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aSAn)部位与迟发性脑缺血(DCI)发生部位。方法2007年11月至2012年6月收治43例aSAH患者,按入院CT所示出血部位分为左势、右势及对称出血,再将复查CT所示DCI部位分为左侧、右侧及双侧,比较两者程度。结果SAH位置分类示左势出血16例,右势出血15例,对称出血12例。DCI部位分类示,左侧15例,右侧12例,双侧16例。两者病例共21例,占48.8%;经检验结果示Kappa值为(0.235±0.112),小于0.4,两者吻合度较差。结论DCI发生部位与SAH位置无显著相关,提示脑动脉痉挛可能并非DCI病因素。

  • 标签: 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动脉瘤 迟发性脑缺血 一致性
  • 简介:目的建立新家兔症状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方法采用单侧颈动脉结扎后枕大池二次注血方法制成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模型。实验分为4组,即正常对照组(N组)、结扎右侧颈总动脉组(L组)、枕大池二次注血组(SAH组)、结扎后枕大池二次注血组(L-SAH组)。观察并比较各组动物神经功能改变、基底动脉经颅多普勒超声血流速度变化以及基底动脉和海马形态学变化。结果SAH组和L-SAH组均出现了神经功能症状,SAH组较轻,L-SAH组较重且持续时间长。SAH组和L-SAH组枕大池二次注血后血流速度均明显加快,根据平均血流速度计算基底动脉痉挛程度:SAH组在二次注血后1d、3d、7d分别为32.70±5.81、21.29±7.98、4.21±6.55;而L-SAH组为29.97±6.37、21.51±10.25、12.40±7.46。结论兔单侧颈动脉结扎后枕大池二次注血可制成症状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可用于研究SAH后神经功能损害及药物干预。

  • 标签: 蛛网膜下腔出血 模型
  • 简介:自2004年至今,经新闻出版总署行政审批同意(各刊均有书面批件),中华医学会陆续创办了24种原创以CD—ROM和DVD—ROM为载体连续型电子出版物,形成中华医学会电子版系列杂志。该电子版系列杂志均是由卫生部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是组原创版权,应用文字、表格、图像、音频、视频、动画及幻灯所组成多媒体连续型电子出版物。

  • 标签: 新闻出版总署 中华医学电子音像 中华医学会 电子出版物 读者 作者
  • 简介:患者.女,32岁。主诉:头晕1月,加重5d。体检:神志清,精神可,无语言障碍;锥体束征阴性,脑膜刺激征阴性;血常规检查正常,否认外伤史。MRI表现:于就诊当日10:00行颅脑MRI检查,显示幕上脑室系统明显扩大,双侧侧脑室前角、第四脑室及脑底脑池内短T1高信号,

  • 标签: 椎管 囊肿 破裂 脂滴
  • 简介:目的研究体外培养成人骨髓源神经干细胞.方法对骨髓源神经干细胞分别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刀豆球蛋白A凝集试验和双层软琼脂培养以探明其是否具有恶性转化细胞形态特征、表面结构及生长特性变化;利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骨髓源神经干细胞端粒酶和肿瘤相关基因表达;将骨髓源神经干细胞接种到裸鼠体内观察其成瘤.结果骨髓源神经干细胞不具有恶性转化细胞形态特征,在不同刀豆球蛋白A浓度下均未见明显凝集反应,在双层软琼脂不能形成细胞克隆;骨髓源神经干细胞c-myc、c-fos和p53基因均呈阴性表达,而端粒酶逆转录酶呈弱阳性表达;将骨髓源神经干细胞接种于裸鼠皮下6个月未见肿瘤形成,亦未见其它组织形成.结论骨髓源神经干细胞保持了正常细胞生物学特征,体内和体外各项指标均未提示其具有致瘤,体外培养条件没有使其发生恶性转化,从方面证实了骨髓源神经干细胞临床移植安全.

