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构建针对人抑凋亡基因Livin的小干扰RNA(siRNA)重组表达质粒载体。方法通过分子克隆技术,设计并合成具有基因特异性的3组寡核苷酸片段,克隆到pmU6质粒载体,并经菌落PCR鉴定及测序鉴定,Livin的siRNA序列成功克隆到重组表达质粒载体中。结果经菌落PCR鉴定及测序鉴定证实,人Livin的siRNA序列成功克隆到表达载体中,插入序列正确。结论成功构建了LivinsiRNA质粒表达载体,为后续研究降低或沉默Livin基因表达后能否有效抑制膀胱癌细胞增殖和促进细胞凋亡奠定了基础。

  • 标签: LIVIN 表达载体 小干扰RNA
  • 简介:膀胱癌的发病率在我国泌尿系统肿瘤中位居第一,多发、难治和术后复发率高是膀胱癌的特点,目前以手术切除为主、放化疗为辅的治疗方案效果均不理想。膀胱癌的复发和转移率仍然很高,特别是对于晚期肿瘤、表浅膀胱癌以及有耐药性的原位膀胱癌。鉴于这种现状,迫切需要新的治疗方法的出现。重组腺病毒介导的膀胱癌基因治疗是目前关注最多的治疗方法。

  • 标签: 重组腺病毒介导 原位膀胱癌 病毒治疗 术后复发率 泌尿系统肿瘤 治疗方法
  • 简介:目的探讨直立体位超声检查对亚临床精索静脉曲张(SVC)的诊断价值。方法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35例SVC患者,记录精索静脉在平静呼吸时最大内径及站立位时内径,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测量不同体位下精索内动脉血流峰值速度。结果35例SVC患者,站立位后精索静脉内经(2.5mm)高于平卧位内径(1.7mm),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站立位诊断阳性率(95.0%)高于平卧位诊断阳性率(65.0%),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精索内动脉血流峰值速度在平卧位与站立位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站立位超声检查亚临床精索静脉曲张诊断阳性率高于平卧位,对于亚临床精索静脉曲张患者宜采用站立位检查。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 精索精脉曲张 直立体位
  • 简介:目的:观察大剂量重组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humanerythropoietin,rHuEPO)冲击治疗维持性血透病人肾性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65例透析的肾性贫血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21例,每周2次,剂量为10000U皮下注射,每周2次连用2周后改为每周1次。B组每周1次,每次10000U。C组每周3000U皮下注射2~3次/周。治疗期间,监测血常规、血脂、肝肾功能、电解质、血压等指标及病人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结果:A、B、C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4%,95.0%,86.7%。副作用少,治疗前后白细胞、血小板、血脂、肝肾功能、电解质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大剂量rHuEPO冲击治疗,安全有效,可较快提高Hb,纠正贫血。

  • 标签: 尿毒症 肾性贫血 重组红细胞生成素
  • 简介:目的探讨CT三维重建结合Sampaio集合系统分理论在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72例鹿角状患者行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6例,行腹部平片、静脉肾盂造影、CT中下腹平扫,观察组同时接受泌尿系CT三维重建检查并结合Sampaio集合系统分理论分类处理。比较两组手术情况、结石清除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90.54±32.45)min]显著短于对照组[(110.34±35.55)min],术中失血量[(95.55±36.88)mL]低于对照组[(118±33.90)mL],穿刺成功率34例(94.4%),高于对照组28例(77.8%),结石清除率33例(91.7%),高于对照组26例(72.2%,P<0.05)。结论CT三维重建结合Sampaio集合系统分理论在经皮肾镜取石中准确预测肾脏的解剖结构及与结石的位置关系,有助于建立合适的穿刺通道、寻找结石、减少手术时间并提高结石清除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CT尿路成像 三维重建 结石 经皮肾镜取石术
  • 简介:目的:构建大鼠Uqcrfs1的重组质粒并检测其在人胚胎肾293T细胞中的表达。方法:应用RT-PCR方法从大鼠肾脏组织总RNA中扩增出编码Uqcrfs1的cDNA,克隆至pUM-T载体并测序,然后亚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V5-His,酶切鉴定及测序正确后以磷酸钙共沉淀法瞬时转染HEK293T细胞,使用RT-PCR、WesternBlot方法检测重组质粒在转录及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测序结果证实PCR扩增得到编码Uqcrfs1的cDNA序列正确;磷酸钙共沉淀法转染HEK293T细胞后,在基因转录与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达到预期。结论:成功构建大鼠Uqcrfs1的重组质粒,该重组质粒可在HEK293T中过表达。

