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7 个结果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男,27岁。因面部、躯干皮疹伴轻度瘙痒20年,于2013年8月26日来我院就诊。20年前,无明显诱因,患者眼睑、额部出现粟粒大小肤色丘疹,无明显自觉症状,偶有瘙痒,皮疹逐渐增多,

  • 标签: 汗管瘤 发疹型 激光
  • 简介:发疹型汗瘤在临床中相对少见。本病例为青年女性(22岁),全身泛发黄褐色扁平丘疹,密集成片,部分融合,质较硬,对称分布,部分浸润,缓慢进行性发展,无明显自觉症状。皮损组织病理符合发疹型汗瘤诊断。予维A酸类药物治疗,取得一定疗效。

  • 标签: 汗管瘤 发疹型 维A酸 治疗
  • 简介:患者,女,29岁。主因乳房部位出现丘疹8年余、双下眼睑丘疹2年余,于2014年4月9日就诊。8年前,无明显诱因患者双侧乳房部位出现数颗肤色或褐色小丘疹,无特殊不适,未予治疗,皮损逐渐增多。2年前,患者双下眼睑开始出现类似皮损。患者平素体健,否认有其他病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者。

  • 标签: 汗管瘤 发疹型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女,20岁。主因面颈部、躯干、四肢丘疹6年余,于2013年5月就诊。患者6年前无明显诱因前胸部出现粟米大淡红色丘疹,无自觉症状。后皮损逐渐增多,累及颜面部、颈项部、双侧腋窝、腹部、背部及四肢。皮损夏季明显发红,冬季色泽变淡。颈部皮损曾在外院行CO2激光治疗,效果不佳,遗留点状增生性瘢痕。患者既往体健;无食物、药物过敏史,无外伤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史。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双下眼睑、颈项、躯干、双腋窝、双上肢屈侧、双下肢近端皮肤密集分布淡红色或肤色扁平丘疹,直径2~3mm,表面光滑,质硬,互不融合,无触痛。颈部及前胸部可见CO2点激光治疗后遗留多处粟米大凹陷性或增生性瘢痕,部分瘢痕相互融合(图1a-1d)。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血生化、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丙型肝炎病毒抗体、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及梅毒抗体均未见异常。上胸部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轻度角化过度,真皮上部多个嗜碱性细胞组成的条索状小团块及腔样结构,管壁为单层或双层上皮,腔内有嗜酸性物质(图2)。诊断:泛发性发疹型汗瘤。由于本例患者为瘢痕体质,既往在外院行CO2激光治疗,术后瘢痕明显,遂考虑行保守治疗:维生素A胶丸2.5万U口服,每日2次;外用0.1%阿达帕林凝胶每晚睡前点涂。治疗6周后效果不明显,遂改为阿维A胶囊20mg、维生素E胶丸100mg口服,每日1次。3个月后原有皮损仍未见明显消退,亦无新发皮损。由于皮肤、黏膜干燥等不良反应,患者拒绝继续口服药物,外用0.1%阿达帕林凝及复方肝素钠尿囊素凝胶,外涂颈部瘢痕处,抑制瘢痕增生。定期电话随访,截至发稿时患者自诉皮损无明显消退。

  • 标签: 汗管瘤 发疹型 泛发
  • 简介:56岁男性患者,左侧头皮肿物渐增大5年余。皮肤科检查:左侧颞部见一5cm×4cm×2.5cm大小的暗红色肿物,表面凹凸不平,糜烂、破溃,覆有少量有恶臭的脓性分泌物及坏死组织,质硬、触痛。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增大。组织病理诊断:乳头状汗囊腺癌。手术完整切除后随访3年无复发。

  • 标签: 汗管囊腺癌 乳头状
  • 简介:目的:探讨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对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全麻患者拔期应激反应和耐的影响。方法:110例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异丙酚、瑞芬太尼静复合全麻。对照组:手术前无超前镇痛,观察组:在手术前给予患者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结果:在拔时,观察组患者HR、MAP低于对照组患者HR、MAP,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手术结束和拔时,两组患者的血糖和皮质醇均高于用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血糖和皮质醇浓度低于对照组患者血糖和皮质醇浓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的耐评分和拔后疼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耐评分和拔后疼痛VA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全麻患者中采用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能有效的降低患者的心率、平均动脉压、血糖和皮质醇浓度,减少患者拔后疼痛,提高患者预后。

  • 标签: 氟比洛芬酯 超前镇痛 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 应激反应 全麻
  • 简介:患者,男,29岁。面部、腋窝反复丘疹、脓疱、囊肿、脓肿、瘢痕增生16年,累及颈项部、腹股沟、臀部、大腿根部6年,加重3月。皮肤组织病理示:表皮轻度角化过度、角栓形成,棘层增厚,上皮角延长,基底细胞层色素颗粒增生,真皮内胶原纤维增生、致密,真皮血管、毛囊周围少量单一核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分泌物细菌、真菌涂片示:G+球菌。分泌物细菌培养为无乳链球菌。药敏结果示对头孢拉定、强力霉素、氨苄霉素等敏感。诊断为完全型毛囊闭锁联征。

  • 标签: 毛囊闭锁三联征
  • 简介:患者,男,23岁。主因左肩皮损20余年,于2010年4月来我科就诊。患者述出生时左肩即育小水疱,初为指甲盖大小,后不断扩大。2009年5月,在肩出现核桃大小黑色肿块,在外院诊为“血.瘤”,予手术切除。2009年9月,左肩尢叫显诱因出现火片红肿,伴高热,体温39~40℃,

