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20 个结果
  • 简介:1手术入路选择经蝶入路到达底中线腹侧始干一个世纪以前,当初仅局限于垂体窝的手术,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对局部解剖的充分了解,该手术入路现已扩展至蝶鞍以外的区域。

  • 标签: 颅底手术 鼻内镜 分区 路径 入路选择 经蝶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脉瘤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全脑血管造影确诊后,经微导管放置GDC栓塞动脉瘤30例。平均在3天之内行栓塞治疗。结果29例栓塞成功,1例栓塞过程中动脉瘤破裂出血死亡,1例栓塞术后出现大面积脑梗死,7例栓塞术后梗阻性脑积水,术后动脉瘤再破裂出血1例,余病例随访3个月,恢复良好21例,轻度残疾3例,重度残疾4例,死亡2例。结论动脉瘤介入治疗创伤小,恢复快及效果好,并发症少。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栓塞 效果 GDC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中耳乳突炎并发耳源性并发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4例急性中耳乳突炎引起的并发症患者,耳源性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1例,耳源性脑膜炎2例,耳源性硬脑膜外脓肿1例.结果4位患者经乳突凿开术,配合有效的抗生素治疗,二期行乳突根治术,均获痊愈.结论急性中耳乳突炎患者一经诊断或怀疑并发症者应立即行扩大乳突凿开术,通畅引流,应用有效抗生素,这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

  • 标签: 耳源性颅内并发症 中耳乳突炎 急性 乳突凿开术 血栓性静脉炎 耳源性脑膜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并发感染时,鞘注射抗感染治疗和综合护理干预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并发感染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干预组则采用腰大池引流联合鞘注射抗感染治疗并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GOS评分、ADL评分及脑积水发生率等指标。结果干预组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感染控制时间和脑积水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干预组的感染控制率、GOS评分和ADL评分则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合并感染患者,采用腰大池引流并鞘注射抗感染治疗联合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显著提高其临床疗效和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脑出血术后 颅内感染 腰大池引流 鞘内注射 护理干预
  • 简介:影像导航系统是将影像学技术、计算机技术、立体定向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融为一体的综合系统。影像导航手术通过术前的影像资料结合手术装置实现术中局部组织的实时定位。影像导航下的鼻镜手术在鼻窦、底外科手术中广泛应用,有效提升了鼻底手术的定位精度,同时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本文结合既往文献和临床经验综述了影像导航技术的发展,从操作原理、临床应用和发展方向介绍影像导航辅助下镜技术的特点。

  • 标签: 外科手术 影像导航 内窥镜检查 鼻窦 颅底
  • 简介:摘要对8例神经镜辅助下锁孔入路前窝底占位切除术的手术配合。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患者恢复效果良好,无一例脑脊液漏发生。提出对患者进行完善的术前准备及全面的术前评估,是确保手术顺利开展的前提;熟练掌握仪器设备的使用,确保仪器性能良好,是保障手术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熟悉手术步骤、术中配合要点并严格无菌操作是提高手术效率防止感染的必须措施;加强各种术中护理,做好术中细节管理,是提高手术安全性的重要环节。

  • 标签: 神经内镜 锁孔入路 前颅窝肿瘤 手术护理
  • 简介:底指前、中、后窝及其所对应的底外面的结构。以枕外隆凸、顶切迹及眉弓的连线为界,将头颅分为此连线以上的盖和此线以下的底。底上托脑底,下连肌肉、筋膜、韧带和骨骼等,

  • 标签: 颅底外科 后颅窝 临床分析 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尼莫同防治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脑血管痉挛的护理体会。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期间我院接诊的126例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临床给予静脉持续泵入尼莫同注射液和口服尼莫同片,观察临床疗效,并进一步总结护理体会。结果126例患者均行头颅CT复查,其中5例患者发生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为3.96%;8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6.34%。结论临床中尼莫同注射液持续静脉泵入能预防脑血管痉挛,并且联合临床护理,可以最大化的降低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缺血性神经损伤及死亡率。