  • 标签: 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 致瘤性 表达 恶性转化细胞 体内 裸鼠
  • 简介:目的探讨用电击、缺氧、麻醉等处理方法建立小鼠逆行遗忘动物模型可行及优劣.方法将72只昆明小鼠分为对照组及电休克、缺氧、丙泊酚、电休克+缺氧、电休克+丙泊酚5个处理组.先给予各组相同避暗训练以建立避暗行为,随后分别给予各处理组120~180V电击、密闭容器内缺氧、腹腔注射0.3mL丙泊酚、120~180V电击+密闭容器内缺氧、120~180V电击+腹腔注射0.3mL丙泊酚相应处理.次日开始用暗箱观察各组小鼠步入潜伏期,以分析避暗行为变化.结果对照组小鼠在避暗训练后24h(第4天)步入潜伏期为(111.7±17.2)S,缺氧组、电休克+缺氧组、电休克+丙泊汾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休克组、缺氧组、电休克+缺氧组、电休克+丙泊酚组4组均有部分小鼠步入潜伏期明显缩短至30s以内,其发生率分别为43.8%、45.4%、66.7%、60%,而丙泊酚组步入潜伏期无明显变化.第5天、第8天观察显示,步入潜伏期缩短小鼠中个别出现恢复.结论电休克、缺氧、电休克+缺氧、电休克+丙泊酚处理后小鼠中部分可出现逆行遗忘表现,以电休克+缺氧组建模成功率最高:已出现逆行遗忘小鼠中部分可在后期恢复;单纯丙泊酚不能引起逆行遗忘.

  • 标签: 逆行性遗忘 电休克 缺氧 丙泊酚 动物模型
  • 简介:慢性血管源脑缺血疾病是神经外科常见病,该类疾病动物模型有大鼠模型、小鼠模型和兔模型,可以用于低灌注所致慢性神经元退行性疾病、学习记忆力减退以及神经细胞功能改变等研究。本文综述上述模型制作方法,分析这些制作方法和模型优缺点,并介绍慢性血管源脑缺血检测方法,探讨了各模型在临床慢性血管源脑缺血疾病研究中重要意义。

  • 标签: 脑缺血 动物模型
  • 简介:1、病例介绍患者,女、54岁、汉族、小学文化、农民。因疑人下毒,疑人迫害,凭空闻人语复发周,于2005年1月第二次入院。患者于2004年5月不明原因出现无故担心。紧张害怕,烦躁不安,眠差。继尔出现疑人迫害,疑人议论,生活失理。于2001年10月第次住院,诊断精神分裂症,用利培酮1mgBid治疗住院29天,获近愈出院,治疗期间无溢乳副反应。

  • 标签: 女患者 利培酮 泌乳 绝经 治疗期间 精神分裂症
  • 简介:  1病历摘要  患者女性,27岁.入院前2年出现头晕,多于劳累、情绪激动后发作,伴视物旋转、四肢无力,偶有恶心、呕吐,无意识障碍,无视物成双,无言语不清,无肢体抽搐,无二便障碍.每次症状持续数十分钟,休息后可缓解,未行系统诊治.……

  • 标签: 脑梗塞 大动脉炎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放射外科治疗多痫灶顽固癫痫中放射靶区确定方法.方法69例PET显像提示多痫灶病人,行直线加速器放射外科治疗.A组,21例,靶区为PET提示痫灶;B组,48例,靶区包括PET提示痫灶和可疑痫灶.随访3~16个月.结果两组病例在3个时间点上均观察到癫痫发作频率较前明显降低,但B组发作频率明显低于A组.疗效Ⅰ-Ⅱ级病人比例,B组(48.6%)高于A组(33.3%);疗效Ⅴ-Ⅵ级病人比例,A组(22.2%)高于B组(14.3%).所有病例未见明显并发症.结论PET引导放射外科治疗顽固癫痫,具有较高有效率.难以鉴别PET显像中假阳性病灶;放射外科靶区似乎应包括PET提示所有病灶,才有较好疗效.

  • 标签: 放射外科 癫痫 PET 靶区
  • 简介:目的建立稳定大鼠冷冻脑损伤动物模型并进行评价。方法以自制冷冻杯,用液氮进行大鼠硬脑膜外冷冻,监测伤后颅内压变化,测定伤后不同时期行走、平衡等行为功能,并行神经组织病理检查。结果大鼠冷冻伤后出现颅内压升高,伤后4h达到高峰(14.56±2.31)mmHg;伤后行走和平衡功能明显障碍;冷冻脑损伤后神经细胞周围出现水肿,同时伴有脑皮质冻伤灶神经元变性、坏死,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空泡样变。结论大鼠冷冻脑损伤模型种稳定可靠脑损伤动物模型

  • 标签: 冷冻性脑损伤 动物模型 大鼠 评价
  • 简介:目的探讨脑磁图癫痫定位技术对难治癫痫痫区定位价值。方法回顾分析难治癫痫病人58例,术前行视频头皮脑电图、磁共振、脑磁图、颅内埋藏电极皮层脑电图等检查,综合评估确定痫灶位置。根据综合评估痫区制定手术方案并实施,随访并判定疗效。根据脑磁图癫痫定位和综合评估痫区吻合度分为3组,Ⅰa组:完全吻合一两区域中心位置在1cm以内,Ⅰb组:基本吻合一两区域中心位置在1~3cm;Ⅱ组:不吻合一两区域中心位置在3cm以外或其他。统计分析各组间疗效差异。结果本组总有效率为77.6%(45/58),其中癫痫完全消失18例;Ⅰa、Ⅰb组手术疗效无明显差异,但Ⅰ组手术疗效明显优于Ⅱ组。结论脑磁图癫痫定位是难治癫痫术前评估重要方法之,当脑磁图癫痫定位和术前综合评估痫区基本时,手术疗效相对较好。

