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9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使用脑血管药物的患者中不良反应发生同性别与年龄的关系。方法从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使用脑血管药物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中选取20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128例(64.00%),女性72例(36.00%),年龄≥60岁患者117例(58.50%),<60岁患者83例(41.50%),对其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男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差异较大,其中50~59岁,60~69岁两年龄段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血管药物可导致不良反应较多,且不良反应发生与患者年龄及性别具有较大关系。

  • 标签: 脑血管疾病 药物治疗 不良反应
  • 简介:探讨疫情时期大学生对SARS疫情的心理反应,344名大学生的心理实验结果显示,大学生对SARS疫情信息关注和预防控制心愿对其心身反应,认知反应和行为反应产生重要影响,男性对疫情的信息关注和行为反应多于女性,在一学生对疫情的控制心愿和行为反应多于大二学生。大学生淡化对SARS疫情的信息关注和做好积极预防控制,可以解决其心身和行为反应等问题。

  • 标签: SARS疫情 行为反应 心理反应 男性 认知 预防控制
  • 简介:本文讨论了眩晕及相关疾病的生理学和药物治疗。能够有效治疗眩晕的药物类型包括抗胆碱能药物、抗组胺药物、苯二氮卓类、钙通道拮抗剂和多巴胺受体拈抗剂。这些药物通常具有多种作用。它们可缓解症状发作的强度(如前庭抑制剂)或影响其潜在的疾病过程(如在前庭性偏头痛病例中使用钙通道拮抗剂)。其中大多数药物,特别是那砦具有镇静作用的药物,还具柯调节前庭损害代偿速度的作用。近几年来,这一因素显得越来越重要,因为现在经常推荐患者进行前庭康复性物理治疗以促进前庭功能代偿。因此,只有当治疗医师对所应用药物的药理学知识及其确切的药理学作用了如指掌时,才能进行最恰当的眩晕治疗。眩晕有4大类病因,相应的病因有共特定的药物治疗方案。耳源性眩晕包括内耳疾病如Meniere病、前庭神经炎、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和双侧前庭神经麻缚。对于Meniere病和前庭神经炎这2种疾病,前庭抑制剂如抗胆碱能药物和苯二氮卓类有效。对于Meniere病,限盐和利尿剂治疗可预防复发;对于前庭神经炎,现在仅推荐短期应用前庭抑制剂。对于BPPV和双侧前庭神经麻痹,目前并不推荐进行药物治疗,但物理治疗对两者非常有效。中枢性眩晕包括与偏头痛或某些卒中有关的眩晕。偏头痛柏关性眩晕的治疗主要依靠预防性药物,如L型钙通道拮抗剂、三环类抗抑郁药和β-受体阻滞剂。对于卒中患者或其他脑干或小脑器质性病变患者,推荐给予一种联合试用前庭抑制剂和物理治疗的折衷性治疗方法。精神性眩晕的发生与惊恐、焦虑性疾病和广场恐怖症有关。苯二氮卓类是最为有效的治疗药物。未确定的和原因不明的眩晕由其他许多诊断组成,对这些患者的处理建议采用经验性方法,试验性联合应用“全效药物”�

  • 标签: 药物治疗 物理治疗 抑制剂 偏头痛 前庭功能 治疗方案
  • 简介:癫痫最重要的治疗方法是药物治疗,即使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手术后也仍须继续服用抗癫痫药物(antiepilepticdrug,AED)一段时间。药物治疗的目的在于控制癫痫的发作,同时没有或少有药物不良反应,从而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70%~80%的癫痫患者经过正规、合理的抗癫痫药物治疗后临床发作可以获得缓解。

  • 标签: 抗癫痫药物治疗 外科手术治疗 药物不良反应 临床发作 治疗方法 DRUG
  • 简介:高血压的定义是人为制定的,人群中血压的分布由低到高呈渐次递增偏态曲线.当某人测得的血压读数处于对心血管有明显危险水平之上(在此水平患者病死率即增加50%)便可定义为高血压[1,2]习.目前,我国采用国际上统一诊断标准:未服用抗高血压药物的情况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即可诊断为高血压.

