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大脑后动脉(posteriorcerebralartery,PCA)动脉瘤较少见,约占颅内动脉瘤的1%^[1]。半数以上的PCA动脉瘤为大型、巨大型动脉瘤或夹层动脉瘤。大型动脉瘤常伴瘤内血栓形成,但瘤腔内完全血栓者少见,完全血栓化的动脉瘤再通的报道更少见^[2]。瘤颈再通是完全血栓化动脉瘤的一种转归,提示完全血栓化并非这类动脉瘤的最后状态,如不处理仍存在出血的风险。

  • 标签: 夹层动脉瘤 动脉血栓性 大脑后动脉 血管内栓塞治疗 CEREBRAL 大型动脉瘤
  • 简介:目的了解阿司匹林在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社区居民心脑血管血栓疾病中的应用现状及影响因素,为社区医生用药提供指导。方法采用面对面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就诊于我中心及社区站的心脑血管血栓疾病患者的阿司匹林使用情况进行调查,根据服用阿司匹林情况将高血压患者分为3组:规律服药组、不规律服药组和未服用组,并分析患者不规律服药或不服药的原因。结果接受调查的220例中,仅108例(49.1%)规律服用阿司匹林,112例(50.9%)不规律或未服用阿司匹林。患者未服用或不规律服用阿司匹林的主要原因是:担心出现副作用、医生未指导和有慎用症等。结论阿司匹林在社区心脑血管血栓疾病中未得到广泛和正确的使用。社区医生应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服药依从,降低心脑血管血栓疾病发病率。

  • 标签: 阿司匹林 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 影响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神经源高血压的病因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选择手术治疗的679例脑神经疾病病人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左侧、右侧二大组。包括兰叉神经痛590例,面肌痉挛74例,舌咽神经痛15例,其中89例病人术前有神经源高血压。在行脑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decompression,MVD)的同时.探查同侧的延髓Ⅸ、Ⅹ脑神经人脑干区(rootentryzone,REZ),有血管压迫者,将血管与该区的关系分为附着.压迫、粘连及贯穿型。术中74例行血管减压。结果:左侧组对高血压的治疗有效率为95.3%.右侧组为35.5%。结论:延髓左侧REZ受血管压迫是神经源高血压的主要病因,行该区血管减压是治疗神经源高血压的有效手段。

  • 标签: 微血管减压术 治疗 神经源性高血压 疗效观察
  • 简介:神经源高血压又称为原发性或特发性高血压,是一种全身血管疾病.其病因至今未明,治疗效果不佳.自从Jannetta等[1,2]提出了神经源高血压的学说并认为神经源高血压是由于异常血管袢压迫延髓以来,外科治疗神经源高血压为高血压的治疗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国内外已较广泛地采用微血管减压(microvasculardecompression,MVD)的方法治疗神经源高血压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标签: 微血管减压术 神经源性高血压 延髓 解剖学 发病机制
  • 简介: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面肌痉挛(HFS)的疗效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MVD治疗的30例HFS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前常规行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检查,明确神经与血管的关系。根据术中所见确定责任血管并减压。结果术后完全缓解26例,明显减轻2例,手术总有效率93.3%(28/30);未见改善1例,昏迷1例。随访6~12个月,症状消失21例,无效1例,昏迷1例,复发2例;失访5例。结论MVD是目前治疗HFS的首选方法,娴熟的显微外科技术和正确辨认责任血管是确保MVD安全有效的关键。

  • 标签: 面肌痉挛 责任血管 微血管减压术 磁共振血管成像
  • 简介: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方法对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45例面肌痉挛的临床资料、术中责任血管、术后疗效、并发症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术中发现责任血管为椎动脉4例,小脑后下动脉13例,小脑前下动脉25例,未发现责任血管1例。术后34例(75.6%)症状即刻消失,11例(24.4%)仍有不同程度面肌痉挛症状。术后出现面瘫3例,听力下降2例,脑脊液耳漏1例。随访1~4年,症状消失41例(91.1%),仍有面肌痉挛症状3例(6.7%),症状消失后复发1例(2.2%)。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面肌痉挛的有效方式,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及熟练的手术技巧是提高疗效和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 标签: 面肌痉挛 微血管减压术 疗效 术后并发症
  • 简介:目的分析面肌痉挛病人是否有颅内责任血管压迫,为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MVD)术中处理提供手术依据。方法回顾分析108例经MVD治疗面肌痉挛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前通过影像学检查了解面神经是否存在责任血管,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露面神经出脑干端面神经根区(REZ)至进内听道全程,在压迫点放置Teflon减压垫棉。结果术中发现单纯面神经REZ区有明确责任血管压迫88例,既有REZ区压迫又有面神经桥前池段被责任血管袢推拉成角6例,单纯面神经桥前池段被责任血管袢推拉成角5例,动脉血管与面神经之间蛛网膜黏连增厚但未见血管压迫或推拉神经9例。术后抽搐症状立即消失92例,症状明显缓解16例,3个月后延迟治愈,总有效率100%。结论血管压迫面神经REZ区是面肌痉挛的主要原因,但血管袢直接推拉桥前池段或者间接通过蛛网膜牵拉面神经主干也可引发相关症状,术中责任血管的准确辨识、面神经全程减压松解,才能达到手术疗效。

