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色素异常性皮肤淀粉样(Amyloidosiscutisdyschromica,ACD)的OSMR基因、IL31RA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用PCR扩增色素异常性皮肤淀粉样的两姐妹患者及其家系成员的OSMR基因第14、15外显子和IL31RA基因第12外显子并进行测序,以30个正常人的样本作对照。结果:患者及其家系成员OSMR基因第14、15外显子和IL31RA基因第12外显子均未发现明显突变。结论:色素异常性皮肤淀粉样的发生可能存在遗传学上的多变性。

  • 标签: 色素异常性皮肤淀粉样变 OSMR基因 IL31RA基因
  • 简介:脉管异常相关综合征(syndromeassociatedwithvascularanomalies)是指血管瘤和/或脉管畸形合并其他组织和系统异常而引起相应临床症状的一组症候群。其种类较多,几乎涵盖所有血管瘤或者脉管畸形,其中以脉管畸形相关综合征多见,且多数表现为混合性脉管畸形。临床上每种综合征非常少见,其临床症状错综复杂,需要结合彩超和MRI等综合考虑。这些综合征目前尚无特殊治疗方法,多采用对症治疗。因此早期诊断和干预能改善该类患者的预后。

  • 标签: 血管瘤 脉管畸形 脉管异常相关综合征 血管瘤综合征 血管畸形综合征
  • 简介:患者女,41岁.主诉:躯干部灰色斑片6月.现病史:患者6月前无明显诱因下腹部出现散在分布的淡红色斑片,甲盖大小,无痒痛等不适,红斑消退后,留有灰色斑片,渐增多,扩展至腰部、背部,部分融合成片,形状不规则,曾于外院诊断为色素性玫瑰疹等,先后给予氯雷他定、扑尔敏抗过敏、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窄普中波紫外线等治疗,缓解不明显,遂于我中心就诊.

  • 标签: 红斑 持久性 色素异常性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女,75岁。主因腋下、腹股沟褐色斑片2个月,于2015年7月23日就诊。2个月前,患者腋下、腹股沟出现褐色斑片,逐渐增多,无瘙痒疼痛等不适。既往体健,无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史。体格检查:各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情况:腋下、腹股沟可见棕褐色网状斑,颈部、乳房下、肘窝、及腘窝散在米粒至钱币大小棕褐色斑,部分融合,表面光滑无鳞屑(图1)。

  • 标签: 网状色素异常 褶皱部位 色素性疾病
  • 简介:人的皮肤具有屏障功能,它在保护皮肤抵御外界刺激及保持皮肤微环境的稳态中起到重要作用。银屑病是一种通过表皮角化细胞和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引起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目前其发病机理尚不明确’。最近的研究揭示了表皮屏障相关基因的缺陷与银屑病的风险相关。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皮肤屏障功能的异常,与银屑病的发病有着密切的关系,可能是银屑病发病的主要诱因之一。

  • 标签: 银屑病 遗传因素 皮肤屏障缺陷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女,53岁。主因前腰部红斑伴瘙痒5个月,于2009年3月26日来我科就诊。患者5个月前腰部扎腰带处出现红斑伴轻度瘙痒,红斑逐渐扩大,

  • 标签: 色素异常性红斑 灰色皮病
  • 简介:血管炎是指组织病理学上血管壁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性改变,包括血管内皮细胞肿胀、红细胞外溢、血管壁及周围有纤维蛋白样物质沉积及炎性细胞浸润,严重者有血栓形成甚至整个血管的破坏[1].皮肤含有丰富的血管和结缔组织,是重要的靶器官,应性皮肤血管炎皮损表现为红斑、丘疹、溃疡、糜烂、坏死[2].我科于2015年3月收治1例应性皮肤血管炎下肢大面积糜烂,伴皮损部位剧烈疼痛的患者.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病情好转出院.现将护理情况介绍如下.