  • 标签: 抗高血压药物 药物应用 药物治疗 适应证 血压读数 病死率
  • 简介:流程再造理论源自于企业管理领域,它以顾客需求为出发;目前流程再造理论也被广泛应用于医疗系统。本文对1990年1月至2013年11月中英文数据库收录文献进行相关内容的检索,通过分析流程再造策略在静脉输液流程改造过程中的应用,为我国临床护理管理者及研究者灵活应用流程再造理论提供参考。

  • 标签: 流程再造 静脉输液 应用
  • 简介:目的探讨各种心理治疗方法对考试焦虑的作用效果。方法采用文献法搜集各种考试焦虑的干预研究。结果综述了考试焦虑的情绪中心治疗,认知中心治疗和学习技能中心治疗三种治疗取向,对每种取向中的具体考试焦虑治疗方法和效果加以比较,分析了考试焦虑治疗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指出未来考试焦虑治疗研究的发展方向。结论认知中心的治疗是应对考试焦虑的较好方法,其它取向的治疗需要辅以认知中心的治疗才有效果。

  • 标签: 考试焦虑 非药物治疗 情绪 心理治疗
  • 简介:泌乳素(prolactin.PRL)腺瘤是最常见的颅内肿瘤之一,约占垂体腺瘤的60%。其临床表现包括闭经、泌乳、不孕、头痛、视力障碍及垂体功能低下等。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及放射治疗。由于以多巴胺激动剂(dopamineagonist,DA)为主的药物治疗不仅可以使PRL水平下降、性腺功能恢复正常,而且可以使肿瘤体积缩小、避免手术,所以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本文就泌乳素腺瘤药物治疗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 标签: 垂体肿瘤 泌乳素腺瘤 药物疗法
  • 简介:脑血管反应性(cerebrovascularreactivity,CVR)的评估对脑血管病的治疗和预防有重要意义。目前CVR检测方法主要包括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单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氙计算机断层扫描(Xenoncomputedtomography,氙CT)、灌注成像、经颅多普勒超声、血氧水平依赖性磁共振成像及近红外光谱分析等。常用的激发试验包括吸入混合浓度的CO2和静脉注射乙酰唑胺以及改进的屏气等。本文对脑血管反应性的主要检测方法做一简单综述。

  • 标签: 脑血管反应性 脑血流量 氧摄取分数
  • 简介: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在药物依赖者及其人格特征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结果表明,药物依赖者在形成药物依赖前具有一定的潜在人格缺陷;而在药物依赖形成的过程中,人格成长出现病态发展倾向,并在人格缺陷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强化为病态人格;在药物依赖戒断后,人的记忆模式发生了改变,导致戒断后的药物渴求行为和焦虑情绪的表现等。

  • 标签: 药物依赖 人格特征 心瘾 药物依赖者 药物依赖形成 人格缺陷
  • 简介:抗癫痫药物的致痫作用正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对抗癫痫药物致痫作用的原因、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发生机制和临床诊断的研究近况作一综述.

  • 标签: 抗癫痫药物 致痫作用 副作用 分类 原因
  • 简介:近年研究表明,脑缺血后不仅出现神经细胞坏死.同时发生迟发性神经元死亡。迟发性或选择性细胞死亡主要是通过细胞凋亡实现的。全脑或局部脑梗死均能激活细胞凋亡过程。目前对治疗脑缺血的药物的机理研究主要集中在与细胞凋亡关系密切的几个重要因素,如氧自由基、一氧化氮、兴奋性氨基酸毒性、钙超载因素、转录信号的激活、缺血后基因表达的影响。

  • 标签: 脑缺血 细胞凋亡 药物
  • 简介:尽管目前的统计数据表明双相躁狂与双相抑郁的患者数量相当,但大量的研究仍集中在双相躁狂的药物治疗上。例如,锂盐、卡马西平、丙戊酸盐都已经被证实对于治疗急性躁狂是有效的/[1-2/]。然而缺乏这些药物在治疗急性双相抑郁方面与安慰剂的对照研究。锂盐、抗癫痫药、抗抑郁药、非典型的抗精神病药物是临床常用的几种治疗双相抑郁药物,所以有必要将这几种药物在控制急性双相抑郁方面的疗效进行一下比较。

  • 标签: 双相抑郁 锂盐 卡马西平 丙戊酸盐 抗癫痫药
  • 简介:目的验证卡马西平的疗效和副反应。方法前瞻性观察近5年以来住本院以后服用卡马西平治疗的男性患者,共60例。结果卡马西平对癫瘸和情感障碍的疗效是确切的,并对情感障碍的复发有很好的预防作用;对偏头痛、室早、冲动、攻击行为有一定的疗效,对迟发性运动障碍的疗效不明显。本研究未遇到尿崩症患者,疗效未得到验证。结论卡马西平的作用广泛,疗效肯定,但是使用过程中除出现一般副反应以外偶尔出现严重的致命性的副反应,需要慎重使用。