  • 标签: 面肌痉挛 微血管减压术 责任血管 面神经根区
  • 简介:目的分析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椎动脉(VA)相关面肌痉挛的效果及延迟治愈发生情况,同时探讨椎动脉相关面肌痉挛的手术策略。方法回顾分析90例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责任血管的差别分为小血管组和椎动脉相关组,并随访术后疗效及延迟治愈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有效率无明显差异,椎动脉相关组延迟治愈率明显高于小血管组。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椎动脉相关面肌痉挛疗效良好,评估椎动脉相关面肌痉挛患者术后疗效时应考虑到延迟治愈现象,并适当延长疗效评估的时间。

  • 标签: 面肌痉挛 微血管减压 椎动脉 延迟治愈
  • 简介:目的测试纳米微粒在磁场导向下对微血管的栓塞效果。方法利用壳聚糖和Fe3O4磁流体合成顺磁性纳米微粒,利用体外模拟微血管观察磁粒在磁场下的凝聚,然后将纳米微粒静脉注射入大鼠并在脑区放置磁场.取脑组织后通过普鲁士蓝染色观察脑微血管栓塞情况。结果制得的顺磁性纳米微粒混悬液呈黑色,无絮状物或沉淀。电镜下测量微粒的平均有效粒径为15.3nm。其在外加磁场下能在体内外微血管内发生凝聚,栓塞微小血管。结论利用顺磁性纳米微粒进行磁靶向微血管栓塞是可行的,这可能成为一种治疗浅表肿瘤和脑血管疾病的新方法。

  • 标签: 血管栓塞 纳米技术 磁靶向 大鼠
  • 简介:目的探讨延髓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方法我们选取3例病人,他们都曾经接受过3种以上的抗高血压药物的治疗,血压均没有被很好地控制.术前经头DSA、MRI检查,提示左侧延髓腹外侧区有血管压迫,均进行了Ⅸ和Ⅹ颅神经入脑区的MVD,并且对术前术后的血压及激素的变化进行比较.结果平均随访9个月,3例病人术后血压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明显下降.结论有这样一组原发性高血压,他们的高血压与延髓腹外侧的血管压迫有关,而且可能通过延髓MVD被治疗.

  • 标签: 延髓显微血管减压术 高血压
  • 简介: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责任血管、手术疗效以及手术策略。方法回顾分析采用微血管减压术的96例面肌痉挛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术中均能见到血管压迫面神经根出脑干处,均为动脉血管压迫。术后68例症状完全缓解,26例明显减轻,2例手术无效;其中有1例复发。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是面肌痉挛的有效治疗方法,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术中责任血管的识别以及减压棉片的放置是影响手术疗效的关键。

  • 标签: 面肌痉挛 微血管减压术
  • 简介:血栓血小板减少紫癜(thromboticthrombocytopenicpurpura.TTP)是一种少见的血液系统疾病。虽然该病的发病率相对较低,但多数患者起病急骤,病情凶险,如不能正确诊断并及时有效治疗,病死率极高。部分以神经系统症状首发或主要表现的患者.容易被误诊为脑炎或脑血管病而延误治疗。

  • 标签: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神经系统 临床特征
  • 简介:目的分析面肌痉挛行显微血管减压手术后症状的演变特点,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回顾分析90例面肌痉挛病人的临床资料,均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根据Cohen分级对病人术后1年内不同时间段的面肌痉挛程度进行评分,得到症状评分-时间曲线,分析面肌痉挛症状改善的演变特点。结果显微血管减压术后,将病人分为术后顷刻和出院时症状均消失组(A组)、术后顷刻症状消失而出院时又再现组(B组)、术后顷刻和出院时症状均减轻组(C组),3组病人长期随访症状消失比例分别为90.1%、83.3%、66.7%。术后症状评分-时间曲线表明:总体演变趋势先急剧下降,后低幅波动,并逐渐下降,术后9个月趋于稳定。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后,面肌痉挛症状有逐渐缓解趋势。根据术后即刻至出院前的症状恢复情况将病人分组,有助于预测显微血管减压手术的长期疗效。

