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分析全球医学真菌生物膜文献概貌,了解医学真菌生物膜研究现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思路和依据。方法利用汤森路透的TDA软件分析PubMed数据收录的医学真菌生物膜相关文献的时间、国家、期刊、作者和高频主题词分布,分析引用前20位文献类型及内容,并制作作者合作网络图。结果医学真菌生物膜相关文献自1999年至今文献数量处于稳步增加的趋势,美国和欧洲在该研究领域处于主导地位,文献也主要发表于美国和欧洲的该领域核心期刊。发文量前10的作者中有3位来自于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皮肤病学系医学真菌中心。医学真菌生物膜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念珠菌属和酿酒酵母,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医学真菌生物膜的形成、其与抗真菌药物的相互作用以及医学真菌发挥该毒力相关的基因和蛋白基础。被引频次排位与文献贡献排位作者趋势具有一定的一致性。中国该领域研究主要集中于香港和北京地区。结论欧美仍是该领域的研究大国,近5年中国内地的文献数量和引用率开始增加。临床常见医学真菌和模式真菌生物膜的形成、药敏及其毒力相关机制是医学真菌生物膜的主要研究热点。

  • 标签: 医学真菌 生物膜 PUBMED 文献计量
  • 简介:目的评价PCR检测女性自取阴道下端拭子标本诊断淋病的检验效果方法每例入选者均取2个宫颈拭子标本和1个自取阴道下端拭子标本,1个宫颈拭子标本和自取阴道下端拭子标本行淋球菌PCR检测,另1个宫颈拭子标本行淋球菌培养。结果共有298例入选者。诊断出淋病31例。宫颈拭子培养、宫颈拭子PCR、自取阴道下端拭子标本PCR的敏感性分别是75.8%(25/33),87.9%(29/33)和97.0%(32/33),特异性分别是100%(265/265),99.6%(264/265)和99.6%(264/265)。结论自取阴道下端拭子标本PCR检测淋球菌的敏感性至少不低于传统的宫颈拭子,自取阴道下端拭子标本可以替代宫颈拭子行PCR诊断女性淋病。

  • 标签: PCR 女性 阴道下端 拭子标本 淋病 淋球菌
  • 简介:本刊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数字化期刊群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凡是本刊刊载的稿件,将一律由本刊编辑部统一提供给《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和万方数据网络系统,进入因特网提供信息服务。作者如不同意,请投稿时声明,本刊将作适当处理。

  • 标签: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 著作权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中国期刊网 网络系统
  • 简介:目的:回顾本地区男性泌尿生殖道患者感染解脲支原体(UU)、人型支原体(MH)的分布状况,了解支原体对12种抗生素体外药物敏感试验的现状。方法:对1599例男性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前列腺液标本进行支原体(Uu、MH)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1599例检测标本中,总感染率为23.08%,单纯UU阳性277例(75.07%),UU-Mh阳性81例(21.95%),单纯Mh阳性11例(2.98%)。MH对强力霉素(DOX)、交沙霉素(JOS)、美满霉素(MIN)全部敏感,UU对JOS、MIN、DOX、环酯红霉素(ECC)、克拉霉素(CLA)均非常敏感,UU-MH混合感染的耐药率明显高于单纯UU或MH感染。结论:临床治疗支原体感染时应尽量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敏感药物,DOX、MIN和JOS可作为本地区临床经验用药的首选药物。

