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介绍完壁乳突切开鼓室成形治疗活动期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采用完壁乳突切开鼓室成形治疗的57例(耳)活动期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临床资料。结果48耳术后鼓膜一期愈合,5耳移植筋膜边缘残留裂隙,2-3周后延期愈合,4耳术后感染鼓膜穿孔未愈合;随访10个月至34个月,无复发病例,57耳的0.5、1.0、2.0、4.0kHz气导听阈平均值由术前的49.7±9.4dBHL恢复到30.3±8.0dBHL,气骨导差平均缩小15dBHL,其中48耳听力有改善。结论采用完壁乳突切开鼓室成形治疗活动期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亦可有效清除中耳乳突病灶,重建中耳传导结构,且能保留耳部正常形态,提升患者听力及生活质量。

  • 标签: 中耳炎 完壁式乳突切开 鼓室成形
  • 简介:目的慢性中耳炎是常见的多发病,但治疗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本研究采用完壁乳突根治-鼓膜夹层法修复鼓室成形,探讨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慢性化脓性中耳炎85例(耳),行完壁乳突根治-鼓膜夹层法修复鼓室成形,对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进行分析。SPSS14.0统计软件统计,采用校正的chi-squaretest检验。结果85例(耳)总有效70例(82.4%,70/85),术前骨导听阈提高与病程长短、胆脂瘤无关(P〉0.05),与听骨链中断、固定有相关性(P〈0.05),听骨链的破坏吸收、肉芽包绕、固定会造成术前骨导听阈提高,该带蒂的"袖状"外耳道、鼓膜上皮瓣覆盖移植膜,具有良好的固位作用,较好地保留了鼓膜自然形态,听阈达到或保持在应用水平63例(74.1%,63/85)。鼓膜一期愈合率为96.47%(82/85)。结论手术适应证的正确选择的基础上,彻底清除病变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所在,完壁乳突根治-鼓膜夹层法修复鼓室成形,最大限度地保留或还原了患者正常的中耳及外耳道的正常生理结构,提高了听力功能。

  • 标签: 夹层法 鼓膜成形术 中耳炎 胆脂瘤 耳显微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中耳炎患者开放鼓室成形术后听力重建效果,并对不同频率听力重建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回顾2008年6月至2011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耳鼻喉科行开放鼓室成形的920例患者,从中筛选具有完整随访资料患者87名,利用纯音测听对患者手术前后0.25kHz、0.5kHz、1kHz、2kHz、3kHz、4kHz、6kHz频率处的纯音气导听阈、骨导听阈和气骨导差进行评估,比较各项指标手术前后差异,探讨各频率重建效果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术后气导听阈总体平均值在各个频率均有显著改善,听觉重建效果从低频到高频呈下降趋势,其中1kHz以下频率明显优于2kHz以上频率;术后气骨导差总体平均值在各个频率均有显著改善,且听觉重建效果从低频到高频呈下降趋势,其中1kHz以下明显优于2kHz以上;术后骨导听阈总体平均值除4kHz,其余各频率均有显著改善,1kHz重建效果显著优于其他频率,未做听骨链重建患者平均骨导听阈只有1kHz频率略有改善;术后随访期内无复发患者。结论开放鼓室成形在清除病灶同时可有效重建慢性中耳炎患者听觉能力,低中频显著。

  • 标签: 开放式鼓室成形术 听力重建 频率
  • 简介:目的探讨胆脂瘤中耳炎患者行开放鼓室成形伴听骨链重建的效果和影响因素。方法分析142例胆脂瘤患者,行开放鼓室成形伴一期听骨链重建,随访24月,记录术后并发症、纯音平均听阈、平均气骨导差和听力重建成功率。结果随访期间未发现鼓膜内陷袋形成及胆脂瘤复发,术后干耳率达96.5%,听骨赝复物脱出4例(2.8%),气导平均听阈降低11.6dB,气骨导差较术前缩小7.4dB,70例患者气骨导差〈20dB,听力重建总成功率达49.3%。听力重建成功的关键主要取决于腔感染控制、咽鼓管功能、病变范围、听骨赝复物材料和手术技术。结论虽然影响因素较多,开放鼓室成形伴一期听骨链重建仍是胆脂瘤中耳炎患者安全有效的,术后并发症少,复发率低,听力重建效果令人满意。

