检查结果,根据术中所见异物的位置分析B超对眼内异物位置判断的准确性.结果B超对眼内异物位置的判断准确性达80%,对于异物与球壁关系的判断准确性达81.5%,高于X线,与CT接近.结论B超对眼内异物尤其是球壁异物的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联合应用B超和其它辅助检查手段有助于提高眼内异物诊断率.

  • 标签: 眼内异物 B超检查 诊断价值 眼内异物位置 球壁异物
  • 简介:目的:探讨改良抗青光眼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2004-01/2006-0l在我科住院的双眼慢性闭角青光眼20例40眼,每位患者一侧眼行传统的小粱切除虹膜周切术(传统术),另一侧行改良抗青光眼手术(改良术),将两组疗效对照,随访观察18mo以上。结果:改良术组远期眼压控制与传统术组相比,P〈0.05,具有统计学筹异。结论:改良抗青光眼手术是常刷抗青光眼手术的联合,较易掌握,且远期疗效较理想。

  • 标签: 传统型抗青光眼手术 改良犁抗青光眼手术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研究如何将诱发电位技术应用于视力的客观评定。方法:视力范围0.1~1.5志愿合作受试者共180眼,运用模式翻转视觉诱发电位(PRVEP)技术检测与记载各受检眼各不同信号视角条件下的结果,探究可靠的检测指标。应用SPSS软件对收集数据作统计学处理和分析。结果:确定最小信号视角是客观评估视力的基础,选定P100波幅作为视力量化评价指标。通过对一定条件下P100波幅与视力表视力进行简单相关回归分析,显示二者呈正相关。结论:最小信号视角、P100波幅可作为确切的检测指标。

  • 标签: 视力 最小信号视角 P100波幅和潜伏期
  • 简介:目的探讨后房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白2010年3月至2012年4月期间14例患者16眼,均采用后房入工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术后随访3-23月。结果术后3个月复查时最佳矫正视力1.0,最低0.15,视力在0.5以上者9只眼(占56.2%),视力偏低者中术前继发青光眼2只眼,玻璃体混浊2只眼,所有眼压均在正常范围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是治疗晶状体前囊膜口不完整,后囊膜破广较大或无囊膜,不能支撑后房人工晶体患者的理想手术方法。

  • 标签: 人工晶状体 缝线固定术 睫状沟
  • 简介:我们归纳、分析、整理近年来的文献资料,简述2糖尿病患者眼表改变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断和治疗糖尿病性眼表病变提供理论上的依据。

  • 标签: 2型糖尿病 眼表疾病
  • 简介:目的研究不典型眼肌重症肌无力(OMG)患者的临床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了自2003年6月-2009年12月到我院就诊的36例不典型眼肌重症肌无力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年龄10-68岁,上睑下垂9例,内直肌麻痹8例,外直肌麻痹6例,上斜肌麻痹2例,4例有复视,2例仅有眼睛不适和视物模糊感,2例辐辏麻痹,1例眼轮匝肌麻痹,1例患者先后出现内直肌麻痹,外直肌麻痹及上斜肌麻痹,1例全眼外肌麻痹。全组中症状有晨轻暮重及波动性表现且疲劳试验阳性的有24例,占66.7%;新斯的明试验阳性者32例,占88.9%。低频重复神经电刺激:全组10例,阳性率27.8%。SFEMG额肌异常29例,阳性率80.6%。结论一些临床表现不典型,疲劳试验阴性的眼肌重症肌无力患者,应常规给予新斯的明试验。不典型OMG重复低频电刺激阳性率低,SFEMG仍可作为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辅助检查手段,提高眼肌重症肌无力的检出率,减少漏诊误诊。

  • 标签: 不典型眼肌型重症肌无力 单纤维肌电图 低频重复神经电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