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索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囊肿痤疮时5-氨基酮戊酸(ALA)的最适浓度。方法采用随机方法将116例囊肿痤疮患者分为3个治疗组,给予ALA的浓度分别为5%、7.5%、10%,均采用波长632.8nm的红光照射,每周1次,共4次。结果在治疗结束后2周、1个月、3个月,7.5%和10%浓度组间疗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这两组与5%浓度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良反应为红斑、肿胀,部分患者出现轻微渗出及暂时性色素沉着,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溃疡和瘢痕。结论结合临床有效率及安全性,ALA-PDT治疗囊肿痤疮宜采用7.5%的浓度。

  • 标签: 痤疮 囊肿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
  • 简介:目的观察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联合果酸治疗面部中重度痤疮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52例面部中重度痤疮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25例,先给予ALA-PDT治疗,每周1次,共2次,2周后行果酸治疗,每2周1次,共2次。对照组27例,仅给予ALA-PDT治疗,每周1次,共2次。在治疗结束后2、4、8周进行疗效判断及不良反应记录。结果治疗后2、4周试验组与对照组疗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8周试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ALA-PDT联合果酸治疗面部中重度痤疮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痤疮 光动力疗法 果酸
  • 简介:目的观察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5-ALA-PDT)治疗儿童尖锐湿疣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儿童尖锐湿疣患者45例,将20%5-氨基酮戊酸皮损处局部封包,3h后用半导体激光照射,能量密度100~120J/cm2,照射时间20~30min。每隔7~10d治疗1次,共接受3次治疗,治疗后随访3个月评估疗效、复发率及不良反应。结果疣治愈率91.1%,复发率8.9%,主要不良反应为轻度疼痛、糜烂和渗出。未见溃疡、瘢痕和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结论5-ALA-PLT疗法治疗儿童尖锐湿疣疗效显著、复发率低、安全性高、耐受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儿童 尖锐湿疣 光动力疗法
  • 简介:目的:分析先天性梅毒的新生儿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诊断和治疗该疾病的方法,以期提高治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我院接受的TPPA试验且结果显阳性的110例新生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母亲接受治疗的情况分成两组,即治疗组65例和非治疗组45例,分析各组中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发生率、确诊为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系统损害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情况。结果:治疗组中确诊为先天性梅毒发生率为9.23%,非治疗组中发生率为35.56%;治疗组中疑诊为先天性梅毒发生率为4.56%,非治疗组中疑诊发生率为11.11%;治疗组中单纯TPPA阳性发生率为86.15%,非治疗组发生率为53.33%。非治疗组的确诊比例明显高于治疗组,治疗组中单纯TPPA阳性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非治疗组,且差异均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确诊为新生儿先天性梅毒患者中,脏器损害比例排在前三位的是皮肤、血液系统和肝脏;24例确诊和疑诊患儿中22例患者经治疗后2年无复发。结论:母亲在孕期积极治疗对新生儿出生后的先天性梅毒的症状影响较大,先天性梅毒易导致脏器损害,儿科医生应加强对该类疾病的了解,提高治愈率。

  • 标签: 新生儿 先天性梅毒 多系统损害 临床特征 治疗措施
  • 简介:慢性头部化脓性穿掘性毛囊炎是多数毛囊炎及毛囊周围在头皮深处相互连接形成的脓肿,主要发病人群是成年男性,成慢性反复发作,治疗棘手。头部毛囊炎是由于毛囊细菌性感染发生脓性炎症,其病原菌主要是葡萄球菌,

  • 标签: 毛囊炎 化脓性 穿掘性 慢性 光动力 5-氨基酮戊酸 中药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αB-晶状蛋白(αB-crystallin)高表达对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HaCaT)存活和凋亡的影响。方法:构建αB-crystallin的真核表达载体,转染至Hacarr细胞中并筛选出稳定高表达αB-crys-tallin的HaCaT细胞株,MTT法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高表达αB-crystallin对HaCaT细胞的细胞存活率和细胞凋亡率的影响。结果:成功筛选出高表达仅B—crystallin的HaCaT/CRYAB-1、HaCaT/CRYAB-2,该两者的αB-crystallin表达水平均较亲代HaCaT明显升高。αB-crystallin高表达的HaCaT细胞在H2O2处理后细胞存活率明显升高(t=5.23,P〈0.05),细胞凋亡率明显下降(t=15.09,P〈0.05)。结论:αB-crystallin具有促人角质形成细胞存活和抗细胞凋亡的作用。

  • 标签: αB-晶状体蛋白 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 细胞凋亡
  • 简介:目的通过对梅毒螺旋(treponemapallidum,TP)脂肽激活巨噬细胞产生细胞因子以及脂肽所诱导的免疫耐受对信号通路的影响进行研究,为进一步完善TP感染人体的免疫学过程,解释TP感染人体后引起的血清固定现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不同浓度的TP脂肽刺激经PMA诱导THP-1细胞转化的巨噬细胞,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其分泌细胞因子的水平,并通过阻断CD14受体后,检测巨噬细胞对合成脂肽的反应能力以及合成脂肽耐受刺激后诱导巨噬细胞产生免疫耐受的能力。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细胞内的信号转导分子。结果3种合成脂肽诱导巨噬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IL)-β及IL-8的能力随着脂肽浓度升高而递增。CD14受体阻断后,IL-1β及IL-8分泌水平均明显减少。合成脂肽经耐受后刺激的IL-1β及IL-8分泌水平明显低于直接刺激的细胞因子的水平。合成脂肽在耐受刺激下,其巨噬细胞内的信号转导分子toll样受体2(tolllikereceptor2,TLR2)和核转录因子kappaB(NF-κB)P65的蛋白表达显著减少。结论3种合成脂肽均能诱导巨噬细胞产生IL-1β及IL-8。合成脂肽通过激活巨噬细胞膜表面CD14受体分子,活化下游信号通路,从而诱导细胞因子产生。合成脂肽能够诱导巨噬细胞模型产生免疫耐受,其可能机制为通过TLR2激活下游NF-κB信号通路,减少炎性细胞因子产生。

  • 标签: 梅毒螺旋体 脂肽 免疫耐受 血清固定
  • 简介:目的通过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成像活体检测患者眼睑黑眼圈颜色最深处的真皮内微血管数量的变化。方法60例黑眼圈女性受试者和10名正常对照女性受试者入选本研究。根据年龄,分为A(21~30岁)和B(31~40岁)两组;每组又根据眼圈皮肤颜色分为青紫色组和棕黑色组两亚组,每亚组含4个小组:正常对照组、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所有受试者均行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成像检查。结果棕黑色和青紫色黑眼圈受试者在共聚焦检测结果显示,中度组和重度组微血管计数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下眼睑微血管数量增加,与黑眼圈严重程度成正相关,提示新生血管数量增加可能是黑眼圈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 标签: 黑眼圈 微血管 共聚焦激光 在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