  • 标签: 卡马西平 疗效 副反应 迟发性运动障碍 男性患者 情感障碍
  • 简介:脑梗死是脑血管病中的多发病,约占脑血管病的75%.其发病原因多由于颅内供应脑组织的动脉血管壁发生病理性改变,使血管腔狭窄,最终完全闭塞,引起相应供血区域的脑组织发生缺血性坏死.其发病率、病死率、病残率及复发率都很高,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而且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脑梗死的发病率随之增加,用于治疗这一疾病的费用也将随之增加;据统计,全球每年因脑卒中花去的费用高达1000亿美元,其中脑梗死占很大比例.因此,尽快找出既经济又合理的药物治疗方案迫在眉睫,这不仅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减轻家庭经济负担,而且还会带来相应的社会效益.目前,对于脑梗死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溶栓、降纤、抗凝、扩血管以及神经细胞营养等,笔者运用药物经济学中的成本-效果分析方法,对用于治疗脑梗死的4种药物治疗方案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选择安全、有效、合理经济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 标签: 成本-效果分析 脑梗死 临床应用 药物 脑血管病 病理性改变
  • 简介:颅内肿瘤在临床表现、生物学特性、组织学分化和对治疗反应均有所不同.最为常见的为浸润性胶质瘤,可来源于星型细胞或少突胶质细胞.间变性星型细胞瘤和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multiforme,GBM)是高度恶性的星型细胞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最常见于老年人,其进展需要新生血管.血管生成过程的诱导(新生血管的形成)在颅脑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由于其特异性的高度血管化,GBM可作为研究肿瘤血管化生成过程和抗血管化治疗的模型.高度恶性胶质瘤发展迅速,预后差,局部治疗(包括手术治疗和放疗)在提高生存率方面效果有限,而全身治疗(包括放疗和化疗)的效果令人失望,胶质母细胞瘤的平均生存期只有50周左右.考虑到肿瘤生长对血供的依赖性,抑制有缺氧诱导的血管生成将是恶性胶质瘤治疗的一个新靶点[1].

  • 标签: 胶质瘤 缺氧诱导子 血管生成
  • 简介:目的回顾性分析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原则。方法选择2005年3月-2010年7月门诊或住院治疗且诊断明确的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患者,面对面采集临床资料并门诊或电话随访,对其性别、年龄、发病年龄、家族史、首发症状、就诊症状、诊断延误时间及治疗过程进行分析。结果共21例患者人组,男4例、女17例,平均发病年龄(7.19±3.40)岁,平均诊断延误时间(13.76±11.38)年。均以肢体肌张力障碍为首发症状,20例(95.24%)呈现晨轻暮重现象,6例(28.57%)伴帕金森样症状,2例(9.52%)伴痉挛性截瘫;经小剂量左旋多巴,多巴丝肼治疗后症状显著缓解。随访18例患者,仅1例治疗后仍遗留肢体残疾;3例失访。随访期间左旋多巴/多巴丝肼平均维持剂量(175.35±113.51)mg/d,3例患者辅助应用盐酸苯海索(4.6mg/d)治疗。结论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患者多于儿童期以肢体肌张力障碍发病,小剂量左旋多巴/多巴丝肼治疗效果显著。因此,对于儿童肌张力障碍或青年帕金森样症状患者应行小剂量左旋多巴,多巴丝肼诊断性治疗,以降低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的误诊率。

  • 标签: 张力失调 左旋多巴
  • 简介:目的:探讨表格式家庭输液护理操作记录单的设计与应用效果。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用自行设计的表格式家庭输液护理操作记录单记录家庭输液护理。操作过程,共计128次,对照组采用文字叙述的记录方法,共计136次。比较两组平均书写时间。书写质量,护士对两种家庭输液护理操作记录的评价。结果:实验组完成护理记录的时间为127.0秒,对照组为421.7秒,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护理记录书写质量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使用表格式护理操作记录能够节省书写记录的时间,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受到社区护士的好评。

  • 标签: 家庭护理 表格设计应用 输液操作记录单
  • 简介:目的;探讨儿科门诊静脉输液流程管理模式及其应用效果。方法;调查实施静脉输液流程管理模式后患儿120侧,并与实施静脉输液流程管理模式前患儿120例,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实施静脉输液流程管理模式前后护理工作效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患者满意度评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护理缺陷发生率明显低于实施流程管理模式前(P<0.05):结论:护理流程管理模式使儿科门诊静脉输液过程更加合理、科学,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和护理工作效率,改进了护理服务质量,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静脉输液 流程管理模式 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抗精神病药物对肝脏转氨酶的影响。方法对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240例患者(120例使用传统抗精神病药,120例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进行入院及用药一个月后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检查封比,并进行统计学检验,比较使用药物前后及两类药物之间肝脏转氨酶有无统计学改变。结果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1个月后ALT为(52.49±36.87),t=2.218≥1.96;使用传统抗精神病药物1个月后ALT为(69.73±49.62),t=3.358≥2.58。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1个月后AST为(27.69±18.31),t=1.657≤1.96;使用传统抗精神病药物1个月后AST为(35.56±18.73),t=3.746≥2.58。结论抗精神病药物均对肝脏代谢产生影响,ALT尤为明显,但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明显优于传统抗精神病药。

  • 标签: 传统抗精神病药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ALT 转氨酶 肝脏 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