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黄芪苷(AST—IV)和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配伍治疗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10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AST—IV组、HSYA组、AST-IV和HSYA配伍组等5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再灌注72h评分后处死;脑组织制片后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免疫组化检测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CD31)表达;氧化炎症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指标。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均有疗效,AST.IV组、HSYA组、AST.IV和HSYA配伍组均能改善大鼠神经损伤并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促进CD31表达,改善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降低TNF-α和IL-β水平,其中配伍组的治疗效果最为显著。结论AST-IV和HSYA配伍可以显著发挥协同抗脑损伤作用,其抗炎、抗氧化和促血管新生作用是潜在作用机制。

  • 标签: 脑缺血再灌注 黄芪甲苷 羟基红花黄色素A
  • 简介:BACKGROUND:Increasingevidencesuggestsoverlappedgeneticsusceptibilityacrosstraditionalclassificationsystemsthatdividedpsychoticdisordersintoschizophreniaoraffectivedisorder.OBJECTIVE:ThisstudyaimedtoexplorewhetherschizophreniaandaffectivedisordersharegeneticsusceptibilityinNOTCH4andGRIK2lociinapopulationofHanChinese.DESIGN:Repetitivemeasurements.SETTING:TheexperimentwascarriedoutatShanghaiMentalHealthCenterandHongkouMentalHealthCenterofShanghaibetweenJanuary2001andJune2004.PARTICIPANTS:Sixty-fivemixedpedigrees(sufferingfromvariousdiseases,incombinationwithschizophreniaandaffectivedisorder),composedof45completedtriosand20single-parentfamilies,wereselectedfromShanghaiMentalHealthCenterandHongkouMentalHealthCenterofShanghaibetweenJanuary2001andJune2004.ProbandsreceivedclinicaldiagnosisaccordingtoICD-10;anindependentclinicianusedidenticalcriteriatoreviewalldiagnoses.AllsubjectswereHanChineseinoriginandprovidedinformedconsent.Therewere65probandsand110parentsamongthesubjects.Theprobandscomprised30malesand35females:33withschizophrenia,32withaffectivedisorder,meanageof(30.9±9.8)years,meanageofonset(24.3±8.8)years,meanduration(6.6±7.0)years,andmeanageofparents(58.8±10.9)years.METHODS:DNAsamplesfromprobandsandtheirbiologicalparentswereextractedfromperipheralbloodaccordingtostandardmethods.Fourpolymorphisms,-1725T/Gand-25T/CinNOTCH4,rs6922753T/Candrs2227283G/AinGRIK2,wereamplifiedandgenotypedwithPCR-RFLPtechniques.MAINOUTCOMEMEASURES:AssociationbetweenNOTCH4,GRIK2polymorphism,andschizophreniawasanalyzedbytransmissiondisequilibriumtest(TDT).RESULTS:Sixty-fiveprobandsand110parentswereincludedintheresultanalysis,withnodropouts.Theresultsshowedthatthe-25T/CpolymorphismofNOTCH4associatedsignificantlywithaffectivedisorderand-1725G/-25Thaplotypewit

  • 标签: 中国 汉族 精神分裂症 精神错乱
  • 简介:目的观察抑郁症治疗过程中合用奎平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将5l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合用组和单用组,分别给予舍曲林合并奎平或舍曲林治疗,其中合用组26刨,舍曲林平均治疗剂量为61.35±4.62mg/d,奎平治疗剂量均为200mg/d;单用组25例,舍曲休平均治疗剂量为623.28±5.19mg/d,疗程共6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漠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疗效,副反应量表(了ESS)评定不良反应。量表评定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24、6周末分别进行。结果①两组治疗后第1、24、6周末的HAMD和HAMA评分分别与治疗前相比,差异非常显着(P<0.01)。②合用组与单用组的显效率分别为84.61,

