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从代谢组学角度探讨香莲外洗液对白念珠菌生物膜的抗真菌效力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建立白念珠菌生物膜体外模型,采用XTT减低法测定香莲外洗液、氟康唑对不同成熟程度(4h、24h、48h)白念珠菌生物膜的最低粘附抑菌浓度(SMIC50、SMIC80),并采用UPLC-Q-TOF-MS分别进行代谢组学检测。结果:香莲外洗液对4h、24h、48h的白念珠菌生物膜的SMIC50分别为7.81、125和500mg/mL,SMIC80分别为31.25、250和>1000mg/mL;氟康唑对4h、24h、48h的白念珠菌生物膜的SMIC50分别为32、64和>1024μg/mL,SMIC80分别为64、128和>1024μg/mL;香莲外洗液、氟康唑干预不同成熟程度的生物膜代谢模式不同,存在Tyrosyl-Arginine(酪氨酰-精氨酸)、Pentosidine(戊糖)等多种可能差异代谢物。结论:香莲外洗液对不同成熟程度的白念珠菌体外生物膜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白念珠菌悬浮菌与生物膜在代谢过程中,主要涉及了糖代谢、氨基酸代谢途径的改变。

  • 标签: 白念珠菌生物膜 代谢组 香莲外洗液
  • 简介:目的:观察播散性毛孢子菌病小鼠模型中白细胞介素-10(IL-10)、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动态表达,并探讨其在播散性毛孢子菌病中可能发挥的作用。方法50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5只,尾静脉分别接种阿萨希毛孢子菌(T.asahii)悬液和生理盐水,接种后3d、7d、14d、21d及28d,对小鼠肾脏载菌量进行测定;取小鼠内眦静脉血,离心获得血清,通过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两组小鼠不同感染时间血清IL-10和TGF-β1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两组小鼠不同感染时间脾脏IL-10mRNA和TGF-β1mRNA表达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试验组小鼠不同感染时间肾脏载菌量与血清IL-10、TGF-β1、脾脏IL-10mRNA、TGF-β1mRNA表达量及试验组小鼠血清IL-10表达水平与脾脏IL-10mRNA表达量、血清TGF-β1表达水平与脾脏TGF-β1mRNA表达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接种后3d,试验组小鼠肾脏载菌量为(69.5±9.1)cfu/mg,接种后7d,小鼠肾脏载菌量达到峰值,为(120.3±11.4)cfu/mg,其后载菌量逐渐降低,接种后28d为(2.0±2.5)cfu/mg。试验组小鼠血清IL-10与TGF-β1表达水平在7d较对照组明显升高,14d时达到峰值,随后逐渐降低。接种后7d、14d、21d,小鼠血清IL-10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接种后7d、14d、21d,小鼠血清TGF-β1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试验组小鼠脾脏IL-10mRNA、TGF-β1mRNA表达量在7d逐渐增高,14d时达到峰值,随后逐渐降低至对照组水平。接种后7d、14d、21d,小鼠脾脏IL-10mRNA、TGF-β1mRNA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试验组小鼠血清IL-10表达水平与脾脏IL-10mRNA、血清TGF-β1表达水平与脾脏TGF-β1mRNA表达量均呈明显正相关(P均<0.05)。�

  • 标签: 毛孢子菌病 播散性 阿萨希毛孢子菌 IL-10 TGF-β1
  • 简介:目的:探讨去氧孕烯炔雌醇预防宫颈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效果,总结临床经验,为今后该类患者的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间医院收治的68例行物理手段治疗宫颈糜烂的患者作为样本。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患者,术后行抗生素治疗;治疗组34例患者在此基础上加以口服去氧孕烯炔雌醇2个月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宫颈愈合时间、宫颈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的患者平均术中出血量为(4.64±1.72)mL,低于对照组的(6.98±3.02)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的患者宫颈平均愈合时间为(1.12±0.34)个月,低于对照组的(1.24±0.41)个月,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的患者无一例发生宫颈子宫内膜异位症,对照组共4例患者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组宫颈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服药期间均无阴道出血,分泌物正常,对照组患者3例发生阴道点滴出血,1例患者阴道出现脓性分泌。结论:去氧孕烯炔雌醇可以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物理治疗后宫颈愈合时间,减少宫颈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率,起到预防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作用。且去氧孕烯炔雌醇的不良反应轻微,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 标签: 去氧孕烯炔雌醇 宫颈子宫内膜异位症 宫颈糜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