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综述了糖尿病运动治疗的效果、方法及注意事项。提出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均有降低作用;并指出运动方法、时间的选择,运动强度的设定在糖尿病运动疗法中的重要性。

  • 标签: 糖尿病 运动治疗 研究进展
  • 简介:急性运动性轴索神经病(Acutemotoraxonalneuropathy,AMAN)是Feasby[1]等于1986年首先报告并命名的.此后一些国外学者曾一致认为在我国北方发生的GBS为AMAN或中国软瘫综合征(Chineseparalyticsyndrome)[2,3].目前,许多学者[4,5]认为AMAN是GBS的一种亚型.

  • 标签: 神经病 GBS 亚型 研究现状 急性运动 综合征
  • 简介:急性运动性轴索型GBS(AcutemotoraxonalformGuillain-Barresyndrome)的病因与前驱的空肠弯曲菌(Campylobacterjejuni,Cj)感染有密切关系,但确切机理仍不十分清楚.我国是GBs病前感染Cj的高发国家,国内急性运动性轴索型GBS(即AMAN型GBS)病人血清显示抗体达峰值期的抗Cj抗体阳性率为91.4%[1].目前认为Cj感染和体液免疫与AMAN型GBS的发病密切相关.现将近年来国内外对AMAN型GBS免疫学及免疫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作如下综述.

  • 标签: GBS 免疫发病机制 感染 研究进展 急性运动 抗C
  • 简介:查阅近十年来康复评定的相关文献,发现对脑血管意外患者运动功能进行早期而全面的评价,有助于了解患者运动障碍的程度,指导制定康复方案,观察治疗效果及分析预后.因此,运动功能评定是脑血管意外康复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在临床科研中,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简便、实用、可信度高的运动功能康复评价方法.

  • 标签: 脑血管意外 运动功能障碍 康复评定方法
  • 简介:目的观察帕金森病运动并发症模型大鼠纹状体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Thr202/Tyr204位点(ERK1/2)磷酸化水平及表达位点的改变。方法通过脑立体定向仪于大鼠内侧前脑束注射6.羟多巴胺建立帕金森病动物模型,连续腹腔注射左旋多巴(50mg/kg)和苄丝肼(12.50mg/kg)共21d(2次/d)以诱发运动并发症。通过Westernblotting法检测不同处理组大鼠纹状体磷酸化ERK1/2表达水平,免疫荧光双标法观察磷酸化ERK1/2与强啡肽共表达变化,以了解直接通路投射神经元ERK磷酸化修饰情况。结果Westernblotting检测显示,帕金森病组大鼠损伤侧纹状体磷酸化ERK1/2表达水平为(68.28±7.42)%,低于假手术组的(107.05±3.81)%,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0.109,P=0.018);左旋多巴连续治疗21d后,表达水平升至(160.37±10.54)%(t=0.109,P=0.000)。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帕金森病组大鼠损伤侧纹状体区仅有(35.32±5.03)%的磷酸化ERK1/2与强啡肽共表达;经左旋多巴治疗后,共表达水平显著升至(83.62±1.46)%,高于帕金森病组(t=11.263,P=0.003)。结论长期应用左旋多巴可使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纹状体磷酸化ERK1/2表达水平明显上调,且ERK磷酸化多发生于直接通路投射神经元,提示黑质一纹状体投射神经元ERK通路的活化可能参与了运动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帕金森病 运动障碍 药物性 蛋白激酶类 荧光抗体技术 左旋多巴
  • 简介:痴呆是老年人群中的常见疾病综合征,据估计仅阿尔茨海默病(AD)在全球65岁以上人口中的患病率即达2%-6%,我国有近500万例老年性痴呆患者,而且发病率和患病率伴随人口的老龄化均呈上升趋势,痴呆的防治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课题。虽然,目前正在开发研究中的痴呆治疗药物种类很多,但其中大多数并未被证实有确切的疗效,临床实际使用的治疗药物的作用十分有限,痴呆尚无法通过药物预防或治愈。

  • 标签: 痴呆 身体锻炼 综述文献
  • 简介:目的研究运动再学习训练对缺血性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其认知电位P500的影响。方法52名缺血性卒中患者运动再学习前后,对Berg平衡积分、Sheikh躯干控制积分、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及步行能力等指标进行评价,观察在运动功能改善的同时认知电位P300是否有改善。共治疗12周。结果运动再学习后缺血性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显著改善,Berg平衡积分、Sheikh躯干平衡积分、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及步行能力等各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认知电位P300潜伏期比训练前明显缩短(P〈0.01),波幅较治疗前显著增高(P〈0.01)。结论运动疗法在改善缺血性卒中者运动功能的同时对认知功能的有积极的恢复作用。

  • 标签: 运动疗法 脑梗死 事件相关电位 P300
  • 简介:脑深部电刺激术(deepbrainstimulation,DBS)的出现是帕金森病及其他运动障碍性疾病治疗的一个里程碑。它采用立体定向的方法进行精确定位,在脑内特定的靶点植入刺激电极进行高频电刺激,从而改变相应核团的兴奋性以达到改善症状、控制癫痫发作、缓解疼痛,是一种微侵袭神经外科手术方法。自1987年法国的Benabid等应用脑深部电刺激术刺激丘脑腹外侧核治疗帕金森病震颤和特发性震颤获得成功后,至今全世界已有500余家医疗中心实施脑深部电刺激手术治疗运动障碍性疾病,植入电极超过35000例次。

