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评价比较微创穿刺血肿粉碎清除术与内科保守治疗两种方法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25~40ml)的疗效异同.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42个参研医院共随机入选465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共排除88例,其中资料不全者16例;不符合入选标准者72例,分别为Glasgow评分≤8分(64例)、术前出血量>40ml(7例)、从发病到达急诊室时间>72h(1例).评价治疗14d时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治疗3个月时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3个月和住院期间病死率.结果最终符合入组标准的病例数为377例,其中微创治疗组195例,对照组182例.微创治疗组患者于治疗14d时,神经功能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x2=7.931,P=0.02);治疗3个月时达良好功能状态的患者比例明显多于对照组(35.91%vs21.82%;x2=8.294,P=0.004).微创治疗组病残率明显低于对照组(40.88%vs63.03%,x2=16.948,P<0.01);两组病死率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6.67%vs8.79%).结论与单纯内科保守治疗相比,应用微创穿刺血肿粉碎清除术治疗基底节区小血肿不增加病死率,并可明显提高脑出血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病残率.

  • 标签: 基底节区脑出血 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微创穿刺术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血肿粉碎清除术 GLASGOW评分
  • 简介:dl-3-正丁基苯酞(butylphthalideordinbente)系从芹菜籽挥发油中分离出的左旋体,后经人工合成为消旋体,其商品名为恩必普(NBP软胶囊)。动物实验研究表明,dl-3-正丁基苯酞具有增加缺血区脑血流量和改善缺血脑组织区域微循环。缩小局灶性脑缺血后脑卒中面积及增强线粒体ATP酶活性等作用。该药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研制,石家庄制药集团有限公司生产,是我国第3种化学合成类Ⅰ类新药,亦是中国脑血管研究领域第1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Ⅰ类新药。曾经获得国家科技部“1035”工程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经济计划委员会“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等多项研究基金资助,拥有14项国际和国内专利发明权。

  • 标签: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3-正丁基苯酞 随机双盲对照研究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石家庄制药集团
  • 简介:目的:探讨精神病性抑郁(PD)与抑郁症(MD)在临床特征及治疗上的异同点。方法:随访研究74例患者,分别于治疗开始前,治疗6个月、12个月及24个月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的评定。结果:(1)治疗前PD组HAMD总分及因子3评分高于MD组。(2)HAMD减分率显示PD组12个月及24个月时疗效好,MD组6个月及12个月时疗效好。(3)PD组单用抗抑郁药治疗疗效差。结论:(1)PD组临床表现以抑郁症状和认知障碍为主,MD组以抑郁症状群为主。(2)对PD患者必须使用抗抑郁药与抗精神病药联合治疗。(3)PD患者更易产生自杀行为。(4)抑郁症患者维持治疗至少2年以上。

  • 标签: 精神病性抑郁 临床对照研究 抑郁症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腔隙性痴呆的危险因素,以期通过适当干扰,预防或延缓腔隙性痴呆的发生.方法对114例住院的腔隙梗死病人,经MMSE和Hachiski量表检查分为血管性痴呆组和非痴呆组,比较各种变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14例中,腔隙痴呆组45例,非痴呆组69例.二组性别无差异,平均年龄痴呆组显著大于非痴呆组,此外,腔隙梗死总容积,腔隙梗死复发次数,高血压,脑白质疏松与腔隙痴呆密切相关.结论了解腔隙痴呆危险因素,并积极干预,对预防腔隙痴呆,提高腔隙梗死病人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腔隙梗死 痴呆 危险因素 腔隙性痴呆 预防
  • 简介:目的了解红河州中师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红河州177名中师生进行调查,并与福建组对照分析。结果177名红河中师生中31.6%的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SCL-90阳性项目数、总分和各因子分高于全国常模;除敌对、偏执外,余因子分及阳性项目数高于福建组。结论红河中师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较低,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 标签: 对照分析 阳性 SCL-90 心理健康水平 偏执 敌对
  • 简介:目的探讨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人格基础是否相同。方法使用CPI-RC、HAMD和HAMA对符合DSM-Ⅵ焦虑障碍、抑郁障碍30例进行评定,并与30名正常人进行对照。结果1.焦虑组Do、Cs、Sy、Sp、Sa、In、Em高于抑郁组(P〈0.01),抑郁组Sc、Gi、To高于焦虑组(P〈0.01);焦虑组除Em高于对照组(P〈0.01)外,In、Re、So、Sc、Gi、Cm、To、Ac、Ai、Ie、Py低于封照组(P〈0.05、P〈0.01);抑郁组Sc、To、Fx与对照组无差别,其余各量表分均低于对照组。2.各组的人格类型构成分布有非常显着的差异(P〈0.01)。3.焦虑组和抑郁组的自我实现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的自我确认和人际适应水平以及人格类型不同。

