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卖淫妇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入所受教育时间的关系,为对卖淫妇女进行心理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甩SCL-90对83名卖淫妇女测试.了解其心理健康状况,并进行分析。结果卖淫妇女在SCL-90各因子上的分值均高于全国常模;卖淫妇女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忧郁、焦虑4个因子上的得分与敬时间呈负相关,且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卖淫妇女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不佳,但随着教时间的延长.心理健康状况有所改善。

  • 标签: 卖淫妇女 收教期间 心理健康 教育时间 心理教育
  • 简介:  1文献检索  根据研究检索策略共筛选出6项关于脑出血(ICH)降压治疗的研究,其中4项为非对照病例系列研究被剔除.仅有2项回顾性研究符合入选标准(见表1),这2项前后对照研究分别于1993年和2000年发表,虽然均未能前瞻性地回答目前临床存在的问题,但却有助于我们选择相关替代品及安全措施.  ……

  • 标签: 脑出血 降压治疗
  • 简介:目的观察和总结急性脑梗死的动脉接触溶栓结合囊机械扩张开通栓塞血管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对15例急性脑梗死病人(栓塞血管分别为大脑中动脉6例,大脑前动脉3例,颈内动脉主干5例,基底动脉1例)均在发病9h内进行超选择动脉接触溶栓治疗,其中6例结合囊机械扩张开通颅内栓塞动脉.结果主要栓塞动脉100%再通,病人恢复较好.6例随访1~12个月,病情稳定.结论超选择动脉接触溶栓加囊机械扩张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明显提高了栓塞动脉的再通.

  • 标签: 脑梗死 血栓溶解疗法 气囊扩张术
  • 简介:目的探讨可解脱性囊治疗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traumaticcarotidcavernousfistula,TCCF)的技术要点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28例TCCF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可解脱性囊进行栓塞治疗。结果术后结果显示:1次栓塞成功118例(92.2%);栓塞术后复发10例(7.8%),再次栓塞治疗后达到完全治愈。6例(4.7%)因严重的盗血而闭塞颈内动脉。随访24个月.6例术前失明病人中,好转2例,无变化4例;58例视力下降的病人中,视力恢复正常53例,视力未完全恢复5例;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及死亡。结论可解脱性囊治疗TCCF操作简单、疗效确切。

  • 标签: 颈动脉海绵窦瘘 外伤 球囊 可解脱性 栓塞治疗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男,19岁,因"头部外伤1年,搏动性突眼1月"于2004年1月6日入院.患者于1年前因车祸致颅脑损伤,伤后昏迷,来院查CT见左颞骨折,硬膜外血肿.手术清除血肿5d后患者意识转醒,治疗23d痊愈出院.1月前患者出现颅内杂音,搏动性突眼,视力渐下降.再次来院以"颈动脉海绵窦瘘"收住院.2004年1月11日行脑血管造影检查见左颈外动脉通过脑膜中动脉与海绵窦形成瘘,"盗血"现象明显,经眼上静脉回流.遂将8F导引管送至左颈内动脉达C2水平,用MagicBD导管将携带的"2"号囊送至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充盈囊闭塞颈内动脉,从而增加颈外动脉血流量.再将8F导引管送至左颈总动脉达C5水平,用MagicBD导管将携带的"2"号囊送至颈外动脉起始部充盈囊,栓塞后颈外动脉海绵窦瘘消失,患者自觉症状消失,体征明显好转出院.

  • 标签: 患者 颈外动脉 可脱性球囊栓塞 搏动性突眼 海绵窦瘘 治疗
  • 简介:血管内栓塞已成为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最为重要的治疗方法。在完全闭塞瘘口的同时,保证正常脑静脉的引流通畅也是DAVF栓塞治疗的目标。本文报道应用静脉窦内囊保护技术结合动脉入路成功栓塞l例复杂上矢状窦DAVF,并分析栓塞治疗策略与囊保护的技术要点。

  • 标签: 硬脑膜动静脉瘘 血管内栓塞 球囊
  • 简介:目的建立体外磷酸盐缓冲溶液(PBS)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缓释卡氮芥(BCNU)微药物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并用此法研究缓释微的体外释放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依利特HypersilODS2C18色谱柱(5μm,4.6mm×150mm),以甲醇:水(50:50)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紫外光检测波长237nm。结果BCNU在0.005—0.35μmol/ml范围内呈线性(r=0.9992),最低检测下限为0.005μmol/ml。采用低、中、高浓度(0.03、0.1、0.3μmol/m1)的方法回收率分别为103.33%、101.43%和102.04%,日间及日内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4%和〈1%。体外药物释放动力学研究表明,PLGA缓释BCNU时间可达3w以上。结论本法准确可靠,操作简便,适用于缓释BCNU微的体外药物释放动力学研究。