  • 标签: 脑深部电刺激术 运动障碍性疾病 帕金森病 疾病治疗 神经外科手术方法 特发性震颤
  • 简介:目的探讨脊髓挫伤部位的X线照射治疗对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将70只雌性Wistar大鼠按照纽约大学的重力冲击方法建立大鼠脊髓(T10)损伤动物模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7组,每组10只,其中6组大鼠在损伤后不同时间(损伤后20min、1d、2d、4d、7d、17d)对挫伤部位进行X线(20Gy)照射,第7组则不予照射(对照组).然后根据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评分标准评测各组大鼠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并进行统计学比较.采用快蓝染色对存活6周以上的大鼠进行挫伤脊髓的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脊髓挫伤后20min、1d、2d行X线照射组BBB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脊髓损伤后的2~3周进展较快,后期恢复缓慢.组织形态学观察可见应用X线治疗组周边组织残存区面积大于对照组.结论脊髓挫伤部位伤后早期行X线照射治疗可保护脊髓残存的神经组织,改善运动功能的恢复.

  • 标签: X线照射 脊髓损伤 运动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表现为纯运动性偏瘫(PMH)的桥脑卒中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改变及其相互关系.重新认识桥脑卒中.方法对26例表现为PMH的桥脑卒中病人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改变及其相关性作一分析.结果表现为PMH的桥脑卒中易与大脑半球、内囊基底节区卒中相混淆,应及时做MRI确定诊断.结论表现为PMH的桥脑卒中具有病灶小、病状轻、预后好的临床特点,MRI对诊断桥脑梗死有重要价值.

  • 标签: 纯运动性偏瘫 桥脑卒中 桥脑出血 预后
  • 简介:目的研究休闲运动中调节心理状态的心理按摩机制。方法临场测定法。结果心理按摩机制运动效应不同,结论运用心理按摩手段可促进良性效应。

  • 标签: 心理按摩 老年 良性 健身运动 实验 心理状态
  • 简介:目的对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舞蹈指痉症的临床特点、电生理表现及发病机制等进行分析.方法对2001-2003年收治的4例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舞蹈指痉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近年文献.结果4例患者均为青年,无家族遗传史,临床表现均为在运动开始时突然出现一侧或双侧肢体及面部的不自主运动,持续数秒钟后可自行缓解,发作期间无意识障碍,发作后无任何不适.4例患者神经系统检查、脑电图以及头部CT和(或)MRI检查均无异常发现,诊断为特发性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舞蹈指痉症.经服用卡马西平等药物后发作均得到有效控制.结论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舞蹈指痉症可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亦可散发;可为特发性,也可继发于多发性硬化、特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等其他疾病.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舞蹈指痉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其临床特征为运动诱发的一侧或双侧上下肢及面部的不自主运动,对抗癫痫药物敏感,预后良好.

  • 标签: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舞蹈指痉症 CT检查 卡马西平 左旋多巴 氟哌啶醇
  • 简介:目的:探讨脑血管病合并睡眠障碍患者运动功能与认知行为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脑血管患者临床资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未合并睡眠障碍,观察组合并睡眠障碍,分析比较2组的睡眠质量、认知行为、运动功能、精神状态以及生命质量。结果:观察组的睡眠质量分别为:PSQI(9.53±2.75)分、ESS(7.36±2.43)分;认知行为(42.65±5.32)分、运动功能(4.52±1.43)分、精神状态(22.74±4.12)分;生命质量各项评分分别为:心理功能(73.45±7.23)分、认知功能(75.36±6.42)分、躯体功能(74.35±8.73)分、社会功能(75.26±7.59)分,均显著比对照组差(P〈0.05)。结论:脑血管合并睡眠障碍患者的夜间失眠状态以及日渐嗜睡状态严重,且该类患者的认知行为、运动功能、精神状态以及生命质量均比脑血管未合并睡眠障碍的患者差,临床应加强关注。

  • 标签: 脑血管病 睡眠障碍 运动功能 认知行为 分析比较
  • 简介:目的研究维甲酸(RA)和音猬因子(Shh)单独和联合作用对促进骨髓基质细胞(BMSCs)向运动神经元(MN)发育的作用。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法原代培养BMSCs,应用神经干细胞培养基(专利号ZL02134314.4)培养细胞并分四组:(1)空白对照组;(2)RA组,加入0.5μg/mLRA;(3)Shh组,加入200ng/mLShh因子;(4)RA+Shh组,加入0.5μg/mLRA和200ng/mLShh。细胞培养后第8、12、16、20天.采用SABC免疫细胞化学和间接免疫荧光法分别检测神经干细胞标记nestin和运动神经元标记Hb9的表达,选细胞密度适中视野计算阳性细胞数。对比各组细胞阳性表达比例。结果RA组nestin阳性表达率比其他三组都高(P〈0.05);Shh组和空白组阳性率均很低。两者间无显著差别;RA+Shh组和空白组比较有差别(P〈0.05)。四组中只有RA+Shh组Hb9表达阳性.其他组均未检测到Hb9抗体。结论RA能显著促进BMSCs增殖并向骨髓基质源性神经干细胞(BMSC-D-NSCs)分化,然而单独使用Shh并没有明显效果。在RA+Shh组,部分BMSC.D.NSCs在Sb_h诱导下表达了MN发育过程中的重要蛋白Hb9,提示BMSCs存在向MN发育的潜力.RA+Shh可以促进该分化过程。