  • 标签: 淋巴管瘤 Becker
  • 简介:不可逆的视力丧失是面部美容填充物注射的潜在并发症之一。洛杉矶视网膜玻璃体协会医疗组的米歇尔卡尔等在3月6日的美国医学会杂志-眼科学(JAMAOphthalmology)发表了一篇关于3例失明或接近完全失明的病例报告。3例患者均在接受皮肤填充剂注射后不久出现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而上述患者的注射部位均为前额区,此区域为非常规的注射部位。

  • 标签: 视力丧失 面部美容 注射后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 注射部位 潜在并发症
  • 简介: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作为现代辅助生育技术(ART)的代表,在不孕不育病症的治疗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该技术在助孕过程中,多胎妊娠率也随之增加,有关研究结果显示,IVF-ET周期中双胎妊娠率为29%,胎妊娠为3.7%,分别是自然妊娠的14倍和54倍。其中,单卵双胎的发生率增加直接导致了双卵胎的概率也比自然妊娠高,双卵胎形成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现认为可能与控制性超促排卵(COH)、卵母细胞透明带显微操作及体外培养微环境、囊胚移植等因素相关。近期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生殖与遗传中心发现IVF双卵胎1例。

  • 标签: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多胎妊娠 双卵三胎
  • 简介:乳头状汗囊腺瘤是一种少见的外泌汗腺错构瘤。该文报道1例29岁女性乳房表现为丘疹、结节形态的乳头状汗囊腺瘤患者。该例患者成年期发病,皮损位于乳房部位,临床表现不典型,但组织病理较为经典。同时,对该病的疾病特点、发病机制及鉴别诊断进行了文献复习。

  • 标签: 汗管囊腺瘤 乳头状
  • 简介:国时期魏、蜀、吴首脑人物曹操、刘备、孙权的性能力,曹操最强,孙权次之,刘备最弱。分析其原因,除客观因素外,他们各自的主观条件也有一定关系。国君主的性能力、性表现从一个侧面反映其性格和作风。而他们的性格作风必会影响其事业。

  • 标签: 曹操 孙权 刘备 性能力 国运 事业
  • 简介:目的探讨皮肤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ISM)诊断汗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4例临床诊断为扁平疣、脂溢性角化病但不排除汗瘤的患者,选定典型皮损做CLSM检查,后取该处皮损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CLSM图像显示表皮大致正常,真皮浅层或中层可见圆形、卵圆形的高折光性结构,组织病理检查结果提示表皮大致正常,真皮内可见多数导管、小的囊腔及由上皮细胞所组成的小细胞巢及索,这与CLSM图像下的高折光性结构一致。结论CLSM是诊断汗瘤及鉴别扁平疣、脂溢性角化病等皮肤病非常有用的辅助工具。

  • 标签: 汗管瘤 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
  • 简介:毛囊闭锁二联征(follicularocclusiontriad,FOT)是一种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的由聚合性痤疮、化脓性汗腺炎和头部脓肿性毛囊周围炎3个独一疾病组成的疾病。本病病情复杂易复发,迁延不愈,治疗、护理难度大。我科于2011年6月29日收治1例患者,经过精心治疗、护理,收到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 标签: 两性霉素B脂质体 毛霉病 护理
  • 简介:目的:研究舒利颗粒治疗阴虚湿热夹瘀型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用舒利颗粒治疗80例阴虚湿热夹瘀型慢性前列腺炎3个月,观察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患者慢性前列腺炎症状评分(NIH—CPSI)变化情况。动物实验研究采用二甲苯、醋酸等致炎剂,观察舒利颗粒对由此产生的小鼠耳廓肿胀及扭体的镇痛作用、大鼠棉球肉芽肿形成的影响。结果:舒利颗粒治疗80例阴虚湿热夹瘀型慢性前列腺炎,痊愈14例,显效52例,有效9例,总有效率93.8%。治疗后患者NIH—CPSI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实验研究:舒利颗粒对小鼠醋酸扭体反应次数有显著性降低(P〈0.01);舒利颗粒对二甲苯的致炎作用有显著性减轻(P〈0.05);舒利颗粒对本鼠棉球肉芽肿形成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结论:舒利颗粒对阴虚湿热夹瘀型慢性前列腺炎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慢性前列腺炎 舒利通颗粒 抗炎 消肿 镇痛
  • 简介:目的:研究种方法治疗早期梅毒的疗效.方法:将近二年的118例早期梅毒患者随机分成组,第一组采用苄星青霉素肌注,第二组采用头孢曲松静点+苄星青霉素肌注,第组采用阿奇霉素静点+口服.结果:种方法均具有较好效果,但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头孢曲松+苄星青霉素组平均有效时间最短,治愈率最高达94.6%.结论:为尽快治愈早期梅毒,应选择敏感、高效的抗生素,头孢曲松及苄星青霉素为首选,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阿奇霉素治疗.

  • 标签: 早期梅毒 苄星青霉素 头孢曲松 阿奇霉素 疗效比较研究 素治疗
  • 简介:尖锐湿疣(condylomaacuminatum,CA)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HPV)感染所致,治愈率高,但易复发,甚至癌变[1]。其复发原因与局部人乳头瘤病毒的亚临床感染和潜伏感染、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异常等多种因素有关[2]。特别是肛周尖锐湿疣复发率更高,治疗周期更长。

  • 标签: 三联法 尖锐湿疣 肛门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女,20岁。主因面部水肿性红斑6余年,左手及左前臂结节1余月,于2007年11月来我科就诊。患者6年前无明显诱因面部出现水肿性红斑,伴发热、乏力、多关节间歇性疼痛和雷诺氏征阳性

  • 标签: 孢子丝菌病 红斑狼疮 系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