  • 标签: 奎硫平 抑郁症 舍曲林 用药剂量 药物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奎平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用奎平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31例,疗程8周,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及副反应量表(TESS)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24、8周末分别评定疗效和副反应。结果完成8周治疗的3l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显效17例(54.8%),有效11例(35.5%),无效3例(9.6%),总有效率为90.3%,副作用轻微。结论奎平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安全有效。

  • 标签: 奎硫平 精神分裂症 用药剂量 药物治疗
  • 简介:目的比较奎平与利培酮治疗分裂症的疗效及观察不良反应.方法随机把60例分裂症患者分为两组,奎平组30例,用奎平200~700mg/d;利培酮组30例,用利培酮2~6mg/d,观察8周,疗效评定用PANSS量表,不良反应评价用TESS实验室检查及体检.结果经8周治疗,奎平组治愈率为73.33%(22/30),利培酮组治愈率为76.67%(23/30).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疗效相当.不良反应奎平以头晕、嗜睡为主,利培酮以失眠、锥外反应为主.结论奎平与利培酮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抗精神病药物.

  • 标签: 奎硫平 利培酮 药物治疗 精神分裂症 不良反应 抗精神病药物
  • 简介:1病例报告A先生,42岁,国家公务员,已婚,个性外向。2004年下半年因为工作紧张出现失眠,并且有心烦、高兴不起来、做事没有兴趣,自我评价下降,觉得做任何事情效率下降,注意力集中不起来,并且有早醒。就医后诊断抑郁症,服用帕罗西汀20mg/d,1周左右自觉精神状态好转,心情改善显著,思维活动“比平时想得多,想得快”,自我描述为“比平时的状态要好”,唯一不满意的是“勃起不行”,求助医生后,考虑是轻躁狂的出现,建议停用帕罗西汀,改服碳酸锂,但患者要求仅改善“性问题”,为此停用帕罗西汀换用米氮平30mg/d,同时联合碳酸锂0.75/d。随后患者的性问题逐渐好转,同时原来比较兴奋的状态也逐渐消失,如此1年时间,期间基本正常,偶有失眠,能适应工作,工作效率正常。1年后擅自停用碳酸锂,仅服米氮平,约1月后出现入睡困难,但并不感到累,且感觉精力充沛,性情变得急躁,想法多,咨询医生,建立停米氮平,重服碳酸锂,1月后基本恢复正常。

  • 标签: 双相Ⅲ型抑郁 诊治
  • 简介:由大熊辉雄教授编写的《脑电图判读stepbystep》(第4版)中文翻译版已于2009年1月在科学出版社出版。其《入门篇》有14章、124节,详细地介绍了脑电图的基本要素、记录方法、伪差的辨认、诱发试验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成人及小儿觉醒时正常及异常脑电图、正常及异常睡眠脑电图、老年人的脑电图等阅读方法;《病例篇》共12章,详细介绍了癫痼、意识障碍及睡眠觉醒障碍、脑肿瘤、脑血管病、脑炎性疾病、颅脑创伤、其他慢性脑器质性疾病、内分泌和代谢障碍性疾病和服药时的脑电图阅读方法。该书内容丰富,系统性强,图文并茂,导联标注清楚,易读易懂,使读者能在较短时间内掌握脑电图的基本原理、操作技术和诊断方法,并了解脑电图领域的最新进展。其脑电图均为等比例,可供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精神科、小儿科医师,脑电图工作人员阅读,也可作为临床其他科室医师、进修实习人员及大专院校学生的参考书。