  • 标签: Uqcrfs1 重组质粒 糖尿病肾病
  • 简介:目的观察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对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左心室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47例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肾小球滤过率(GFR)为20~40ml·min^-1·(1.73m^2)^-1。按基线血红蛋白(Hb)水平分为治疗组24例(Hb〈100g/L),给予r-HuEPO治疗;对照组23例(Hb≥100g/L)按常规治疗。治疗前后均行血常规,血生化和超声心动图检查,随访6个月。结果47例患者中左心室肥厚(LVH)的发生率为72.3%;其中治疗组87.5%,对照组56.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LVH的发生仅与Hb水平相关。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Hb明显上升(P〈0.01),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下降(P〈0.05);对照组Hb和LVMI较治疗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收缩压、舒张压、肾小球滤过率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的LVH与Hb水平降低。r-HuEPO治疗6个月可以改善Hb水平,逆转LVH,对血压和肾功能无影响。

  • 标签: 肾功能不全 慢性 促红细胞生成素 肥大 左心室
  • 简介:目的观察全露包皮内板组织中触觉小体分布规律。方法收集全露包皮标本9例,用免疫组化方法对其内板组织中的皱褶区与光整区触觉小体进行染色,在放大100倍的视野下观察和统计两处组织中触觉小体总数以及视野的总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全露包皮皱褶区和光整区中触觉小体的密度分别为3.28%和13.33%,差异有显著性(P〈0.05)。同年龄接近的一组包皮过长比较,全露包皮皱褶区触觉小体密度明显降低,而光整区却明显增多(P〈0.05)。结论全露包皮的光整区触觉小体密度较皱褶区明显升高。全露包皮内板中触觉小体分布规律较包皮过长具有明显的不同。

  • 标签: 全露型包皮 触觉小体
  • 简介:IgA肾病(IgAN)是全世界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1,2],也是我国最常见的原发性慢性肾脏病,研究发现10~25年约有20%~30%的IgAN患者发展为终末期肾脏病(ESRD)[3,4],目前是我国导致ESRD的最主要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之一。业已证实,早期诊断、准确的预后评估、及时有效的治疗是延缓IgAN进展的重要措施[5]。IgAN的诊断需依靠肾组织的免疫病理学检查,以IgA或IgA为主的免疫球蛋白在肾小球沉积,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和细胞外基质积聚为主要特征,但其表现复杂多样,从肾组织大致正常到弥漫系膜增殖伴新月体形成均可出现,因此临床工作中期望从肾脏病理变化获取更多与疾病预后相关的信息,这一领域已有不少研究[6,7],已发现多个组织学病变具有预后预测价值,但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为了增加病理指标对评估预后的价值,许多研究者在综合考虑IgAN的多种组织病理学病变后,制定了多个IgAN病理评价方法。以下回顾性分析以往应用较为广泛的IgAN病理评价方法,包括综合性评价系统的Lee氏分级和Haas分,半定量评价系统的Katafuchi积分和牛津分