  • 标签: 开放式鼓室成形术 听力重建 影响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在开放鼓室成形中,既能彻底清除病灶,又能恢复正常的中耳及外耳道解剖结构的方法,达到提高听力的目的。方法用带蒂颞肌骨片对47例(耳)胆脂瘤型中耳炎病人于开放鼓室成形中,行外耳道壁修复重建。结果47例(耳)病人术后经0.5~3年随访,12耳听力提高15dB(25.53%),15耳提高20dB(31.91%),7耳提高30dB(14.89%),3耳提高40dB(6.38%),2耳提高50dB(4.26%);8耳提高小于15dB(17.02%)。所有重建的外耳道壁及中耳乳突腔均接近正常状态,无外耳道闭锁或塌陷。结论利用带蒂颞肌骨片在开放鼓室成形中行外耳道壁重建,既能彻底清除中耳乳突腔内的胆脂瘤及肉芽组织,又能保证良好的外耳道和中耳的形态和功能。术后听力提高明显.是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

  • 标签: 胆脂瘤 中耳炎 鼓室成形术 外耳道重建
  • 简介:目的分析开放乳突根治+鼓室成形应用人工听骨后的听力变化,并探讨人工听骨对中耳炎患者听力重建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开放乳突根治+鼓室成形并行I期人工听骨听力重建患者的术前后听力变化情况(Pure-toneAverageThreshold,PTA).结果78例开放乳突根治鼓室成形I期人工听骨听力重建患者术后听力有52例提高,其中部分听骨赝复物PROP植入后PTA提高者占72.4%,全听骨赝复物TORP植入后PTA提高者为65%.结论开放乳突根治I期鼓室成形人工听骨植入使大多数中耳炎患者听力得到保存或补偿.

  • 标签: 中耳炎 人工听骨 鼓室成形
  • 简介:目的通过局部麻醉下行鼻中隔矫正术后对鼻腔填塞或行鼻中隔连续褥缝合的对比,证明鼻中隔矫正术后行鼻中隔连续褥缝合更能减轻患者痛苦。方法将2012年5月~2013年4月我科住院行鼻中隔矫正的成年患者分为甲乙对照组,甲组行鼻中隔矫正术后立即行鼻中隔缝合不伴鼻腔填塞,乙组行鼻中隔矫正术后行双侧鼻腔膨胀海绵填塞。术后第1、2、3d对患者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scale,VAS),并随访3个月观察有无并发症。所得数据应用SPSSl8.0统计软件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甲乙2组患者在术后第1、2、3d的VAS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0〈0.05),两组术后\,AS在术后不同处理方法下随时间有交互作用。即鼻中隔术后鼻中隔缝合的患者症状随时间减轻的更明显;术后3个月随访,甲乙两组均未发现鼻中隔血肿、鼻中隔穿孔、塌鼻等并发症。结论:通过鼻中隔术后对鼻腔填塞或行鼻中隔缝合的对比,鼻中隔连续褥缝合更能减轻鼻中隔术后的症状。

  • 标签: 鼻中隔 缝合技术 疼痛测定 耳鼻喉外科手术 内窥镜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完壁乳突根治鼓室成形治疗胆脂瘤型中耳炎临床效果。方法本文选取我院于2014年01月~2015年05月收治的100例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疗法治疗,治疗组采用完壁乳突根治鼓室成形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以及听力恢复情况结果。结果治疗组患者在气导提高超过30dB、气导提高在10dB到20dB之间以及气导提高低于10dB三个阶段的听力恢复情况分别是40.00%、18.00%以及10.00%,和对照组患者在气导提高超过30dB、气导提高在10dB到20dB之间以及气导提高低于10dB三个阶段的听力恢复情况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采用完壁乳突根治鼓室成形治疗后,可以保证手术安全开展,提升手术成功率,促进患者听力早日恢复。

  • 标签: 完壁式乳突根治鼓室成形术 胆脂瘤型 中耳炎 临床分析
  • 简介:目的通过对手术前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sleepapneahypopneasyndrome,OSAHS)患儿进行脉氧监测,探讨单纯扁桃体切除、单纯腺样体切除、腺样体伴扁桃体全部切除3种对OSAHS的手术疗效。方法选取由标准多道睡眠监测(polysomnography,PSG)确诊符合儿童OSAHS诊断的患儿120例,随机分为单纯扁桃体切除组(A组)、单纯腺样体切除组(B组)、腺样体伴扁桃体全部切除组(C组),每组40例。分别将术前、术后6个月对患儿进行分别脉氧监测,监测平均血氧饱和度(meanoxygensaturation,MSpO2)、最低血氧饱和度(lowestoxygensaturation,LSpO2)、氧减指数(oxygendesaturationindex,ODI)及脉率差(整夜脉率最高值-整夜脉率最低值),以此评估不同治疗的疗效。结果3组患儿术后ODI、脉率差均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儿术后LSpO,MSpO2均较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3组比较,C组患儿MSpO2、LSpO2较A、B组患儿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脉率差较A、B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MSpO2、LSpO2、ODI、脉率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扁桃体切除、单纯腺样体切除、腺样体伴扁桃体全部切除3种均对儿童OSAHS有疗效,腺样体伴扁桃体全部切除疗效显著。