  • 标签: 血管炎 变应性 皮肤 护理
  • 简介:乙型肝炎X相互作用蛋白(hepatitisBX-interactingprotein,HBXIP)是一种新发现的癌蛋白,它能促进细胞增殖,过表达又可造成细胞变异,与血管异常增生以及癌症扩散相关。血管异常增生是许多皮肤病(如银屑病)病理演变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调节血管生成刺激性及抑制性因子成为这类疾病新的治疗途径。本文就HBXIP与血管异常增生性皮肤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并对其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 标签: 乙型肝炎X相互作用蛋白 银屑病 血管异常增生
  • 简介:一96岁男性出现息肉样黑色素瘤,肿瘤有明显的透明基质,与黏液样黑色素瘤相似,但阿辛兰染色(pH2.5)和胶样铁染色均为阴性。不清楚具有假黏液样特征的黑色素瘤(假黏液样黑色素瘤)是否为黑色素瘤的一种特殊的组织学变异。但是,其必须与真正的黏液样黑色素瘤相鉴别,后者有阿辛兰染色阳性的酸性黏多糖。

  • 标签: 皮肤黑色素瘤 黏液 酸性黏多糖 铁染色 阿辛兰 息肉样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男,9岁。因“双手足背部散在白斑、褐色斑7年”于2010年8月16日就诊。现病史:患儿自2岁时开始双手足背出现散在黄褐色斑点及色素减退斑,随年龄增长,皮疹逐渐增多、扩大,无自觉症状,夏季皮损加重,色素更深。

  • 标签: 色素异常症 遗传性
  • 简介:对肿瘤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除了基因突变之外,表观遗传改变也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肿瘤表观遗传的改变以DNA的异常甲基化为主,其主要的机制是由肿瘤抑制基因启动子超甲基化引起基因沉默。DNA的异常甲基化几乎存在于任何类型的人类肿瘤中,包括皮肤恶性肿瘤。现对DNA甲基化、DNA甲基化与肿瘤、DNA甲基化在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黑色素瘤和皮肤淋巴瘤等皮肤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行综述。

  • 标签: DNA甲基化 表观遗传 基底细胞癌 鳞状细胞癌 黑色素瘤 皮肤淋巴瘤
  • 简介:报道1例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患者,男,12岁。手足背及四肢近端伸侧色素异常性皮疹11年。表现为手足背及四肢近端伸侧点状色素增加斑、色素减退斑与正常皮肤相间,呈网状外观;面部有雀斑样皮损。家系调查示13人中7人患病。诊断为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

  • 标签: 色素异常症 遗传性 家系调查
  • 简介:目的研究羊肉、青椒、香菇、带鱼、竹笋5种“发物”对小鼠应性接触性皮炎(ACD)模型的影响,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用2,4-二硝基氟苯(DNFB)诱导建立小鼠ACD模型后,随机分成5个“发物”组和对照组,观察各种“发物”对小鼠模型耳厚度、炎症细胞浸润影响及外周血清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17水平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羊肉、青椒组激发后小鼠耳厚度差及炎症细胞计数明显增加,外周血IFN-γ、IL-17表达升高,48h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竹笋组与对照组小鼠耳厚度差及炎症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FN-γ、IL-17表达下降(P<0.05);香菇、带鱼组各观察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羊肉、青椒有加重小鼠ACD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上调IFN-γ、IL-17表达有关.竹笋、带鱼、香菇对小鼠ACD无影响.

  • 标签: “发物”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耳厚度 炎症细胞 细胞因子
  • 简介:先证者,男,27岁。主因双侧手足背色素加深伴色素减退26年,于2008年8月来我院就诊。患者1岁时其父母即发现手背、足背有白色斑点,并逐渐增多,与身体发育成比例增大,无疼痛、瘙痒及其他等不适,皮损无季节性变化。

  • 标签: 色素异常症 遗传性 对称性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女,47岁。主因反复发作的双侧腋下及腹部皮损伴瘙痒10年,于2013年6月22日就诊。10年前因辛辣饮食后,患者左腋下出现散在红色小丘疹及小水疱,自觉瘙痒,曾于外院按"皱褶部网状色素异常"给予氧化锌软膏、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和莫匹罗星软膏治疗,一周后症状缓解。

  • 标签: 天疱疮 家族性良性慢性 皱褶部网状色素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