  • 标签: 原发性IGA肾病 病理分型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 原发性肾小球肾炎 IGAN
  • 简介:目的观察基因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对慢性肾衰竭(CRF)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和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双抗体夹心ELISA法和红细胞酵母菌花环实验及红细胞免疫调节因子一步法分别检测观察90例CRF患者经r—HuEPO治疗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和CD4/CD8)、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红细胞Gb受体花环试验(RNC-C3bR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试验(RN2-ICR)、红细胞免疫粘附促进因子(RFAR)和红细胞免疫粘附抑制因子(RFIR)的变化。结果①90例CRF患者外周血清中sIL-2R水平、RBC-ICR和RFIR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CD3、CD4、CD4/CD8、RBC-C3bRR和RFAR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②r-HuEPO治疗后,RBC—C3bRR、RBC—ICR、RFAR和RFIR均有好转(P〈0.05),同时sIL-2R、CD3、CD4和CD4/CD8亦有所改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RF患者存在明显的细胞免疫功能和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下,rHuEPO治疗对红细胞免疫功能有较好的提升和调节作用,对细胞免疫功能改善不明显。

  • 标签: 慢性肾衰竭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 T-淋巴细胞亚群 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
  • 简介:目的以Survivin启动子驱动LRIG1基因表达的重组腺病毒Ad-Surp-LRIG1转染人膀胱癌细胞系T24细胞,观察其对T24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Ad-Surp-LRIG1转染T24细胞,用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细胞中LRIG1的表达水平,并采用Transwel!小室测定转染后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Ad-Surp-LRIG1转染人膀胱癌T24细胞后,与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相比,体外侵袭实验显示实验组细胞的侵袭能力明显下降。LRIG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而EGFR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则显著降低(P〈0.01)。结论Survivin启动子驱动LRIG1基因表达的重组腺病毒Ad-Surp-LRIG1能够在T24细胞中有效表达,并显著抑制T24细胞的侵袭能力。

  • 标签: 膀胱肿瘤 LRIG1基因 肿瘤侵袭 腺病毒载体
  • 简介:目的探讨临床上常用的几种肾功能评估方法的相对准确性,寻求更为简便、快捷的肾功能评估方法。方法选择慢性肾脏病(CKD)患者80例,分别用^99mTc-DTPA肾动态显像法测定肾小球滤过率(GFR),同时检测患者血肌酐(SCr)、血清胱抑素C(CysC)浓度,根据SCr分别用Cock-croft-Gault(C-G)方程和简化MDRD方程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分别为eGFR1、eGFR2)。按GFR值将患者分为4组,即A组:CKD1期;B组:CKD2期;C组:CKD3期;D组:CKD4期;排除CKD5期的患者。观察所有和各组患者eGFR1、eGFR2、SCr、CysC与GFR的相关性。结果总样本中,eGFR1、eGFR2与GFR呈正相关,SCr、CysC与GFR呈负相关(P〈0.01)。在各组中,A组:eGFR1、eGFR2、SCr与GFR之间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B、C、D组中eGFR1、eGFR2与GFR呈正相关(P〈0.01),SCr与GFR呈负相关(P〈0.05);CysC在A、B、C、D各组中均与GFR呈负相关(P〈0.01)。结论CKD2、3、4期患者eGFR1、eGFR2、SCr与GFR均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不论何期CKD患者,CysC均能准确反映其肾功能状况,且更加简便、快捷。

  • 标签: 肾小球滤过率 放射性同位素 肾功能
  • 简介:湿热是功能性阳痿的病因之一,为了探讨湿热与阳痿的关系,对112例阴囊潮湿,臊臭,下肢酸困乏,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滑的功能性阳痿患者进行血液流变、血脂检查。并自拟五仁凤威汤进行治疗,取得满意效果,兹分析如下。

  • 标签: 治疗 湿热型 功能性阳痿 阴囊潮湿 血液流变 阳痿患者
  • 简介:弱精子症即精子活力低下症,是指射精后1小时内精液检查:精子密度≥20×10^5/ml.而快速直线前向运动精子〈25%。我们门诊自2003年1月-2004年12月的弱精子症病例中属肾阳虚者88例,均以天津曹开镛教授所授河车八味丸加味进行治疗,取得显著疗效,现介绍如下。

