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新生颅内出血的临床特点及发病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5例颅内出血新生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新生均于出生后1周内行头颅CT检查,全部患儿均给予常规治疗,对患儿颅内出血程度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并采用SPSS13.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胎龄≤32周的新生Ⅲ级、Ⅳ级出血程度明显高于>32~35周组和>35~38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说明新生颅内出血的发生率与出血程度和胎龄密切相关.全部患儿中显效7例,有效3例,无效3例,有2例放弃治疗.结论新生颅内出血严重威胁患儿的生命安全,提高孕期妇女围产期保健意识,及早发现和治疗是降低新生颅内出血发生率,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 标签: 新生儿 颅内出血 临床分析
  • 简介:1对象与方法2009年3月-2012年12月解放军150医院神经外科治疗面肌痉挛123例,其中男56例,女67例;年龄28-75岁,病程6个月-17年,平均4.6年;病变位于左侧58例,右侧65例。病人均在全麻下小脑脑桥裂入路行微血管减压术[1]。2结果术后痉挛完全消失112例,痉挛明显减轻11例。大部分病人术后出现不同程度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对症处理2—3d后症状均得到改善。1例脑脊液漏导致颅内感染,对症处理后治愈,死亡病例。

  • 标签: 面部单侧痉挛 小脑脑桥裂 围手术期 护理
  • 简介:目的:随访老年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与高脂血症的关系。方法对1868例离退休军人、老干部进行前瞻性随访,通过家访式调查,随访期间每年接受体检情况,检查血压、血脂、血糖、心电图及X线胸片等,随访时间为20年。结果1868例中,随访起点男性956例、女性912例,随访终点年龄73~102岁,平均年龄(79.1±5.4)岁。其中确诊OSAHS者32.0%(598/1868例),男性496(82.9%)例、女性102(17.1%)例;未患OSAHS者(对照组)1270例(68.0%)。随访终点OSAHS组高脂血症529(88.5%)例、对照组396例(31.2%),两组比较P<0.01。结论OSAHS患者发生高脂血症可能性高于一般人群,提示OSAHS可能是高脂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老年人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阻塞性 高脂血症 流行病学 随访
  • 简介:目的观察大剂量高压(hyperbaricoxygenation,HBO)超早期治疗对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阻塞(middlecerebralarteryocclusion,MCAO)大鼠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制作sD大鼠永久性MCAO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n=36)和HBO组(n-36),HBO组大鼠于模型制备成功后5h予单次9hHBO治疗,压力0.2MPa。于模型成功后5h、15h、72h,行大鼠Garcia神经功能评分,于15h、7259别将大鼠脑组织进行2,5,5苯四氮唑(tetrazoliumchloride,TTC)染色测定梗死容积百分比,应用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erminal—deoxynucleotjdyltransferasemediatednickendlabeling,TUNEL)检测细胞凋亡,流式细胞仪检测线粒体膜电位。结果①两组大鼠在MCAO15h时(P均=0.007)和72h时(P匀〈0.001)均较同组MCA0jh时神经功能明显改善,但各时间点两组间神经功能显著差异。②15h时,两组大鼠脑梗死容积比显著差异;72h时,对照组大鼠脑梗死容积比较15h时增大(P=0.02),而HB0组显著变化,HBO组较对照组脑梗死容积比小(P=0.02)。③HBO组及对照组在15h、72h均可见凋亡细胞,15h时HBO组凋亡细胞数少于对照组(P=0.04)。④大鼠MCA0后线粒体膜电位降低,HB0组在15h、72h的线粒体膜电位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丹自〈0.001)。结论大剂量HB0超早期治疗可缩小大鼠脑梗死容积,抑制线粒体膜电位降低,进而减少细胞凋亡可能是高压治疗脑梗死的机制之一。

  • 标签: 高压氧 脑梗死 神经功能评分 细胞凋亡 线粒体膜电位
  • 简介:持续腰大池引流(continuedlumbarcerebrospinalfluiddrainage,CLCFD)是应用腰椎穿刺的方法向椎管蛛网膜下腔置入引流管以达到脑脊液(cerebrospinalfluid,CSF)引流的目的。自Vourch等在1960年首次提到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脑脊液漏以来,现已广泛应用于神经外科的临床工作中。

