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4 个结果
  • 简介:硬皮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为早期炎症性浸润,进而发展为皮肤及内脏纤维化。CREST是硬皮病的一种相对良性皮肤变异,特点为钙质沉着、雷诺现象、食管功能异常、指端硬化和毛细血管扩张。CREST很少伴发肾小球肾炎。作者报道1例CREST患者发生肾小球肾炎,并在其血清中检出抗着丝点抗体和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

  • 标签: 肾小球肾炎 MPO-ANCA 硬皮病 抗体阳性 伴发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
  • 简介:报告1例泛发性炎症型表皮痣。患者女,21岁,全身泛发角化过度性丘疹和斑块20年。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亢进及部分角化不全,颗粒细胞层明显增厚,棘层上部和颗粒层细胞核周围出现空泡及许多大而不规则的透明角质颗粒。基底细胞层未见明显异常,真皮毛细血管增生扩张,真皮浅层血管周围散在灶状淋巴细胞浸润。诊断为疣状痣,予以阿维A胶囊口服,已取得一定疗效。

  • 标签: 泛发性表皮痣
  • 简介:患者女。26岁。主诉:躯干、四肢条索状斑丘疹26年。现病史:患者出生2月后双下肢出现呈线状排列的淡红色丘疹,伴轻度瘙痒,未予重视,随年龄增长皮疹渐增多,泛发躯干四肢,部分皮疹融合成片,颜色逐渐转为淡褐色,患者自行涂擦药膏(具体不详),皮疹无明显改善,近一年自觉瘙痒难忍,遂来我院门诊就诊。既往史及家族史:既往体健,无化工原料及重金属接触史;无急慢性传染疾病史,家族中无类似病史,无银屑病病史及家族史。

  • 标签: 疣状表皮痣 炎症性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男18岁,左手背起皮疹伴痒2年,于2012年10月就诊于我科。患者自诉2年前无明显诱因左手背部起皮疹,初期痒不明显,未予注意,未做治疗,后来皮疹逐渐增多,瘙痒明显加重,在当地医院给予外用药物治疗,具体名称不详,效果欠佳。患者父母非近亲结婚,家族中无类似病史。体格检查:发育良好,智力正常,系统检查未见异常。

  • 标签: 表皮痣 炎症性 线状
  • 简介:玫瑰糠疹、酒渣鼻、痤疮、脂溢性皮炎等为临床上常见的炎症性皮肤病,多年来作者运用中医辨证论治方法屡获佳效,现报道如下。

  • 标签: 中药辨治 炎症性皮肤病 中医药疗法
  • 简介:目的:探讨活跃早期人工破对分娩的临床效果。方法:40例在活跃早期(宫口开大3cm)行人工破者作为观察组,另40例作为对照组在进入活跃期不采取医疗干预措施,等待自然破。结果:观察组的羊水性状、活跃期所需时间、分娩方式、新生儿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具有阴道分娩条件在活跃早期人工破可降低分娩期母婴并发症。

  • 标签: 分娩 活跃早期 人工破膜
  • 简介:近年来,关于难治和复发的生物相关感染报道越来越多。临床上很多常见病如龋齿、膀胱炎、心内膜炎、中耳炎、角膜炎等均与生物形成有关,生物一旦在体内形成,往往引起感染的久治不愈和多重耐药的发生,而生物相关感染导致的耐药也成为临床上的一大难题。因此,生物的抑制和破坏就成了治疗生物相关感染的重要突破口。本文就生物的破坏及检测方法进行综述。

  • 标签: 生物膜 破坏 检测
  • 简介:在体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影像学技术,可以获得细胞水平分辨率的水平扫描皮肤图像。在炎症性皮肤病常用光镜下炎症模式基础上明确了四种主要反射共聚焦显微镜炎症模式,以这四种主要炎症模式的“主要”特征和“次要”特征为主干可能进行模式诊断,基于这些模式诊断标准的明确将有可能通过深度学习的模型达到智能诊断的目的。

  • 标签: 炎症性皮肤病 共聚焦显微镜 人工智能
  • 简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求美者日益增多,而化妆品质量的参差不齐导致近年来化妆品不良反应者明显增加。化妆品引起的接触性皮炎是化妆品皮炎的主要类型,占50%~70%。化妆品皮炎多数为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因部位特殊,治疗相当困难,特别是外用药物选择受到限制~([1])。尽管传统的治疗方法较多,但面部皮肤高敏性导致皮炎加重,以及外用糖皮质激素引发激素依赖性皮炎,疗效均不理想,重者导致患者焦虑,甚至抑郁。我院采用中药冷方法对600例化妆品性皮炎患者进行治疗、护理指导,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 标签: 皮炎 化妆品 中药 冷膜 护理
  • 简介:芳香烃受体是一种配体激活转录因子,具有诱导多种重要的外源性细胞色素P450酶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芳香烃受体不仅可介导化学物质的毒性反应,它还广泛存在于人体的各种皮肤组织细胞,例如角质形成细胞及皮脂腺细胞,该受体可参与许多重要的生物学过程,如细胞增殖和分化、免疫调节和炎症反应的发生。近期有研究表明,芳香烃受体的活化对炎症性皮肤病有益,例如特应性皮炎和银屑病等。因此,芳香烃受体可能成为潜在的皮肤病治疗靶点。

  • 标签: 芳香烃受体 炎症性皮肤病 特应性皮炎 银屑病 白癜风
  • 简介:目的观察和探讨点阵式强脉冲光治疗面部皮肤色素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点阵式强脉冲光对64例黄褐斑患者、65例炎症后色素沉着患者进行治疗.治疗波长为560~640nm,脉宽为3~6ms,每个光斑2~3脉冲,能量密度12~20J/cm2.4周治疗1次,3~5次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采集和分析皮损图像,统计分析并做出评价.问卷调查和随访统计患者的不良反应、复发率和满意度.结果黄褐斑患者经点阵式强脉冲光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色素斑绝对分值与mMASI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炎症后色素沉着的总有效率为93.85%.治疗总复发率为5.4%,烧灼、疼痛感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4.7%,患者总满意度评价为92.7%.结论点阵式强脉冲光可用于治疗黄褐斑及炎症后色素沉着,改善皮肤外观.