  • 标签: 男性 解脲支原体 人型支原体 药物敏感性实验
  • 简介:拭子标本具有易保存及运送携带方便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质控标本(品)的制作.我们亦采用拭子作为开展沙眼衣原体(Ct)检测室间质量评价(室间质评)标本的制作.为保证质控标本的质量,本实验室对2006年10月制备的Ct质控标本进行了为期1年的检测观察,以探讨标本可保存的最佳时间.本文将英国Unipath公司生产的Ct快速免疫层析试剂与美国Roche公司生产的Amplicor衣原体PCR试剂用于质控标本的检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标签: 沙眼衣原体 室间质评 标本 保存时间
  • 简介:性高潮是一种逐渐升高的兴奋、紧张状态,当这种状态积累到顶点时会出现爆发。这种爆发会带来极度愉悦的感受,并同时伴随一系列的生理反应。性高潮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因此我们要从多个角度去了解这一现象。这篇综述总结了关于性高潮的一些理论上的和实验上的研究,其中包括了性高潮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会产生,不能达到性高潮的原因以及大脑和身体各部分在性高潮中扮演何种角色等内容。

  • 标签: 性高潮 机制 躯体变化 性功能障碍
  • 简介:近年来,关于难治和复发的生物膜相关感染报道越来越多。临床上很多常见病如龋齿、膀胱炎、心内膜炎、中耳炎、角膜炎等均与生物膜形成有关,生物膜一旦在体内形成,往往引起感染的久治不愈和多重耐药的发生,而生物膜相关感染导致的耐药也成为临床上的一大难题。因此,生物膜的抑制和破坏就成了治疗生物膜相关感染的重要突破口。本文就生物膜的破坏及检测方法进行综述。

  • 标签: 生物膜 破坏 检测
  • 简介:皮肤病学是研究皮肤及其相关疾病的科学,皮肤病的皮损具有可视化特征,因而皮肤病是一门最适宜应用各种图像技术的临床二级学科。随着图像技术和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已出现了一系列皮肤影像诊断方法,显著提升了皮肤科医生的诊断水平和工作效率,改变了皮肤病学的发展格局和面貌。皮肤病学的另外一个特征是病种众多,加之我国的皮肤病患者数量庞大,使得皮肤影像数据呈指数性增长,迫切需要构建适用于我国人群的皮肤病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在近十多年工作基础上,“中国皮肤影像资源项目”(ChineseSkinImageDatabase,CSID)于2017年正式启动,已开展了系列颇具影响力的工作,如设立CSID开放研究课题(OpenResearchFundingofCSID,CSID-ORF)、成立CSID皮肤影像学院、开发CSID工作平台及相关应用技术等。CSID已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皮肤影像研究、教育与应用的系统平台,将继续为我国皮肤影像事业的发展作贡献。

  • 标签: 皮肤影像 研究 教育 应用 平台
  • 简介:红皮病型银屑病是一种重症银屑病类型,临床上表现为泛发的水肿性红斑,伴或不伴系统症状。红皮病型银屑病起病可以急骤、凶险,也可演变为一种慢性、持续性状态,治疗非常困难。目前对红皮病型银屑病治疗方案仅有病例和病例系列研究。近年研究发现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白介素17抗体、白介素23抗体等生物制剂在治疗红皮病型银屑病中也有很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另外,还可以选择治疗药物联合应用。

  • 标签: 银屑病 红皮病型 治疗 单克隆抗体 生物制剂
  • 简介:2001年4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正式出版。在这一诊断标准中,关于同性恋的部分有了重大的改变。诊断标准认为性指向从性爱本身来说,不一定异常。也就是说同性恋本身并不意味着判断能力、稳定性、可信赖性或一般社会或职业能力的损害。

  • 标签: 社会心理因素 同性恋 生物 精神障碍分类 判断能力 职业能力
  • 简介: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T细胞介导的免疫性皮肤病,给患者的生活及心理造成严重负担。传统药物治疗常常效果不满意且不良反应较大,而靶向性高的生物制剂通过抑制T细胞的异常活化、拮抗多种细胞因子的产生,从而阻断免疫反应的发生,彻底改变了中、重度银屑病的治疗方法,并取得了显著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目前常用的有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作用于T细胞的药物、抗白介素IL-23/IL-12抗体以及IL-17A及其受体拮抗剂。而近年来其他免疫生物制剂,如T肽、ABX-IL-8等可抑制免疫反应所致的炎症因子释放,具有抗炎及调节免疫功能,从而达到治疗银屑病的目的。