  • 标签: 焦虑障碍 抑郁障碍 人格特征 人格类型 对照研究 CPI-RC
  • 简介:目的:探讨托吡酯辅助治疗伴脑电图不正常的儿童多动症的可行性。方法:对37例伴脑电图不正常的儿童多动症患者分别应用托吡酯+利他林与利他林进行对照比较;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由家长评),Conners多动指数(由老师评),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及治疗时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等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前后的量表评定均有显著性差异;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前后减分率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托吡酯组为62.81%,利他林组为53.96%,多动指数量表托吡酯组为65.65%,利他林组为51.32%,两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不良反应发生率低,TESS量表两组比较无差异。结论:托吡酯辅助治疗伴脑电图不正常的儿童多动症患者有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探讨。

  • 标签: 托吡酯 治疗 儿童 多动症 利他林 疗效
  • 简介:目的观察智能电针仪合并药物治疗对抑郁性障碍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78例住院患者随机分成智能电针仪合并药物治疗组(电针组)和单纯药物治疗组(对照组)各39例,分别于疗前及疗后2周、4周、8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治疗时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进行评定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结束时电针组治疗抑郁性障碍显效率为87.18%,显著高于对照组(76.92%)(P<0.01);电针组HAMD量表总分、HAMA量表总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电针组HAMD量表各因子分、HAMA量表各因子分均低于对照组,尤其是焦虑/躯体化因子、阻滞因子、绝望感因子、躯体性焦虑因子更显著(P<0.001);电针组TESS量表的行为毒性、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因子分低于对照组,疗效指数高于对照组.结论智能电针仪合并药物治疗抑郁性障碍疗效优于单纯应用药物治疗,且不良反应少.

  • 标签: 智能电针仪 抑郁性障碍 药物治疗 抗焦虑剂 抗抑郁剂
  • 简介:目的应用盲针技术研究电针对中风后偏瘫的疗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为单盲法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64例急性期中风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以常规电针治疗,对照组予以盲针通电治疗。在治疗前、治疗第10天和第20天行NIHSS、Fugl-Meyer和garthel指数评分。在治疗前和治疗第20天行SPECT-rCBF脑显像检查,记绿各脑区脑血流灌注(rCBF)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指数均有提高(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的双侧额叶皮质运动区rCBF明显增加(P<0.05)。结论盲针法能够有效用于针刺的临床疗效研究,针刺与现代神经康复理论相结合能有效改善急性期中风患者的功能康复,其可能机制系促进脑功能激活后的重组。

  • 标签: 盲针法 电针治疗 中风 功能康复 脑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集体心理治疗对神经症的疗效.方法联合治疗(集体心理治疗结合药物治疗)61例,单一用药63例.于治疗前,治疗后12周分别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和抑郁自评量表(SAS、SDS)进行评定.结果联合治疗组显效率65.9%,单一用药组显效率30.2%,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量表评定结果:SCL-90、SAS、SDS治疗12周后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SAS、SDS治疗12周后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集体心理治疗不仅能减轻神经症症状,而且能改善患者的人际关系,可推广使用.

  • 标签: 集体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 神经症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维思通与氯氮平对血糖的影响。方法将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患者204例,随机分为两组,采用维思通与氯氮平治疗,疗程12周,并于疗前及疗后3、4、6、8、12周末分别进行血糖检查。结果维思通组血糖发生改变7例(5.7%),氯氮平组16例(19.5%),二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维思通对血糖的影响明显低于氯氮平。

  • 标签: 维思通 氯氮平 血糖 治疗 血常规
  • 简介:目的探讨用心理剧治疗方法,引导出抑郁障碍患者的自发性(自我教育),从而封自己产生新的认识并改变封自杀的态度,达到预防自杀的效果。方法在心理剧展开过程中,使患者的心理冲突和情绪问题逐渐呈现,达到精神发泄和提高自信,并转变封自救的负性态度。心理剧治疗前后用自尊量表(SES)和自杀态度问卷(QSA)评分。结果心理剧治疗后自尊量表分明显提高,自杀态度问卷都从负性态度转变为正性态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随访中治疗组的复发再入院率略低。结论心理剧治疗能提高自信,使抑郁障碍患者对自杀态度从负性向正性转变.

  • 标签: 心理剧治疗 抑郁障碍 自杀态度 心理卫生
  • 简介:目的探讨维思通对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服用维思通或氯丙嗪治疗6周.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维思通组有效率为72.5%,氯丙嗪组有效率为47.50%.二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维思通对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的疗效优于氯丙嗪,且不良反应较少.