  • 标签: 黄褐斑 炎症后色素沉着 点阵强脉冲光
  • 简介:近年来,研究学者认为银屑病易并发代谢性疾病,虽然二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是已发现银屑病和代谢性疾病的发病机理中有共同的炎症因子参与。一般认为,代谢性疾病是以胰岛素抵抗为共同病理生理改变的一系列炎症性疾病,本文主要就一些在银屑病发病机制与胰岛素抵抗中均起作用的炎症因子作简要综述。

  • 标签: 银屑病 代谢性疾病 胰岛素抵抗 炎症因子
  • 简介:维生素D是一种常见的脂溶性维生素,在生物代谢中起重要作用。人们已经认同维生素D的多种生物效应和长期效果,包括对免疫反应、炎症性疾病、心血管健康和致癌的调节。角质细胞和巨噬细胞在皮肤内产生活性维生素D,其对免疫系统具有多效性,包括增强抗菌素反应,

  • 标签: 活性维生素D 炎症性疾病 干预性 晒伤 减轻 口服
  • 简介:目的:探讨盐酸坦索罗辛对慢性前列腺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86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左氧氟沙星胶囊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盐酸坦索罗辛胶囊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白细胞计数、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炎症因子水平和尿动力学指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白细胞数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的白细胞数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IgA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的SIgA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IL-8和TNF-α均比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的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MFR显著高于对照组,RVU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坦索罗辛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效果显著,能明显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改善患者的尿动力学,提高患者免疫力。

  • 标签: 盐酸坦索罗辛 慢性前列腺炎 炎症因子 免疫力 尿急
  • 简介:先证者,男,27岁。主因双侧手足背色素加深伴色素减退26年,于2008年8月来我院就诊。患者1岁时其父母即发现手背、足背有白色斑点,并逐渐增多,与身体发育成比例增大,无疼痛、瘙痒及其他等不适,皮损无季节性变化。

  • 标签: 色素异常症 遗传性 对称性
  • 简介: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是一种比较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皮肤病,其致病基因定位在染色体1q11-1q21上,已经发现双链RNA特异性腺苷脱氨酶基因(DSRAD基因)的突变是该病的主要发病原因,笔者报到了一家族四代人中14人患病。

  • 标签: 色素异常症 遗传性 对称性
  • 简介:目的:分析全球医学真菌生物文献概貌,了解医学真菌生物研究现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思路和依据。方法利用汤森路透的TDA软件分析PubMed数据库收录的医学真菌生物相关文献的时间、国家、期刊、作者和高频主题词分布,分析引用前20位文献类型及内容,并制作作者合作网络图。结果医学真菌生物相关文献自1999年至今文献数量处于稳步增加的趋势,美国和欧洲在该研究领域处于主导地位,文献也主要发表于美国和欧洲的该领域核心期刊。发文量前10的作者中有3位来自于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皮肤病学系医学真菌中心。医学真菌生物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念珠菌属和酿酒酵母,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医学真菌生物的形成、其与抗真菌药物的相互作用以及医学真菌发挥该毒力相关的基因和蛋白基础。被引频次排位与文献贡献排位作者趋势具有一定的一致性。中国该领域研究主要集中于香港和北京地区。结论欧美仍是该领域的研究大国,近5年中国内地的文献数量和引用率开始增加。临床常见医学真菌和模式真菌生物的形成、药敏及其毒力相关机制是医学真菌生物的主要研究热点。

  • 标签: 医学真菌 生物膜 PUBMED 文献计量
  • 简介:痤疮是临床上常见的皮肤病,好发于颜面、胸背部,痊愈后常不可避免的留有皮肤粗糙,毛孔粗大和凹陷性瘢痕。以往针对皮肤粗糙,毛孔粗大和凹陷性瘢痕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我院采用微晶磨削与胶原蛋白联合治疗痤疮后凹陷性瘢痕40例,其疗效明显,现总结如下。

  • 标签: 痤疮后凹陷性瘢痕 微晶磨削 胶原蛋白膜 联合治疗
  • 简介:目的检测参与银屑病发病的相关炎症因子在皮损部位末梢血(以下简称皮损血)及肘正中静脉血(以下简称静脉血)中的含量情况.方法34例斑块状银屑病患者,分别采集皮损血和静脉血,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分别检测并比较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8(IL-8)、P物质(SP)、银屑病p27抗原(Psop27)在皮损血和静脉血中的含量.结果皮损血中TNF-α、IL-8、Psop27的含量明显高于静脉血中的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皮损血中SP的含量低于静脉血中SP的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结论部分炎症因子在斑块状银屑病患者皮损血中的含量高于其在静脉血中的含量,提示炎症因子在皮损部位浓集可能是银屑病发病的重要因素.

  • 标签: 斑块状银屑病 皮损部位末梢血 肘正中静脉血 白细胞介素-8 银屑病p27抗原 P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