  • 标签: 银屑病 生物制剂 小分子制剂
  • 简介:目的:分析和预测申克孢子丝菌海藻糖磷酸合成酶(TPS)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生物信息学特征及功能。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和网站分析预测申克孢子丝菌TPS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特征。结果:申克孢子丝菌TPS基因全长为2864bp,编码905个氨基酸。TargetP和MotifScan预测该蛋白定位于胞浆中,具有糖基转移酶、海藻糖磷酸酶两大功能域及丰富的修饰位点,其中磷酸化位点尤为丰富,包含cAMP依赖性磷酸激酶、蛋白激酶C(PKC)和酪氨酸激酶(CK2)磷酸化位点。TPS蛋白是亲水性蛋白,无跨膜结构,未发现信号肽。结论:预测申克孢子丝菌TPS基因编码蛋白位于胞浆中,具有糖基转移酶、海藻糖磷酸酶两大功能域及丰富的修饰位点的结构功能特点,可行相应小分子抑制剂筛选以开发新型抗真菌药物。

  • 标签: 申克孢子丝菌 海藻糖磷酸合成酶 生物信息学
  • 简介:银屑病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现阶段实现彻底治愈具有很大挑战性。随着对银屑病发病机理的深入研究,一系列新的治疗靶点不断涌现。研究提示小分子生物制剂(Janus激酶抑制剂、磷酸二酯酶4抑制剂、蛋白激酶C抑制剂、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抑制剂和神经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等)有望为银屑病的药物治疗提供更多选择。目前大部分小分子抑制剂还处于临床Ⅱ期或Ⅲ期研究阶段,其疗效和安全性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 标签: 银屑病 Janus激酶抑制剂 磷酸二酯酶4抑制剂 蛋白激酶C抑制剂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抑制剂 神经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
  • 简介:BP180(大疱性类天疱疮抗原2)又称胶原蛋白ⅩⅤⅡ,是半桥粒蛋白中的重要组成成分,在维持真表皮交界处紧密连接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发现BP180可能存在其他的生物学功能。本文对BP180的结构、生物学功能及相关疾病发病机制的新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BP180 类天疱疮 皮肤炎症 神经系统疾病
  • 简介:目的探讨生物共振技术对92例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过敏原检测的临床应用。方法使用德国MORA—Super生物共振治疗仪自带过敏原物理信息960种,对92例患者逐一过敏原检测。其中11例同时做免疫印迹法过敏原检测。结果92例使用生物共振治疗仪检测均有阳性结果,过敏原阳性共计361人次,食入物类过敏原阳性206人次,吸入物类过敏原阳性101人次,化学物质过敏原阳性45人次,其他过敏原阳性9人次。11例患者在免疫印迹法过敏原检测中,7例测出过敏原阳性共计39人次,食入物类过敏原阳性23人次,吸入物类过敏原阳性16人次。结论利用生物共振技术检测过敏原,能测出各种引起过敏性疾病的致敏原,种类多、安全、无创、无不良反应,与免疫印迹法过敏原检测可以形成互补,有助于全面了解患者过敏状态。

  • 标签: 生物共振治疗仪 过敏原 免疫印迹 慢性荨麻疹
  • 简介: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以免疫系统介导为主的慢性疾病。传统的治疗方法,例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仍然广泛应用于该疾病的治疗。近年来,随着SLE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促进了SLE分子水平靶向治疗的发展。生物制剂受到了广泛关注,生物制剂与传统的糖皮质类固醇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相比,它能选择性地作用于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或炎症介质,从而减少了对机体免疫功能的损害,同时比其他治疗的不良反应少,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文中就细胞因子相关生物制剂、针对B细胞的生物制剂、改变T细胞和B细胞相互作用的生物制剂、与免疫耐受相关的生物制剂及补体抑制剂等在红斑狼疮治疗中的应用进行介绍。

  • 标签: 生物制剂 系统性红斑狼疮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