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2
428 个结果
  • 简介:1对象与方法我科2000年11月~2008年2月,采用钻置管引流联合纤溶疗法治疗硬膜外血肿109例,其中男82例,女27例;年龄8~82岁,平均45岁。无症状2例,轻微头痛25例,头痛伴轻偏瘫或精神症状68例,昏迷14例。单纯性硬膜外血肿59例,合并

  • 标签: 血肿 硬膜外 神经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管重建在症状性管囊肿后路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0-2015年采用骶骨开窗后路手术治疗症状性管囊肿21例,其中12例术中行管重建(A组),9例未行管重建(B组)。结果A组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0)明显低于B组(33.3%,3/9;P〈0.05)。术后随访6个月,术后A组11例症状明显缓解,1例稍缓解;B组8例明显缓解,1例稍缓解;均未发生囊肿复发。结论症状性管囊肿后路手术可有效缓解患者症状,术中进行管重建可减少术后脑脊液漏发生几率。

  • 标签: 骶管囊肿 后路手术 骶管重建 椎板切除术 疗效
  • 简介:目的总结鼻联合入路切除鼻沟通肿瘤的临床经验。方法对2001年2月至2005年4月采用鼻联合入路术式进行治疗的7例鼻沟通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例肿瘤均全切除。1例摘除眼球,无脑脊液鼻漏和内感染病例。随访,7例全部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结论鼻联合入路术式切除鼻沟通肿瘤,具有视野好,能彻底切除肿瘤,有效保护重要神经、血管等结构的优点。

  • 标签: 颅鼻沟通肿瘤 联合入路 显微手术 颅底重建
  • 简介:简易定位器制作及定位方法自1999年,我们应用自制的简易定位器及YL-1型一次性内血肿穿刺针治疗内血肿及脓肿840例,均准确定位一将废弃的5F造影用导引导丝50-60cm,剪成8-11根长5cm的小段,间隔0.5cm排成栅栏状,连接在一根宽5cm.长60cm的钕紧带上,即制成简易定位器(图1)。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穿刺抽液术 立体定位技术 颅内出血 脑脓肿
  • 简介:目的介绍内碰撞瘤的组织病理学特点和临床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2006年7月13日收治的1例碰撞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神经病理学结果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主要临床表现为间歇性头痛、发作性意识丧失、抽搐;头部MRI检查显示左侧额叶占位;组织病理学观察可见肿瘤组织中的主要成分为胶质母细胞瘤,次要成分为细胞角蛋白和甲状腺转录因子-1表达阳性的癌组织。结论对于常见肿瘤组织中出现的异常成分应考虑由其他系统转移而来,须详细追问病史并对患者做进一步的体格检查,以避免误诊。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肺肿瘤 胶质母细胞瘤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锥细孔钻置管低位持续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并分析40例临床病例资料:其中20例为对照组,即常规钻孔引流组:常规于顶结节下方钻,置8号导尿管于血肿腔内,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外接无菌瓶,术后2~3日拨管.另20例为锥细孔钻治疗组:顶结节下方锥钻,置入细硅胶管,深入内3cm左右,管全长15cm,内径1.5mm,外径2.4mm,管前端为盲端,其后0.5~1.0cm处有四个小侧孔.本组10例用生理盐水及庆大霉素盐水反复冲洗,另10例不予冲洗,均接无菌瓶,悬挂于钻孔点下方30~50cm处持续引流,1~2日拨管,创口不予缝合,加压包扎.结果术后48h头颅CT扫描显示:锥细孔钻治疗组20例患者无内积气,硬膜下积液较少,脑中线结构基本复位,术后临床证状迅速改善,无感染发生,住院时间短,冲洗组与非冲洗组之间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此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后50天复查头颅CT所有患者均临床治愈.结论应用锥细孔钻持续低位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具有创伤小,头部伤口不需缝合,患者痛苦小,住院费用低、时间短,临床症状改善迅速等优点,尤其适用于广大基层医院推广应用.亦可应用于床边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但需注意钻孔位置、引流充分、无菌瓶位置等.