  • 标签: 面肌痉挛 显微血管减压 面神经 预后
  • 简介:目的总结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面肌痉孪(HFS)的经验。方法回顾总结106例MVD治疗HFS的临床经验。术前三维时间飞越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检查发现责任血管的阳性率为91.5%(97例),术中显露面神经入脑干区(REZ),明确责任血管后将其推移,在血管与脑干之间放置Teflon棉。结果术中均发现明确的责任血管压迫面神经REZ区,其中与小脑前下动脉(AICA)相关占66.0%(70例),复合血管压迫者占36.8%(39例)。MVD术后总有效率为100%。结论术中面神经REZ区的充分显露,责任血管的识别,面神经REZ的充分减压,减压棉片的大小和放置位置等,均是影响手术效果的重要因素。

  • 标签: 显微血管减压术 面肌痉挛 责任血管 显微外科
  • 简介:近年来,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decompression,MVD)已经广泛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neuralgia,TN)、面肌痉挛(hemifacialspasm,HFS)及舌咽神经痛(glossopharyngealneuralgia,GN)等脑神经疾患,并逐渐扩展用于治疗致残眩晕、难治耳鸣、原发性高血压等其他疾患,均取得了显著成效。MVD的宗旨是最大程度的保证治疗效果,同时显著降低并发症及死亡率的发生。

  • 标签: 显微血管减压术 幕上出血 急性硬膜下血肿 远隔部位出血
  • 简介:目的探讨面肌痉挛(hemifacialspasm,HFS)行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decompression,MVD)后面瘫的转归、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方法回顾分析MVD治疗128例面肌痉挛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后出现面瘫30例,统计分析可能影响面瘫恢复的因素。结果所有病人随访5-18个月,House-BrackmannⅢ(H-BⅢ)级及以上病人共7例。面肌痉挛不同病程间术后面瘫的发生率存在差异(P〈0.05),不同面瘫的起始级别、发生时间之间面瘫的持续时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面肌痉挛病程与面瘫的发生相关(OR=0.404,95%CI:0.175-0.934,P=0.034);面瘫发生时间对面瘫持续时间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20),面瘫起始级别对面瘫持续时间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70)。结论面肌痉挛MVD术后面瘫的发生率较高,但预后良好;面肌痉挛病程越长,手术后并发面瘫的可能越大,术后面瘫发生时间越早,面瘫持续的时间越长。

  • 标签: 面肌痉挛 显微血管减压术 面神经麻痹 影响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面肌肌电图监测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MV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MVD治疗的72例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仔细辨别并处理责任血管,通过实时记录面肌的肌电反应了解减压效果。结果60例有明确责任血管压迫,6例单纯蛛网膜粘连或增厚,6例存在隐匿责任血管。术后异常肌电图波形完全消失54例,基本消失16例,无明显变化2例。术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57例,部分消失14例,无改善1例;总有效率为98.6%(71/72)。结论面肌肌电图监测可实时了解术中减压效果,对面肌痉挛的MVD,尤其是隐匿责任血管所致面肌痉挛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 标签: 面肌痉挛 微血管减压术 肌电图监测 疗效
  • 简介:目的通过荟萃分析对异常肌反应(AMR)监测在面肌痉挛(HFS)微血管减压手术(MVD)中的作用进行评价.方法回顾分析在我科接受治疗的33例典型面肌痉挛患者临床资料,计算机检索数据库中关于AMR监测与面肌痉挛MVD术后疗效关系的临床研究,采用RevMan5.3荟萃分析软件进行分析,采用优势比(OR)对术中AMR变化程度与术后疗效的关系进行评价.结果AMR消失组,显著变化组,未消失组的手术有效率分别为96.6%,50%,5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荟萃分析显示AMR消失组的术后治愈率是AMR未消失组的2.94倍[OR=2.94,95%CI为(2.03~4.27)].结论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进行AMR监测可有效提高手术治愈率,应将AMR作为面肌痉挛MVD术中常规电生理监测项目.

  • 标签: 面肌痉挛 微血管减压术 异常肌反应监测 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