  • 标签: 尼莫同 颅内动脉瘤 脑血管痉挛 护理
  • 简介:近年来,全球大部分国家的甲状腺癌发病率在快速上升,我国也是如此。统计资料显示目前甲状腺癌的发病率是二、三十年前的2~3倍。这已经引起了学术界和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经过几十年的共同努力,甲状腺癌的诊治手段已经有了明显的进步。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癌发病率 甲状腺癌 统计资料 政府部门 学术界
  • 简介:底区域是指眶下裂与岩枕裂延线相交的三角形解剖区域,由于该区域内含颈内动脉、颈静脉球、后组脑神经、面神经和前庭耳蜗神经等重要解剖结构,故该区域的手术对从事耳神经及侧底外科的医师一直极具挑战。面神经出脑桥后可分为6段,即小脑脑桥角段、听道段、迷路段、

  • 标签: 颅底肿瘤(Skull Base Neoplasms) 面神经损伤(Facial NERVE Injuries)
  • 简介:目的探讨豚鼠淋巴管和淋巴囊的表面超微结构特点。方法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正常豚鼠淋巴管和淋巴囊的表面超微结构。结果淋巴管的管腔面光滑、平整,上皮细胞表面的微绒毛少且短。细胞间隐窝小而少。淋巴囊近端部上皮细胞表面的微绒毛明显增多、变长,细胞间隐窝明显.偶尔可见细胞顶部的胞饮小泡。淋巴囊的中间部腔面上皮突起,复合折叠形成褶皱,细胞间隐窝多而大,突向囊腔的细胞多,囊腔充满细胞和细胞碎片。根据电子密度上皮细胞可分为亮细胞和暗细胞两型,其中暗细胞较多,两型细胞表面均有大量长的微绒毛。细胞顶部可见到较多的胞饮小泡。淋巴囊远端部的结构与淋巴管近似,腔面光滑,上皮褶皱小,无细胞间隐窝,上皮细胞以亮细胞为主,表面微绒毛少而短,几乎没有胞饮小泡。结论淋巴管及淋巴囊各部分的结构存在明显的不同,各有特点,这种结构特点可能与其在内淋巴代谢中的不同作用有关。

  • 标签: 内淋巴管 内淋巴囊 扫描电镜
  • 简介:随着电子技术及材料科学的发展,用于头颈肿瘤治疗的设备,如激光、各种镜、手术中影像导航设备及超声刀等也逐步改进和更新,使得头颈肿瘤的微创外科手术中肿瘤暴露更加清晰、解剖定位更加准确、术中止血变得容易和确实可靠;扩大了肿瘤微创切除的适应证,

  • 标签: 头颈部肿瘤(Head and NECK Neoplasms) 颅底肿瘤(Skull Base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自1985年第1台耳鼻咽喉影像导航系统问世以来,影像导航越来越多地运用于鼻镜鼻窦手术、侧底手术、耳外科手术之中。本文重点阐述影像导航在精细、复杂的耳外科及侧底手术中的应用意义及其优缺点,并提出未来的发展趋势及方向。

  • 标签: 外科手术 影像导航 颅底 耳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面神经肿瘤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鉴别诊断、手术入路、肿瘤切除后面神经的修复方法和效果。方法通过检索Pubmed、Medline、LWW、Elsevier、Springer等英文数据库以及中国知网、维普等中文数据库,检索出2002年至今报道面神经肿瘤的文献,结合我们自己诊治的病例,对文献报道的面神经肿瘤病例进行归纳、总结及分析。结果共检索出文献23篇,报道的病例共计354例。354例面神经肿瘤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是43.90岁,男女比例1:1.1。面瘫、听力下降、耳鸣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354例患者中有271例报告了术前面神经功能H-B分级,其中H-BⅠ级113例,H-BⅡ级30例,H-BⅢ级38例,H-BⅣ级29例,H-BⅤ级29例,H-BⅥ级32例。面神经水平段、膝状神经节是最易受累部位。手术入路根据肿瘤位置及是否保留听力选择,乳突入路及迷路入路最常用。面神经修复方式根据面神经缺损长度、面神经中枢断端能否利用选择,耳大神经移植吻合是最常用的面神经修复方法。随访病例共208例,术后面神经功能H-BⅠ级34例,Ⅱ级27例,Ⅲ级76例,Ⅵ级48例,Ⅴ级6例,Ⅵ级17例。结论面瘫、听力下降、耳鸣是面神经肿瘤常见的临床症状,对于不明原因的特发性面瘫患者,要考虑面神经肿瘤的可能;面神经水平段及膝状神经节是肿瘤好发部位;手术入路要根据肿瘤的位置、大小以及是否保留残余听力来选择;术前面神经功能越好,获得良好预后的可能性越大。