  • 标签: 骨髓基质细胞 细胞分化 神经元 维甲酸 音猬蛋白
  • 简介:目的探讨术中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ceMEP)监测在脊髓髓内肿瘤切除术中对脊髓缺血性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16只实验兔随机分为4组,4只/组;对照组用来确定TceMEP的最佳刺激强度,术前连续记录3h(30min/次),并于术中、术后不同时间点记录以排除麻醉、手术对诱发电位的影响;另3组分别结扎3、4、5根腰动脉,血管结扎后5min内记录TceMEP,并行运动功能评分,2d后取标本行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TceMEP波幅对缺血性脊髓损伤敏感;血管结扎后,可见波幅先降低后逐渐恢复,5min内均趋于稳定。TceMEP波幅变化与麻醉清醒后运动功能、结扎2d后运动功能和病理损伤程度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977、0.933、0.9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术中TceMEP可敏感地反映缺血性脊髓损伤,可在脊髓缺血可逆期内发现缺血性损伤,有助于及时采取措施,预防不可逆性脊髓损伤的发生。

  • 标签: 脊髓损伤 诱发电位 运动 监测 手术中 经颅电刺激 兔子
  • 简介:发作性运动障碍(paroxysmaldyskinesia,PD)为一类少见的以发作性异常运动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系统疾病,其中,发作性运动诱发舞蹈手足徐动症(paroxysmalkinesigemicchoreoathetosis,PKC)最为常见。

  • 标签: 手足徐动症 病例报告 患者 临床分析
  • 简介:目的验证可穿戴定量评估系统在临床评估帕金森病患者运动迟缓症状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探讨运动迟缓定量指标的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帕金森病药物治疗组为符合中国帕金森病诊断标准(2016版)的11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健康对照组为15名与帕金森病患者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老年人。帕金森病药物治疗组患者进行美多巴冲击试验,状态分为服药前和服药后。所有患者均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PDRS)进行评估。应用可穿戴定量评估系统测量两组被试者的翻腕、抬腿、10m往返范式动作的运动数据,提取幅度、频率等运动指标分别进行组间比较,并与UPDRSⅢ中子项及子项组合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健康对照组与帕金森病药物治疗组服药前及服药后状态的翻腕幅度、步幅、转身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帕金森病患者服药前转身时间与UPDRS步态(Ⅲ29)、中轴症状(Ⅲ18、19、27-31)和迟缓+中轴症状(Ⅲ18、19、23-31)评分之间均呈正相关(r=0.824,P=0.002;r=0.779,P=0.005;r=0.673,P=0.023)。结论可穿戴定量评估系统可对帕金森病的运动迟缓症状进行定量测量,对药物治疗帕金森病患者运动迟缓症状的效果进行有效评估;为帕金森病的精准治疗提供新的方法。

  • 标签: 帕金森病 运动迟缓 运动功能定量评估 可穿戴定量评估系统
  • 简介:目的:探讨森田疗法联合运动治疗失眠患者的效果,为临床失眠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就诊的100例失眠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观察组给予森田疗法联合运动治疗,对照组给予运动治疗。2组均治疗8周。治疗结束后,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估2组疗效。结果:治疗前2组PSQI总评分及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PSQI及自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障碍、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评分分别为:(6.65±1.56)分、(1.13±0.10)分、(1.52±0.16)分、(0.22±0.08)分、(0.24±0.08)分、(1.06±0.05)分、(0.64±0.09)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100.00%vs.76.00%,P〈0.05)。结论:相比单纯的运动治疗,森田疗法联合运动治疗在改善失眠患者睡眠质量上效果更为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森田疗法 睡眠质量评分 运动治疗 失眠
  • 简介:感觉-运动区病变成功的手术切除,同时又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仍然是神经外科手术的一个难题.手术成功与否的关键是术前和术中对感觉-运动区和锥体束的精确定位以及显微手术操作技巧的良好运用.本文分析了近年来在我院手术治疗的35例感觉-运动区病变的病例,探讨了感觉-运动区病变手术的操作要点.

  • 标签: 感觉运动区 病变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本文通过对大学生自我健身运动的心理训练进行研究探讨.从运动前后心理训练效应的比较和运动心理训练的体温与体能变化等方面进行实验,心理训练是在运动竞赛中始终重要的任务,同时在大学生自我健身运动中也具有一定的重要作用.实验结果说明心理训练在大学生自我健身中能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尤其是在情绪上。

  • 标签: 运动心理训练 大学生 健身运动 运动竞赛 体能 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