  • 标签: 聚乳酸/羟基乙酸 卡氮芥 高效液相色谱法 药物释放动力学
  • 简介: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焦虑的发生情况和影响因素,为干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02年3月-2003年3月收治的158例脑卒中非急性期患者,其中脑梗死135例,脑出血23例.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检测,同时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画钟测验(CDT)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ADL>26分视为存在生活活动能力障碍,MMSE评分根据患者文化程度的不同有所区别,分值越低,认知功能障碍程度越严重;CDT≤3分为存在认知功能障碍,SDS、SAS总分>50分为抑郁、焦虑状态,>60分,为中度抑郁、焦虑.结果158例脑卒中患者中轻度抑郁17例(10.76%),中、重度抑郁12例(7.60%);轻度焦虑28例(17.72%),抑郁与焦虑并存者21例(13.29%).57例存在抑郁和焦虑的患者,简易精神状态检查、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和画钟测验存在障碍的比例(57.89%、42.11%、66.67%)明显高于非焦虑、抑郁者(35.64%、29.70%、46.53%).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卒中后抑郁与患者年龄、性别、患病次数无关,而与卒中后是否存在肢体活动障碍有关,且对患者认知功能有一定影响.结论脑卒中患者在恢复期易发生抑郁、焦虑等精神心理障碍,部分患者可两种状态并存,对患者病死、生存质量、生活满意度和心理健康等有较大影响,应引起重视.

  • 标签: 脑卒中后抑郁 影响因素分析 简易精神状态检查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 发生率 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
  • 简介:目的筛选小鼠嗅发育中凋控同源盒转录因子2(DLX2)的相关基因,探讨室管膜前下区神经干细胞在嗅中向多巴胺神经元分化的机制。方法利用16844点的高密度Oligo芯片检测发育期嗅的基因表达情况,采用基因神经网络分析,筛选与DLX2相关的基因。结果从2398个在4个时间点都表达的基凶中筛选出623个差异基因,在相关系数设定为0.95水平上,共筛选出29个与DLX2相关的基因。29个基因中,已知功能的基因有13个,主要与代谢、凋亡、发育及信号传导功能相关,未知功能的基因有16个。结论在嗅中可能有29个基因参与了DLX2的表达调控,对它们进一步的研究将有助于理解室管膜前下区神经干细胞在嗅中向多巴胺神经元分化的机制。

  • 标签: 嗅球 同源盒转录因子2 神经干细胞 室管膜前下区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囊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Library、CBMdisc、VIP、CNKI、万方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建库截至2013年7月,纳入中、英文比较囊与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是临床研究。由两名评价者独立评价纳入研究质量、提取资料并交叉核对后,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个研究,752例患者。结果显示两种方法动脉瘤的完全栓塞(OR=1.05,95%CI:0.72~1.51;P〉0.05)、次全栓塞(OR=1.33,95%CI:0.86~2.06;P〉0.05)及部分栓塞(OR=0.69,95%CI:0.31-1.52;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并发症发生(OR=0.61,95%CI:0.27~1.41;P〉0.05)、术后3个月的预后良好[OR=0.95,95%CI:0.54-1.67;P〉0.0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囊与支架辅助弹簧圈两种技术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并无明显差异,但这一结论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和长期随访研究进一步证实。

  • 标签: 颅内宽颈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支架 球囊 弹簧圈 META分析
  • 简介:目的Meige综合征是一种特发性累及头面部的肌张力障碍,有时也会影响到颈部。脑深部电刺激(DBS)双侧苍白内侧部(GPi)治疗肌张力障碍的报道比较多,但治疗Meige综合征的很少。方法对3例双侧GPi-DBS术后的Meige综合征患者进行随访4、6和60个月。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均采用国际通用的BurkeFahn-MarsdenDystoniaRating量表(BFMDRS)评分,包括BFMDRS-Ⅰ(Movement量表)和BFMDRS-Ⅱ(Disability量表)两个部分。结果3例Meige综合征患者手术后症状均有明显改善,BFMDRS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评分的改善分别为(78±3.1)%(范围75%-83%)和100%。结论双侧GPi-DBS是治疗原发性Meige综合征的一种有效安全的手术方式。

  • 标签: MEIGE综合征 脑深部电刺激 苍白球内侧部 肌张力障碍
  • 简介:目的探讨首次发作抑郁症复发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按CCMD-Ⅱ-R诊断标准收集了233例经治疗而明显缓解的首次发作抑郁症病人,并进行了1年跟踪随访,采用多因素Logislic回归分析与复发有关的因素。结果(1)首次发作抑郁症1年复发32.6%;(2)单因素分析显示,服药依从性、急性期治疗时间、家庭情感表达、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总分、家庭亲密度、疗效指数(E1)、合并精神病性症状、HAMD抑郁量表总分、生活事件量表总分、EPQ的N分、P分11个变量与复发有关;(3)经多因素回归分析有服药依从性、EPQN分、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总分、合并精神病性症状、HAMD总分、急性期治疗时间入选回归模型。结论首次发作抑郁症复发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应及早干预。