  • 标签: 癫痫外科 脑磁图 致痫区
  • 简介:目的建立大鼠皮层扩散抑制(CSD)动物模型,并研究其光学成像和电生理特性,为进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SD大鼠,在大鼠颅骨上分别钻磨出诱导窗口和观测窗口,分别用针刺和5mol/LKCl在诱导窗口诱导脑CSD,用0.9%NaCl作对照,电生理和光学成像方法来描记CSD产生与传播。结果针刺诱导组和KCl诱导组在观测窗口均可以观察到CSD波.在产生CSD波同时,伴随着去极化电位产生,而在NaCl对照组没有这现象发生。结论本方法制作CSD动物模型.方法简单易行,可以用光学方法直观观测CSD产生发展,并结合电生理观测,适于在体研究,为进步研究CSD发生机制及其可能作用提供了种有效手段。

  • 标签: 皮层扩散抑制 动物模型 电生理 在体研究 光学成像
  • 简介:目的建立种创伤脑损伤动物模型及相关评价体系。方法应用自行设计制造自由落体撞击装置建立大鼠创伤脑损伤模型,观察大鼠脑损伤后生命体征和病理学改变,并通过自行设计神经功能量表进行功能评分。结果撞击后,动物均出现明显生命体征改变,包括伤后血压立即骤降后恢复平稳、呼吸暂停与呼吸变深快等。伤后6h,出现明显脑损伤病理学改变。伤后12h,神经功能量表分析显示大脑皮质、脑干和小脑功能受到明显影响。结论本体系可用于建立和量化评价大鼠创伤脑损伤情况,并可用于建立和评价其他中小型动物模型

  • 标签: 创伤性脑损伤 动物模型 评价 装置
  • 简介:作为名医生,我和所有的医生样,都深知护理工作重要和艰辛。良好医护关系是构建和谐医院重要基础,是提高临床工作质量内在因素之。护士不仅是患者“贴心人”,同样也给我们大夫带来了欢乐。每天当我们走进病房,走进监护室,脸上写满阳光护士们声问候,就让我们心情也充满了阳光,新天就这样有了良好的开始。

  • 标签: 国际护士节 医生 护理工作 和谐医院 医护关系 工作质量
  • 简介:目的探讨不完全脊髓缺血损伤动物模型建立方法,为不完全脊髓缺血损伤机制研究提供理想载体。方法24只新西兰大白兔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3根组、4根组,每组8只。对照组用于排除麻醉和手术对运动诱发电位影响;3根组、4根组分别结扎3根、4根腰动脉。各组麻醉后记录基线诱发电位,手术/结扎后30min、2d、7d记录诱发电位;麻醉清醒后、手术/结扎后2d、7d进行运动功能评分;手术/结扎后7d后取缺血中心区标本进行HE染色,镜下观察。结果3根组动物结扎后30min诱发电位波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扎后2d、7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4根组动物结扎后30min、2d、7d3个时间点诱发电位波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动物手术/结扎后30min、2d、7d3个时间点潜伏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动物运动功能评分结果与诱发电位波幅变化。结论结扎3根腰动脉可以造成可逆不完全脊髓缺血损伤,结扎4根腰动脉可以造成不可逆不完全脊髓缺血损伤。

  • 标签: 脊髓损伤 动物模型 腰动脉
  • 简介:目的:建立大型综合医院监护室护理人员能级划分体系与能级配置模型,以期在保证患者监护质量同时,提高护理人力资源利用效率。方法:运用专家会议、专家咨询方法确定监护室护理人员能级划分体系,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上海市5所大型综合医院重症监护室进行现场实验与研究。结果:形成了护理人员能级划分体系,并建立了大型综合医院监护室各级护理人员配置模型。结论:本研究得出大型综合医院监护室护理人员分层配置模型为护理管理者合理配置与有效利用不同等级护理人员提供了科学依据。

  • 标签: 医院 监护室 护理人员 配置
  • 简介:抗癫痫药物痫作用正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对抗癫痫药物痫作用原因、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发生机制和临床诊断研究近况作综述.

  • 标签: 抗癫痫药物 致痫作用 副作用 分类 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