  • 标签: 酒精性精神障碍 维思通 氯丙嗪 药物治疗
  • 简介:目的分析探讨青、老年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特点和不同的发病机制.方法对青年组(58例)、老年组(96例)患者的临床表现、颈椎X线、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D)、脑电图(EEG)、治疗及预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颈椎X线:老年组以椎间隙变窄、骨质增生、软组织钙化为著(P<0.025);青年组以曲度不自然为著(P<0.025).(2)TCD检查:老年组显示左侧椎动脉的收缩峰期血流速度和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明显缓慢(P<0.05),提示有动脉狭窄;青年组的血流速度快,提示有血管痉挛.(3)青年组的治疗和预后明显较老年组好(P<0.005).(4)两组临床表现和脑电图无明显差异.结论青、老年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发病存在不同的病理机制,应区别对待;青年患者以曲度变直、神经根易激惹、血管痉挛为主,应及时纠正不良工作习惯,减少神经根刺激,老年患者椎间隙狭窄、骨质钙化增生压迫神经,神经根激惹轻,以动脉狭窄为主,治疗效果差,易复发,应采取牵引、理疗等综合治疗.

  • 标签: 青年人 老年人 椎动脉型颈椎病 对照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丙咪嗪与阿米替林治疗躯体化障碍的疗效差异,寻找更为可靠的缓解躯体症状的药物。方法:以HAMD为工具排除中重度抑郁症患者(HAMD>20分),将符合CCMD-3的躯体化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符合条件者共39例,其中治疗组22例对照组17例,分别给予相同的剂型的小剂量丙咪嗪和阿米替林治疗,研究采用病人单盲法以消除心理作用的影响。结果:显效率两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χ^2=10.21,P<0.005),其中治疗组15例,占68.2%,对照组3例,占17.6%。结论:小剂量丙咪嗪治疗躯体化障碍疗效明显僵于阿米替林,两药虽同属于三环类抗抑郁剂,但其作用机理和应用范围存在一定的差异。同时提出障碍与抑郁症的躯体形式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 标签: 小剂量 丙咪嗪 治疗 躯体化障碍 对照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胰岛素低血糖疗法合并药物治疗神经衰弱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439例符合CCMD-3神经衰弱诊断标准的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胰岛素低血糖合并药物治疗组(n=218);早纯药物治疗(n=221),疗程一个月。结果①前者的有效率高于后者;②从靶症状分析,前者封情绪障碍和睡眠障碍的疗效好,而后者封缓解紧张性疼痛效果明显。结论胰岛素低血糖合并药物是治疗神经衰弱的有效方法。

  • 标签: 胰岛素低血糖疗法 药物治疗 神经衰弱 心理治疗
  • 简介:目的比较西酞普兰和氟西汀治疗老年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54例老年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西酞普兰组和氟西汀组,分别给予西酞普兰和氟西汀治疗,疗程6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副反应.结果2组总体疗效相当,显效率分别为82.3%和75.6%.但2周末时HAMD评分及减分率、HAMA评分2组间差异有显著性,说明西酞普兰起效较快.2组不良反应均较轻,安全性好.结论西酞普兰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抑郁药,能用于老年抑郁症患者.

  • 标签: 西酞普兰 氟西汀 老年抑郁症
  • 简介:目的比较奎硫平与利培酮治疗分裂症的疗效及观察不良反应.方法随机把60例分裂症患者分为两组,奎硫平组30例,用奎硫平200~700mg/d;利培酮组30例,用利培酮2~6mg/d,观察8周,疗效评定用PANSS量表,不良反应评价用TESS实验室检查及体检.结果经8周治疗,奎硫平组治愈率为73.33%(22/30),利培酮组治愈率为76.67%(23/30).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疗效相当.不良反应奎硫平以头晕、嗜睡为主,利培酮以失眠、锥外反应为主.结论奎硫平与利培酮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抗精神病药物.

  • 标签: 奎硫平 利培酮 药物治疗 精神分裂症 不良反应 抗精神病药物
  • 简介:目的探讨囊状动脉瘤行血管内支架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病理学变化与动脉瘤生长、血栓形成或破裂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静脉移植法建立9只犬颈总动脉动脉瘤模型,1周后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及DSA检查.5只犬于动脉瘤口成功置入支架,1个月后再行彩色多普勒超声、DSA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DSA、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能显示动脉瘤位置、形态,并能检阅支架置入前后瘤体内及载瘤动脉内血液循环状态.置入支架组1个月后瘤腔完全闭塞,新生纤维样组织环绕支架金属丝表面.结论支架置入后改变了动脉瘤附近血流动力学,可促进瘤腔内血栓形成.

  • 标签: 动脉瘤 血管内支架置入术 血流动力学 病理学 血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