  • 标签: 颅锥细孔钻颅低位引流 治疗 慢性硬膜下血肿
  • 简介:症又称狭窄症,系一条或多条缝早期闭合或骨化所致的颅骨畸形,并有脑功能障碍及内压增高等症状。近年来我院与河南省第二慈善医院联合,采用缝再造术治疗狭症13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标签: 颅缝再造术 狭颅症 临床分析 治疗 颅骨畸形 颅内压增高
  • 简介:目的分析急性内血肿清除术后继发对侧内血肿的发生时间,形成原因及预防治疗.方法我们自1989年9月~2001年8月收集共9例,行内血肿清除术.结果9例第一次手术回病房后,昏迷4例,手术对侧瞳孔逐渐增大24h内再次CT复查,发现对侧内血肿.另5例在第一次手术后48h复查CT,均提示手术对侧内血肿,血肿量在30-80ml,其中5例为脑挫裂伤伴硬脑膜下血肿,中线结构移位明显,2例为颞枕部硬膜外血肿,2例为颞叶脑内血肿.硬膜外血肿2例和颞叶脑内血肿2例手术治疗,预后良好.5例脑挫裂伤伴硬膜下血肿立即行手术治疗,清除血肿,4例血肿清除后脑搏动较弱,5例均行硬膜减张缝合并去骨瓣.手术后死亡3例,2例手术后有偏瘫.结论一侧外伤性内血肿在手术后继发血肿的发生率为0.8%~2.2%,多发生在48~72h之内[1].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急性内压增高引起的血管自主调节丧失,血管床扩张淤血,脑血管内外压力差增大可能也是重要因素[2].并且常在脑挫裂伤的基础上继发出血,亦可因过度换气,使用脱水降压剂及去骨瓣减压不当使内压骤降有关.

  • 标签: 急性颅内血肿 清除术 继发对侧颅内血肿
  • 简介:目的从解剖和临床两方面探讨腰部脊神经后根的穿刺径路.方法对10具成人尸体腰部脊神经后根进行解剖学研究;根据解剖学研究结果对30例腰腿痛病人X-线及CT图片所示椎骨、硬膜囊与神经后根进行测量并分析,寻找一条安全穿刺脊神经后根的路径.结果尸体标本示脊神经前、后根分别位于马尾前、后部,后根较前根粗大,出硬脊膜后下行一段距离再出椎间孔,L3,4、L4,5、L5S1椎间隙的硬膜囊直径小于相应节段椎板间隙间距,且越低位者差距越大.病人测得的数据与标本相似,临床上从椎板间隙最宽处穿刺进针均能抵达相应的脊神经后根.结论经椎板间隙最宽处穿刺入路可抵达相应脊神经后根而不伤及硬膜囊.

  • 标签: 腰骶丛 脊神经根 神经解剖学
  • 简介:椎管脓肿临床多指硬脊膜外腔的脓肿,硬脊膜外腔内有丰富的血供及脂肪组织,在第二腰椎以下至第1、2骶椎处硬脊膜腔最大,为脓肿好发部位,通常急性起病.发病缓慢者,可持续数天至2~3月不等.硬脊膜下腔脓肿临床极为罕见,慢性硬脊膜下腔脓肿尚未见文献报道,现将我们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例报告如下.

  • 标签: 脓肿 硬脊膜外腔 慢性 腰骶部 临床 好发部位
  • 简介:压综合征(intraeranialhypotensionsyndrome,IHS)为神经科比较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因内压降低引起的体位性头痛。在病因与治疗上均有比较明确的特点,但是临床误诊率较高。笔者对近年发表的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对临床诊断与治疗有所帮助。