  • 标签: 脉氧 儿童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术式 手术疗效
  • 简介:咽鼓管球囊扩张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项治疗咽鼓管功能障碍类疾病手术方法。它主要针对咽鼓管软骨部进行扩张,具有创伤小,易于操作,有效率高且无严重并发症等特点,正在国内外广泛开展,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就咽鼓管球囊扩张的工作原理、手术方法、术后效果及并发症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作一综述。

  • 标签: 球囊 咽鼓管 手术
  • 简介:对于慢性咽鼓管功能障碍(Eustachiantubedysfunction,ETD)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经咽鼓管咽口的咽鼓管球囊扩张(balloondilationeustachiantuboplasty,BET)目前已成为治疗阻塞性ETD的新技术。目前的资料显示BET应用简单可行、安全,已使很多患者受益。BET的作用机理尚未完全阐明。今后应开展多中心的研究,统一手适应证及疗效评估的标准,建立随机对照,并进行长期观察,才能较为全面的评价BET对ETD的治疗效果。

  • 标签: 咽鼓管 球囊扩张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改进巴德增强型PICC导管的固定方法,以降低PICC导管断裂和延长管产生气泡的发生率。方法对120例置入巴德增强型PICC导管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将PICC导管外留部分常规呈“S”形、和“U”形固定,并应用思乐扣装置固定;观察组将导管外留部分沿血管走行反向留1.5-2.0cm的长度后,与手臂纵轴呈60°角弧行弯曲,使两翼、连接器、减压套筒及前端2cm的导管成一条直线,延长管下面(与皮肤接触处)垫厚(约32层)纱布,将纱布固定延长管上。结果对两组PICC导管断裂和延长管气泡的发生率进行了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观察组的固定方法可以有效预防巴德增强型PICC导管断裂和延长管气泡的产生。

  • 标签:
  • 简介:咽鼓管功能障碍为耳科常见疾病之一,多表现为耳闷胀感、耳鸣、眩晕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等疾病。临床治疗方法繁多,疗效不一,特别是慢性咽鼓管功能障碍疗效较差。咽鼓管球囊扩作为新方法治疗咽鼓管功能障碍取得了一定疗效。本文就咽鼓管球囊扩张相关解剖生理、手术操作、适应证、疗效评估标准等方面予以综述。

  • 标签: 咽鼓管 咽鼓管功能障碍 咽鼓管球囊扩张术 适应证 咽鼓管功能评估
  • 简介:目的探讨镫骨修正对耳硬化症患者初次手术后复发传导性聋的疗效,总结再次手术中的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4年至2014年行31例镫骨修正患者的中发现及术前、术后听力学资料。结果耳硬化症患者初次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纤维粘连,砧骨固定和假体移位。镫骨修正术后患者气骨导差(听力级,下同)在20dB以内的21人(67.7%)。术后平均气骨导差13.4dB,平均纯音听阈气导由术前58.5dB减至术后42.7dB,提高15.8dB,术后未发现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结论镫骨修正手术成功率虽较初次手术低,仍可明显改善多数传导性聋患者的听力。

  • 标签: 修正术 镫骨切除术 耳硬化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腹腔镜下乙状结肠联合直肠代阴道成形期的护理重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就诊的11例先天性无阴道患者在腹腔镜下行乙状结肠联合直肠代阴道成形期间的心理护理、术前准备、术后人工阴道的护理及针对性出院指导。结果11例患者全部临床治愈,随访4~48个月,所有患者阴道深度及宽度均能满足性生活需要。结论手术前的心理护理、术前准备、术后人工阴道的重点护理及针对性出院指导对手术效果保证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腹腔镜 先天性无阴道 乙状结肠联合直肠 阴道成形 围术期 护理重点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阴式子宫切除与经腹子宫切除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120例子宫切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以患者选择的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使用阴式子宫切除,对照组60例使用经腹子宫切除,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评估。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为(59.2±3.1)min、中出血量为(98.2±16.8)ml、住院时间为(7.2±0.06)d,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为(78.6±8.9)min、中出血量为(154.8±34.2)ml、住院时间为(13.8±1.2)d;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33%,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0.00%,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子宫切除患者,使用阴式子宫切除效果显著优于经腹子宫切除;阴式子宫切除能够使患者手术时间得到有效缩短,降低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因此,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及使用。

  • 标签: 阴式子宫切除术 经腹子宫切除术 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