  • 标签: 异常脑电图 科学出版社 判读 代谢障碍性疾病 睡眠脑电图 阅读方法
  • 简介:目的以6一羟基多巴胺(6一OHDA)为工具药,建立帕金森病(PD)的细胞模型,观察褐藻多糖硫酸酯(Fuc)对细胞模型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12.5、25、50、100、200μmol/L)的6-OHDA处理MN9D细胞24h,挑选出合适浓度50μmol/L。再以50μmolfL6-OHDA处理MN9D细胞不同时间(6、12、24及48h),建立细胞损伤模型,挑选出合适时间24h。用0.01、0.1、1.0mg/mLFuc预孵育MN9D细胞1h后加入50μmol/L6-OHDA共同作用24h,以探讨Fuc的保护作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生化法测定乳酸脱氢酶(LDH)释放量.二氯荧光素乙二酯(DCF—DA)染色法检测细胞内的氧化应激水平。结果随着6.OHDA浓度增加或作用时间延长,MN9D细胞MTT值逐渐降低。50μmol/L6.OHDA处理细胞24h,MTT值明显下降,LDH释放量增加。而0.1、1.0mg/mL的Fuc预孵育1h可明显减轻MN9D细胞的损伤,提高MTT值并降低LDH释放量,细胞形态学改变与生化实验结果一致。50μmol/L6-OHDA作用8h可明显升高MN9D细胞内的氧化应激水平,而1.0mg/mL的Fuc预处理1h可以拮抗6-OHDA引起的细胞内氧化应激水平增高。结论Fuc可以有效的拮抗6-OHDA对MN9D细胞的损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抗氧化活性有关。

  • 标签: 帕金森病 6-羟基多巴胺 褐藻多糖硫酸酯 氧化应激
  • 简介:目的探讨硬脊膜外脓肿的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及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自2013年1月—2017年11月收治的4例硬脊膜外脓肿患者(男1例,女3例)的临床资料。其中2例完全瘫痪患者未行手术治疗,予以抗感染、脱水等对症治疗;另2例未完全瘫痪患者行手术治疗。结合文献复习分析该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4例患者均表现脊柱疼痛、发热、肢体运动障碍等临床症状。2例未完全截瘫患者经手术及药物治疗后,症状均改善;2例完全截瘫患者治疗后无明显效果。结论硬脊膜外脓肿的治疗效果及预后与病程缓急、患者全身状况及脊髓受压情况、手术是否及时等有密切关系。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硬脊膜外脓肿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极为重要。

  • 标签: 硬脊膜外脓肿 抗生素 手术治疗
  • 简介:正在修订的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版中,有学者建议将第五章“精神与行为障碍”更名为“大脑的障碍”,而将神经科疾病定义为“大脑及外周神经系统疾病”。这说明精神科与神经科所关注的对象是相同的,只是关注的视角不同而已。一百年前科学的进步导致了两个新学科——神经科和精神科的诞生。今天科学的进步同样借助一个新的学科神经精神科将大脑与心灵(brainandmind)相融合。

  • 标签: 神经精神科 神经科疾病 中国 国际疾病分类 神经系统疾病 行为障碍
  • 简介:针刺伤是临床医务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损伤,医务人员在完成病人的检查、诊断、治疗、护理等工作中存在着被医疗锐器物刺伤的潜在危险,特别是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士要完成大量的注射、采血、输血、输液等操作,被注射针头刺伤的发生率更高。医务人员发生针刺伤最大的职业风险是感染血源性传染病。医学文献中1903年就有了这样的报道。

  • 标签: 职业暴露感染 护士 临床护理工作 引发 案例 血源性传染病
  • 简介:目的探讨MMP-2和TIMP-2与胶质瘤侵袭性及恶性表型之间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采用Elivision二步免疫组织化学法染色观察MMP-2和TIMP-2在46例不同恶性度胶质瘤及10例正常脑组织中的表达并用德国LeicaQ550cw图像分析系统测其灰度值作为表达强度的量化指标.结果在对照组、低度及高度恶性胶质瘤中,MMP-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63.6%和95.8%;在对照组、低度及高度恶性胶质瘤中,TIMP-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36.3%和37.5%.MMP-2在Ⅰ、Ⅱ级和Ⅲ、Ⅳ级胶质瘤中平均灰度值分别为173.27±13.26和98.63±18.20;TIMP-2在Ⅰ、Ⅱ级和Ⅲ、Ⅳ级胶质瘤中平均灰度值分别为210.44±12.95和205.65±9.75.结论MMP-2表达随胶质瘤恶性程度增加而增强,可作为胶质瘤恶性表型及侵袭性指标之一.TIMP-2表达在正常脑组织及不同级别胶质瘤中无明显差异.MMP-2/TIMP-2的比值与胶质瘤侵袭性密切相关.