  • 标签: 颅内感染 持续腰大池引流 治疗
  • 简介: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1],根据疼痛持续时间的长短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痛.慢性痛是一个危害广泛的公共卫生问题.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在美国和欧洲约有五分之一的人受到慢性痛的影响.慢性痛的发生机制、影响因素和治疗方法已经成为医学界当前的研究热点.病理情况下,机体疼痛如中枢和外周性痛、神经病理性痛、内脏痛等发生慢性化,又被统称为慢性痛[1].研究表明,活性(reactiveoxygenspecies,ROS)(如羟自由基)及其转化产物活性氮(如过氧亚硝酸盐)与炎性痛、神经病理性痛[2]、内脏痛[3]及化疗引起的疼痛[4]密切相关.活性代谢紊乱,易导致慢性神经病理性痛的发生[5].

  • 标签: 活性氧 慢性神经病理性痛 荧光探针
  • 简介:高压在神经科疾病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如卒中[1]、脑炎等,高压神经病学是神经内科研究生的必修课。但学生在高压科学习时间短,多为一两个月。如何在短期的学习中让学生掌握高压科常见神经科疾病,并给予合理的高压治疗,这是我们在临床见习带教中的难题。近年来,我院高压科积极探索采用病案导学式教学法(case-basedlearning,CBL)给神经内科研究生授课,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 标签: 病案导学式教学法 高压氧 临床教学
  • 简介:北京市卫生局批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将于2014年9月3—5日举办北京市市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颅压及脑静脉病变诊治新进展学习班”,项目编号:2013—04-04-013(京)。本学习班依托宣武医院神经学科群的整体优势,紧密结合国际最新进展,在大量临床治疗经验的基础上,对脑静脉疾病的鉴别诊断、治疗规范及神经介入放射学技术进行讲解。学习班结束后,学员考核,可授予市级继续医学教育学分6分。

  • 标签: 脑静脉疾病 静脉病变 学习班 高颅压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诊治
  • 简介:目的探讨持续颅内压监测在小脑梗死手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小脑梗死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脑室内颅内压监测,根据颅内压调节脱水剂的用量。结果颅内压监测5~15d,平均7.8d,探头植入引起的颅内大出血,1例发生颅内感染,对症治疗后好转。经过术后3个月~1年的随访,根据GOS评分:良好7例,中残3例,重残2例。结论小脑梗死患者手术后持续监测颅内压,可指导降颅压药物的实施,能及早、安全拔除脑室引流,对减少颅内感染的发生有着积极的临床意义,操作简单,值得推广。

  • 标签: 小脑梗死 手术 颅内压监测
  • 简介:目的:测算老年陪护病区基础护理时间需求,为老年陪护病区夯实基础护理、合理配置护理人员提供依据。方法:对老年陪护病区5个方面的37项基础护理项目进行工时测定与频次记录,同时评估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测算不同ADL等级病人每日基础护理工作时间。结果:不同ADL等级老年病人基础护理需求不同,除Ⅱ级与Ⅲ级无明显差异外,ADLI级至Ⅳ级老年病人总的每日基础护理时间整体呈递增趋势,老年陪护病区平均每人每日所需基础护理时间为224.96~248.80rain(95%C1)。结论:根据ADL等级计算基础护理工作时间准确、客观、简单、方便;老年陪护病区基础护理工作时间长,为保证护理质量,建议根据基础护理时间需求增加相应护理人员。

  • 标签: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基础护理 工作量 老年病人
  • 简介:在本文中总结了王寅主任针灸治疗失眠的经验,并通过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评价疗效,结果治疗一个疗程后,27例患者均取得了较好效果。