  • 标签: 首次发作抑郁症 复发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自发性脑出血30d预后的影响因素,建立预测模型,为临床诊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回顾收集了300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对其临床及影像学特点进行详细的记录.通过单因素分析,找出与30d预后相关的指标,再进行多因素I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回归方程.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5项影响30d病死的独立预测因素,分别是:Glasgow昏迷量表(GCS)评分(X8,OR2.046,95%C/1.138~5.679)、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X15,OR2.590,95%C/1.226~5.470)、并发症(X16,OR4.820,95%C/1.877/~12.377)、吞咽障碍(X17,OR7.912,95%C/1.280~48.901)和中线移位(X22,OR13.969,95%C/4.760~40.990).回归方程为:Logit(p)=-12.005+0.716X8+0.952X15+1.573X16+2.068X17+2.657X22,该模型的判断正确为87.5%.结论GCS评分、NIHSS评分、并发症、吞咽障碍和中线移位可作为判断自发性脑出血患者30d病死的重要预测因素.

  • 标签: 脑出血 死亡率 影响因素 预测模型
  • 简介: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脂微载体注射液治疗晚期癌性疼痛的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方法72例未曾使用过阿片类药物的中至重度癌性疼痛患者随机接受静脉注射50~100mg氟比洛芬酯脂微载体注射液或姑息治疗,分别观察治疗前后疼痛改善程度、生活质量及药物不良反应等.结果氟比洛芬酯脂微载体注射液治疗中至重度癌性疼痛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2.2%(26/36).与治疗前和对照组相比,治疗后氟比洛芬酯组患者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一例出现阿片类药物常见的便秘、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以及非甾体类药物常见的腹痛、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结论氟比洛芬酯脂微载体注射液治疗晚期癌性疼痛患者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发生低、安全有效,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 标签: 氟比洛芬 微球体 镇痛药 疼痛 肿瘤
  • 简介:经皮穿刺微囊压迫术(percutaneousmicroballooncompression,PMC)是介入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首选方法。此项微创技术1983年由Mullan和Lichtor创造并沿用至今。它问世以来,解除了大量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病痛,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它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 标签: 微球囊压迫术 三叉神经痛 相关并发症 影响因素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脑深部电刺激术(DBS)作用丘脑底核(STN)与苍白内侧部(GPi)治疗帕金森病(PD)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2015年6月之前在PubMed、CochraneLibrary、Embase、CNKI及VIP等数据库中DBS作用STN或GPi治疗PD的随机临床对照研究,按纳入排除标准进行资料的筛选和提取,利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7个研究共613例患者,其中STN组331例,GPi组282例。Meta分析显示,STN-DBS与GPi-DBS治疗后,患者运动症状改善效果(SMD=0.36;95%CI为-0.07~0.78;P=0.10)及生活质量改善(SMD=-0.20,95%CI为-0.78~0.39;P=0.51)相似,且术后3年均效果稳定。STN组较GPi组能明显减少术后药物用量(SMD=0.37;95%CI为0.19~0.55;P〈0.0001);GPi组抑郁发生较STN组明显减少(RR=1.71;95%CI为1.28~2.27;P=0.0003)。结论STN-DBS与GPi-DBS治疗PD后,患者运动症状改善效果与生活质量改善效果相似,STN-DBS能有效减少术后用药量,GPi-DBS术后抑郁发生更低。

  • 标签: 帕金森病 脑深部电刺激术 丘脑底核 苍白球内侧部 META分析
  • 简介:目的分析弥散加权成像(DWI)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支架成形术前后的变化,研究支架术后颅内新发缺血梗塞灶的发生、分布、危险因素和临床意义.方法对61例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行支架成形术并在术前7d内和术后3d内行DWI检查,分析支架手术前后DWI的变化,对术后新发缺血梗塞灶的发生、分布、危险因素及其与发生症状性缺血并发症之间的关联进行回顾性地分析.结果支架术后有新发缺血梗塞灶23例,发生为37.7%,其中出现新发无症状缺血梗塞灶20例,症状性缺血并发症3例;术前发病症状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狭窄位于大脑中动脉、术中行囊后扩是支架术后发生新发缺血梗塞灶的危险因素(P<0.05);在术后新发缺血梗塞灶的数量和大小方面,20例无症状新发缺血梗塞灶患者与3例症状性缺血并发症患者并无明显差别(P>0.05),但3例症状性缺血并发症患者均发生了狭窄相关的穿支梗塞.结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支架成形术后颅内新发缺血梗塞灶的发生较高,对相关危险因素的控制可能会降低其发生.

  • 标签: 弥散加权成像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颅内支架成形术 脑梗塞