  • 标签: 面神经肿瘤 手术治疗 面神经修复 面神经功能
  • 简介:本书由长期从事头颈肿瘤诊治工作的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周梁及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董频教授编写,复旦大学出版社于2008年9月出版发行。全书共分共24章,总论部分对头颈肿瘤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进展,头颈肿瘤的临床诊断、影像学诊断和病理学诊断,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在头颈肿瘤的应用,激光、冷冻和微波在头颈外科的应用,头颈外科手术的基本原则,以及头颈外科手术患者的护理等内容作了全面而详细的论述。各论部分对耳部及侧肿瘤、鼻腔鼻窦及垂体肿瘤、喉部肿瘤、口咽部肿瘤、喉咽部肿瘤、鼻咽部肿瘤、颈段食管癌、甲状腺及甲状旁腺肿瘤、涎腺肿瘤、颈部良性肿瘤、颈淋巴结清扫术、恶性淋巴瘤以及头颈外科术后整复等内容的进展作了详尽的描述。

  • 标签: 头颈肿瘤学 临床诊断 耳鼻咽喉 头颈外科手术 眼耳鼻喉科医院 颈淋巴结清扫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外动脉搭桥治疗脑缺血性疾病的手术配合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内外动脉搭桥治疗脑缺血性疾病的手术患者。术前与患者充分沟通,熟悉专科器械和手术步骤,术中与医生密切配合,严格无菌操作,术后对患者做好健康指导,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结果患者术后行脑血管造影,血流均比术前增加,生活质量好。结论手术室的护理至关主要,术前访视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术中熟练、灵活主动的手术配合、手术体位的摆放以及器械的清洗、灭菌及管理是手术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 标签: 颅内外动脉搭桥术 脑缺血性疾病 手术配合
  • 简介:目的探索耳镜在桥小脑角(CPA)手术中的应用.方法自2002年11月以来采用耳镜结合显微镜开展CPA微创手术12例,手术均采用全麻下乙状窦后入路,并行面神经肌电位和听性脑干诱发电位术中监测.听神经瘤7例,桥小脑角面神经肿瘤2例,三叉神经鞘瘤1例,对肿瘤病例镜主要用于检查内耳道底部有否残留病灶,探查面神经位置和走行,分离残留瘤体.舌咽神经痛1例,镜下显露CPA和听道口,显露后组神经,并确认舌咽神经,将其游离,用微型剪将之切断.半面痉挛1例,用30°镜观察听道口的解剖和后组神经的位置,在不牵拉小脑的情况下寻找对面神经形成压迫的责任血管.面神经功能按House-Brackmann分级标准评价.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无死亡病例,无并发后组神经损伤.听神经瘤7例,6例全切,1例绝大部分切除,残留脑干表面和听道的少许囊壁;均保留面神经解剖结构完整,术后一周面神经功能Ⅰ级2例,Ⅱ级3例(术后3个月Ⅰ级),Ⅲ级2例(术后3个月分别为Ⅰ级和Ⅱ级).面神经鞘瘤2例,肿瘤均全切,1例保留面神经解剖结构完整,术后面神经功能Ⅲ级,术后3个月Ⅱ级,另1例面神经连同肿瘤一起切除,一期面神经-舌下神经吻合,术后1年面神经功能Ⅱ级.三叉神经鞘瘤1例,肿瘤全切,术后一周面神经功能Ⅲ级,术后3个月Ⅱ级.听神经瘤7例术前有残余听力4例,术后有1例保存术前听力;面神经肿瘤2例,术后保存残余听力1例;其余肿瘤病例术后均未保存听力.舌咽神经切断术后症状完全消失,随诊6个月未复发.面神经微血减管压并梳理术后症状明显好转,间断轻度抽搐,面神经功能Ⅱ级,随访1年仍只为轻度抽搐.结论耳镜与手术显微镜有机结合,达到桥小脑角手术微创的目的,既可清除病变,又能最大限度地保存功能.但耳镜目前还只是一种辅助的手段,仍有一定局限性,需进一步完善.

  • 标签: 桥小脑角手术 内镜辅助 面神经功能 2002年11月 听性脑干诱发电位 后组颅神经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