  • 标签: 针灸疗法 失眠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 简介:目的探讨伽玛刀治疗听神经瘤的疗效。方法应用玛西普伽玛刀治疗听神经瘤152例,其中84例获得完整随访资料,随访时间为12~89个月。结果肿瘤体积缩小57例(67.9%)、不变23例(27.3%)、增大4例。听力保留率为70.6%(36/51),出现患侧面神经一过性受损4例(5.3%),出现三叉神经功能受损症状3例(2例为一过性,1例治疗后缓解)。结论伽玛刀治疗听神经瘤有较高的肿瘤生长控制率,对相关颅神经损伤小,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听神经瘤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 伽玛刀 疗效
  • 简介:目的总结开颅手术切除巨大垂体腺瘤的经验。方法2007年12月到2011年8月开颅手术治疗巨大垂体腺瘤患者32例。结果肿瘤全切除23例,次全切除9例。所有病例术后随访6~32个月,次全切除9例中,7例复发,予以伽玛刀治疗。结论合理的手术入路、良好的术野暴露、熟悉鞍区的微血管分布、术中重视对重要结构的保护、娴熟的显微手术技术是减少术中损伤,提高巨大垂体腺瘤肿瘤的全切除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 标签: 垂体腺瘤 经颅入路 显微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面肌痉挛(HFS)的疗效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MVD治疗的30例HFS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前常规行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检查,明确神经与血管的关系。根据术中所见确定责任血管并减压。结果术后完全缓解26例,明显减轻2例,手术总有效率93.3%(28/30);未见改善1例,昏迷1例。随访6~12个月,症状消失21例,无效1例,昏迷1例,复发2例;失访5例。结论MVD是目前治疗HFS的首选方法,娴熟的显微外科技术和正确辨认责任血管是确保MVD安全有效的关键。

  • 标签: 面肌痉挛 责任血管 微血管减压术 磁共振血管成像
  • 简介:目的评价圆锥髓内病变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22例圆锥髓内病变的治疗情况。最常见症状为腰背部及下肢疼痛,术前McCormick脊髓功能分级Ⅰ级55例,Ⅱ级32例,Ⅲ级20例,Ⅳ级15例。结果肿瘤全切除90例(73.8%),近全切除32例(26.2%),最常见病理学类型是室管膜瘤和畸胎瘤。术后症状好转91例。结论应该在保留病人圆锥功能的前提下进行手术治疗,最佳的手术时机、完善的术前检查、完备的术中电生理学监测及精良的手术器械对保留病人神经功能的同时达到治疗目的至关重要。

  • 标签: 脊髓圆锥 髓内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1病例介绍患者,男性,47岁,工人,高中文化。因“突发意识不清2h”,于2012年11月9日就诊于我院行十当日收住神经内科重症病房。入院后予以20%甘露醇250ml静滴一日两次及其他对症处理。

  • 标签: 卒中后抑郁 精神运动抑制 泌尿系感染
  • 简介: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引流治疗头皮下积液或血肿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头皮下积液或血肿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密闭式静脉留置针穿刺引流进行治疗。结果20例病人在72h内引流完全,随访1个月,积液或血肿残留,感染,头皮贴附良好。结论采用密闭式静脉留置针穿刺引流头皮下积液或血肿安全、简便、有效,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 标签: 头皮下积液 血肿 穿刺术 静脉留置针
  • 简介:失眠不仅是一个睡眠生理紊乱,同时还是一个心理紊乱过程。因此失眠的本土化治疗除了要考虑生理的变化,更应该重视心理因素的影响。通过对比国内外失眠治疗的现状,我们发现失眠的心理治疗更需要本土化。对比失眠心理治疗的西方模型与本土化模型,我们形成了创新的中国本土化的失眠治疗技术—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睡眠调控技术。

  • 标签: 失眠 本土化 心理治疗 创新技术
  • 简介:目的探讨椎动脉动静脉瘘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方法。方法对1997~2009年收治的5例椎动脉动静脉瘘病人均给予血管内栓塞治疗,其中1例表现搏动洼包块者另行手术治疗。结果5例病人均达到即刻全部栓塞,临床症状好转,没有发生并发症。5例病人中仅1例瘘口被闭塞而保持椎动脉通畅,其余4例均需要牺牲椎动脉才能闭塞异常血流。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椎动脉动静脉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椎动脉动静脉瘘 假性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球囊 弹簧圈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穿刺抽吸术治疗脑脓肿的效果。方法2012年2月~2013年4月收治4例脑脓肿患者,其中3例外伤性开颅术后者直接颅骨缺损区皮肤在超声引导下行脓腔穿刺术;1例眼内炎术后合并脑脓肿,开颅形成小骨窗后再行穿刺术治疗。术中动态监测抽吸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探测到脓腔,顺利完成抽吸治疗。1例患者术后复查有脓液残留行再次抽吸治疗治疗后,所有患者症状均改善,随访3个月复发。结论超声引导下穿刺抽吸术治疗脑脓肿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接受度、可动态监测抽吸情况等优点,效果良好。

  • 标签: 脑脓肿 超声引导 穿刺抽吸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