  • 标签: 弱精子症 肾阳虚型 中医治疗 精子活力低下症 前向运动 精子密度
  • 简介:量子点(quantumdots,QDs)是一种具有独特荧光性质的纳米半导体晶体,因其独特的荧光效应在生物传感、生物分析、细胞成像和动物活体靶向研究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而受到生物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 标签: 量子点 泌尿系肿瘤 价值 应用 荧光性质 生物传感
  • 简介:在肿瘤的分子致病机制研究中,TGF-β信号通路(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pathway)是受到全世界科研工作者广泛关注的通路之一。在该通路中活化的TGF-β配体通过与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Ⅰ(TβR1)、Ⅱ(TβR2)和Ⅲ(TβR3)结合而发挥细胞生物学效应,该作用与人类肿瘤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 标签: TGF-Β 泌尿系肿瘤 Ⅲ型 Β受体 细胞生物学效应 信号通路
  • 简介:目的比较磁共振尿路造影(MRU)和静脉尿路造影(IVU)在上尿路梗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0例上尿路梗阻患者分别进行了MRU和IVU检查,并与术后结果比较.结果MRU对输尿管狭窄、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输尿管肿瘤和输尿管结石的术前诊断率分别为93.75%、100%、87.5%、40%,而IVU术前诊断率则分别为82.5%、56.25%、27.5%、80%.结论IVU目前仍为诊断上尿路梗阻的常用方法,但MRU水成像对无分泌功能的肾积水、孕妇、儿童和碘过敏患者的诊断价值更大,是对IVU的有益补充.

  • 标签: 上尿路梗阻 IVU MRU 诊断价值 磁共振 尿路造影
  • 简介:1998年10月~2002年3月本院经KUB+IVP、B超、尿路逆行造影、输尿管镜检查,确诊上尿路结石309例,其中68例阴性结石,B超确诊21例,尿路逆行造影确诊5例,输尿管镜确诊42例.本文就输尿管镜在上尿路阴性结石诊断中的价值总结报告如下.

  • 标签: 输尿管镜 上尿路阴性结石 诊断 体外冲击波碎石
  • 简介:目的:探讨尿CystatinC在慢性肾脏病(CKD)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06年12月~2007年12月我院住院CKD患者118例作为病例组,健康体检者20人为对照组,测定尿CystatinC、24h尿蛋白定量、尿α1-微球蛋白(α1-MG)、尿白蛋白、尿转铁蛋白、尿IgG、血、尿β2-微球蛋白(β2-MG),并检测血清肌酐、白蛋白,计算MDRD-GFR。结果:尿Cys-tatinC与MDRD、血β2-MG、转铁蛋白、尿白蛋白、尿IgG没有相关性(P〉0.05);尿CystatinC与尿β2-MG、α1-MG、24h尿蛋白量有相关性;尿CystatinC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ROC)〉尿β2-MG的AUCROC。结论:尿CystatinC不能反映GFR的减退,是肾小管损伤的敏感指标,在反映肾小管损伤方面优于尿β2-MG。

  • 标签: 慢性肾脏病 尿Cystatin C 尿Α1-微球蛋白 尿Β2-微球蛋白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超声检查对膀胱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PubMed、Cochrone图书馆、中国知网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时限从建库到2016年5月21日。根据预先制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章进行筛选并提取相关数据资料。采用QUADAS工具对纳入文章的质量进行评价,采用Meta-Disc1.4软件对其敏感性、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诊断比值比进行异质性检验和合并分析,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结果共有14项研究,2498例研究对象纳入Meta分析中。各研究间存在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对结果进行分析。超声检查诊断膀胱癌的敏感性、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诊断比值比分别为0.77[95%CI(0.73,0.80)]、0.96[95%CI(0.95,0.97)]、9.81[95%CI(4.31,22.33)]、0.27[95%CI(0.21,0.36)]、52.24[95%CI(24.59,110.96)]。AUC为0.93,Q*指数为0.86。纳入文献的阈值效应不是产生异质性的主要来源。结论超声检查诊断膀胱癌具有较低的敏感性和较高的特异度,可以作为膀胱癌的辅助检查手段。

  • 标签: 超声 膀胱癌 诊断 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