  • 标签: MMP-2 TIMP-2 胶质瘤 侵袭
  • 简介: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已居全病因死亡的第一位,如何降低脑卒中的死亡和残疾,是目前研究的热点。苯酞是目前我国自主研发的国家级化学Ⅰ类新药,通过重构脑缺血区微循环、抑制神经细胞凋亡、保护线粒体、清除自由、抗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降低炎症反应、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等作用,阻断缺血性脑损伤的多个病理环节,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和生存质量。本文重点阐述苯酞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和保护机制。

  • 标签: 丁苯酞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作用 保护机制
  • 简介:卒中后1周内,脑水肿引发的水快速流动导致脑组织膨胀是引起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对这个过程治疗的困难主要还是因为其机制仍然不是很清楚。1988年第一个水通道蛋白的发现,似乎为认识和治疗缺血后脑水肿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水通道蛋白(aquaporin,AQP),又称水孔蛋白,是一个同源水通道蛋白家族,在许多上皮和内皮细胞丰富表达,参与液体的转运。目前已发现的AQP有11种,其分布有相对的组织特异性,主要存在于脑内并且研究较多的是AQP1和AQP4

  • 标签: 水通道蛋白4 脑水肿 缺血后 靶分子 AQP4 组织特异性
  • 简介: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严重并发症,可引起脑组织严重缺血或缺血性脑损伤,甚至导致脑梗死。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自由在脑血管痉挛病理变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自由清除剂对脑血管痉挛的防治效果尚不明确。本文就自由在脑血管痉挛发生中的作用机制及自由清除剂治疗脑血管痉挛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 自由基清除剂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穿刺抽吸术治疗脑脓肿的效果。方法2012年2月~2013年4月收治4例脑脓肿患者,其中3例外伤性开颅术后者直接经颅骨缺损区皮肤在超声引导下行脓腔穿刺术;1例眼内炎术后合并脑脓肿,开颅形成小骨窗后再行穿刺术治疗。术中动态监测抽吸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探测到脓腔,顺利完成抽吸治疗。1例患者术后复查有脓液残留行再次抽吸治疗。治疗后,所有患者症状均改善,随访3个月无复发。结论超声引导下穿刺抽吸术治疗脑脓肿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接受度高、可动态监测抽吸情况等优点,效果良好。

  • 标签: 脑脓肿 超声引导 穿刺抽吸术
  • 简介:Amyotrophiclateralsclerosis(ALS)isafatalprogressivedisordercharacterizedbytheselectivedegenerationofmotorneurons(MN).TheimpactofperipheralimmunestatusondiseaseprogressionandMNsurvivalisbecomingincreasinglyrecognizedintheALSresearchfield.Inthisreview,webrieflydiscussfindingsfrommousemodelsofperipheralnerveinjuryandimmunodeficiencytounderstandhowtheimmunesystemregulatesMNsurvival.Weextendtheseobservationstosimilarstudiesinthewidelyusedsuperoxidedismutase1(SOD1)mousemodelofALS.Last,wepresentfuturehypothesestoidentifypotentialcausativefactorsthatleadtoimmunedysregulationinALS.Thelessonsfromprecedingworkinthisareaoffernewexcitingdirectionstobridgethegapinourcurrentunderstandingofimmune-mediatedneuroprotectioninALS.

  • 标签:
  • 简介:RolesofKeap1-Nrf2pathwayinbrain:NeuronalsurvivalandneurogenesisareimpairedinneurodegenerativediseasessuchasParkinson’sdiseaseandAlzheimer’sdisease(Winneretal.,2011).Geneticup-regulationofgrowthfactorsenhancedneuronalsurvivalandneurogenesis,improvedneuronalfunctionsandhalteddiseaseprogressioninanimalmodelsofAlzheimer’sdisease

  • 标签: 神经退行性疾病 突起生长 阿尔茨海默病 帕金森病 神经发生 生长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