  • 标签: 低颅压综合征 症状 临床误诊率 临床诊断
  • 简介:掌握内病变的定位技术,是神经外科医师手术的基础,也是影响神经外科手术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无论是骨瓣开颅手术,还是立体定向、神经内窥镜、'锁孔'(keyhole)技术等,都需依靠内结构或病变的精确定位的个性化选择手术方法,以利引导手术入路[1].在传统的神经外科手术中,医师是根据内病变的影像学资料,凭借解剖学基础和经验来确定病变的位置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为了避免定位的偏差,常常需要做一个较大的头皮切口和骨窗,并减慢手术操作速度以利寻找病变、避开重要的神经、血管结构,这种操作远远不能达到当代微侵袭神经外科的标准.因此,寻找一种既精确、可靠,又简单、快捷的定位方法,已成为神经外科领域需要探索的课题.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电子计算机、立体定向技术以及神经导航系统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神经外科疾病定位诊断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成为最重要的诊断与治疗手段,是当代神经外科医师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

  • 标签: 颅内病变 定位技术 立体定向仪 MRI定位法 超声定位法 手术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面血管瘤病的病理改变及治疗原则.方法回顾分析1980年1月~1995年12月治疗的7例(男1例,女6例)面血管瘤病患者的病理改变及手术治疗结果.其中Ⅰ型4例,Ⅱ型2例,Ⅲ型l例,主要临床表现为面部血管痣、癫痫发作、智力障碍以及偏瘫;脑电图检查显示病变部位异常脑电波.结果7例患者中除1例死亡外,其余6例手术后临床症状及脑电图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病理改变包括颅骨不对称,内钙化,脑萎缩,脑室扩大,硬脑膜和蛛网膜血管扩张、增生及脑血管扩张,静脉畸形等.结论对于药物控制不满意的面血管瘤病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 标签: 颅面 血管瘤 病理改变 患者 手术治疗 血管扩张
  • 简介:本院自1990年元月至1997年5月共收治内微小脓肿75例,均经计算机体层摄影(CT)或手术病理证实,手术治疗27例,其中锥定位手术11例,现将本组资料总结如下。

  • 标签: 颅内微小脓肿 治疗 外科手术 计算机体层摄影
  • 简介:目的总结咽管瘤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应用显微手术解剖鞍区各脑池,充分利用鞍区各解剖间隙切除90例咽管肿瘤.结果肿瘤全切除81例,大部分切除9例.手术死亡5例.对72例病人术后随访2个月~8年,平均53.8个月;能正常工作或生活者56例,生活需要照顾者9例,死亡7例.结论正确处理肿瘤与周边结构的解剖关系,以及围手术期的正确处理是咽管瘤外科治疗的关键.

  • 标签: 颅咽管瘤 显微外科手术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目的探讨内转移瘤最佳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分析我科对58例内转移瘤患者进行的综合治疗的方法及结果,包括手术、化疗、全脑放疗、X刀放疗.结果综合治疗内转移瘤可使患者获得最佳生存时间与生存质量.结论综合治疗是内转移瘤的最佳治疗方法.

  • 标签: 脑转移瘤 手术 放射治疗 X刀 化疗
  • 简介:目的研究面伤临床特征、救治方法和疗效.方法对250例面伤患者采用放射影像学诊断、常规面X线照片和CT、MRI脑扫描.个别进行脑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同时常规血气分析,部分呼吸监护,了解和纠正伤后低氧血症.对30例患者行颅脑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检测,了解伤后脑血流改变.结果本组250例经救治后痊愈225例(90%),中残24例(9.6%),死亡1例(0.4%).生存者均无明显的颌面部畸形和功能障碍.结论颌面部软组织开放伤,早期彻底清创,一期愈合,防止疤痕挛缩;错位骨折及时复位固定,防止骨性畸形.低氧血症是面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也是致残的重要因素.

  • 标签: 面颅伤 救治措施 骨性畸形 低氧血症 X线检查 CT检查
  • 简介:底介于头颅、颜面和五官之间,有重要的神经和血管通过.底病变包括肿瘤、外伤、炎症、血管和先天性畸形及后天性变性疾病,因此底外科是涉及神经外科、五官科、颌面外科、整形外科、头颈外科和肿瘤外科等学科的跨学科专业.

  • 标签: 颅底 神经外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